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與佛法修學17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05/3/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17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我們進入《弟子規》第三個單元「謹」這個部分,要謹言慎行。一生要有所成就,一定要處處謹慎,家庭要能夠美滿,也是如此。我們看到第一句經文,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早上要起得早,晚上可以晚點睡的話,每天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可以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很多家長說,那孩子的睡眠會不會不夠?在古代,這個「朝起早,夜眠遲」是講到孝子,他都很早就起來打掃家裡,就像《朱子治家格言》提到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非常勤奮。「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傍晚的時候都是孩子去檢查門窗,有沒有該關的都有關好;而到了晚上,子女會先侍奉父母先睡覺,然後他才去睡覺,這是「夜眠遲」。所以,古代人為什麼十幾歲工作能力就特別好,甚至於還能夠當縣長?就在於從小就有很多的歷練,很多的鍛鍊,再加上都是讀聖賢的經典。
「老易至,惜此時」,這句話也警示我們生命非常短暫,我們自從出生以後,只有一件事情是勇猛精進,諸位同修,哪件事?走向死亡。人生難免一死,在這短暫的時光當中,應該讓生命有價值,發光發熱。所以,古代聖哲人對於珍惜時間有非常多的教誨,其中在明代一個畫家叫文嘉,他就提到,「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我這一生假如每天都等著有明天,「萬事成蹉跎」,那可能一事無成。
唐朝的顏真卿也寫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我們常常也看到很多上了年紀,四十幾歲的人都會說到,假如人生讓我重來一次,我就不會怎麼樣怎麼樣。但是人生能不能重來一次?不可能,所以悔之晚矣!後悔,後悔,都是後面才來悔。但是這一生只要有機緣聞到聖賢教誨、聞到佛法,我們要珍惜這個機緣,不管我們現在年紀多大都沒關係。孔老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聞到念佛往生的機緣,我們只要抓住了,這一生將可以無量光,無量壽。所以這個無量劫來希有難逢遇到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勇猛精進,一定要比王永慶還努力,不可以少於他們的努力,有這樣的態度,相信道業不會蹉跎。
古代這麼多的提醒,我們一定要領受他們的用心,不可浪費時光。我們來思考一下,人為什麼會浪費時光?原因在哪?我父親那一代人日子很充實,他們在念書的時候都相當認真,我們這一代念書就沒有他們那一代認真。原因就在他們有志向,他們想到我要趕快長大,好好工作,孝順父母。我的三叔是博士,他說他當初在農田裡面耕作,在那裡插秧,常常抬起頭來看到遠方這些車輛的時候,他就會覺得以後他一定要好好有所發展,不能再讓父母過苦日子。有志向的人生命才會充實,假如從小沒有志向,可能就會悠悠放任,一天一天就這樣耗過去。所以現在的孩子最常講的一句口頭禪叫什麼?好無聊!人生每天就吃喝玩樂而已,不知道要去哪裡!所以確確實實,假如明白人看,我們這一代這些青少年福報遲早會花光光,中晚年就慘了。
