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把性侵案拍成最佳電影,我們呢
先問一句,今年奧斯卡頒獎禮,你們都看了么?
儘管今年鬧出了史詩級「大烏龍」,仍改變不了它收視下跌的事實。
據報道,2017年奧斯卡在觀看人數上,同比下降了4%,創九年來新低。
但,熱情的口水多了不少——
關於夢想和現實的《愛樂之城》,關於青春和成長的《月光男孩》,關於懲罰和放逐的《海邊的曼徹斯特》,三部影片佔盡話題和熱度。
同是獲獎電影,比起以上三部的風光無限,Sir今天要講的這部,可就「不起眼」多了——
《推銷員》
海報是不是看著眼熟?
有沒有讓你想起《一次別離》?
沒錯,同樣是絡腮鬍男子,和戴著頭巾的女子。
再往深里看,你看得見女人眼裡的憂慮,看得見男人臉上的矛盾,看得到他們共同的壓抑。
別說Sir敏感,要知道——
這種伊朗夫妻的平凡造型,具備了一種符號化的特徵,每次都無言地在向我們傳遞,一個國家民族的共同性格和命運。
導演是同一個人,阿斯哈·法哈蒂,伊朗國寶級巨匠,拍的電影,部部精品。
這次的《推銷員》,仍然優秀,IMDb 8.1分,爛番茄新鮮度 97%。
除了評分感人之外,還有重量級獎項傍身。
在戛納電影節得了最佳編劇和最佳男演員。
還有繼2012年《一次別離》後,今年再奪奧斯卡小金人(最佳外語片)。
Sir曾在二月介紹過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Sir之前說,阿斯哈·法哈蒂總是能以細膩的筆觸,不遺餘力去探索人的精神世界,以小見大地,展現個體與社會現狀唇齒相依的矛盾與悲情。
這次《推銷員》也一樣著眼於伊朗家庭。
電影的開頭,就是一個調度複雜、漂亮的長鏡頭,盡顯法哈蒂大師風範。
晃動的樓房、逃竄的人群,還有崩裂的玻璃。
簡直就是一部災難片的序幕。
而直到鏡頭的結尾,我們才知道,這不過是一次普通的政府強制拆遷——這場景對我們來說太不陌生。
為了發展,伊朗政府大興土木,有人歡喜有人愁。
混凝土的崩塌和垮掉,的確象徵著舊事物的改變,但也同樣暗示著新秩序的混亂。
法哈蒂在電影的一開始,直接就拋出伊朗的社會矛盾。
看看他們把這座城市折騰成什麼樣了?主角是一對中年夫婦:
丈夫艾瑪德(沙哈布·侯賽尼 飾),妻子拉娜(塔蘭涅·阿里多斯蒂 飾),結婚多年沒孩子,和睦、恩愛。
因舊房危樓拆遷,搬進了朋友好心提供的新公寓,以為自己交上了好運。
但這恰恰是他們噩夢的開始。
某天晚上,先行回家的妻子拉娜打算去浴室洗澡,給沒鑰匙、馬上到家的丈夫留了一扇門。
而當晚先走進這扇門的,卻是一名陌生男人。
丈夫回到家中,妻子蹤影已經不見,只剩下浴室中的一灘血跡,暗示著這裡發生過的罪行——
看出沒?法哈蒂鏡頭中的暴力,含蓄、剋制,卻精巧把握住了殘酷現實的分寸感。
此時,頭部受重創的妻子已經被鄰居送到醫院,神情恍惚。
她心理留下陰影,拒絕報警。也不願獨處,無法再獨自洗澡,而且,癥狀越來越嚴重。
她會沒來由地大哭,在很多生活細節上,也表現得越來越神經質。
丈夫呢,開始還好。可後來,隨著壓力越來越大,也隱忍不下去了。
他終於徹底爆發,對著妻子嘶吼:
你究竟想讓我怎麼做?
