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經》修持法門

《心經》修持法門

2015-01-03 鄭振煌教授 睿博商學院

▋《心經》修持法門

壹、人生的目標:

一、自在

二、度一切苦厄

三、究竟涅槃

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五、波羅僧菩提

以「經」解「經」,用《心經》解釋《心經》。

《華嚴經》有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瑜伽師地論》是佛教的百科全書,有一百卷;它的六倍就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Maha Prajna ParamitaSutra總共有六百卷。

《心經》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Maha Prajnaparamita HrdayaSutra的簡稱,它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最精華的部份。「心」不是指我們的真如心,也不是指六識的心,是指梵文的hrdaya,是心臟、肉團心、草木心的意思,也就是核心,最重要的部份。把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濃縮成二百六十個字。

《心經》不是讓我們唱誦用的,《心經》不是讓我們避邪驅鬼用的。很多人以為自己身上有鬼,其實是心裡有鬼,就用《心經》來驅鬼,剋實來說,是驅心中的鬼(邪知邪見)。《心經》是用來豐富我們的人生,是讓每一個眾生都能完成人生的目標。

依照《心經》來說,人生的目標有五項:

一、自在

《心經》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自在是最重要的,自在就是人生的目標。

何謂自在?有錢的人用錢很自在;沒錢的人多考量,如果現在買這東西,下一餐就沒著落;所以有錢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自在的布施,幫助社會,幫助窮困的人,這是非常現實的。健康,是生理的自在,可以跑、跳,健康才能得自在。

最重要的,心有空性的智慧,心不分別、不顛倒、不妄想、不執著,心就自在了。

人有很多的苦。身體的苦——生老病死,但生老病死不應該是苦。生,只是一個現象;老,只是一個現象;病,只是一個現象;死,也只是一個現象。但我們現在不自在,因為將生老病死當成是真實的,沒有證悟到生老病死是緣起性空。

愛別離苦。喜愛的人事物離開了,這只是一個事實,不應該成為苦的原因,這是真理。夫妻相愛,男女朋友相愛,喜愛的古董,喜愛的金錢等等都會離開。愛別離不應該是苦,為什麼會變成苦?是因為沒有空性。

怨憎恚不應該是苦,因為怨憎恚只是一個事實。我看你不順眼,你看我不順眼,我們的頻率不一樣,觀念不一樣,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不應該成為苦,這只是一個緣起性空的事實,一個實相而已。

求不得不應該成為苦;我想成為世界最有錢的人,辦得到嗎?求不到。但求不得不應該成為苦,它只是一個事實,是一個真理。凡是因緣不和合,就沒有一個事相產生。眾生會成為苦,就是沒有空性。不懂得《心經》的含義,沒有求得自在。

五陰熾盛、憂悲愁惱不應該成為苦,只是一個心理、生理的現象。比如說賀爾蒙、內分泌,每一個成長階段的生理現象都不同;老人家松果體、褪黑激素分泌不夠多,晚上睡不好,不應該成為苦,因為它只是一個事實。會成為苦,是因為把它當成是真的,沒有觀空,它只是一個現象而已。

總之,身心靈只是一個現象,外面的社會環境、經濟條件、世界的局勢、戰爭、天災人禍只是一個現象,不應該是苦的來源。解脫者和沒有解脫者的差別,不在於面對的現象不同,而在於心境不同;解脫者有空性智慧,瞭解真相,是真實的呈現;眾生把現象當成是真的,將世界全都攬為自己的,已經過去的不肯讓它過去,還沒有到的拿到現在來苦惱自己。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未來是未來,他人是他人,外面環境是外面環境,一切萬象都是緣起性空的,並無不變的本質,所以是虛妄不實的,凡夫把它們當成是真實的,原因是沒有見到真像,就妄想分別是真實的。吾人不應該活在夢幻的假象中,應該活在現象的真理之中,才能解脫自在。