人一定要立定志向,志一定要從小立才有成就。范仲淹先生小時候,剛好看到一個算命先生,他就問他:你看看我以後可不可以當宰相?算命先生可能從沒遇過口氣這麼大的小孩,就跟他說:你口氣未免太大了!范仲淹有點不好意思,接著又問算命先生:那你幫我看看,我能不能當醫生?這位先生很好奇,怎麼兩個志願差這麼大?就問范仲淹。范仲淹回答:唯有良相還有良醫可以救人;良相,好的宰相可以救一國的人;良醫,可以隨分隨力救人的生命,當他救了一個人的生命,可能又是救了一個家的命運。算命先生聽完以後很感動,因為范仲淹念念都是要救人,所以他跟范仲淹講,你有這一顆心,是真正的宰相之心,你以後一定會當宰相。這個算命先生也很懂得鼓勵這個孩子,後來范仲淹有沒有當上宰相?確實也當了宰相。
而且我們思考一下,范仲淹年輕的時候,在念四書五經是什麼態度?是要念出修身、齊家、治國的方法。而其他很多讀書人是要念出什麼?只是為了求功名利祿。所以對於經教上面的領會會不會一樣?絕對會有相當大的差別。范仲淹這樣念了十年、二十年,他寫出來的文章一定是非常的鏗鏘有力,而且可以針對國家的時弊,所以也順利在仕途當中步步高陞。所以立志要趁早。
我們也想到,文天祥有一句話提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也是個志向,就是這一生應該留取丹心,丹心是指一個人至誠的心,真誠的心;照汗青,汗青是代表史冊、歷史。諸位同修,照哪一本歷史?用我們的真心照哪一本歷史?「中國歷史」,這位同修志向非常高遠,馬上就想到中國的歷史。確確實實中國幾千年的承傳當中,第一次出現滅種的危機,滅聖賢種。因為中國的承傳,最重要的兩股力量是孝道還有師道。結果現在孝道還有沒有?岌岌可危;而師道又建基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我們有責任把孝、把聖賢學問要演出來,要傳下去,這樣才能夠承先啟後,這樣才對得起祖宗對我們的慈愛。
我在這幾年來,也是接觸了聖賢學問以後,人生才有很大的轉變,不然以前也實在沒有什麼目標。尤其自己的語文能力又學得不好,所以文言文看得相當少。剛好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師長講經,裡面提到說,四大古文明為什麼現在只剩下中國,原因在哪裡?是不是四大古文明的老祖宗在神明面前抽籤,誰抽到了不用滅亡就不用滅亡?是不是這樣?絕非偶然!一定是祖宗有超人的智慧,才能夠讓文化綿延幾千年而不墜。因為老祖宗了解到,語文跟文字(寫文章)假如不分開的話,當一百年、二百年以後,人講的話改變了,寫的文章也會不一樣。時間再愈久,到一千年、二千年,語言變化又更大,假如文字(寫文章)跟當時候的語言一樣,那後面的人就看不懂前面人的文章。
因為我有個朋友他離開故鄉二十年,回去以後,跟這些親朋好友聊天,都已經出現一些言語還要解釋一下才懂。所以,寫文章假如跟言語一樣,二十年有個小變化,二百年有個大變化,二千年那更是已經看不懂二千年前人寫的文章了。老祖宗看到這一點,就把語跟文分開來,不管語言怎麼變,寫文章都用文言文。只要我們懂得文言文,就可以進入幾千年的智慧,你可以去領會,可以去受教。當我們會文言文,我們可以直接看《論語》,就教於孔老夫子、孟夫子,而沒有障礙。所以,文言文的設立是老祖宗給後代子孫最大的恩澤。
我們聽到師長這樣的說明,內心很慚愧。平常別人端一杯水給我們喝,我們都這麼樣的感謝,而老祖宗這麼大的恩澤給予我們,我卻視而不見,還把這些古聖先賢的教誨扔在一旁,所以內心非常慚愧,也掉下眼淚。我們說「知恥近乎勇」,要更珍惜老祖宗的恩澤,從那時候開始我就開始讀文言文。說也奇怪,從那以後,翻開文言文的文章,好像覺得不這麼困難,格外的親切,從中也領會到「一切法從心想生」。以前為什麼看文言文障礙很大?因為自己覺得它很困難,自己的心障礙了自己;現在轉了念頭,不排斥,甚至於是珍惜、是感念,那個障礙自然就破除掉。
