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上卷)

第伍拾貳尊 解空第一尊者  解空第一尊者,即須菩提。"空"是佛教理論的核心之一,悟"空"是進入涅槃的重要法門。尊者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被稱為"解空第一"。   尊者出生於舍衛國一個婆羅門家庭,其父鳩留富有無比。惜年老而膝下無子。鳩留每天虔誠地祈禱諸佛,一天突然空中顯現一位天神,對他說:"你當得福子,不久有一天王奉命將投胎長者家。"後其妻果然懷孕,取其"善現"、"善見"、"善吉"、吉祥之意,名須菩提。又據《法華文句》二稱,其生時"家中倉庫筐篋器皿皆空。問占者,占者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   尊者自幼聰慧出眾,但性情暴躁,所見人畜皆嗔罵。後離家入山,見山中鳥獸、風吹草動,仍嗔罵不止。後隨山神見佛陀。其時佛陀於祗園精舍講法,他當下睹佛相而生歡喜心。佛祖為他演說嗔怒果報之苦,尊者聞法後皈依佛門,經過多年精進修習,對空有著獨特的體悟和透徹的理解。一次,有人問他是誰,尊者回答說:"我是世間人假立名稱為"須菩提"的那個人。"終獲阿羅漢果。

第伍拾叄尊 羅度無盡尊者 羅度無盡尊者,即無盡意菩薩、無量意菩薩。賢劫十六尊之一,依《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七《無盡意菩薩品》載。此菩薩居於東方不眩國普賢如來之世界。   尊者為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三昧耶會外壇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薩。此菩薩因觀一切事象之因緣果報皆為無盡,而發心上求無盡之諸佛功德,下度無盡之眾生,故稱無盡意菩薩。   尊者佛理高深,曾為眾生講說八十無盡意法門,即《無盡意菩薩經》,度無數有情離諸垢染,其形像呈白肉色,左手握拳置腰間,右手持花雲。   羅度無盡,音譯阿差未底,意譯無盡意,密號定慧金則、無盡金剛。

第伍拾肆尊 金剛破魔尊者  金剛破魔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金剛,金中最剛,佛教中用以譬喻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智慧。魔,梵文魔羅的筒稱,意譯為殺者、奪命、能奪、能奪命者、障礙,有十魔、四魔、五蘊魔之分。破魔,這裡指破滅四惡魔:一是煩惱魔,如貪、嗔、痴諸煩惱能損害身心;二是五陰魔。如色、受、想、行、識五蘊能生種種苦惱;三是死魔,能斷人之命根;四是他化自在天子魔,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此魔之本,能害人之善事。   尊者經過長期苦修,心性智慧堅如金剛,四魔不侵,魔根斷絕。能用佛性佛理破除四種魔障,提高人們的覺悟,行佛教化眾生之目的。

第伍拾伍尊 願護世間尊者  願護世間尊者,為護世四大天王之一。   佛教宇宙觀認為,有三千大千世界。大世界內包含無數個小世界;小世界之數猶如恆河沙數一般多而不可數,每個小世界內教有一尊佛主宰。每個小世界都以須彌山為中心,四周是大海,海的四面各有一洲,東面叫東勝身洲,南面叫南瞻部洲,北面叫北俱羅洲,西面叫西牛賀洲。須彌山的半山腰又有一山,名犍陀羅,犍陀有四個山峰,每一山峰住一護世天王,每王各率二十八部眾鎮守一方。若有凶神惡鬼殘食世間眾生,天王便率本部神兵神將前往剿滅,保護世間眾生,使他們不受迫害。

第伍拾陸尊 無憂禪定尊者  無憂禪定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無憂,即破除了憂愁煩惱。人生在世,往往不能擺脫貪、嗔,痴的影響,生出無窮的憂惱。   佛教認為,修習禪定能除去煩惱。禪定,即止一處而拂去妄念。禪定有四種,由淺入深,亦稱四禪:初禪脫離欲惡不善法,可感覺到離開欲界的喜和樂,但心中仍有尋(覺)、伺(觀);至二禪時,尋、伺斷滅,達到內等凈,得定生喜樂,即所得喜樂是對禪定自身的感受;三禪捨去二禪之喜樂,任住非苦非樂的行舍境界,修成正念、正如,產生離喜妙樂;四禪達致清凈和念清凈,即捨去三禪的妙樂,唯念修養功德,住於不苦不樂的境界。   尊者通過循序漸進地修習禪定,徹底離棄諸種憂惱,不苦不樂,終成阿羅漢。

