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魂激蕩英雄氣(報告文學)
左為1950年10月15日,楊根思參加全國第一屆戰鬥英雄和勞動模範代表會議歸來後在山東兗州姚村給官兵作報告;右為1950年11月28日至29日凌晨,楊根思奉命率領三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圍制高點1071.1高地東南小高嶺,連續打退敵人8次瘋狂進攻。製圖:蔡華偉追溯英雄足跡, 展現精神傳承。值此「八一」建軍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特別編髮這篇來自軍營的報告文學,以饗讀者。軍魂激蕩英雄氣,強軍更有後來人。——編者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詩。女媧補天、共工觸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四大古代神話中,寄託著全民族最原始最真切的英雄崇拜。而在人民軍隊創造的歷史裡,真實地湧現出難以計數的革命英雄,支撐他們打敗敵人、贏得勝利的,是用信仰冶煉出來的鋼鐵般的氣節、氣魄、氣概、氣度,謂之為英雄氣。楊根思,我所在部隊的一名特級戰鬥英雄,為了正義事業,在朝鮮戰場慷慨獻出生命,把磅礴英雄氣刻在新中國的年輪里,刻在一代代後繼者的心靈壁崖上。這種英雄氣,馳騁縱橫,綿延不絕,是歷史深沉的迴響,是使命真切的召喚,是當代革命軍人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莊嚴承諾。一50年前,電影《英雄兒女》初登銀幕,紅遍中國,成為幾代人的記憶。談起王成上海出征、朝鮮犧牲的經歷,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是繞不過去的名字。1950年11月29日清晨,朝鮮長津湖下碣隅里東南面的小高嶺,在美軍陸戰第一師連續8次狂轟濫炸之後,奉命堅守在這裡的志願軍第九兵團20軍58師172團3連,只剩下連長楊根思一個人,在漸漸散去的硝煙中隻身清點著剩下的武器彈藥。美陸戰第一師號稱「王牌中的王牌」,成立以來未嘗敗績,卻在這小高嶺陣地被志願軍阻擊得寸步難行。惱羞成怒的第一師動用了最強大的火力,不計一切代價試圖拿下小高嶺。只有28歲的楊根思,童年在家鄉給地主放過牛,在上海給資本家當過童工,22歲逃離上海到蘇北參加了新四軍,在戰火中成長入黨,先後多次立功受獎。就在兩個月前的1950年9月,他還光榮地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九兵團從氣溫32攝氏度的華東地區突然來到朝鮮北部零下35攝氏度的嚴寒中,由於沒能及時換上冬裝,凍傷減員嚴重。楊根思帶領戰士用棉褲腰中的棉花做護耳、用燒過的玉米殼墊鞋包腳等方法,創造了全連169人無一非戰鬥減員的奇蹟。在小高嶺戰鬥的最後時刻,他命令重機槍排長撤退,不把武器留給敵人。然後,自己卻平靜地抱起10公斤重的炸藥包,拉響導火索,毅然決然地沖向敵群,與40多個敵人同歸於盡。一聲巨響,敵人腐爛變泥土,勇士輝煌化金星!楊根思用生命信守了自己「人在陣地在」的誓言,志願軍也由此誕生了第一位特級戰鬥英雄。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著名作家巴金隨祖國慰問團前往來自華東地區的九兵團部隊採訪,正是汲取了楊根思的生平和戰鬥事迹,創作了小說《團圓》,後又改編為電影《英雄兒女》。以楊根思為原型的英雄王成的形象撼人心魄,成為時代偶像,激蕩著一代代人的情懷。這部無數中國人百看不厭、常看常新的電影,其中的人物、故事、歌曲已深深鐫刻在人們的腦海里,成為一個民族的時代記憶。二斗轉星移,2010年仲夏,我有幸調到第20集團軍工作,心情特別不同尋常。11月29日,恰逢楊根思犧牲60周年。在慶典儀式上,許多即將退伍的老兵,面對營院廣場前由著名雕塑家仇世森創作的栩栩如生的英雄楊根思雕像,在寒風中流下了熱淚。那是一種不舍和繼承。不舍的是軍旅歲月,繼承的是老連長的精神。而我無限敬仰地望著老連長楊根思怒目圓睜、懷抱炸藥包、縱身躍入敵陣的身姿,更覺得與楊根思的距離是那樣接近,從來就沒有遙遠過。有人說,英雄是孤獨的。但楊根思並非孤身一人,在他身後,挺立著第20集團軍一座座英雄群雕:「紅色耶穌」凌福順,在偵察敵情時被敵保安團包圍。為掩護戰友,他把敵人引向自己,最後受傷被俘。