師長也有教導我們,只要我們能背五十篇文言文,我們就能看文言文;我們能背一百篇文言文,我們就能寫文言文。諸位同修,我們這幾天背了幾篇文言文?《弟子規》可以當六篇文言文,「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愛眾」跟「親仁」在一起,「餘力學文」,所以背六篇,還剩四十四篇,大家勇猛精進不能夠斷。接著還可以背《孝經》,背《大學》、《中庸》、《論語》,因為四書是中國文化的網領,最重要的基礎。師長也期許我們,一個禮拜背三百個字,一年能背多少?能背五十篇左右的文言文,那個時候我們的文言文的能力就提升得相當快,只要有決心一定可以辦得到。諸位同修,要在中國文化當中用我們的真心去寫歷史,去承傳。
還要照哪一本歷史?照汗青。我們要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所以要先照誰的歷史?修身要從自己開始,人一定要對得起自己,不可以自欺欺人。我們要回頭看看,這幾十年的人生路上,自己覺得踏不踏實,充不充實?假如已經感受到蹉跎了太多時光,要趕快轉變態度,趕快珍惜時光,好好學習,好好開智慧,不要等到年老的時候,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
我們要齊家,所以我們要用這一生的努力去照誰的歷史?照我們父母的歷史。讓父母的一生當中,留下的一頁是因為生了我們這樣的子女,讓他覺得非常值得、非常安慰。假如在父母的一生當中,您給他的是這樣的一個感受,那我們當子女也真正有盡了一分心力。除了我們要照父母的歷史,還要照誰的歷史?我們的子女;希望孩子長大以後,當他進入社會與人群相處,他忽然會感受到我們就是有了這麼好的父母教誨,才有正確的人格、正確的人生態度,讓我們一生已經立於不敗之地。當子女對父母是這樣的感受,這樣的感恩,那我們這一生在子女的歷史上,也寫下了我們的責任,我們的恩義。
除了子女,除了父母,我們還要寫誰的歷史?我們另外一半。讓先生、讓太太他的人生歷史上會記下什麼樣的記錄?諸位同修,你們有沒有想過要記下什麼記錄?有沒有想過?不然時光很快就經過,當我們年老的時候,想著希望多做些事可能都會來不及了。所以現在盡心盡力去愛護對方,讓對方感受到我這一生就是因為娶了這樣的太太,我的家業、事業才會有這麼好的發展。當先生對太太是這樣的評價,這樣的一種體會,這個做太太的也做得相當圓滿。
人生的價值在成就身旁所有人的人生,甚至於剛剛我們一位同修講的,也成就了中國文化的承傳。我們是佛弟子,我們也要用我們的真誠心照哪一本歷史?照整個佛教的歷史。在這個大時代當中,法弱魔強,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但是我們不能站在一旁看,因為我們也堅信「正顯妄自消」,只要正法能夠彰顯,這些邪法自然就會退喪下來。我們不要因為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而退卻,只要有決心,一定可以力挽狂瀾。當人有這樣的志向,立志之後,自然而然他就會去好好的充實自己,好好規劃時間,就不會磋跎光陰。
小孩假如不懂得珍惜時光,我們應該如何去引導?有個父親他的孩子整天遊手好閒,他就拿了一根棍子,差不多八十公分長,到孩子面前就跟孩子說:孩子,人的一生就好像這根木棍一樣,八十年左右;前二十年你還在學習,對家庭、對社會沒有什麼大的幫助,所以這段時光沒有貢獻,我們把它減去,把它砍掉。他拿起斧頭,把前面二十公分長切掉。接著又說:人生六十歲以後身體比較衰老,也沒有力氣做事情,所以後面二十年也要去掉。說著就把木棍砍下去。父親接著又說:剩下的這一段,有三分之一都睡掉了,所以這一段也不能算。拿起來就把它砍了。在這個砍的過程,他的兒子心裡面都是一陣震撼。接著父親又說,你每天還要吃飯,還要拉哩拉雜的事,又浪費了很多的時間,所以又要再砍一段。就砍下去。孩子跟父親講:父親,你別砍了,我知道了。父親接著說,你不會知道,你不明白,你這一生不知又要生多少場病,都要在病床上度過,這一段也不能算。又把它砍了。孩子感悟了,就跪下來。父親就跟他說,你看人生只剩這麼短,能夠真正做有意義的事,能夠真正孝順父母,奉獻社會,奉獻國家;既然都這麼短,你還拿來揮霍,那就太不應該了。