「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人生的第一目標。生理的自在,心理的自在,人際關係的自在,倫理的自在,物理的自在等等。世間有不測的風雲,山河大地不斷在改變,戰爭人禍不斷在發生,不應該成為苦;沒有空性,所以會苦。

懂了《心經》,就可以自在。明白吾人沒有王永慶先生富有,沒有Mr. SteveJobs的智慧高,這是一個事實,這是一個實相。瞭解了實相,就不會苦,活在自己清淨的內心當中。

但自在來自觀,也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一切人法皆空,連空也空。

二、度一切苦厄

苦厄太多,但苦厄並不是真的。這些苦厄是自己的態度和想法,以為老就是苦,病就是苦,死就是苦。老,怎麼會苦呢?病,怎麼會苦呢?死,怎麼會苦呢?窮,怎麼會苦呢?富有,怎麼會苦呢?會成為苦,就是沒有《心經》的空性智慧。

「度一切苦厄」,種種的苦厄都要超越它,要度眾生離苦厄。讓眾生沒煩惱,餓的時候有飯吃,寒冷的時候有衣穿,煩惱的時候有智慧可以度過。

三、究竟涅槃

涅槃是苦的息滅,涅槃是到達彼岸,沒有痛苦。苦的息滅,源於分別心的息滅。瞭解涅槃也是空性,涅槃也不是真的,就稱為究竟涅槃。

涅槃、成佛不是真的,做人、自在才是真的。成佛,不可能變成和佛一模一樣,但我們可以究竟涅槃,可以「度一切苦厄」,和佛一般的心性。

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的音譯,阿耨多羅的意思是無上,三藐的意思是正等,三菩提的意思是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無上的正等正覺」。正等就是真正的禪定,「無上的正等」就是動靜一如,徹底的平等性,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平等對待一切情境、一切遭遇,平等對待一切人事物。正覺是真正的覺悟,「無上的正覺」是徹底覺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萬法皆空、互即互入」。

覺悟,所做才是真的;沒有覺悟,所做如同作夢般。

不要以為一直佈施、一直做義工就是修行;沒有覺悟之前,一切善法都只是累積修行的資糧,覺悟之後才算開始修行。雖然如此,還是要「作空花佛事,建水月道塲」,否則便墮入頑空、惡趣空。悟後起修,開悟之後才是真正在修行。

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沒有覺悟時,彷彿做夢,夢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費力氣,譬如做夢在喝咖啡或富可敵國,空歡喜一場,比不上醒時真實的喝一口白開水、吃一口飯。正等正覺的重要性就在這裡。

何謂覺悟?做你自己,接受實相。你生長的地方和家庭,你的高矮胖瘦和智慧,你的身心靈狀況就是你的實相,你要瞭解自己的極限和實相。瞭解了自己的極限和實相以後,就會活在清淨心之中,不再比較、顛倒、打妄想,不再往外看,但不要忘記了學佛初衷、大菩提心,否則就是懈怠、消極的藉口。千萬不要忘記了是心在生活、生死,而不是身在生活、生死!是你的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悟無上正等正覺,而不是你的身或名利等外物。

五、波羅僧菩提

波羅,是究竟到達了彼岸。僧,是指大眾。菩提,就是覺悟。眾生都要覺悟,眾生都要有智慧,大乘佛教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教化一切眾生都覺悟,才是學佛人的本色。不要以為佛教徒才有智慧,佛教徒了不起;知道佛教徒沒有了不起,才是真正的了不起;知道學佛,不是在學佛的相,而是在證悟佛性,證悟清淨性。)