第伍拾柒尊 無作慧善尊者 無作慧善尊者,即無作菩薩。 "無作"是佛教為人處世的規範之一,本世不做惡事,來世就聰慧善良。無作有三:一名身無作,要愛護世間的一切生命,不做任何有損於生命存在的事,否則就是罪惡;二名口無作,不說污穢的語言;三名心無作,心要清凈,排除對財物及感情貪戀,消除對他人的怨恨,也不要因為任何不順心的事而萌生憤怒。身、口、心以"無作"為本,一切都改惡從善,來生就不會有苦果的報應。據《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卷一載,尊者以佛教無作、無用、無受、無智、無慧的規範教化眾生,做出無盡的功德事業。

第伍拾捌尊 十劫慧善尊者 十劫慧善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劫,意為極久遠的時節,《智度論》卷五云:"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以細軟衣拂拭此大石盡,而劫未盡;又四十里大城滿芥子,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取一芥子,芥子盡而劫尚不盡。"慧,指分別事理,決斷疑念之心理作用,"《俱舍論》卷四云:"慧謂於法有簡擇"《大乘義章》卷二十云:"真心體明,自性無暗,目之為慧。"善,與惡相對,《大乘義章》卷十二曰:"順理名善,違量名惡。"   尊者具有極高的智慧和慈悲的品德,是經歷了極長的時間獲得,也是說佛的濟世度人的事業是永恆的,不可變易的。自強不息,經歷十劫,慧善日增,證得阿羅漢果。

第伍拾玖尊 旃檀德香尊者 旃檀德香尊者,即旃檀德佛;   佛教以救苦救難為大德。《觀虛空藏菩薩經》載有旃檀德,其德之馨,若蓮花之清香。故又稱為旃檀香佛。旃檀德佛主救世間的一切苦難,眾生如有困難。向他禮敬,均能得解。如身患疾病,痛苦難忍,在其前述說自己種種的病痛,及醫生所開的處方,疾病便可迅速痊癒,此外,世人若想獲得超人的智慧,或使自己的手藝精巧過人,或使自己的子女健康,或對他人作出功德,或對寺院有所施捨,或無惡而增加財產,或脫離各種罪惡與災難,清除憂愁與煩惱,或健康長壽,家庭美滿等等,只要雙手合十,誠心誠意地向其禮拜,均可讓你滿足心愿。

第陸拾尊 金山覺意尊者 金山覺意尊者,為佛陀弟子。金山,喻佛之身如同金山。在佛教經典中,佛陀有時被稱金山王,意即金山之勝妙者。《往生要集》云:"遙以瞻望彌陀如來如金山王。"有時也直接以金山譬喻佛身,《法華經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嚴甚深妙。"尊者常在佛陀身邊聆聽妙法,有如佛祖般的覺悟,摒棄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專意修習佛法,遵守佛祖教導,終獲阿羅漢果。

第陸拾壹尊 無業宿盡尊者 無業,唐代著名法師。俗姓杜,上洛(陝西商洛)人,少小出家聰慧過人,十三歲就能暢讀《華嚴》、《法華》諸經,並能為眾講經,世稱神童。無業成年後,譽滿海內,然而尊者視名如垢染,畏而遠之唯求佛道精進。他長途遠涉,去江南拜訪當時的名僧玄素,盡學其教法,然後游訪長安。長安眾僧敬仰其名,想推舉他為"西街大德"(僧官),無業聽說此事後,當即離開長安,北游上黨。駐上黨節度使李抱真依佛教禮儀接待他,請教佛法的要旨,心生敬意,想請他主持當地的教務。無業又離開上黨,居於汾州開元寺。唐憲宗曾兩次召他進京,他都予以謝絕,長慶元年(821年),唐穆宗備禮致聘,使者再三催促,無業見無法推辭,決定離開世間,升往凈土,便笑著對使者說:"行即行矣!"當天夜晚,端坐而化。穆宗得知無業示寂,不勝哀惜,封為國師,謚號"大達禪師"。

第陸拾貳尊 摩訶剎利尊者 摩訶,意為大。剎利,意為田主。摩訶剎利尊者,即經剎利賢者。   尊者為大田主出身,後歸信佛法,在家修好。據《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卷一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舍衛國王舍城舉行的法會。他修行精勤不懈,勇猛精進,終成阿羅漢。

