如何理解太極拳的「摺疊轉換」

  曾乃梁:做好摺疊轉換的三點要求

  摺疊轉換,實際是太極拳動作之間的銜接問題。不僅陳式太極拳有摺疊轉換,其他所有流派的太極拳都要求摺疊轉換。陳式太極拳快慢相間,蓄髮相變.所以.在摺疊轉換的形式上表現得更明顯,更突出。摺疊轉換是太極拳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為所有的太極拳套——動作和動作之間都需要銜接,也就都存在著摺疊和轉換。因此.我們練習太極拳要注意銜接的合理性,應該體現出銜接流暢、運轉靈活、穩健圓潤.表現出太極拳動作的協調完整性。具體講,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虛實含展。以腰為軸,圓潤靈活。

  在動作轉換銜接中,要體現出三個字:穩、靈、圓。穩,就是要沉穩;靈,就是要輕靈:圓.就是要圓潤,或者是圓活,不留死角。因此,我們練太極拳時.在銜接轉換中,不能強扭硬轉.這樣動作呆板。比如「右擁」接「左捋」時.初學者容易直接就捋下來.動作顯得呆板。應該是在擁完後,腰部微微右轉,引領上體右轉,右臂、右腕也微微向右旋轉,然後.左右手一起向左下捋。這就是一種摺疊轉換,就像書法的運筆轉折一樣.要圓潤飽滿.靈活沉穩。轉動時,不能不動腰單純用手來轉動,要注意以腰為軸,手引勁。所謂」手引勁」.就是梢節領勁。太極拳的動作大都是通過手表現出來的,有「形於手」的說法。「手引勁」和「腰為軸」,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有些人往往只是注意了腰為軸,忽略了梢節的領勁作用,這樣動作也不可能做得飽滿圓潤。手的引勁和腰的運轉要配合起來,這樣動作的銜接轉換才能圓潤飽滿。「虛實含展」是說要有虛實開合的變化,比如右棚是實的,左捋是實的.但右棚轉左捋的銜接轉換.是虛的。虛實變化,要表現出「運柔成剛」。含和展就是開合.也是一個虛實的轉換.要有陰陽的變化。太極拳陰陽變化是總綱,在陰陽變化中,有不同勁力的體現。有人練習太極拳時,不懂得轉換中的虛實變做出來的動作就沒有韻味.體現不出太極拳應有的勁道,比如做「左摟膝拗步」,左手摟,右手在運行的過程中是斜著向前的,到定點的時候,有一個沉腕舒指的動作;在身法上要松腰沉胯、沉肩墜肘;在運行中要柔,落點要有一點剛,出「柔行氣剛落點」。在動作的運行中,要表現出太極拳柔變化。這樣,才能體現出太極拳的摺疊轉換,體現出攻義。打太極拳.每個動作要做到位,然後有一個摺疊轉換接下一個動作,銜接就比較合理。如果沒有剛柔變化就體現不出摺疊轉換。其次,在虛實的轉換過程中,要穩中求靈.靈中見番到穩健、輕靈、圓活。

  二、要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後,欲後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變化巧妙。

  這些都體現了太極拳的摺疊轉換。比如24式太極拳的「白鶴亮翅」接「左摟膝拗步」.如果右手直接下捋,接摟膝拗步」.沒有摺疊轉換,這樣的銜接就不合理。應該是先微微含胸,身體左轉再右轉一一欲右先左;最後右推,這裡的動作運行路線是左——右一一左。這種欲右先左、欲左先動作方式,就是摺疊轉換。這和書法也是一樣的.比如寫一個橫,是「欲右先左」藏鋒入筆,中鋒向右行筆,收筆時

