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史
秦漢「半兩錢」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 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蟹)府法定的貨幣。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
漢「五銖錢」中國貨幣史--漢「五銖錢」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辨銅、均輸,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
新莽幣制與鑄錢精品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
「六朝五銖」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隋朝「五銖錢」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 「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寶文」「年號錢」唐高祖武德年間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通寶」即流通的寶貨。「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
乾元重寶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年號錢」「御書幣」「紙幣」中國貨幣史--御書錢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了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在錢文上書寫的「御書錢」。宋朝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元代紙幣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政(蟹)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明朝以銀為主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準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製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銅錢紙幣機制幣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複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蟹)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複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準備金、鈔本來憑證。
人民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歷時50多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以來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和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兩套人民幣同時流通。
第一套人民幣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第二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於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同時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摺合比率為1:10000。第二套人民幣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個面額,其中1元券有2種,5元券有2種,1分、2分和5分券別有紙幣、硬幣2種。為便於流通,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硬幣,與紙分幣等值流通。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分別對票面圖案、花紋進行了調整和更換。由於大面額鈔票技術要求很高,在當時情況下3、5、10元由蘇聯代印。第三套人民幣第三套人民幣於1962年4月20日發行,共有 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種面額、13種版別,其中1角券別有4種(包括1種硬幣),2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1966年和1967年,又先後兩次對1角紙幣進行改版,主要是增加滿版水印,調整背面顏色。第四套人民幣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健全中國的貨幣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4月27日,發行第四套人民幣。共有1角、2角和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9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與第三套人民幣相比,增加了50、100元大面額人民幣。為適應反假人民幣工作需要,1992年8月20日,又發行了改版後的1990年版50、100元券,增加了安全線。第五套人民幣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第五套人民幣根據市場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額,取消了2元面額,使面額結構更加合理。普通紀念幣普通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發行第一套普通紀念幣至今,共發行了63套75枚(張)普通紀念幣,總發行量約8.5億枚(張)。面額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50多年的輝煌成就及重大歷史事件濃縮於紀念幣的方寸之間。大事年表公元前3000-1122:貝殼從裝飾品發慌成支付手段。1500-1122:開始鑄造銅貝。1154-1122:傳說殷紂王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1122:傳說周武王克商,散鹿台之錢。800-700:早期空首布產生。700-600(小亞細亞和希臘鑄造金銀幣,這是西方鑄幣之始。)613-591:傳說楚莊王改小錢為大錢,孫叔 諫止。524:傳說周景王鑄大錢。521:(波斯金銀幣。)480:戰國開始。403:晉分裂為韓、趙、魏三國。386:田和稱齊公,齊造邦刀或鑄於此時。361:魏遷都大梁,當幣的鑄造當在此以後。336:秦惠文王行錢。(馬其頓的亞歷山大鑄金幣。)290-200:(羅馬鑄重阿斯銅幣。)284-279:燕軍攻佔齊國七十餘城,齊明刀應鑄於此時。278:楚遷都陳。248:(安息鑄銀銅幣。)241-223:楚遷都壽春,鑄 等金幣。221:秦始皇統一全國幣制,推行半兩,黃金以鎰為單位。204:西漢政權建立,半兩開始減重,黃金以斤為單位。許民鑄錢。190:(羅馬鑄德納留斯銀幣。)186:半兩減為八銖。楚民鑄錢(?)。182:半兩減為二銖四 ,稱五分錢。175:鑄四銖半兩。又許民鑄錢。144:定鑄錢偽黃金 市律。140:漢武帝鑄三銖。136:廢三銖,復行半兩。三朱、四朱方形和圓形小錢當鑄於此時。119:發行白金和皮幣。118:鑄五銖。117:廢白金。115:行赤側五銖,一當五。114:頒布告緡令。113:廢赤側五銖當五制,集中全國鑄幣權於上林三官。95:鑄麟趾金。公元7:王莽第一次改革幣制:鑄錯刀、值逗痛筧9:王莽第二次改革幣制:廢刀幣、專用大小泉。10:王莽第三次改革幣制:袷禱醣抑啤14:王莽第一次改革幣制:鑄貨泉和貨布。調整金銀價格。24:劉玄(淮陽王)鑄五銖。30:公孫述鑄鐵錢。40:東漢光武帝恢復五銖。184:黃巾軍起事。186: 帝鑄四齣五銖。190-193:董卓鑄小錢。208:曹操為丞相,恢復五銖。214:劉備在益州鑄直百五銖。221:曹丕廢五銖,用殼帛。227:曹魏瑞復五銖。(波斯 珊王朝鑄金銀幣。)236:孫權在江東鑄大泉五百。238:孫權鑄大泉當千。246:孫權收回大泉。312:(君士坦丁改革羅馬帝國幣制。)313:張軌在河西恢復五銖。319:石勒鑄漢豐貨。324:沈充被殺,沈郎五銖當鑄於此以前。338:李壽鑄漢興。376:太元貨泉或鑄於此時。430:劉宋鑄四銖。447:劉宋制大錢當兩。448:取消大錢當兩制。454:劉宋鑄孝建四銖。465:劉宋鑄永光和景和。490:蕭齊在四川鑄錢。491-518:(拜占廷鑄幣開始。)495:北魏鑄太和五銖。502:蕭梁鑄五銖和公式女錢。510:北魏鑄五銖。524:蕭梁鑄鐵五銖。529:北魏鑄永安五銖。540:西魏改鑄。543:東魏改鑄永安五銖。546:西魏第二次改鑄。552:蕭梁鑄當十錢。553:北齊鑄常平五銖。557:蕭梁鑄四柱錢,一當二十。561:北周鑄布泉,河西諸郡用西域金銀幣。562:陳鑄五銖。