第陸拾叄尊 無量本行尊者 無量本行尊者,阿彌陀佛之前世身。本行,指菩薩修鍊能使自己成佛的方法。尊者原為國王,後放棄王位,出家修行,法號法藏。   據《無量壽經》載,尊者曾對世自在王佛發願說:我要在世間廣泛地宣講佛法,誠心修行,獲得無上正果。當我成佛之後,要救眾生於苦難之中。於是,世自在王佛為廣說妙法,法藏聽後大悟,在佛前發四十八大願,四十八願實現後即可成佛,法藏的誓願感動天地,天空為他雨花。經歷無數次轉世之後,終於遂願。名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為接引佛,接引有心成佛的眾生,參學佛理,獲取果位。   阿彌陀佛,意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密教以阿彌陀佛之應化身為無量光佛,其報身為無量壽佛。《無量壽經》卷上言,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觀無量壽經》亦謂,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第陸拾肆尊 一念解空尊者 解空,悟解諸法之空相。一念解空尊者,即宋代高僧解空。名可觀,字宜翁,號竹庵,江蘇華亭人。生於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法嗣有北峰宗印、智地守(日文)、神辨清一等人。著有《楞伽說題集解補註》四卷、《山家義苑》二卷、《竹庵草錄》一卷。尊者好學深思,他深信世事皆空、眾生之不二法門,身體力行,並教化眾生。   尊者出家後從車溪擇卿禪師受教,後又於湖州見慧沈法師,雪窗下讀書時悟得"世間文字語言皆糠秕"之旨。宋高宗紹興八年,主持當湖德藏院,至孝守乾道七年秋,應邀移住北禪天台寺,九月九日入寺,指法座曰:"胸中一寸灰已冷,頭上千莖雪未銷。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強登高。"聽眾無不悅脫。八十九歲時又移住延慶祖庭,不到二年又回當湖竹庵,不久圓寂,世壽九十一,僧臘七十八。園寂後,焚化日無風無雨,煙所到處皆舍利,眾建塔於德藏院供奉。(五百羅漢)

第陸拾伍尊 觀身無常尊者 觀身無常尊者,觀音菩薩的變化身。   觀世音大慈大悲專門觀察世人苦難聲音,人普現色身三昧,示現三十三變化身,即: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上身,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宮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尼身、長者婦女身、居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婦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夜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迦樓羅身、紫那羅身、摩睺羅伽身、執金剛神身。眾生有難,誦其名號,即有相應的化身前往拯救。

第陸拾陸尊 千劫悲願尊者  千劫悲願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劫,佛教表示十分長久的時間單位,人壽每百年減一歲,直到減盡後又每一年增一歲至一百歲為一劫。千劫,表示時間相當長久。《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曰:"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以天衣重三銖,人中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一小劫;又八十里石,以梵天衣重三銖,梵天日月歲數三年一拂,名大中劫;又八百里石,以凈居天衣重銖,凈居天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故名一大阿僧祗劫。"悲願,即佛度人於生死海之船筏,故佛教有"悲願船"之說   千劫悲願尊者久已發無上正等正覺,他悲憫眾生,遂發下弘誓,千劫之中不離世間,以自身大船筏,載眾生脫離苦海。

第陸拾柒尊 瞿羅那含尊者  瞿羅那含尊者即瞿師羅,意為美音。為古印度憍賞彌國之長者,乃優填王三大臣之一。   尊者身長三尺,佛陀現身為三尺以化彼,令歸正法。又因尊者家中富有,歸依佛教後,在自家園林建造精舍奉施佛祖及其弟子居住,名"瞿師羅長者園"。據《中本起經》卷下:"美音心念欲請世尊,佛知其念而告之曰:"彼無精舍,汝願不遂。"美音悅解,喜白佛言:"我有別宅,願為精舍。"佛祖在園中講經多年,著成《唯識論》據考,園址在今印度朱木那河畔的柯桑村   據《賢愚經》卷五載,尊者過去世曾轉身為一隻小狗,以吠聲引辟支佛到主人家中供養,故世世轉身,皆報得美妙好音,成羅漢果。   瞿羅那含,又作瞿私羅、夠史羅、具史羅。意譯為音美、妙音聲。