  要向左回鋒。這就是變化之中見精神。這樣打太極拳,動作的銜接才能合理.動作才能圓活、靈動。

  三、左右變化,銜接流暢,中正安舒。

  在左右動作的變化當中.銜接要流暢.做到左顧、右盼、中定。當然,要視具體動作而定。有些動作是先左後右,有些動作則是先右後左。在照顧到左和右之後.再達到中定。這樣,動作才能飽滿圓撐,舒展大方。有些太極拳練習者往往會出現「缺左」現象一一注意了右邊的手腳,忽略了左邊的手腳,我把這種現象命名為「缺左」現象。這樣,動作就不飽滿。比如24式太極拳的「野馬分鬃」接「白鶴亮翅」,有人直接就跟步、雲手、右轉.然後轉身,這裡缺一個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跟步、雲手時,以腰為軸.身體有一個微微的左轉,然後後坐.右手領勁右轉.活步轉身,擁臂,形成白鶴亮翅定勢。這裡有三個分動,一個是跟半步.腰帶著微微左轉,右手往左上引領;一個是卮坐,右手領起來右轉:第三步是轉身.兩臂對拉,形成「白鶴亮翅」。這裡就體現了左顧、右盼、中定。再有,42式太極拳的「單鞭」接」提手上勢」,第一個分動應該是右擺;第二分動是重心左移.左帶.隨著左臂看左前下方;第三分動是右提手。這裡是先右後左.再轉正。許多人忽略了「左帶」這個動作一一「缺左」。所以,練習太極拳,要注意左和右的對稱,不管是「左一一右一—正」,還是「右一一左一一正」,都要注意到相反方向的對稱勁,然後再做到「中正」。這樣才能做到動作的摺疊轉換.銜接飽滿圓撐。

  總而言之,摺疊轉換要注重以腰為軸,腰為主宰.銜接中體現出虛實變化.要求流暢之中見變化,沉穩之中見靈活,圓潤協調.完整一氣。做到這些,太極拳的動作之間和動作組合.或者練習一個段落,以至於整個套路,就能很好地體現太極拳理.提高演練水平。

  吳文翰:摺疊轉換是指導推手的原則

  「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這是武禹襄首先提出來的,是針對推手(打手)而言的。武式太極拳最講究摺疊轉換。

  「往複須有摺疊」,是指上肢來說的。在推手中,上肢的一來一往就需要摺疊手法的銜接。推手講究「隨曲就伸」,這 就需要摺疊。上肢的摺疊就是」隨曲就伸」的具體表現一一你要曲,我就伸;你要伸,我就曲。這就是摺疊。為什麼叫摺疊呢?漢語里講:一曲為折,再曲為疊。因此,太極拳中把這種上肢的曲折變化,一來一往就稱為「摺疊」。「隨曲就伸」是曲的問題,推手中還有往複變化,所以,就有了摺疊。

  摺疊還有打過去,收回來的意思;或者是收回來,再打過去。這些都是摺疊手法。比如,我先捋化對方的勁力,接著再向對方的重心發勁,把對方發出去,這就是摺疊。這種一來一往的勁力,就是摺疊。太極拳中有」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要求,這就是摺疊勁。摺疊勁也像人掄鎚子砸東西,要先向上,再向下,這樣的運行路線是一個摺疊的曲線。這有利於發力。再有,一蓄一發,也是一個摺疊。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具體手法上的摺疊。比如,武式太極拳推手中,在棚捋擠按四種手法中還有一個「折」的手法。這個折,就是摺疊。比如對方雙手管住我的手肘向前推我,我在棚捋當中要有一個摺疊的手法,破壞你的進攻,然後再發放。這是從太極拳十三勢的手法運用上來說的摺疊。

  在身法上,太極拳也是有摺疊的。武式太極拳講究「運勁如抽絲」,就是勁力是旋轉著出去,旋轉著回來,不是直線型運動;在身法上.講究「身正勢圓」,也就是身法要中正.動作要圓活,即手法、步法都是圓活的,不是走直線的,比如,步型是之字形的,手法是圓弧形的。這些都是身法上的摺疊。身法上.太極拳講究「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但是,又包含著曲中求直——立身中正,是直的,但是拳勢動作是圓活的。因此,「身正勢圓」這一要求的本身就包含著摺疊。在運用上.對方推到你的身體時.你的身體要走化,必須先用摺疊勁,然後才能走化對方的勁力。這就是身法上的摺疊。

  「進退須有轉換」則是指下肢而言的。武式太極拳的推手是活步推手,腿上的前進、後退,是需要轉換的。這裡的轉換,是指虛實變化.要求在進退中要把握好虛實的轉換。這樣身法才能穩定中正。太極拳的步法講究虛實.不能雙重.所以,在推手中,進退一定要有虛實的轉換和變化。太極拳在前進和後退中,步法都有一定的尺度.比如武式太極拳的推手,進退是各三步半.進時先進前腿.退時先退後腿:另外,腿的站位也非常重要.第一步要在對方腿的外側,第二步仍然落在對方腿的外側,第三步則是插襠——這就是太極拳進步必是套腿和插襠的要求。因此,武式太極拳推手時,進步基本是直線,步子不能過高;退步則是之字形的,便於引進落空。以上只是武式太極拳推手的基本原則.實際運用時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總體來說.不能讓對方絆住自己的腿,所以.退步都是之字形的,腳離地要高一些。這裡的進退都需要虛實的轉換。

