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百元鈔上的荊州元素
附:從1975年11月至1976年2月發掘保存較好的423座墓葬中,雨台山墓葬群分六期:
位於荊州市荊州區紀南鎮,南距荊州城約5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450米,南北寬3588米,面積17平方公里。城垣周長15506米,其上有1處烽火台和7處城門(水門2處,陸門5處)。城垣外有一周護城河,與城內的3條水系(朱河、龍橋河、新橋河)和城外的長湖相連,並通過內湖通往長江。城內分為宮殿區、金屬冶煉作坊區、制陶作坊區、居住區等功能區。經過多年的考古工作,發現了大量宮殿、房屋、水井、窖穴、窯址、鑄爐、灰坑、道路等遺迹,出土了豐富的建築材料、生活用品、生產工具等遺物。據文獻記載,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楚頃襄王遷都於陳,其間除在楚昭王時有短暫的遷徙之外,楚國一直以此為都城。
八嶺山古墓群遺址位於荊州市荊州區八嶺山鎮,東距紀南城5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面積37.95平方公里,現存帶封土的古墓葬853座,大多數為東周楚墓,也有部分漢墓和明代遼藩王墓葬(已發掘第一代遼王—明太祖朱元璋15子遼簡王朱植之墓,並作為明藩王陵園展示點對外開放)。古墓群中的八嶺山林場是核心區域,墓冢最為密集,在面積約1萬餘畝的範圍內,分布有大中型帶封土的古墓葬486座,是包括楚王陵及高等級貴族墓地在內的特大型楚墓的集中分布區。熊家冢古墓群遺址位於荊州市川店鎮張場村,距荊州城約34公里,是迄今所見我國東周時期規模最大、布局最完整、規劃最嚴謹、保存遺迹最豐富的楚國特大型貴族墓地。墓地主要由主冢、陪冢、殉葬墓、車馬坑、祭祀坑以及附屬建築等六部分組成。其中,主冢長寬均達67米,規模為楚墓之最;主冢有殉葬墓92座,分四行排列,氣勢恢弘;陪冢有殉葬墓40餘座。在主冢西面有車馬坑40餘座,其中主車馬坑長達130多米,呈兩排排列,全國罕見。現已發掘了41座殉葬墓、6座祭祀坑、6座馬坑、5座小型車馬坑,大車馬坑已揭露出43乘車共164匹馬(其中屬於「天子六駕」的馬車就有3乘),出土了以玉器為主的各類精美文物2200多件套。
馬山古墓群位於荊州區馬山鎮一帶。現存封土冢189座,較大的有雙冢、鄧家大冢、六招冢、蔡家冢、車帽冢等。已發掘戰國至漢代墓葬近300座,其中譽為「絲綢寶庫」的馬山一號楚墓出土了35件迄今所見世界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絲織物。雨台山古墓群位於荊州城北5公里處。墓葬分布十分密集,主要有秦家嘴楚墓、施家窪楚墓、陝家灣春秋墓、東嶽廟春秋墓、鳳凰山秦漢墓等,現存有封土冢103座。雨台山墓群已發掘2000多座,此外,1975年底至1976年初配合龍橋河改造工程一次發掘的558座楚墓,出土器物共4200多件,時代自春秋早期至戰國晚期,成為楚墓分期斷代的依據。天星觀墓群位於江陵縣觀音壋一帶,西距楚故都紀南城約30公里,天星觀一號楚墓墓冢被湖水衝垮,殘存封土南北長25米,東西長20米,高7.1米,為有墓道的長方形土坑豎穴木槨墓,葬具為一槨三棺,用楠木150多立方米。早年被盜,但仍出土青銅器、兵器、車馬器、樂器、漆木器、玉石器等2500餘件和大批竹簡。潛江龍灣遺址龍灣遺址位於潛江市龍灣鎮東,西距紀南城的遺址50公里。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寬1000米,東西長2000米。東南部發現有十餘座宮殿基址。其中以放鷹台為最大,長約300米,寬約100米。高約5米,由4個相連的夯土台基組成。其中1號台基為雙層台基,下層是夯土的,上層是磚坯的,基址上部分布著東西側門、貝殼路、磚坯牆等遺迹,出土有瓦當、板瓦、銅門環等遺物。據《國語·楚語》等文獻記載,此地為楚靈王所建的章華台。荊門紀山楚墓群遺址位於荊門市沙洋縣紀山鎮西部,整個墓群保護面積50平方公里,有尖山、郭家崗、大小薛家窪等24處墓地,其中有封土堆的墓葬273座,無封土堆墓葬不計其數。在紀山鎮區域內已登記在冊的378座古墓中有兩處大冢特別引人注目:一處是位於大薛家窪墓地的楚墓,該墓地正南處排列著兩座高10米、直徑70餘米的大冢,大冢北面整齊排列著40座小冢,東西有寬闊平坦的「祭壇」;另一處是位於金牛村的金牛冢,冢高11米,直徑75米,是紀山楚墓群中現存封土最大的冢。枝江青山楚墓群遺址枝江青山墓群位於湖北省枝江市問安鎮。古墓群區面積15萬平方米,近鄰季家湖楚城。主要分布在革新、英雄、大竹園等6個村,共計24處大型墓冢和密集的楚墓群。據文獻記載及考古資料考證,青山墓群為東周時期楚國貴族陵園。歷年出土文物有青銅器、兵器、車馬器及絲綢等珍貴文物。經考古調查證實,青山古墓群系典型的楚國貴族陵寢,是研究楚國歷史文化的重要佐證。推薦閱讀:
※這種湖北特色美食我們從小吃到大,現在已經紅遍全中國!
※貧窮,限制的不止是想像力
※荊州博物館 | 絕世無雙的「楚文化」精魂
※荊州WEB:純JS實現「複製」功能
※章服之實丨馬山楚墓:坐落在荊州的絲綢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