貳、達成目標的方法

一、觀

二、行

達成人生的目標,《心經》有兩個方法,一是「觀」,二是「行」。

《心經》第一句是「觀自在菩薩」,為什麼能夠得自在?是因為「觀」。所以《心經》的修持法門就是「觀」。

「觀」就是觀察,好好的去看,像花的顏色、形狀、大小,好好的去觀察。最重要的是觀察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的身體。如果你的體力只能挑五十斤,千萬不要去挑一百斤;如果你的體力現在連十斤都提不上,就千萬不要去提二十斤,這個就是「觀」。要瞭解你的身體狀況,你的體能,你的年紀,你的生活。

要觀察自己的身和心,瞭解自己的身體。懂得自己身上有多少根骨頭嗎?懂得自己有多少個細胞嗎?懂得生老病死的過程嗎?不懂就要「觀」。但「觀」必須客觀,以客人的角度來觀,不要帶著有色的眼鏡去「觀」,內心要很平靜、很清明,如實的「觀」。「觀」,就是科學的精神。

佛教是科學的,不是顛倒夢想。「觀」自己,接受自己,瞭解自己的極限,瞭解自己的實相。只有活在實相、真理之中,才能自在。不要顛倒夢想,每個人有不同的條件。「觀」,就是觀察,知道真相。要客觀的觀察真相,不要有成見和偏執的觀念,看到實相,就自在了。

現在的實相是剎那的身心狀況,瞭解了就得到自在。我們見聞嗅嚐觸的一切人事物,都要客觀的「觀」,不要用自己的想像去投射與解讀,那不是事物的真相。瞎子摸象,摸到什麼就以為那就是大象,完全錯誤,千萬要客觀。

《阿育王譬喻經》裡面的各種故事,都是在提醒我們要有智慧。

其中一個故事,有一個大財主,家裡都是最好的珍寶。有一次出國,想去買一些沒看過的珍寶。到國外的市場到處去找:「啊!這些,我都看過了。啊!這些,我家裡都有了,這些寶貝都沒什麼了不起。」

走著走著,看到市場裡面坐著一位和尚。員外就問他說:「和尚,你不去山裡修行,為什麼坐在這裡?」

和尚說:「我在賣東西啊!」

員外問:「你在賣什麼東西呢?我看你前後左右都沒有東西。」

和尚說:「我在賣智慧。」

員外就問:「智慧又不能當飯吃,智慧又不能讓我穿得漂漂亮亮的,智慧也不能讓我買古董,值多少錢啊!」

和尚說:「我這個智慧是無價的,你要買我的智慧,你要出價多少?」員外心想:「這智慧值得多少錢?」

員外就出價:「我用十兩黃金來買,可不可以?」

「不行,十兩黃金太少了。」

「五十兩可不可以?」

「不行,五十兩太少了。」

「一百兩可不可以?」

「太少了。」

「最後出價五百兩黃金,可不可以?」

「啊!勉強啦!看在你誠意的份上,就五百兩黃金賣給你了。」

員外說:「雖然五百兩黃金很多,就相信您一次吧!您賣的是什麼智慧啊?」

和尚說:「好,『忍耐』這兩個字。」

員外很生氣的說:「啊!今天遇錯人,被騙了,我用五百兩黃金來買『忍耐』二字。」

和尚說:「不要這樣想,記住這兩個字,對你的人生幫助很大,這就是智慧。」

員外有點懊惱的回家了。

回到家裡已經很晚,走進屋裡推開房門,看到臥室有兩雙鞋子,當下員外氣得血脈賁張,衝到廚房拿刀要殺老婆和那漢子,後來想想:「不行,我用五百兩黃金買和尚的『忍耐』二字,是很貴的。」就隱忍住,但還是不服氣,心想:「我用五百兩黃金買了智慧,我要看看和尚講的話是不是真的。」

他走進房間掀開蚊帳,啊!是他的媽媽睡在老婆旁邊,原來是老婆生重病,媽媽過來照顧她。他當下悟道,差點殺了自己的老婆和媽媽,這就是智慧,價值何止五百兩黃金!