  總體來說.摺疊是對於上肢而言的.但是在手法上、身法上、步法上都有摺疊。對摺疊手法.許多老前輩都有自己的具體解釋.我認為摺疊就是」隨曲就伸」.就是在手法上要能夠隨上對方,化解對方。轉換則是指下肢而言的.就是虛實的變化。太極拳是運動的.這就需要腿上時刻有陰陽虛實的變換,就需要轉換。太極圖中的陰陽魚,中間有S形的曲線,就是摺疊和轉換。

  張全亮:摺疊轉換是太極拳運動的基本規律

  「摺疊轉換」是太極拳運動的一個基本規律,練習每一個式子都應該有摺疊轉換。

  「往複須有摺疊」一般指上肢而言。所謂往複,就是一來一往。左顧右盼、上下、前後,這些都是往複。在左右、前後、上下運動中.都要有一個摺疊勁力。「進退須有轉換」則是指下肢,進退就是前進後退,要有虛實的轉換。

  這裡的轉換和摺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任何運動都有轉換,而轉換的方式是摺疊。摺疊轉換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比如晝夜的變化、四季的變化,都是一種摺疊轉換。摺疊運動是圓運動的一種形式。摺疊轉換的運動方式也是符合事物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運動規律的。任何事物的運動都是螺旋式運動的,生活中.這種螺旋轉換的運動形式是非常多的.比如子彈是旋轉著向前運動的,車輪是旋轉著向前的,鑽頭是旋轉著向下的……。這種螺旋運動,就是摺疊轉換。太極拳處處體現了摺疊轉換的藝術,它是圓的運動。圓運動是摺疊轉換的一種形式。螺旋運動的力量大,效果好。太極拳能夠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勝強,原因就在於螺旋運動。比如太極拳的先化後打,引進落空.就是通過螺旋運動產生的效果,這是摺疊轉換的具體體現。太極拳論說:欲要向前.必先寓有後意;欲要向左,先要向右;欲要向右,先要向左一一這就是太極拳的摺疊轉換,這種摺疊轉換呈現的是一個個圓弧。太極拳的動作,沒有直來直去的.都是先有一個相反方向的意念,然後再向所要去的方向運動。這是符合陰陽哲理的。太極拳的摺疊轉換不僅表現在外形上,更體現在內意上。內意上的摺疊轉換往往比外形上的摺疊轉換更重要。摺疊轉換在外形上,是肢體轉換的能力,而在內意上的摺疊轉換實質是練拳人明白了陰陽虛實的變化。

  摺疊轉換實際就是一個蓄勁的過程,是化勁、蓄勁,能加大打擊力量。在推手中.摺疊轉換能給對方造成一個假象,讓對方有落空的感覺。通過摺疊轉換,化解對方的力量,讓對方落空.然後再發放對方。摺疊轉換在健身上能夠激活身上的關節韌帶.加大關節韌帶的運動幅度。另外,摺疊轉換還有很好的開智效果,比如我們翻來覆去地琢磨拳術動作.參悟拳論,這就是思維上的摺疊轉換:而前進後退、左右轉換的肢體運動,能夠訓練頭腦,開發智力。摺疊轉換還有藝術趣味。摺疊轉換是~種圓運動,是波浪式的、螺旋式的運動。圓運動才有藝術趣味.有美的感覺。所以,太極拳的美感是體現在摺疊轉換上的。

  如何做到摺疊轉換呢?太極拳講究輕靈自如、邁步如貓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你在運動中,一定要把重心安排好.也就是把虛實安排好,重心要落到實腿上,然後移動虛腿前進後退。在前進的時候,還要做到前進之中必有後撐.有一種對稱勁。這樣就能體現出步伐的輕鬆、自如。太極拳不是直接向前邁步,而是通過摺疊轉換獲得一個向前的力量.然後再向前邁步。這就像拉弓射箭一樣,要把箭射向前方,必然要向後拉弓弦。在手法上、身法上,也要有這種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摺疊轉換意識。總之,摺疊轉換,有手法上的,也有身法上的,還有步法上的。有了這些摺疊轉換,步法才能穩健輕靈,身法才能旋轉自如,手上的勁力才能飽滿圓潤。

