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對話劉震云:電影是文學釀成的果實
新華網上海6月17日電(記者許曉青、劉天)「電影是文學釀出的果實,每場戲都是一個果實。」「一個好劇本,一醞釀或許就是十幾年。」屢獲金雞百花獎殊榮的導演馮小剛和茅盾文學獎獲主、著名作家劉震雲17日聯袂亮相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論壇,妙語連珠探討電影劇本的創作心得。
馮小剛拋出了電影故事「果實論」,反對那些「化學勾兌」的「快餐式電影」,而劉震雲也呼籲,電影編劇「要多一點遠見」。
「文學是大樹,電影是果實」
「文學是大樹,電影是果實。」每年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都愛「放炮」的名導馮小剛,今年回歸感性的藝術創作話題。他從自己的新作《溫故1942》的創作說起,感慨「一個好劇本,一醞釀或許就是十幾年」。
馮小剛說,電影有個渠道,主要是從小說里來。打個比方,文學是枝繁葉茂,可能其中也有些枝枝杈杈。電影就成了「文學大樹」上結出的果實,每場戲就是一個果實,由於電影的局限性,很難像小說表達的那樣豐富,但卻很凝練。
馮小剛認為,導演在尋找一個個好故事時,其實就是在尋找和醞釀一個個果實。以劉震雲創作的《溫故1942》劇本為例,全長約7萬多字,拍成電影約合4個半小時,目前剪成了2小時20分鐘。「我是用『文言文的方式』在剪輯,能用一句台詞的,就不用兩句。這樣一步步才釀出果實。」
好故事是靠「走出來」的
「有一次劉震雲對我說,好劇本的創作不外乎兩種方法,一是靠一群聰明人坐在賓館裡搞『頭腦風暴』,另一種是笨人笨辦法,就是靠兩條腿走出來的,沒有故事,就要到現實中去找故事。」馮小剛回憶起為籌拍《溫故1942》,他和劉震雲等組成的團隊到河南、山西、陝西、重慶等地一路尋訪,聽老百姓講故事,一路充實劇本細節和人物形象的過程。
他進一步拋出觀點:不是每個好的電影故事都能從天而降,好故事需要長期累積。他反對那種「化學勾兌」式的劇本創作。
針對圈內的「快餐式」電影創作,馮小剛直言:「現在很多編劇都是臨時從老闆那裡領個任務,不過一周時間,一動筆就成,那是『化學勾兌』,不是『釀』出來的,不應該這麼弄。」
劉震雲也坦言,在電影劇本創作中,用笨辦法可能耗時很長,但人物和故事能夠真正留得下來,電影人物在訪談中「慢慢生長起來、成熟起來」,這對創作者來說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電影編劇要多一點遠見」
劉震雲提出,無論是寫作還是拍電影,尋找好故事已成為中國創作群體中一種普遍的焦慮。他說:「有比尋找故事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培養人的見識。一個導演、一個作者能否講述一個好故事,不僅是講故事本身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他的見識。」
劉震雲分析道,一個電影故事的膨脹和飽滿程度,內涵的寬度和深度,都是與創作者的見識有關。「小說和電影中的見識,實際來自於創作者在生活中的見識。對生活中每個細節的態度,反映了他的胸懷和見識。」
劉震雲認為,中國電影需要富有遠見的創作者,而這樣的遠見卓識仍待逐步培養。
推薦閱讀:
※馮小剛對中國電影產業產生的影響?
※如何評價馮小剛導演的電影?
※影帝馮小剛擊敗郭富城 林嘉欣獲影后驚喜|林嘉欣|郭富城|馮小剛
※馮小剛迷途知返了 張藝謀和陳凱歌將何去何從?
※馮小剛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