第陸拾捌尊 解空定空尊者 解空定空尊者即東晉著名法師僧肇。長安人,俗姓張。人稱"解空第一"。師從鳩摩羅什,參與翻譯、評定經論,著有《般若無知論》等,後被後秦國主姚興所殺。臨就弄前說偈曰:"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   尊者家貧,以租書為業,遂得博覽經史。初好老莊,及讀《維摩經》感悟而出家。善方等大乘經典,兼通三藏,冠年名聲已震關中。才思幽玄,精於談論。聞鳩摩羅什羈留涼土,前往從之,羅什視為奇才。及至姚秦破涼,乃隨侍羅什入長安,稟姚興之命,與僧叡等於逍遙園禪定經論,解悟彌深,被稱為解空第一。弘始六年,羅什譯出大品《般若經》,尊者乃撰《般若無知論》呈之,頗受鳩摩羅什及慧遠之讚賞。後又撰述《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後人題名為"肇論"行世。《注維摩詰經》十卷等。惜英齡遽折,義熙十年示寂,年僅三十一。著述相傳又有《維摩詰經序》、《長阿含經序》、《百論序》等。

第陸拾玖尊 成就因緣尊者 佛家將善事善報稱為成就因緣。成就因緣尊者,當即超度因緣如來。   超度因緣如未,原為王太子。據《正法華經》卷四載,過去有十六個國的王太子,個個聰慧絕頂。十六國國王都信奉佛教,諸太子也廣行善事,供養過無數僧眾,為世俗大眾作出無盡善業,後來他們一起出家為僧。為尋求無上正果,前去求見佛祖佛陀,請佛祖講解佛教深奧的道理,希望以無邊的智慧指出解脫的方法,佛祖以法眼看出他們意誠心慧,便為他們講解佛法。諸太子聽完講法,心懷歡喜,繼續入靜室精思閑定,終獲菩薩果位。後十六太子都獲佛果,分別住於世界八方,其中尊者居於東方,為眾說法,救護世間,成就諸善因緣。廣行善事,後出家,曾請佛祖講說無上正法,因獲佛位,居於東方。

第柒拾尊 堅通精進尊者  堅通精進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堅謂豎固,指如樹之根株不能拔動;通謂通達,指自在礙之作用。精進,《輔行》卷二亦云:"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指勇猛修善法、斷惡法之心作用。精進又作勤,《唯識論》卷六云:"勤謂精進,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   尊者對佛法具有堅定不移的信仰,艱苦修行。持善除惡,永不鬆懈,終獲羅漢果。

第柒拾壹尊 薩陀波侖尊者  薩陀波倫尊者,即常啼菩薩。即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七所說之菩薩。此菩薩得稱為常啼者,有諸神說法:或謂菩薩因見惡世之人身受貧苦老病苦惱而悲哀哭泣;或以菩薩生於無佛之世,然為利益眾生,追求佛道,於空閑林中憂愁哭七日七夜,天龍鬼神遂號之為常啼;或以幼時喜啼而得名。   尊者常以勇猛心,修般若波羅蜜之行。據《道行般若經》卷九《薩陀波倫菩薩品》載,尊者於夢中聞東方有般若波羅蜜之大法,為求法乃向東行,途經魔所樂國,為供養其師乃賣身,遂過二萬里到達犍陀越國,見曇無竭菩薩而得其法。其中,犍陀越指北印度健馱羅,又《大毗婆沙論》編纂以前,般若流行於健馱羅地方,以此推之,尊者可能是實有其人,於當時從遙遠之印度西方來健馱羅求般若波羅蜜之法。據《大智度論》卷九十六載,尊者拯救眾生脫離苦海,積難苦之行以求般若波羅蜜,而被列為般若守護十六善神之一。   薩陀波倫菩薩,又作普慈菩薩、常悲菩薩。

第柒拾貳尊 乾陀訶利尊者 佛典中有乾陀訶提菩薩,當即此人。關於乾陀訶提的意義,說法不一。《翻譯名義集》卷第一:"乾陀訶提,此去不休自,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初無休息。"《阿彌陀經要解》 :"此雲不休息,曠劫修行不暫停故。《阿彌陀經疏》:"不休息者,即教眾生不絕。"《阿彌陀經通贊疏》卷上:"不休息,即化利有情,更無止息也。"又《阿彌陀經義述》:"乾陀訶提,此雲赤色。"《佛說阿彌陀經疏》:"乾陀訶提者赤色。"又《阿彌陀經義記》:"乾陀訶提,翻為香意。"可見,乾陀訶提,意為他是一位於永不止息地自我修行。化導大眾的高僧。