「觀」,觀察生命實相,接受生命實相,唯有「觀」才能夠得智慧。「觀」察植物就可以得到植物的智慧,「觀」察市場經濟就可以得到經商的智慧,「觀」察自己的身體就可以得到身體的智慧,「觀」察自己的心就可以得到心的智慧,「觀」察生死就得到生死的智慧。要了脫生死,度一切煩惱,就要「觀」察煩惱是什麼,生死是什麼,觀察到了自然就得到智慧。

智慧,就是空性,得到自在,得到人生至善至美至真。儒家說「立德、立言、立功」,道家說「成道」,佛家說「覺悟正等正覺」,是無上的智慧。

無上的智慧,在真理之中不會有煩惱,違反真理就會有煩惱。日夜、春夏秋冬一直在改變,這就是真理,人會生老病死這就是真理,活在生老病死之中,就很自在,生不是苦,老不是苦,病不是苦,死不是苦,只是一個現象而已。

「觀」就是「觀」察,「觀」察之前心要定,心定必須要有規矩,這就是戒定慧三學,由戒而定而慧。慧是來自於「觀」,觀一切諸法的實相,不起分別心,無事不能。

鳩摩羅什小時候很聰明,陪著母親到廟裡拜拜,看到一口幾百公斤的鐘,五六歲的小孩子兩隻手就將一口大鐘捧起來了,後來他心想:「我怎麼能將這口鐘捧起來?」念頭一起,生分別心,顛倒妄想,力量消失,立刻拿不動。人生不能成功,不能解脫自在,就是因為有分別心,能量無法充份發揮。當內心清淨,不起分別時是零極限,心歸零,歸於清淨,原始的狀態,自然的狀態,佛性的狀態,你就是零極限,自由自在。

除了「觀」以外,《心經》談到的修行方法就是「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用腦子去「觀」,「觀」自己,「觀」外物,一直「觀」,「觀」後要做,稱為「行」。「行」什麼?如何「行」?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圓滿的智慧,或智慧的彼岸。通達一切萬法都是緣起性空,無二無別,能所雙泯,唯一實相,這種智慧就是般若波羅蜜多。

觀:照見五蘊皆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經》如何「觀」?「照見五蘊皆空」,看見五蘊是空。五蘊空簡單說,就是物質空、心理空、生理空、世界空,一切皆空。空不是無,空是指空性,空的性質;每一個人事物的性質都是空的,也就是不存在,沒有自己的性質,一切的現象是眾因緣所生,眾因緣所滅。

譬如說我是空,為什麼我是空?我會出現在這個世間,是我前輩子的業力,讓我成為我父母親的兒子。我的生命過程,不是自己獨立存在的,我依靠於父母親,依靠於社會、國家,依靠於成長的環境、師長和朋友,依靠於山河大地。人,除了後天的環境影響以外,還有生生世世熏習的業力,業力就是我們的思想、觀念。

五蘊一切皆空,佛法也空,佛法不是真實的。佛法是契機契理,是適合某一類的眾生,佛才說的法。千萬不要把佛法當尚方寶劍,以為一個法就可以行遍天下。在西方適合以基督教的教理去度化,中東適合以回教,適於當地的人文與自然環境。

外面的現象一直在改變,眼見它起高樓,眼見它樓塌了,眼見山河大地變化無常、海嘯、土石流、核能災變、戰爭一直在改變。我們再內「觀」自己的身心,每一個剎那都在改變。

現代的量子物理學提出一個超弦理論(Superstring),事物分析到最小的時候,就呈現超弦的狀態,超弦是極微細的物質存在,它是呈現答答答答答,閃爍的不穩定的,超弦所講的最小的存在是十的三十次方之一釐米,物質呈現tendimensions,十個向度,十維,十維的空間存在,就是空有不二。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總之,包括精神作用,心裡的感受,物質的環境,都是空性;空性是有,是空的性質,沒有一個不變的性質,這叫做空性。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1. 無色受想行識。