574:北周鑄五行大布。579:陳鑄太貨六銖。北周鑄永通萬國。589:隋鑄五銖。590:許楊廣在揚州鑄錢(白錢?)。598:許楊諒在井州鑄錢。楊廣又在鄂州鑄錢。楊秀在益州鑄錢。621:唐高祖廢五銖,鑄開元通寶。666:鑄乾封泉寶當十錢。667:鑄乾封錢,復用開元錢。695:(阿拉伯正式制定幣制。)708:(日本鑄和銅開 。)732:令市面通用綾羅絹布雜貨。750:安祿山在上谷鑄錢。755-768:(法國鑄德涅銀幣,為歐洲中世紀鑄幣之始。)758:鑄乾元重寶當十錢。759:鑄重輪乾元重寶當五十錢。史思明在洛陽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當百錢。762:大小乾元錢和開元錢平價流通。766-779:大曆元寶鑄於此時。780:行兩稅法。780-783:建中通寶鑄於此時。796:令市井交易以綾羅娟布雜貨與錢兼用。817:禁止蓄錢。845:唐武宗廢全國佛寺銅像鑄會昌開元。870:桂陽監鑄咸通玄寶。907:後梁鑄開平通寶。911:楚馬殷鑄天榮府寶。前蜀王建鑄永平元寶。916:王建鑄通正元寶。閩王 知鑄開元通寶錢鉛錢。917:王建鑄光天元寶。大越劉r(即劉 )鑄乾亨重寶。918:王建鑄光天元寶。南漢劉r鑄乾亨重寶鉛錢。919:蜀後主鑄乾德元寶。922:契丹鑄贊通寶。閩王 知鑄開元通寶大鐵錢。924:閩王延羲鑄永隆通寶大鐵錢。925:蜀後主鑄成咸康元寶。契丹鑄天顯通寶。楚馬殷鑄鉛錢。926:後唐鑄天成元寶,馬殷鑄乾封泉寶大鐵錢,市肆以契券指 交易。938:後晉許民間鑄天福元寶。後蜀鑄廣政通錢。942:閩王延羲鑄永隆通寶。944:福建殷王延政在建州鑄天德通寶大鐵錢。948:後漢鑄漢元通寶。951:遼鑄應歷通寶。955:後周世宗毀全國佛寺銅像鑄周元通寶。959:南唐鑄永通泉貨當十錢。又鑄唐國通寶和大唐通寶。961:宋太祖鑄宋元通寶。962:後蜀行廣政通寶鐵錢。964:南唐後主發行鐵錢。968:遼鑄保寧通寶。970:(越南丁部領鑄太平興寶。)971:北宋定仿造黃金罪。976:鑄太平通寶。980:白銀取得納稅的資格。983:契丹鑄統和通寶。990:鑄淳化通寶。994:李順在成都鑄應運元寶和通寶銅鐵錢。995:成都商民私以交子為市。鑄至道通寶。996:(朝鮮鑄乾元重寶鐵錢和銅錢。)998:鑄咸平通寶。1004:鑄景德通寶。1008:鑄祥符通寶。1017:鑄天禧通寶。1023:設置益州交子務。鑄天}元寶。1024:政(蟹)府在益州發行第一界官交子,自一貫到十貫。1032:契丹鑄重熙通寶。1034:鑄景v通寶。1039:交子改分五貫和十貫兩種。鑄皇宋通寶。1041:因西夏戰爭鑄當十鐵錢。1045:鑄慶曆重寶當十銅鐵錢。1053:西夏鑄福}錢。1054:鑄至和元寶小錢和至和重寶折二、折三錢。1055:契丹鑄清寧通寶。1056:鑄嘉v元寶和通寶。1064:鑄治平元寶。1066:遼鑄咸雍通寶。1068:交子改分一貫和五百文兩種。鑄熙寧元寶。1069:置潞州交子務,交子行於河東路。1070: 潞州交子務。1071:交子行於陝西。鑄熙寧重寶當十錢。1072:交子兩界流通。1073:改當十錢為折二,這是折二鐵通行之始。1074:遼鑄大康元寶和通寶。1076: 陝西交子。西夏鑄大安錢。1078:鑄元豐通寶。1083:遼鑄大安元寶。1092:遼鑄壽昌元寶。1093:鑄元v通寶。1094:鑄紹}元寶和通寶。1098:鑄元符通寶。1101:鑄}宋通寶。遼鑄乾統元寶。1102:陝西復行交子。西夏鑄貞觀錢。1103:蔡京鑄崇寧重寶當五和當十錢。1104:京西路行交子。1105:外路改交子為錢引。通行區域擴大到京廣、京西、淮南、京師等地。發行額增至天}原額的二十倍。鑄 錫錢。1107:四川交子務改為錢引務。鑄大觀通寶,自小平到當十。1109:四川發行外引,舊交子作廢。1110:遼鑄天慶元寶。1111:廢當十錢。鑄政和通寶。1118:鑄重和通寶。1119:鑄宜和元寶和通寶。1120:西夏鑄元德通寶和元寶。1126:鑄靖康通寶和元寶。1127:南宋鑄建炎通寶。1131:鑄紹興通寶和元寶。劉豫鑄阜昌錢。1137吳d在河池發行銀會子,這是中國最早的銀本位制。1149:西夏鑄天盛元寶。1151:金人發行交鈔。1157:金人鑄正隆通寶。1160:東南會子由戶部發行。1163:湖北發行直便會子。與元府發行鐵錢會子。1165:鑄乾道元寶折二錢。1166:兩淮用交子。1168:改革會子的發行制度,以千萬貫為限額。1171:西夏鑄乾v錢。1173:金設公典,稱流泉。1174:鑄淳熙元寶。1178:金鑄大定通寶。1180:錢背加鑄年份。(英國鑄銀便士。)1188:金添設流泉務二十八所。1189:金取消紙幣的分界制,交鈔永遠通行。1190:鑄紹熙元寶。1194:西夏鑄天慶錢。1195:鑄慶元通寶。1197:金鑄承安寶貨銀錠。1201:鑄嘉泰通寶。金鑄泰和通寶和重寶。1205:鑄開禧通寶。1208:鑄嘉定通寶。1210:西夏1210:西夏鑄皇建元寶。1211:西夏鑄光定元寶。1215:金改發貞右寶券。1217:金改發貞右通寶。1222:金改發興定寶泉。1223:金髮行元光珍貨。1225:鑄大宋元寶。1227:蒙古統治區內何寶實在博州印置會子。