第柒拾叄尊 解空自在尊者 解空自在尊者,名不空金剛;祖籍北天竺,先祖唐時率族人船海來中國定居。   尊者自幼聰慧過人,十五歲出家,拜長安大慈恩寺印度名僧金剛智為師,深受金剛智器重,獲五部三密之法,成為當時名僧。他佛學博奧,悟解諸法無有疑礙。開元二+九年(741年)金剛智圓寂後,為履行金剛智遺囑,乘船由廣州去印度,深入探求佛法奧義。在印度遊歷名寺,遍訪高僧,天寶五年(746 年)返回長安受到僧俗的倍加崇敬,親為唐玄宗舉行灌頂儀式,並受命遷居大興善寺。安史亂時 ,長安失守,留於興善寺的不空常遣弟子出京,向唐皇帝問候平安吉祥;唐肅宗也時時派密使來興善於寺,向不空請教佛法的疑難。安史亂後,不空被授予試鴻臚卿的職銜,將翻譯的七十部佛經進獻給朝廷。代宗大曆九年(744年)圓寂。

第柒拾肆尊 摩訶注那尊者 摩訶注那尊者,佛陀弟子。   據《四分律》卷第十二載:"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五百人俱,與中夏安居,儘是眾所知識,如舍利弗、大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劫賓那、尊者摩訶拘羅、尊者摩訶朱那……"可見,尊者是經常隨侍在佛陀左右的大弟子之一,是當時僧眾中聲眷很高的一位名僧。   摩訶注那,又作摩訶朱那等。

第柒拾伍尊 見人飛騰尊者 見人飛騰尊者,即唐代名僧"騰騰和尚"仁儉。其籍貫、俗姓及生辰年月僧史侍記等均失於載。   尊者出家後入嵩山修學佛法,數年後悟法得道,身心寂然清凈深入禪定,通達諸法,明心見性,永斷疑悔,視生死涅槃無有去來。然而處世坦然,放曠不拘,漂游於城郊村野,居無定處,被世人稱為"騰騰和尚",作有《了元歌》廣行於世。他曾與武則天有過接觸。天冊萬歲年中(695),武則天訪得其行蹤,召他入宮內詢問佛學奧旨。仁儉仰視武良久,對云:"這就是佛的奧意,明白了嗎?"武后笑答道:"不明白。"仁儉說:"老僧持不語戒,只宜意會,不宜言傳"言罷轉身而去。次日,仁儉進上短歌十九首,略說佛教真諦,武后讀後欣然歡喜,敕命仁儉住持洛陽福先寺。不久,又失其行蹤。

第柒拾陸尊 不空不有尊者 不空不有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空"和"有"在佛教中是相對而立的概念。空,指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虛而不實,有如鏡花水月。有,指空並非龜毛兔角那樣虛無,故又稱假有。據《注維摩經弟子品》曰:"小乘觀法緣起內無真,主為空義,雖能觀空,而於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宛義也。"不空不有乃是佛教的"中道觀",與中土無過無不及之中庸相類。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遷流無常,而又相續不斷,才是離開邊見的中道,因此認為"夫法者,非空非有,難用詮敘"。   不空不有尊者經過長期禪定觀照,悟了空之真諦,達到"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的大乘境界。

第柒拾柒尊 周利盤特尊者 周利盤特尊者,侍統十八羅漢之第十六尊。   尊者系佛世時舍衛城一婆羅門之子,後與兄摩訶槃特同為佛陀弟子。因前世為僧時精通佛典而秘不傳化,所以轉世後魯鈍無比,凡學之教法,隨誦即忘,故時人戲稱為愚路。後得佛陀加以點化,教示以筒短之"拂塵除垢"一語。尊者於日清掃寺院,深悟"除垢"二字真諦,業障漸除。某日忽然開悟,證得阿羅漢果。證悟之後,具大神通,能示現各種形像,嘗現大神力為六群比丘尼說法。據傳,尊者與其一千六百阿羅漢眷屬共住於持軸山,護持正法,饒益有情。   唐代善繪羅漢之貫休,曾為尊者作畫,其形像為身坐於枯樹中,舉出左手,手指或屈或伸。又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慶友)所說《法住記》,將師列於十八羅漢之第十六位,西藏所傳者,則列師於第十一位。   周利盤特,又作周利槃特、周利槃陀伽、注荼半托迦、掉利槃物、周羅般陀,略稱般陀、半托伽。意譯為小路、路邊生。此尊與第322尊周陀婆尊者、第498 尊注荼迦尊者同尊,可互參。