當孩子浪費時間,我們也要善巧方便,當然一開始要先讓他立定志向。很多讀經的孩子,薰習聖賢學問的孩子,你問他說:你為什麼要讀書?他們會怎麼回答?他們會說,我要作聖人,因為讀書志在聖賢。老師跟他們規定每天七點要念《弟子規》,所以他們都是六點半就起床,每天固定七點就開始讀誦。剛好過年期間孩子比較晚睡,他的母親怕他睡不夠,就把鬧鐘轉慢一個小時。結果這個孩子在六、七點的時候就醒過來,一看鬧鐘才五點多,所以又繼續睡。後來覺得不大對勁,因為其實人都有生理時鐘,他就走了出來,一看已經快八點了,孩子馬上放聲大哭,說怎麼快要八點了,我還沒念《弟子規》。你看孩子從小養成這麼好的習慣,而且這還包含了他對於老師的恭敬,他對於自己言語的承諾,不敢忘失。所以父母這麼做好不好?這個反教育。雖然少睡一點時間,但是孩子卻形成了很規律的生活,甚至於是對老師恭敬、對學問恭敬的態度。
有個孩子他早上起床,然後刷牙洗臉,在那裡磨磨蹭蹭耽擱時間,因為現在刷牙的牙刷上面還有圖案,牙膏也有很漂亮的圖案,所以孩子一邊刷牙還一邊玩耍。他的母親看他這樣繼續下去,一定會遲到,可是也是按兵不動。到了學校以後,確實已經遲到了,母親就看著他上樓去。結果兒子沒有去參加升旗,因為其他同學都去升旗,媽媽就想,這個孩子一定會被老師批評。中午的時候,孩子回到家裡來,一看孩子的臉上沒有任何的慚愧,也警覺到老師沒有處罰、沒有批評他。當天下午,這個母親就打一通電話給老師,就跟老師說道:我兒子今天遲到了。老師一聽完,馬上就對家長說:沒關係,沒關係。結果母親就回答說:怎麼會沒關係?很有關係!孩子遲到,假如不馬上跟他講,他就養成壞習慣。結果這位老師就說:我還以為你是打電話來要跟老師解釋孩子為什麼遲到。接著家長就跟老師說:你要好好批評、處罰他,讓他有所警覺。結果老師回答:這個年頭還有家長來討批評、來討處罰的,已經不多見了。所以老師一邊笑也答應說:好好好,我下午一定好好批評他。
下午放學回家,這個孩子一進到家裡,馬上去找鬧鐘。為什麼要找鬧鐘?明天不能遲到。馬上把它轉到六點半,心裡才比較安心,放著。母親一看,就走過來跟孩子講,你現在調六點半,待會吃飯的時候鬧鐘就響了;你要吃完飯,等過了六點半以後再去調整,明天就會響,因為鬧鐘是十二個小時,一天有兩個六點半。所以孩子也學習到,吃完飯以後才去調鬧鐘。往後都是自己起床,自己安排時間,不遲到。而且他不管到哪裡去,他都帶著自己的小鬧鐘,常常自己按時間自己起床。所以教育當中,慎於始很重要,第一次犯錯你能夠糾正他,他終身受益,我們對於孩子珍惜時間也要掌握機會來教導。
曾國藩先生曾經說過,看一個家族是興是衰,可以從三個角度去看。第一個,就是他的後代子孫都睡到幾點?假如都睡到太陽高高掛,這個家的家風一定會敗下來,因為貪睡就會很懶散、很懶惰;孩子只要懶散、懶惰,他就會不勤勞;不勤勞,他就不會珍惜別人的勞動付出;不珍惜別人的付出,他就不會感恩。很多習性會有連帶關係,連帶影響。第二個角度,就是看他的後代子孫有沒有在幫忙做家事,有沒有勤奮?第三個角度,是要看他的後代子孫,有沒有在讀聖賢書籍?所以《朱子治家格言》也有提到「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因為不讀經書就不會明理;不明理,是非善惡都不能判斷清楚。
對我們這一生能夠聞佛法,我們也要珍惜時光來修學,「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亦聞」。人生難不難得?佛在經上也有教誡我們,佛陀抓起一把土把它灑在大地上,告訴學生,大地土多,還是殘留在爪上的土多?當然是灑在大地上的土多。佛陀接著又說「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所以能當人都是很殊勝的因緣。我們思考一下,一個原始森林裡面的某種螞蟻,牠的數目都會超過人類的總數,有沒有可能?很有可能。才一種螞蟻在一個原始森林就超過人類的總數,所以畜生道的總數是人類的多少倍?無法計算。畜生道都已經是人類的不知道有多少倍,再加上地獄道、餓鬼道的眾生,我們就可以很深刻體會到人身難得。