面對敵人嚴刑拷打,他不肯說出黨的秘密,被敵人釘在十字架上施以凌遲酷刑。犧牲前高聲吶喊:「我凌福順會絕代,但是革命永遠不會絕代。」道出了一名共產黨員鐵心向黨的豪邁誓言。「畲族雄鷹」蘭阿嫩,是閩東霞浦縣畲族人,南征北戰,足智多謀,先後經歷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參加了血戰黃土塘、夜襲滸墅關、火燒虹橋機場等許多戰鬥。1948年,不幸犧牲於淮海戰役中,時任華東野戰軍一縱一師一團副團長,堪稱英勇善戰之模範。「獨臂將軍」廖政國,在給部隊講解手榴彈的構造原理和爆炸威力時,手榴彈突然引燃。為保護聽課的幹部戰士,他失去右手成了「獨膀子」。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他先後8次負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毛澤東指出:「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當楊根思最後一個人堅守小高嶺時,他在想什麼?歷史過去了60多年,我們已經無法走進楊根思的記憶,但從英雄壯舉之中,我們看到了凌福順寧死不屈的精神,看到了蘭阿嫩堅忍不拔的意志,看到了廖政國愛兵如子的情懷。人間的崇高,必然在歷史某處匯合。翻開該部的英模譜,有名的戰鬥英雄就有170多人。愛兵模範黃志江、一級戰鬥英雄於泮宮……一個個閃光的名字,如同一支支穿越時空的火炬,傳遞著一支部隊的火種,並隨著新生力量的加入,火勢越來越旺,蔓延成燎原之勢。三在該部旅史館裡,90多年戰鬥歷程中創下的輝煌令人目不暇接,而其中一段史料,因發生在我的家鄉,讓我駐足良久:1947年7月2日至7日,華野一縱一師參加了魯南費縣戰役,全殲敵三十八旅6000餘人。我記得小時候聽奶奶講過,在費縣戰役最激烈的日子裡,她與姐妹們連續三天三夜給解放軍烙煎餅沒合眼,這成了她一生中最驕傲的記憶,以至多年以後,她仍然印象深刻:「那些南方兵,說話俺聽不懂,早上起來還用牙粉刷牙,開始吃不慣咱們的煎餅,後來就吃慣了。他們人很好,一有空就幫著鄉親們挑水、掃院子。」南方兵,應該就是當年華野一縱的官兵,大多來自江浙地區,保留著吃大米、講衛生的生活習慣。如果我的奶奶還活著,她已經是百歲高齡的老人了。雖然目不識丁,可在中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她一生的經歷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先是德國兵盤踞,後是北洋軍閥的混戰,再後是日本侵略者的屠戮,抗戰勝利了還要面對國共內戰,飽經人間的滄桑,不需要什麼高蹈宏論,一句「人很好」就廓清了敵友。「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後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後的親骨肉送到咱們的隊伍上。」這首歌,唱出了人民群眾對解放軍的深厚感情,激勵著解放軍戰士在戰場上英勇殺敵。人民軍隊愛人民,人民軍隊人民愛。在勝利的凱歌里,有著無數軍愛民、民擁軍的動人樂章。——1936年,「江南抗日游擊縱隊」向西轉移時,在陽澄湖畔留下了36名傷病員。當地百姓冒著生命危險與敵周旋,有的被捕後不肯說出傷員下落,被殘酷殺害。36名傷病員康復後,參加了江南抗日義勇軍,令日寇聞風喪膽。後來,根據這段故事創作的京劇《沙家浜》家喻戶曉。——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的戰役中,部隊進入市區後,嚴守紀律,被群眾稱讚為仁義之師。他們露宿街頭的照片在各大報刊上登出來後,連美國人都感嘆,「蔣介石再也回不來了」。很多人知道《沙家浜》,卻不知道36名傷病員是該部前身「江南抗日游擊縱隊」留下的,更不知道這36名傷病員會漸漸壯大成一個師;很多人都被解放軍露宿上海街頭的照片所感動,卻不知道這些戰士的名字,更不會知道該部為了嚴守群眾紀律,沒有一個人敲響上海居民家的大門。「視人民如父母,把駐地當故鄉。」20集團軍首創的這句軍民關係口號,如今已經響徹軍營內外、大江南北。追尋軍愛民、民擁軍的光輝歷程,我突然感到,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既是因為他離戰火最近,也是因為他與人民最親。人民軍隊是英雄成長的堅強基石。