  在推手實用當中.摺疊就是引化。比如,對方的勁力來了,我要有一個化勁.要先化後打。這裡的化,實際就是一個摺疊。但是,這種摺疊並不是對方打我的左邊,我就左邊向後撤。吳式太極是以進求退——打我的左邊,我的右過向前進攻對方。這樣的轉換摺疊,能使自己不容易失中,不容易出圈。太極拳論說「出圈容易進圈難」,就是這個道理。這裡的「摺疊轉換」實際就是陰陽變化。

  在太極拳論中.有關摺疊轉換的論述很多。因此,我們練拳時,一定要注意摺疊轉換的問題。練習中注意摺疊轉換時,荔們要注意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身體不能搖晃。在運動中,身體要端莊、平穩,不能左搖右擺、前俯後仰;還不能大起大落,忽高忽低。身法必須穩健,如果不穩健,就容易被人所乘。

  趙幼斌:摺疊轉換,因敵變化

  「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是太極拳論對太極拳在演練過程中運用技法要素的高度概括,也是實練中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總的來說,往複與進退是運動形式,如前邊後退、上下左右、快慢緩急等等:而摺疊與轉換是運動方法,是變化,是靈活。運用範圍包括手、眼、身、步,內外無處不在,無論單操或對練均離不開這種方法。

  具體來講,摺疊的概念,就是通過肢體上兩個點方向櫃反的運動作用力,產生好的技擊效果。比如拿人肘腕,我兩手沿弧線做方向相反的運動,能產生摺疊勁從而擒控對方。又比如左摟膝拗步,弓步時左手外摟右手前推,作用在對方身上是兩個方向相反的力。「摟」起引化、使對方偏離中心從而失衡的作 用,此時前推則輕而易舉,這就是摺疊的概念,有拳家說「下塌外碾」,也是此意。僅此不夠,還要配合身體各部位的摺疊勁,比如在弓步時兩胯和腰身要同時左轉,肩、肘、手同時長力方可。

  這裡要注意的是,摺疊勁的使用必須守中。守中就是相反方向運動的兩點要圍繞著腰脊「走」,才能有力靈活。比如左摟膝弓步兩胯左轉(此時左胯旋向後,右胯旋向前),左胯與右胯兩點要留意圍繞著腰脊和尾間守中旋轉,同時腰身、兩肩也須如此。只有這樣做,摺疊運動產生的分解催動力才能達到好的效果,否則只是扭胯扭身,毫無實質性作用。需要再說明的是,在弓步摟進時.腰脊的變化是由曲卷狀態到伸展狀態的運動過程.起氣貼於背,勁施於前的效果.這是腰脊

  的摺疊。

  所以,摺疊是實用的技術方法,是陰陽、虛實、剛柔、吞吐、化打變換的方法.而且是周身使用。

  轉換的概念,直解就是要變化。「進退須有轉換」,進退什麼?如何進退?轉換什麼?如何轉換?如不深究.僅從字面上看.是個一看都容易明白的問題。但是,如果用它來指導具體動作行為,也得說出幾點來。這裡我簡單歸納幾種看法,供參考。

  一、「進退須有轉換」是說在前進與後退中,通過身體重心的移動.腳步的變化,虛實的變化,使我在動態中保持最大的靈活性.適應性、穩定性。比如摟膝拗步進步時.先要前腿外擺腳尖、弓步沉坐、分清虛實,才能做到後腳邁步似貓行.

  輕靈穩健。

  二、「進退須有轉換」也可理解為不單是腿部的前進與後退,也應包括身法與手法在進退中的轉換.就如同摺疊不單是手法上的摺疊,也包括身法、腿法。再以摟膝拗步進步為例,它不僅指腿法上要有虛實的轉換.同時腰、胯、身也要隨之轉換平衡.作用在手法上亦須轉換虛實,才能上下完整一

