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三講 謀國與謀家:明帝國276年之怪現象(7)

為了穩定軍心與民心,于謙和大臣們擁立郕王朱祈鈺為皇 帝,而尊被俘虜的皇帝朱祈鎮為「太上皇」。不過,擁立新皇帝畢竟是出於無奈,所以,于謙建議立英宗皇帝的兒子為太子。可以說,于謙此舉,完全是考慮到了皇 室內部的人際關係,而且也是當時十分必需的,能夠保持皇室內部穩定的。然而誰能想到,這件功勞,最後會成為他被害的主要「罪狀」。

  當年十月,也先挾英宗率瓦剌大軍再次大舉南犯,兵臨北京城下。于謙毫無所懼,沉著冷靜,指揮若定,有勇有謀,與敵軍激戰五晝夜,終於打敗瓦剌,迫使也先退回塞外,使明朝轉危為安。

   獲勝後論功行賞,于謙功勞最大,景帝特加授他為少保,仍總督軍務、兵部尚書。石亨則被封為武清侯,其餘文臣武將也有升賞。面對封賞,于謙卻誠心辭讓,他 說:「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敢邀功賞哉!」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名利地位,而是國家的安危。他把勝利歸功於將士們,自己卻開始考慮如何去加強北邊的 防務了。

  當時,投降瓦剌的太監喜寧和降軍小田兒屢次導引也先南下侵擾,甚至建議也先擁英宗至南京,另立朝廷,與景帝對抗,或奪取山東臨清,截斷漕運,卡住明廷的咽喉。于謙對此深惡痛絕,密令大同將領擒住喜寧,授計兵部侍郎王偉誘斬小田兒於陽和城外,并力勸景帝殺掉喜寧。

   面對也先的騷擾,于謙從容鎮定,運籌帷幄,多次擊敗瓦剌軍。於是,也先改變策略,派三名使者至大同,要求明廷遣使講和。大同參將許貴將此事報告給了朝廷 後,明廷發生動搖。于謙堅決主張採取強硬態度,反對議和。隨後,他又移檄切責許貴。從此,邊將人人只知戰守,沒有再敢主張講和的了。

  于謙對也先的誘降、脅和、反間等陰謀詭計,一一予以擊破,捍衛了明朝。瓦剌軍則因屢次失敗,死傷人數不斷增加,厭戰情緒日益滋長,也先與脫脫不花、阿剌知院之間也因分贓不均而導致原有的矛盾不斷加深。也先見明朝無機可乘,求和之心日盛。

   景泰元年(1450年)六月,瓦剌遣使者來議和,表示也先願歸還上皇議和。明朝大臣對此反應很熱烈,紛紛要求景帝派使臣迎還上皇。但景帝唯恐失去帝位, 不願迎請英宗,對群臣說:「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于謙則從容回答說:「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 矣。」聽到于謙的話,景帝才放下心來,顧而改容道:「從汝,從汝。」不久,英宗被接回北京。但景帝對此仍深懷戒心,將英宗軟禁在皇城內的南宮中。

   于謙對當時的形勢並未掉以輕心,他擔心明廷苟安,就上疏景帝:「上皇雖還,國恥未雪」,「和議難恃」,要求不要懈怠。他還提出一系列措施,繼續強化國 防。一方面加強宣府、大同、遼東及北京附近的防務,增加軍馬,修繕城堡關隘,收復獨石八城;另一方面整肅軍紀,嚴懲犯法的石亨、郭亨、楊俊等軍官。同時, 他還對與軍事有關的馬政、陣法、戰車、軍器、軍功制度等進行改革,採用新式火器。他對明軍主力——京營作了一次大改革。景泰二年(1451年),他從京營 中選出十萬人編成十營操練,稱做團營。

  于謙規定,自他本人以下大小將官,都要親到教場操練陣法武器,下級軍官必須熟悉軍士及衛所番 號。遇有戰事,京軍出征,各級將領隨隊而行,不再另派將領。經此整頓,京軍改變了兵將不相習、互不統屬的舊弊,戰鬥力大大提高,也節省出大量軍餉,有明京 營軍制至此發生很大的變化。