佛法又難聞,佛在經上也做了比喻,遇到佛法就像「盲龜浮木」,這塊木頭上面剛好有個洞,這個洞剛好盲龜頭伸出來可以套過去,而這個盲龜卻在大海裡面游來游去也看不到方向。聞佛法的機率就好像這隻盲龜突然探頭出來呼吸,剛好這塊木頭被牠遇上了,剛好又探出來從那個洞裡面鑽出來。這樣的機率有多少?那就太小太小。所以彭際清居士才會說道,我們能聞念佛法門,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既然有這樣殊勝的因緣,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勇猛精進;不然這個機會一失去,下一次再遇到,要多久?那就要無量劫。所以師長也說,這一生要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我們每天念著普賢菩薩的警偈,也要時時提醒自己,「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時時要好好精進念佛,「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
接下來我們看,『晨必盥,兼漱口』。早晨起來要梳洗整齊,當自己很整潔,對自己的身體有大的好處,也是自我的尊敬。當你自己很乾淨的時候,也是對別人的尊敬;假如我們蓬頭垢面,他人跟我們相處也會覺得很不舒服。所以「謹」雖然是對自我的要求,同時也是對他人的尊重。漱口也是愛護牙齒,假如牙齒不好好保養,疼起來非常難受。而且牙齒不好好保養,不知道又要花多少錢來整理牙齒,就相當浪費。
現代人也有口臭的情況,諸位同修,人為什麼口氣會不好?當然與他吃的食物有關。諸位同修不知道有沒有經驗?假如我們去爬山的時候,很多朋友在爬山,氣會喘得特別厲害,尤其吃肉的人那個氣味就特別的重,我們吃素的人馬上就聞得出來。現在人因為常常吃宵夜,吃宵夜就很容易造成口臭,因為當他在半夜,把這些肉類這些食物吃到肚子裡,過沒有一、二個小時他就去睡覺了。當一個人睡覺的時候,只有兩個器官還在運作,哪兩個?他的呼吸,肺部還在動,另外一個,心臟在跳動。所以他的胃也跟他說,「主人,我今天休假了,明天再工作」,胃停止運作,所有吃下去的東西就放在胃裡面。我們想一想,一塊肉放在手上,多久就臭了?可能二、三個小時就臭了,而且是在常溫的環境。食物吃到胃裡面,是在高溫之下,而且還是酸性的環境,所以臭得更快,而這些毒素就在全身循環。
所以,很多吃宵夜的人,睡覺起來都覺得睡不飽,因為體內毒素太多;那毒素往外冒,口氣就特別不好,所以晚上應該吃得少。人的三餐應該是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讓胃有更多的時間可以休息一下,這對身體有好處。除了口臭我們要去預防之外,當我們在打哈欠、打噴嚏的時候也要注意禮儀。打噴嚏一定要趕快摀起來,不然就對人家很失禮;相同的,打哈欠也最好用手遮住,也比較文雅。
下一句『便溺回,輒淨手』。上完廁所要洗手,相同的,當我們的手髒的時候,都應該主動把手洗乾淨。比方說,我們剛從外面工作回來,看到小孩就想抱抱小孩,這個時候很可能手上的細菌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所以一進門,最好第一個動作先做什麼?洗手,對自己、對家人的健康都有好處。我們也看到很多人在數鈔票,一邊數,手還怎樣?沾口水。您這麼有經驗。你看所有的細菌都吃到哪裡去?吃到胃裡。我們對健康要有敏感度,因為「身有傷,貽親憂」,我們保護好自己的健康,也是在力行孝道。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經文「冠必正」,一起念一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今天我們的衣著假如很隨便、散漫,給別人第一個印象就會不好,甚至於會讓別人對我們很輕慢,所以我們要自重,而後人重。古代讀書人有三正,帽子要戴正,腰帶也要帶正,鞋帶也要綁緊綁正,有三正。所以我們出門前一定要照一下鏡子,看看臉上,看看衣服是不是都很整齊、很整潔,這樣才不會出糗。