夫妻之間的隔閡,慢慢宛如深淵。法哈蒂通過一場意外,撕開了藏於夫婦心中的家庭矛盾。
原來,事故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源於之前住過這個房子的房客,一名妓女——
就是你們搬來之前的那個女房客
她不太檢點
我覺得那人(施暴者)肯定是來找她的
得知真相的丈夫怒不可遏。令他憤怒的,不單是妻子作為被害者所受到的身體傷害,而是「妻子被當成妓女」這份奇恥大辱。
他更不能忍受的,是外界的道德壓力和鄰居的風言風語——
如果你當時在場
親眼看到你妻子在衛生間時的遭遇
你就不會覺得無所謂了
丈夫決心無視妻子渴望息事寧人的想法,實施報復。
不僅是為了給妻子討個公道,更是為了保全自己作為男人的尊嚴——
他們從我身邊經過,一臉漠然
卻難掩眼中的嘲弄之意
大家都知道,在伊朗,男權思想重,女性地位低。
女人外出連頭巾都不能摘,也忌諱同陌生男性有身體接觸。
比如影片中這一處,看似與劇情關係不大的情節:
艾瑪德同一個伊朗女人拼車,女人如坐針氈,甚至要求換座。
一個小動作,恰恰揭穿了伊朗人根深蒂固的男女界限。
在這樣極度保守的社會,他的遭遇無疑是丟臉的。
帶著丟臉的心理壓力去找犯人,去一次次問詢別人,無疑是艱難的。
那麼你猜,罪犯最後找到了嗎?
……老司機肯定會說,這種電影,當然找不到啦。
是,這一類揭露現實困境的犯罪電影里,罪犯往往不是重點。主人公找來找去,罪魁禍首會變得越來越模糊,而背後的社會大背景,卻越來越清晰。
但這部電影不一樣。
艾瑪德最後,居然成功找到了犯人……有新意,Sir感覺自己又學到了!
雖然死也不能劇透,但Sir可以說一句:
法哈蒂的電影,從不缺少震撼靈魂的結局。
丈夫艾瑪德在片中的身份是老師,為人師表,正直、善良。
為了通過車牌號追查到「施暴者」的地址,他不惜違背法規和職業道德,利用學生達到目的。
還與人為惡,對曾提供幫助的朋友大肆辱罵。
憤怒起來,他連老人都打……
為了維護外表的臉面與尊嚴,艾瑪德一步步,丟掉了內心一直信仰的善良與正義。
他從一個貌似先進的知識分子,變成了一個保守的、要臉的人。
電影《推銷員》,改編自美國著名劇作家亞瑟·米勒的名作《推銷員之死》,同樣也是片中夫婦二人排練的舞台劇。
片中丈夫艾瑪德的教師身份,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名推銷員。只是他推銷的,是他被現實擊破、不值一錢的價值觀。
《推銷員》的悲劇,並不是惡吞噬了善、邪戰勝了正。而是一種善與另一種善、一種價值觀與另一種價值觀的碰撞,碰撞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這是時代的病,用導演法哈蒂的話說:「今天的德黑蘭就像當時的紐約,無論是讓人們難望其項背的發展速度,還是經濟、建築,所有一切都和那個時代紐約面臨的改變一樣。伊朗正在面臨美國社會當時所面臨的創傷。」
我不知道中國人看到這種比喻,心裡怎麼想。
一個現代化的德黑蘭,很像當年的紐約嗎?Sir懷疑。
可能它更像中國吧?
查了一下,一位知乎網友@山丘之卒 介紹說:
看來伊朗和中國都歷史悠久,都有著極端保守後追求解放的過去。
也都在慢慢丟失傳統的前提下,拚命地「現代化」著。
而劇變,往往都伴隨著劇痛——
一方面,我們會遺失人性上並不過時的傳統和美德;
另一方面,一些已經被時代拋棄的陳規陋習,我們偏偏又捨不得。
Sir不知道你們怎麼看伊朗,是不是覺得比中國保守太多?是不是覺得我們的男女觀、婚姻觀、貞操觀要先進太多?
說實話,Sir倒覺得,我們看待他們的現實,是五十步笑百步。
我們的女性,丟掉了裹腳布,也不怕身體接觸,但仍有著很多不合理的束縛。
我們的男性,鬍鬚和辮子早不蓄了,但骨子裡的事業、臉面、感情、生子觀,真不見得就先進到哪裡去。
而更可悲的是,作為同樣負重前行的民族,伊朗的電影大師輩出,這幾十年拍出的反映人性的深刻電影,堪稱全球教材,早就是亞洲標杆之一。
在電影上,我們已經落後人家一萬米。
推薦閱讀:
※《賭神》中周潤發去賭場的出場音樂是什麼?
※九型人格看電影: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
※色戒講了什麼內容?7分鐘無刪減鏈接?
※馬麗有哪些作品?
※他們口中的電影看膩了,不妨看一下這部土耳其電影《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