四綜觀中外古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楷模,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但能被對手認可的卻是寥寥無幾。楊根思就是這不多者中的一個。一次和機關的同志聊起戰鬥精神的話題,一位曾經在楊根思部隊工作過的同志講起一件事:2005年5月,朝鮮戰爭時期的美軍文員、後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博士,走進楊根思連。在連隊榮譽室內,認真聽完介紹後,他手撫那面鮮紅的連旗,沉思良久,揮毫抒懷:希望中美兩軍永遠不要兵戎相見。朝鮮戰爭早已解密,是什麼打動了一位縱橫世界的外交家?其中的疑惑,也許只有走進楊根思連才能解開。在榮譽室內,我從楊根思的履歷中若有所悟:——1946年10月,在棗莊郭里集戰鬥中,9班戰士楊根思冒著敵人嚴密火力封鎖,連續三次運送拉雷,炸毀敵碉堡。戰鬥結束,在「慶功授獎大會」上,團首長宣讀了團黨委的「嘉獎令」,授予楊根思「爆破大王」榮譽稱號。——1947年1月,已是9班副班長的楊根思隨部隊攻至臨沂至棗莊線上的重鎮——齊村。楊根思不僅連續爆破敵碉堡群,炸毀敵核心工事,還巧施計謀,震懾住敵人一個排,創下單人俘獲敵人最多的紀錄。他被授予「華東一級人民英雄」榮譽稱號。——1948年底,淮海戰役打響,楊根思帶領一個排,攻擊夏砦之敵。12月15日黃昏,在打退敵一個加強連進攻後,他們遭到敵人三面瘋狂反撲。楊根思帶領戰士們激戰6個小時,打退了敵人進攻。戰後,他被授予「華東三級人民英雄」榮譽稱號。毛澤東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做好事尚且如此,何況是做英雄呢?楊根思人生短暫,卻屢獲殊榮。如果說群眾支持是英雄產生的土壤,那麼信仰則是照亮他前行道路的陽光。抗美援朝期間,一位美軍軍官曾說:參加二戰,德軍日軍的犧牲精神已經使人震撼,但較中國軍人仍然無法相比,他們冒著槍林彈雨潮水般地衝鋒,因天寒雪深如圓木般滾動前行;他們戰鬥到最後一個人的姿態,就像殉道者似的義無反顧。這大概不是因為命令和紀律,一定是有著自己獨特的信仰。沒有脊柱,人就無法站立;沒有信仰,人就會精神空虛;一個軍隊沒有信仰,就難有血性豪氣;一個國家沒有信仰,即使經濟再發達也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全世界的黑暗,都擋不住一根蠟燭的光明。」基辛格博士看到的不僅是一個英雄的壯舉,而是一支部隊信仰的蠟燭。正是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堅定信仰指引下,「鋼少氣多」的志願軍才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和無限的英雄氣,打敗了裝備先進、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隊。如今,基辛格博士親手撫摸過的那面連旗,仍然珍藏在楊根思連榮譽室內,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官兵去披堅執銳、攻堅克難。五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凝固的豐碑,而是流動的長河一樣,任何一種革命精神要想引領這個時代,都要與時俱進,吸納新的元素。在繼承優良傳統的過程中,楊根思生前所在部隊不斷賦予英雄氣以新的內涵。2002年,該部作為全軍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旅,列編了某新型輪式裝甲車。昔日的「鐵腳板」能否搭上新裝備的快車,成為全旅上下如何發揚楊根思「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這「三不相信」精神的新課題。不久,「兩個班長兩條路」的故事在部隊引發了一場「新裝備新技能怎麼練」大討論。一個軍事素質強、經驗豐富的老班長注重練操作、練技能,另一個大學生班長卻是先學原理再練兵。在上級組織的考核中,老班長走了「麥城」,大學生班長拔得頭籌。旅里以此為契機,引導官兵打破單純依靠增加訓練時間、提高難度強度來提高戰鬥力的粗放模式,強化學習信息化知識、掌握信息化裝備的自覺性。