  氣置換得靈。

  所以,「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這兩句話貫串起來看,我認為既有個性區別.也有共性相融。「往複須有摺疊」側重手法.「往複」表達了手法動作的可變性、循環性、粘連性、緊湊性:「摺疊」則強調了在這種動態中使用的基本技術方法。比如兩人推手粘連黏隨地棚捋擠按.就是典型的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側重於腿法.「進退」是前進後退,」轉換」反映的是靈活穩定的動作調整性。比如兩人推手不能只是手法上的」往複須有摺疊」,更須腿法、身法上的「進退須有轉換」。再如對方按進.我後坐捋化.如不加上腰腿相適應的轉換,整個身體就會上下分離.左右失靈.易被人制。其共性在於往複與進退、摺疊與轉換,也並非對手法或腿法有嚴格的界定和區分.是共有共用的屬性。往複與進退可以是上下整體的宏觀運動形態,摺疊與轉換更可以是周身每一細處的陰陽、虛實、開合.收放的折轉變化。這兩者共同組成空間立體的有機配合,並使變化寓有形於無形之中.是「往複與進退、摺疊與轉換」拳法的實質技術要求。

  總的來說,「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就是視敵變化因勢而為,「往複須分陰陽,進退須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做到「柔身百折若無骨」,以達到我之守中用中於主動,破壞對方中定於之先這一目的為要義。

  馬虹:不懂疊法枉徒勞

  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但它又不同於一般武術。它的技擊法,強調化打結合,而且以化為主.順勢借力,造勢借力。力求「以其人之力還治其人之身」。這種「借力打力」的技法,拳論中稱 其為「摺疊勁」。即拳論中所講的」正 反相生,陰陽摺疊」之謂也。故陳氏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對練拳的人有云:「不懂疊法枉徒勞」。

  何謂「摺疊」?太極拳的技法 中一般講「順勢借力」。其實還有一種發力的技法叫「造勢借力」,即在交手中給對方一個力,再借對方的反彈力,順其力稍微改變二下來力的角度.而發放之,使其失勢。也即老子所講的:」反者,道之動。」就是與對方一交手即從反面入手.先給對方一種力,再借其反彈之力.順其來力而發之。故拳論有雲」欲合先開.欲開先合;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要先給,欲給先要」.從而造勢借力而發力。

  例如,陳氏太極拳一路拳的第一式金剛搗碓第一動:我雙手先右順左逆向左前方加大擁勁,然後借對方的反彈力,向右後方走大捋,使對方失勢:如對方欲回撤,我即隨勢再走左手前撩,右手前戳、右腳前踢.三盤同時並取,正好是一個左前擁、右後捋、在左前發的」一波三折」的摺疊勁。

  又如」前招後招」一式,我先接來力順勢向右前棚,然後接對方反彈力,向左前發:左前發遇到對方頂勁時.我再變個角度向正前方發。一波三折,使對方失勢。

  再如」雙震腳」拳勢.則為下按、上托、下拍.下——上——下.又是一種「一波三折」的上下摺疊勁。

  上述三個拳勢為例.即表達出「欲前先後,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等等從反面人手的摺疊勁。當然,上述種種摺疊勁的轉換,都不能直來直去,而是走非順即逆的螺旋勁。

  劉偉:沒有摺疊轉換,就沒有太極拳

  「摺疊」和「轉換」從字面的意義上來看,折,是對摺,也就是運動到一定的程度,就要轉換方向.向回運動。疊,是附加、疊摞在一起的意思。折是平面的,疊是立體的。所以,摺疊也就是一種立體螺旋運動。轉換.就是變化。

  古人的拳論都是他們練拳實踐的總結,言簡意賅。我們理解拳論時,也要和實踐相結合。」摺疊」在我們練拳的實踐中,表現的是一個個圓弧,不是局部的圓,而是一個整體的圓。在練拳的時候,我們要把這個圓做得飽滿圓潤。比如,我們做一個動作,手臂運行到終點,自然要變換方向,這就需要一個摺疊。這個摺疊不是局部的,不僅僅是手法動作的摺疊.而是包括了手、眼、身法、步的摺疊。當然.有的太極拳流派把這種摺疊表現得比較明顯.比如陳式太極拳,能夠直接讓人感到這種摺疊轉換,這是因為其中有擒拿手法。太極拳的動作往往是一正一反,一去一回,但是這種正反、去回不是直線運動,而是呈弧線形,有旋轉的變化。這就是摺疊。

  「轉換」,就是變化,就是動作虛實的變化,勁力剛柔的變化,還有意念的變化。為什麼要轉換呢?沒有轉換,就沒有運化,也就沒有事物的延續發展。比如,呼吸也是一種轉換,不能總是呼氣,沒有吸氣;也不能總是吸氣,沒有呼氣。只有呼和吸不斷地轉換,生命才能延續。太極拳動作的連綿不斷,如行雲流水,就是通過不斷地左右轉換、上下變化、前進後退、虛實轉換來實現的。

