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簡述
明朝(1368-1644)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在應天府設立南直隸。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國力強盛,政治清明。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後期因政治腐敗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於煤山自縊殉國。至此明亡。
朱元璋,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攻佔集慶路後改為應天府。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朱元璋在位期間鑒於元末的混亂,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懲治不法勛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上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明朝第二位皇帝,漢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 建文,故後世稱 建文帝,又作 朱允文、 朱允汶。
明 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於 應天府(今南京),為明興宗朱標次子,明太祖 朱元璋之孫,明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 建文新政」。
朱允炆於 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 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謚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後謚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 惠宗,後世稱為 明惠帝,謚號為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謚號為 恭閔惠皇帝。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朱棣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
其一生文治武功赫赫,然而他多疑好殺,靖難之役後殺死多位建文帝忠臣。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后,徐達外孫,明朝第四位皇帝。[1]洪武年間,朱高熾被封為燕世子。靖難之役中,他負責鎮守北平,並成功抵禦李景隆率領的中央軍圍攻。永樂二年,立為皇太子,並在明成祖屢次北伐中,擔任監國職位,實際負責國家政事。永樂二十二年,繼承皇位,年號「洪熙」,他在位期間,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改革與調整,國家富足。他與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行政處理上,均為後世所稱善,史稱「仁宣之治」。[2]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1],漢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2],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3]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藝術的庇護人,他的統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宣德十年(1435年)駕崩,終年38歲,葬景陵。廟號宣宗,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朱瞻基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謚號全稱為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先後使用正統(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兩個年號。9歲即位,年號正統。明英宗即位初大事權歸太皇太后張氏,以三楊主持政務 ,繼續推行仁宣朝各項政策,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正統十四年,瓦剌入犯,親征土木堡,兵敗被俘,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帝,改元景泰。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釋回京,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石亨等發動奪門之變,英宗複位,改元天順。廟號英宗,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死後葬於十三陵之裕陵。[1]
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鈺,明宣宗朱瞻基第二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1457年在位)。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稱景泰帝。景泰八年正月,奪門之變,明英宗複位,改元天順。二月,廢景泰帝為郕王,軟禁於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謚曰戾。葬於北京金山口,明朝藩王墓地。朱祁鈺是明代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謚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稱明景帝。南明時期,加謚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朱祁鈺的家庭成員有朱瞻基、李惜兒和朱見濟等。
明憲宗一般指朱見深。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見濬,漢族。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母孝肅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朱見深本為太子,土木之變後其父朱祁鎮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將朱見濬廢為沂王,改立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辟,被立為太子。朱見深英明寬仁,在位初年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平反于謙的冤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可以說有君王的風度。時代風氣清明,朝廷多名賢俊彥,朱見深能夠寬免賦稅、減省刑罰,使社會經濟漸漸復甦。但是在位期間任用姦邪,不能說沒有缺陷。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終年41歲。廟號憲宗,謚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朱佑樘一般指朱祐樘。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漢族,年號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生母為孝穆紀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言路大開,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於乾清宮,在位18年,享年36歲,葬泰陵,廟號孝宗,謚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在位期間年號正德。
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張皇后的長子,唯一的弟弟朱厚煒又早夭,是孝宗唯一長大成人的兒子,兩歲被立為皇太子。根據清人編纂的《明史》記載,武宗一生,貪杯、好色、尚兵、無賴,有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為世人所詬病;但是也有人認為武宗追求個性解放,剛毅果斷,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叛,應州大敗小王子,是極具個性色彩的皇帝。1521年去世,死後葬於康陵, 廟號武宗,謚號武宗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1]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6年12月14日),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憲宗庶孫,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興獻王朱佑杬次子。因張皇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1521年—1566年在位,(在位時間之長在明代皇帝中僅次於明神宗),年號嘉靖,與楊廷等朝臣在議父興獻王尊號的問題上發生爭論,史稱「大禮議」之爭。明世宗早期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後史譽之謂「中興時期」,後期崇信道教,並痴迷於煉丹,致使發生「壬寅宮變」,便不再理政。1565年方士王金等偽造《諸品仙方》、《養老新書》,制長生妙藥獻明世宗。1566年明世宗駕崩,終年60歲。廟號世宗,謚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葬於北京十三陵之永陵。[1]
明穆宗朱載垕(公元1537年-1572年),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世宗嘉靖帝第三子,明世宗病死後繼位。明穆宗少年因其母緣故不得父皇寵愛。登基後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對他登基後處理政務有著較大的影響。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儘力輔佐,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但沉迷媚葯,也服這些媚葯助興,導致不理朝政。朱載垕在位6年,病崩,終年36歲。廟號穆宗,謚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葬於十三陵昭陵。穆宗在位六載,端拱寡營,躬行儉約,尚食歲省巨萬。許俺答封貢,減賦息民,邊陲寧謐。繼體守文,可稱令主矣。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漢族,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慶二年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曆。登基初期,面臨內憂外患,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萬曆朝新政。親政初期,他勤於政務,在軍事上發動了「萬曆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亂和楊應龍叛亂,對外幫助朝鮮擊敗侵朝日軍。此時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史稱萬曆中興。女真在東北迅速崛起,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明軍。此後,明朝國勢衰微。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廟號神宗,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朱翊鈞曾作為一代英主,在張居正的輔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他也曾窮奢極欲,橫徵暴斂,背負了千古罵名。[1]
明光宗朱常洛[1](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漢族,明神宗朱翊鈞的長子,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號泰昌,在位僅一個月便駕崩,時年39歲,史稱「一月天子」。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明宮三大疑案都與他有關,萬曆皇帝並不喜愛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後,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這位剛要展翅高飛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廟號光宗,謚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葬於十三陵慶陵。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年-1627年),明末皇帝。年號天啟,故又稱天啟帝。明光宗朱常洛長子,父親光宗在位僅29天便因「紅丸案」而暴斃,朱由校經過「移宮案」的風波,為群臣擁立繼位。因其父不得祖父明神宗的寵愛,自幼也備受冷落。神宗臨死前才留下遺囑,冊立其為皇太孫。在位7年內部宦官干政愈演愈烈,明朝民生凋敝、日薄西山。因嬉樂過度成病(一說曾落水,留下病根),於1627年服用「仙藥」而死,終年23歲,謚熹宗,葬於德陵,是明朝營建的最後一座皇陵。終無子,遺詔立五弟信王朱由檢為皇帝,即後來的明思宗(崇禎帝)
明思宗朱由檢(1611-1644),明朝末代皇帝,生於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劉氏。崇禎為朱常洛第五子。庄烈雖銳意更始,治核名實,而人才之賢否,議論之是非,政事之得失,軍機之成敗,未能灼見於中,不搖於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當夫群盜滿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撫兩端,茫無成算。內外大臣救過不給,人懷規利自全之心。言語戇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
推薦閱讀:
※明朝唐王世系
※明朝十三陵葬的是哪十三個皇帝?
※崇禎殉國後,南方的一百多萬明朝軍隊都去哪兒了?
※如何評價演員趙立新在電影《綉春刀》中的表演?
※大明嘉靖年間,到底是世宗皇帝把嚴嵩父子,徐玠高拱這些人耍的團團轉,還是文官集團把朱厚熜玩弄於鼓掌之中?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