1228:鑄紹定通寶。1233:金在蔡州發行天興寶會,數月後為蒙古人所滅。1234:鑄端平元寶。1236:窩闊台發行交鈔。1237:鑄嘉熙通寶和重寶。1240:蒙古統治區內劉肅在刑州發行楮幣。1241:鑄淳右元寶。四川多面手淳右通寶當百錢。1247:會子永遠通行。1249:川引以十年為一界。1251:北方各地紙幣互不通用,蒙哥定銀鈔相權法。1252:(佛洛倫斯鑄洛林金幣。)1253:鑄皇宋元寶。1259:鑄開慶通寶。1260:鑄景定元寶。蒙古人發行中統鈔,收回北方各地雜鈔。1264:賈似道發行金銀銅錢關子。十七界會子作廢。1265:鑄咸淳元寶。1266:(法國路易第九仿阿拉伯的迪爾亨姆鑄格羅銀幣。)1276:蒙古人統治江南,用中統鈔收兌南宋紙幣。伯顏鑄銀元寶。1285:盧世榮提出整治鈔法計劃。鑄至元通寶。(威尼斯鑄杜卡特金幣。)1287:元世祖發行至元鈔。1292:設公典廣惠庫,資本鈔五千錠。1294:(波斯伊爾汗國仿行中國鈔法。)1295:鑄元貞通寶和元寶,(日本行鈔。)1297:鑄大德通寶。1309:元武宗實行幣制改革,發行至大銀鈔,並鑄大元通寶和至大通寶。1311:仁宗收回至大銀鈔,廢至大錢。1350:幣制改革,發行至正交鈔,鑄至正通寶。1353:張士誠鑄天右通寶。1355:韓林兒鑄龍鳳通寶。1358:徐壽輝鑄天啟通寶。1359:徐壽輝鑄天定通寶。1360:陳友諒鑄大義通寶。1361:朱元璋鑄大中通寶。1368明太祖鑄洪武通寶,頒布洪武通寶錢制。1375:發行大明寶鈔。停止寶源局鑄錢。1376:停止各省鑄錢。1377:恢復各省鑄錢。1389:恢復寶源局鑄錢。1393:再停止各省鑄錢。1394:禁用銅錢。1397:再停寶源局鑄錢。禁用金銀。1399:恢復鑄錢,改定錢制,1400:再改錢制。1408:鑄永榮通寶。1411:金銀解禁。1425:再禁金銀。1433:鑄宣德通寶。1436:放鬆用銀禁令。1448:禁用銅錢。1457:(琉球鑄大世通寶。)1460:恢復銅錢流通。1465:令商稅課程錢鈔各半兼收。1503:鑄弘治通寶。1518:(日耳曼帝國鑄塔勒大銀圓。)1527:鑄嘉靖通寶。1557:葡萄牙人侵入澳門。1570:鑄隆慶通寶。西班牙人侵入呂宋,開本洋流入中國之路。1576:鑄萬曆通寶。1596:採礦熱潮開始。1616:滿人鑄天命錢。1621:鑄泰昌通寶和天啟通寶大小錢。王象乾請鑄三等大錢。1625:(日本開鑄寬永通寶。)1627:滿人鑄天聰錢。1628:鑄崇禎通寶。1637:英國東印度公司船初來中國。1643:鑄崇禎當十錢。蔣臣提行鈔計劃。1644:清世祖在北京鑄順治通寶。福王在南京鑄統光通寶。李自成在西安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鑄大順通寶。1645:順治錢增重為一錢二分。1646:魯王在紹興鑄大明通寶。1647:永明王在肇慶鑄永曆通寶。1649:孫可望在雲南鑄興朝通寶。1651:發行鈔貫。順治錢增重為一錢二分五。日本鑄永曆通寶助鄭成功。1653:鑄一厘錢。1657:順治錢增重為一錢四分。1662:鑄康熙通寶。1663:(英國鑄 尼金幣。)1674:吳三桂鑄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浙江鑄裕民通寶。1678:吳三桂鑄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1684:康熙錢減重為一錢。1702:康熙錢又增為一錢四分。另鑄七分重的小錢。1706:日本實行貨幣減重,寬永錢開始流入中國。1720:廣州商人組織公行,外國銀元大量流入。1723:鑄雍正通寶。1731:北京設立官錢局。1733:雍正錢減重為一錢二分。1736:鑄乾隆通寶。1737:北京開設官錢局十所,以平錢價。1743:禁用光中景興等外國錢。1745:停閉官錢局。1759:新疆開鑄普爾紅錢。1793:西藏設寶藏局,鑄乾隆寶藏銀幣。1794:(美國開鑄銀元。)1796:鑄嘉慶通寶。1814:廣東設立粵海關官銀號。1816:(英國採行金本位制。)1821:鑄道光通寶。1828:新疆鑄造當五和當十紅錢。1830:奏定關於處理歇業錢鋪辦法新章程。1832:(墨西哥開鑄鷹洋。歐文發行勞動券。)1837—1838:台灣鑄壽星銀餅。1848:英商麗如銀行在廣州設分行。1851:鑄咸豐通寶。1852:咸豐錢減為一錢。1853:因太平天國革(蟹)命北京發生擠兌風潮。鑄咸豐當十錢。北京設立官銀錢號三家。令各省設立官錢局。發行戶部官票和咸豐寶鈔。太平天國政(蟹)府在南京等地鑄太平天國聖寶。1854:正月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後用寶鈔收回大錢。英國的有利銀行和滙豐銀行在上海設分行。1855:鑄鐵錢和鉛錢。1856:上海幾家銀號用鋼模鑄咸豐銀餅。小刀會在上海鑄太平通寶日月錢。1857:北京商人罷市,拒用大鐵錢。寶蘇局用鋼模鑄咸豐通寶銀錢。英國麥加利銀行在上海設分行。1862:官票停止流通。鑄同治通寶。1864:滙豐銀行成立。拉錫丁在新疆庫車鑄迴文錢。1866:香港鑄造銀元。1870:(日本鑄造龍洋。)