  所以,摺疊和轉換對太極拳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摺疊轉換,也就沒有太極拳。

  對摺疊轉換的認識,初學者可能不會有什麼體會,因為他還處於掌握動作的階段,還沒有能力體會意念和動作外形上的摺疊轉換。只有動作熟練了,能體會出太極拳的勁力了,才能自然而然地體會到這一點。練習太極拳,有動作的摺疊轉換,還有勁力的摺疊轉換,更有意念的、呼吸的摺疊轉換。其實.每個人在打太極拳時.都有這種摺疊轉換,只是每個人的認識程度和表現能力不同。摺疊轉換是太極拳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練習到一定程度後的自然體現。如果練習太極拳的方法得當,這種對勁力、動作的摺疊轉換會自然表現出來。

  其實,摺疊轉換也是人體運動的自然規律。一曲一伸、一開一合,這些都是摺疊轉換的表現形式。人體的運動都是離不開這些的。這是從廣義上來認識摺疊轉換。我們在練拳時,體會動作和意念的配合,體會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也就能體會到摺疊轉換。

  吳式太極拳比較細膩,比較松靜,講究柔化。練習吳式太極拳要重視自身的轉換,比如呼吸的轉換:摺疊上要注意一回一反。吳式太極拳的勁力是連綿不斷的,它的摺疊轉換基本不體現在外部,而是體現在動作的自然流暢上。如果摺疊轉換掌握的尺度不合適.就可能在動作上出現凹凸、斷續的地方。吳式太極拳在練習當中,基本把摺疊轉換內化了。另外,吳式太極拳講究柔化,不是以動作幅度的大小見長,也不是以發勁和拿法見長,重視的是聽勁。因此,在摺疊轉換一非常細膩、柔和.動作幅度非常小。吳式太極拳講究蓄勁、聽勁,在細微之處進行轉換,動作幅度不是很大.於細微處見精神.在雙方搭手時,能夠從細微處感覺出對方的意圖,然後從內意上進行轉換,也就是內在的調整。

  傅清泉:因敵變化是神奇

  武禹襄之太極拳論.字字真灼.句句深刻,讀之大益。但由於觀者體會各異,見地不同,難免會有誤讀或曲解的情況。凡對文字的理解,切不可斷章取義或作表面理解之事。拳論在「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之後,即有「因敵變化是神奇」的明文點睛之句,則可見上句所言乃是針對對手須形成承接反應時身體及四肢的要領。

  故爾「往複須有摺疊」.著重講的是四肢;「進退須有轉換」講的是身體,特別是太極步法轉換中實腳轉的重要性。

  首先若丹田為太極,則四肢為四象,而上下臂與大小腿又形成八卦。如臨對手,須聽其勁,察其意,以便不斷調整自身的結構。從四肢而言,上下臂的摺疊及兩腿陰陽變化形成或實或虛步伐,亦可視為摺疊.從而達到一個最佳的抵禦對方的配合.與之往複循環互動,避免劣勢的形成。

  推而廣之,除四肢摺疊往複,身體亦須轉換。當對手範圍不斷變化,自身亦須因勢利導,與敵共舞,則有不斷進退之需,故而身體的進退,非僅僅是機械地前後左右直行直往。此時則要運用太極的纏絲之勁.以腰為軸.配合應用,方可做到「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所以.此處之轉換是指身體,尤其是腰胯的纏絲碾轉,從而進退自如,且不丟不頂,得太極輕靈之勁。

  以上觀點皆以純正太極之道以示,然而亦有太極諸式中與其他拳術融和。可見炮錘及形意八卦等,亦見摺疊與轉換技法.其演繹則可有不同.觀者須仔細辨別,末予混淆。天下功夫乃一家,非孰優孰劣.但太極之修.則須從源頭歸正.方能悟得正。

下一篇:太極拳三個階段的修鍊
推薦閱讀: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古詩文理解性默寫試題薈萃
為什麼別人說的話,你有時候聽不懂,深層原因(內含對思維過程和思維層次的感悟)
《禮佛大懺悔文》的理解與背誦
八字理論講解系列(一):陰陽學說在八字命理預測中的理解與運用
怎樣理解方所書店取名於「定是常住,便成方所」?

TAG:太極拳 | 理解 | 太極 | 轉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