在古代春秋時候,有個趙宣子,他是晉國的一個大臣。剛好靈公比較無道,因為他是大臣,所以時時都去勸誡晉靈公,晉靈公後來就覺得不耐煩,就雇了殺手要殺他。剛好這個殺手到了趙宣子的門口,這個殺手叫鉏麑,看著趙宣子還沒有上朝,但是已經穿得整整齊齊,在那裡稍微休息打盹一下。而因為他非常的恭敬,所以鉏麑看了以後也很感動,心生對他的崇敬。心裡就想,連這麼一點細微之處都會很謹慎、很恭謙的人,一定是國家的棟梁、國家的主人,假如我把他殺了,我就對不起國家。但是我又已經答應國君的一個命令,假如我沒有殺趙宣子,我又失信,所以鉏麑當下就撞槐樹自殺。趙宣子因為做到「冠必正,紐必結」,做到了衣冠非常工整,而贏得鉏麑對他的尊敬,也逃過一劫。所以我們不要小看自己衣冠的整齊,對自己的形象,對自己的命運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這句經文是講到,我們放帽子、放衣服都要有固定的位置。當然是不是帽子跟衣服要放好而已?這一句經文我們要廣泛去解釋,就是放一切物品都應該物有定位。當所有的物品有定位,生活才有秩序,東西才不會亂,東西也不會髒,東西也不會常常找不到,或者不小心又把它撞壞了;我們要讓生活能夠有條不紊,這樣心也才不會散亂。所以求學問的人、修道的人,首先一定要讓家庭整整齊齊,這樣自己的心不亂,也給孩子做很好的榜樣。
盧叔叔就曾經跟我說道,他說每次他到分公司去檢查業務,他首先都會到主管的桌子前面,看他桌子有沒有整理乾淨;再把他的檔案調出來,有沒有歸檔整齊。他說道,假如連這點小事都做不成,我不相信他能夠做大事。所以,孩子做事的能力一定是從小處開始紮根。除了物品要讓它物有定位之外,其實在家庭當中,比方說開關,一定都要檢查有沒有關好?不然很可能會造成浪費,更嚴重的還會造成危險。當我們要出門以前,都應該檢查一下,瓦斯有沒有鎖好?電源有沒有關好?當孩子從小他就習慣去檢查這些物品,他也會愈來愈細心。剛好有一次我住的地方停電,一停電,我們就去開了幾個開關,才了解到沒電了。可是沒有把這個開關又關回去,剛好用的是電熱水器,後來電來了,這個熱水器熱水就一直流。剛好那個時候我又出去講課,回到家裡一看,這個水不知道已經流多久了,造成了很大的浪費。經過這件事之後,也提醒自己,所有開關開了以後,一定不要匆忙,要把它關回原來的位置,不然就會小小的動作造成很多的損失。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經文: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所謂民以食為天,每天我們都是要吃飯、要穿衣,這兩件事在人生當中就顯得特別重要。我有位長輩他就曾經講到,他還沒有娶太太以前,看到女士吃飯都吃很少,所以他就覺得養個太太很容易。後來娶了老婆以後,他才領會到,他說吃很省錢,但是衣服很貴,女人的衣櫥裡面往往都少一件,所以「衣貴潔,不貴華」。假如不需要的衣服買一大堆,那將造成家庭很大的負擔。而且女主人假如常常買很昂貴的衣服,可能下一代也會上行下效,這樣家裡面生活起來就顯得特別困難。其實衣著真正的目的應該是端莊、是遮體、是保暖的作用,我們應該抓住穿衣服的本質,而不要去追求虛榮,因為欲是深淵不見底。這節課我們先講到這邊,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教兒教女先教己--落實《弟子規》從我做起
※弟子規全文,弟子規譯文
※弟子規講解(第三集)
※細講《弟子規》15_正己化人,以身作則
※細講《弟子規》40_解行相應,仁禮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