1873:(美國鑄造貿易銀元。)1875:鑄光緒通寶。1882:吉林試鑄廠平銀幣,為中國機器鑄幣之始。1885:福建用機器鑄錢。1887:廣東鑄龍洋。1889:廣東造機器錢。1890:廣東鑄造銀角。1893:湖北設立銀元局。1895:華俄道騰銀行成立,發行鈔票和銀元寶。英國在遠東發行枚洋。1897:中國通商銀行成立,發行鈔票。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在上海等地設分行。1900:廣東鑄當十銅元。1901:規定銀元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1904:湖北鑄造一兩重大清銀幣。1905:戶部在天津設立銀錢總廠。大清戶部銀行成立。1906:大清戶部銀行發行兌換券。天津造幣廠試鑄一兩重大清金幣。1907:新疆機器局鑄響金。交通銀行成立。當局向各省督撫徵詢銀幣單位的意見。1908:大清戶部銀行改名大清銀行,頒行《大清銀行則例》。1909:鑄宣統通寶。設立幣制調查局。1910:頒布《幣制則例》,採用銀本位制,制定《造幣廠章程》,鑄造大清銀幣。相關書籍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頁碼:743 頁碼·出版日:2007年·ISBN:7208072353·裝幀:平裝·開本:16·中文:中文內容簡介新中國建立後,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提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於學術研究工作,提倡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提倡雙百方針,形成了好的學習風氣。同時,大量的古錢幣陸續出土,大量貨幣資料陸續被發掘、整理出來。錢幣工作者也提高了認識,擴大了眼界,努力學習和運用馬克思理論和方法,為古老錢幣學向新的學科的轉變,把舊的錢幣學發展成為放在現代的學科結構(研究對象、目的、任務、範圍等)、方法論和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同多學科相結合,利用現代科學檢驗手段的先進的社會主義錢幣學準備了必要的條件。當然這個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個歷史過程,目前這個轉變正在開始,沒有完成。實現這個轉變需要經過很多學者創造性的、艱苦的努力。而在新中國建立以後,也逐步具備了這些出色的學者。彭信威先生就是勇敢地開拓錢幣學研究新領域、新路子、新局面的出色學者。作者簡介彭信威(1907-1967年),江西安福人。我國著名的貨幣史學家和錢幣學家。畢業於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後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進修。解放前先後就職於南京內政部、上海神州國光社、福建人民政(蟹)府、國立重慶大學、重慶復旦大學等部門,歷任國民政(蟹)府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專員、上海經濟調查所副主任兼《社會經濟》月刊總編輯、無錫中國銀行襄理、中央交農四行派駐貿易委員會稽核、國防最高委員會設計專家。曾以駐美特派記者身分參加第一屆聯合國大會。通英、俄、日、法、德等諸國語言,尤精英語。解放後任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教授。主要著作及譯著有《中國貨幣史》、《戰後世界金融》、《銀行學》、《各國預算制度》、《哲學概論》、《日本近代史》、《中歐各國農業狀況》等。目錄代序:一個敢於開拓中國錢幣學新局面的學者三版序緒論第一章 貨幣的發生第一節 貨幣經濟的萌芽第二節 貨幣經濟的確立第三節 貨幣理論第四節 信用的發生第二章 兩漢的貨幣第一節 貨幣制度第二節 貨幣的購買力第三節 貨幣研究第四節 信用第三章 晉到隋的貨幣第一節 貨幣制度第二節 貨幣的購買力第三節 貨幣研究第四節 信用和信用機關第四章 唐代的貨幣第一節 貨幣制度第二節 貨幣的購買力第三節 貨幣研究第四節 信用與信用機構第五章 兩宋的貨幣第一節 貨幣的制度第二節 貨幣的購買力第三節 貨幣研究第四節 信用和信用機關第六章 金元的貨幣第一節 貨幣制度第二節 貨幣的購買力第三節 貨幣研究第四節 信用和信用的機關第七章 明代的貨幣第一節 貨幣制度第二節 貨幣的購買力第三節 貨幣研究第四節 信用和信用的機關第八章 清代的貨幣第一節 貨幣制度第二節 貨幣的購買力第三節 貨幣研究第四節 信用機關中國貨幣史大事年表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共 1 條評分 派派幣 +10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