2. 無眼耳鼻舌身意。

3. 無色聲香味觸法。

4.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5.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6. 無苦集滅道。

7. 無智亦無得。

8.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9.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空性」,《心經》解釋得非常清楚,「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空性,要達到自在,必須有空性。

「不生不滅」,面對任何事物的時候,不要生起一個心:「我在批評,我在分別,我在貪,我在瞋。」但也不要滅,不要否定這現象的存在。現象是存在的,但你的心不要生,也不要滅,不要當鴕鳥,或掩耳盜鈴。「不生亦不滅」,要如實如實,就是這樣。我現在身體不好,不要跟健康的老人家比較,不要跟自己年輕的時候來比較,當下就是。比較是苦的來源。

「不垢不淨」,這實相是什麼?赤裸裸的瞭解實相,接受實相。我現在遭遇一個困境,那個困境只是一個事實,只是一個真理,不要去垢它,也不要去清淨它。垢它,意思是說雪上加霜。碰到困境時,不要去想:「我解決不了這個困境,我怎麼那麼倒楣。」不要聽信算命說,在幾歲有大難關;或冤親債主很多,所以事情都不順利。

這只是一個事實,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業力,都是自己造作的。當你有智慧,用心用功,就會得到成就。活在真理之中,你就自在了。

「不增不減」,不增加一點點,也不減少一點點。譬如我的身高163公分,不要說165公分,但也不必減,我要變成150公分討人喜歡。接受事實,有錢就是有錢,沒有錢就是沒有錢,要努力奮鬥,要得自在。

《心經》解釋「空」,「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意思就是真如,意思就是事實。不要增加,不要減少,不要塗顏色,也不要否認它的存在。心裡要正等正覺,跟真理相應,跟空性相應。

「故知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前面的一、二、三、四這是指世間法,無人我、無法我。

第五項「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沒有流轉輪迴也沒有還滅涅槃。世間法是因緣所生,佛說法也是因緣所生,是對某一類的眾生講某一類的修行方法,不要執著。沒有世間的輪迴,也沒有解脫世間輪迴的方法。想要離開現實求解脫是解脫不了的,只有真實活在現實,活在真理,活在當下,就解脫了。《心經》告訴我們要有空性智慧,不要有分別。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無緣覺乘、辟支佛乘的修行方法。「無苦集滅道」,這是無聲聞乘的修行法。第七個「無智亦無得」,這是無菩薩道的修行方法。以有所為、執著的心來做布施、持戒等善法,都不是菩薩道,沒有空性智慧。空中連菩薩道也不存在,「以無所得故」。「空中」無一切世間法和佛法,「有中」一切世間法和佛法歷歷分明。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真空妙有,空有不二。諸法即實相,實相即諸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是空有無礙的涅槃寂滅境界。心不要罣礙,不要去擔心明天,也不要擔心我所無、我所有,接受現實而超越現實,只是活在全然解脫的空性中。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三世諸佛的無上正等正覺境界,離四句絕百非,證悟法報化三身,圓滿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1. 掲諦:戒。

2. 揭諦:定。

3. 波羅揭諦:慧(般若波羅蜜多)。

4. 波羅僧揭諦:以智導行(前五度)。

5. 菩提!薩婆訶。

「行」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實「行」深的般若波羅蜜多。一般以為《心經》僅談智慧,其實隱含著菩薩道的修行。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很多學密宗甚或顯教的佛弟子說:「這個咒是上師傳給我的,只有持這個咒才能夠驅除魔鬼,解除冤親債主的糾纏,讓我得好運!」

「般若波羅蜜多」是證悟諸法空相的圓滿智慧,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要有智慧,清楚而不迷信。智慧wisdom來自知識intelligence或 knowledge,知識來自資訊information,資訊來自資料data,由data而information而intelligence而wisdom。