  經過數年的整頓,明朝的國防力量大大加強,勝利地擊退瓦剌的侵擾,邊境上較前大大安定。相反,瓦剌軍失敗 後,也先的威望大損,但他卻日益驕橫,逼死脫脫不花,於景泰五年(1454年)自立為可汗,虐待蒙古諸部。不久阿剌襲擊也先,也先敗走,為其部下所殺,蒙 古又陷入分崩離析之中。

  明廷擊敗瓦剌軍,于謙立下了蓋世功勛,但他卻口不言功。儘管如此,仍有不少人嫉妒他,拚命抹殺他的功績。景帝並沒有為這些惡毒的攻擊所動,反而更信任於謙,對他的建議無不依從,每用一人,必密訪于謙,徵求其意見,于謙也每每據實相告,無所隱諱,不避嫌怨。

   于謙一直有痰疾,當他因勞累而疾發時,景帝便派太監興安、舒良輪番去探望,聽說他所服用的葯不好時,便詔令上方制賜,甚至專門為他備下飯菜,還親自到萬 歲山,伐竹取瀝以賜。有人說景帝寵謙太過,興安等說道:「彼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即彼去,今朝廷何處更得此人?」一句話說出了朝廷對於謙的倚仗。

  不得善終的忠臣于謙以「愛國」的原則輔佐君王,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從道理上講,他應該受到尊崇。事實上,恰恰相反,他的愛國,被皇帝認為是「不忠」,這就不能不說是歷史的悲劇了。

  于謙性格非常剛直,十分看不起那些勛舊貴戚、不學無術、阿諛奉承的大臣,因此遭到這些人的反對。每遇事不如意,于謙就拊胸嘆道:「此一腔熱血,竟灑何地!」他對官場惡氣、士大夫們的自私自利、妒賢忌才、爭權奪利、貪婪無恥等醜陋面目非常了解。

   景帝朱祁鈺是個心胸狹隘的人,他當了皇帝後,便盼望帝位能傳給親生兒子朱見濟,但他無法自己提出更換太子,孫太后和大臣們也不會答應這麼做。景泰三年 (1452年),景帝終於想出了收買大臣的「妙計」:賜給內閣陳循、高穀白金各百兩,江淵、王一寧、蕭鎡、商輅白金各五十兩,白銀百兩,並升了他們及都御 史楊善、王文的官職。

  不久,廣西有一位土官犯法當死,他為保命,情急生智,竟密奏景帝,請求更換太子。景帝正發愁無人提此建議,覽奏 大悅,說道:「萬里之外,乃有此忠臣!」急令禮部會同群臣集議。陳循等很快簽字畫押,並迫使吏部尚書王直、于謙、御史左鼎等人簽了名,終使景帝以合法程序 廢掉英宗之子、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做太子,大臣們也因此被加官晉級,拿雙份俸祿。對此,群臣按慣例推辭,唯于謙再三辭讓,這引起了景帝的不 滿,景帝因此逐漸疏遠了于謙,始終未讓于謙進入內閣。

  當時,徐有貞因倡議南遷受到于謙斥責,始終痛恨于謙。總兵官石亨功勞不如于謙卻 被封侯,因而內心有愧,便上疏舉薦于謙長子于冕,遭到于謙的痛斥。同時,石亨掌京營兵,屢欲興風作浪,因於謙之故不能得逞,對於謙痛恨之情與日俱增。都督 張軏、太監曹吉祥等也都痛恨于謙。群小很快勾結在一起籌謀算計于謙。
推薦閱讀:

帝國證詞(7)
12秦帝國之大澤鄉起義
從初出茅廬到萬流景仰:馬克·里奇的嘉能可「帝國路」
凄涼末路,大明帝國崇禎皇帝亡國後的驚天陰謀
張宏傑:日本以「大日本帝國」自居是因隔 絕生活所致

TAG:現象 | 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