他們將原來「看誰鞋子破得快、衣服爛得快、皮膚黑得快」的「比三快」,改為「比三好」,即「看誰信息化素質好、人裝結合好、科學組訓好」,激勵官兵苦練駕馭新裝備的技能,提高打贏信息化條件下戰爭的本領。2004年,他們率先實現部隊建設轉型,承辦了全軍機步旅改制換裝現場會。滄海橫流處,英雄本色真。英雄的精神熏陶戰士堅毅的性格,英雄的戰旗指引勝利的方向。「5·12」汶川抗震救災中,楊根思連78名官兵面對險惡的災區環境和艱巨的搶險任務,克服重重困難,爭分奪秒搶救傷員,在黃金救援期內連續奮戰18個小時,搶回了76條生命。抗震救災結束後,連隊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表彰為「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兩個月後,抗震征塵未洗,該連所在的機步旅便北上朱日和訓練基地,與數字化藍軍展開實兵對抗,三戰三捷建奇功,一舉打破了對手8年不敗的神話,演繹了新時期的「南征北戰」;今年6月,他們再次揮戈北上,移師塞外,與全軍第一支專業藍軍旅強強對抗、捉對廝殺。官兵們克服重重困難,發揮自身優勢,衝出電磁迷霧,攻破藍軍陣圖,斬獲驕人戰績。精神的激蕩,展現昂揚的風貌;過硬的素質,成就先鋒的地位。如今,穿越歷史烽煙的楊根思精神,已經化為直面未來挑戰的英雄氣,這既是對先輩英烈最好的告慰與祭奠,也是對現在和未來最好的明鑒與啟迪。陸放翁詩: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是什麼辦法化作楊根思身千億,人人心中有楊根思的呢?就是英雄氣充盈著這支部隊,文化浸潤著每個官兵的內心,才使他們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續寫一篇又一篇傳奇。六對一支英雄部隊的文化建設來說,既需要在挖掘歷史中擷取精華,更需要在弘揚繼承中拓展內涵。穿透歷史洪流的楊根思精神,正在譜寫新的時代樂章。近年來,集團軍部隊注重用英雄文化鑄魂育人、培塑官兵,先後創排了歌舞《楊根思不朽的豐碑》、歌曲《又唱沙家浜》、情景劇《一縱隊與紅色經典》等11部富含傳統精粹的文藝作品,官兵每次看後,都熱血沸騰、群情激昂,在藝術享受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催生了戰鬥豪情。魯迅曾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人才有真進步。這樣的民魂,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氣神,它關乎國家成敗、民族興衰。一支部隊的英雄氣里包含著民魂,包含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更包含著一往無前的堅實行動。在楊根思繪就的底色上,千百個英雄傳人用汗水乃至鮮血和生命不斷豐富著這幅精神畫卷——任工程師的13年時間裡,有15項裝備技術革新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他是楊根思式的模範工程師路長順;不戀機關、紮根基層;不當連長、先當排長,後來成為全軍四會政治教員標兵。他是楊根思連研究生指導員范超幸;放棄提干機會,在強手如林的狙擊手比武場上,勇奪全軍第一。他是叢林槍王、新時代楊根思式英雄戰士楊磊……一個部隊的英雄氣是具體而實在的:戰爭年代的打仗犧牲、和平時期的默默奉獻、新時代的拼搏奮進。近年來,伴隨著部隊兩化建設不斷推進,催生英雄的土壤變得更加肥沃。在今天的第20集團軍部隊,英雄文化已經植入了官兵血脈,英雄氣概正在每一個人身上激蕩。他們就像五線譜上跳動的一個個音符,奏響了時代的最強音,扛起了一支軍隊、一個國家的歷史使命和文化擔當,匯聚起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巨大力量。我發自內心地驕傲和自豪,我是楊根思部隊的一員!
推薦閱讀: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六十二集)
※《心相篇》研習報告-鍾茂森專輯
※在萬江區婦女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VR重磅深度報告:虛擬照進現實 VR酷炫來襲 (一)
※中國男女婚戀觀調查報告:70後很奔放90後更加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