現在網路查資料(data),非常方便迅速,有資料並不表示理解,只是會用電腦搜尋資料而已,要將資料整理成資訊(information),才有用。現在做研究的方法,已不是蒐集資料,而是從蒐集到的眾多資料中,將不相關的資料刪減掉,才能變成資訊。資訊要變成知識(knowledge),真正的懂其含意,了解一切法的體相用。最後要變成智慧(wisdom),wisdom是實踐、「行」出來的。

《心經》的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咒是什麼?梵文稱為dharani,意思是總持,也就是做結論。咒本來是教學上的記憶法,把前面所教的內容做總結,以方便記憶、信受奉行。

第一個揭諦;就是戒,生活要規律,止惡行善,要有規矩。

第二個揭諦;就是定,梵文的意思是去,gone,gone,gone,go,go,go,鼓勵大家要修戒,要修定。

第三個波羅揭諦;波羅是到彼岸,揭諦是去,是去到了彼岸。去到了彼岸,是最究竟是圓滿的彼岸,ita,也就是到達的性質,所以波羅揭諦就是波羅蜜多。用智慧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用智慧來生活,用智慧來工作,用智慧來進行人際關係,最後到達至善圓滿。

第四個波羅僧揭諦;僧sangha,意思就是大眾,大眾也要有智慧,也要有空性。解脫自我的顛倒夢想,醒過來喝一口水,都比在夢中當國王實際,只有醒過來以後,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功德;當我們還沒有醒過來,沒有空性智慧以前,彷彿在作夢,顛倒夢想,自我陶醉,所做皆無功德,只是世間福德。

波羅僧揭諦;就是以智導行。以智導行就是以般若的智慧來指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僅自己「究竟涅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要令眾生「究竟涅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有了空性的智慧,活在真理之中,接受真理,和真理相應,活在真理當中「觀」和「行」。

「菩提」是覺悟,佛的大徹大悟。

「薩婆訶」是咒語的結束,意思是善哉善哉。

參、共勉:人空 法空 空空

空的人生

空的世界

真空妙有

《心經》的修持方法其實很簡單,「觀」和「行」。若要達到人生的至真至善至美,只有「觀」和「行」。

聞思修、戒定慧,「觀」,觀察和體會人生是空,世界是空;有了空性智慧,人生就圓滿,因為你醒過來了。醒過來了即使喝一口水都很真實,沒有醒過來,沒有智慧,所做的一切都是造業。醒過來了,即使一句話都很受用,不會罣礙,不會顛倒夢想。

世界本來是空,它不斷變化,是無常,是眾因緣所生,沒有自己的性質。人我空、法我空,真正徹底的空,空出自己的身心,空出這個世界,空出一切的現象,與空相應回到空之中,生起妙有。這世界變得越來越莊嚴,越來越美,越來越清淨;世界清淨,眾生的國土清淨,莊嚴無比的華嚴世界。

用智慧感受你的生命,用清淨心誦《心經》。

鄭振煌,台灣台南縣人。 1945 年出生。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任中華維鬘學會理事長。大學時即虔心學佛,參訪海內外高僧大德,尤其親炙台中蓮社導師李炳南教授及"慧炬"創辦人周宣德教授,鑽研世、出世間法數十年,畢生以弘法利生為志業。推展居士菩薩道及佛教現代化、國際化、學術化、生活化;並長年主持佛學講座、研習營及禪修營。鄭振煌先生潛心佛學研修數十年,高質量的翻譯了大量藏傳、南傳佛教書籍,對當代佛教文化有重要貢獻。主要譯著有《六祖壇經》對二十一世紀居士佛教的啟示《西藏生死書》《藏密度亡經》《當野馬遇上馴師——修心與慈觀》《聖道修行》《武藝中的禪》《何來宗教》。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心經講記修訂版》 印廣法師主講 第11講
吳雄志講述心經通解
心經講解
心經廣義-----馮寶瑛演講
成剛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述義筆錄(一)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