第柒拾捌尊 瞿沙比丘尊者 瞿沙比丘尊者,為婆娑四評家之一。瞿沙,意譯曰妙音、美音。《俱舍光記》二十稱他音聲妙,故名妙音。   相傳,瞿沙前世為狗,曾用犬聲將佛請到家中供食,因此善舉,轉世為人,聲音美妙。阿育王時,他住在善提樹伽藍中修行。時阿育王的太子拘浪拿雙目失明,瞿沙應邀為其誦經,太子雙目重見光明,明亮如昔。塑像右手持洞簫狀,正是象徵瞿沙美妙悅耳,且能醫治各種疾病的聲音。尊者著有《甘露味阿曇論》二卷。

第柒拾玖尊 師子比丘尊者  師子比丘尊者,被禪宗尊為西天第二十四祖。婆羅門種姓,為中印度王子。   尊者博聞強記,聰慧過人。其父崇信佛教,由於受到家學的熏陶,尊者自幼立志學佛。一日,佛教二十三祖鶴勒那進宮說法,尊者向他請教如何使用心力學佛,鶴勒那語意玄妙且引人入勝,講解得非常清楚,尊者的身心當下決心出家為僧,師事鶴勒那。鶴勒那隨即傳正法眼藏給尊者,並預示師子後半生的劫數所在,囑咐他要善自護持,言畢,鶴勒那滅度。其時,罽賓國有五位修禪僧人,悟性過人,能言善辨。尊者遠遊罽賓與五眾論道,挫敗五僧,其令折服,由此尊者名聞遐邇。罽賓國有一童子,自降生左手握拳不得伸展,與尊者相見後,拳手伸開,並將握於掌心的後顆珍珠獻給師子。尊著認定與童子前生有緣,遂將法衣傳給童子,是為佛教第二十五祖。但終為外教所污陷,被罽賓國王所殺。當地白象山仙人以神力探知尊者被冤,遂建塔禮葬比丘。此尊與第438尊同尊。可互參。

第捌拾尊 修行不著尊者  修行不著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修行,修行,即遵循三世諸民說義理而行之戒定慧。即按佛教規定修習戒、定、慧三者,在身、口、意三方面進行修鍊。著,即心情纏綿於事物而不離,如愛著、執著、貪著等。佛陀在《法華經.方便品》中說:"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言演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釋門歸敬儀》卷中亦說:"著是病本"。可見,修行的首要目的便是破除"著"以拔掉病根。不著,不執著於外部俗事的干擾,心胸開朗,一心行善,方能證得阿羅漢果。   修行不著者能通過戒定慧的實踐,對任何事物不執著,心如明鏡止水。(五百羅漢)故人們稱之為修行不著者。

第捌拾壹尊 畢陵伽蹉尊者 畢陵伽蹉尊者,於五百世生在婆羅門貴族家。   依巴利文載,畢陵為舍衛城之婆羅門種,初學隱身咒,得名聲,後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為佛弟子。《增一阿含經》卷三《弟子品》謂其言語粗獷,不避尊貴。《大智度論》卷二載,畢陵曾渡恆河乞食,對恆河神說:"小婢住莫流",水即兩斷,得以走過乞食,因而得罪了恆河神。神到佛所訴告,佛使尊者道歉懺謝,他即時合掌向恆水神說:"小婢莫嗔,今特向你表示懺悔和歉意。"並謂其因五百世以來生婆羅門家,常自驕貴,輕賤餘人,故為本來所習之口言而已。蓋"餘習"又有"惡口"之稱,系基於此。又尊者亦擅長神通,有部《毗奈耶樂葯事》卷一謂其身患諸疾。   畢陵伽蹉,略稱畢陵伽、畢陵。又作畢陵伽婆蹉、畢陵伽筏蹉、畢鄰陀婆蹉、畢蘭陀婆遮。又梵漢文並舉,稱為畢鄰陀子。意譯餘習、惡口。

第捌拾貳尊 摩利不動尊者 摩利不動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為密教諸尊之一。摩利即未利,香花。摩利,又作摩梨、摩羅耶、摩羅延,意譯曰除垢,山名,在南印度摩利伽羅耶國。山中出產一種獨特的旃檀香,入此山者身心香潔,故云除垢。《智度論》卷二曰:"如旃檀香出摩梨山,除摩梨山無出旃檀"。不動,菩薩名,譯作不去尊。摩利不動意謂此尊者佛法芳香,為眾生所親近。 摩利不動尊者經過修行,已剷除了貪、嗔、痴等毒垢,心性清凈香潔,定於一處而不散亂,安穩如山,不為任何外物所動,遂至無苦無樂的境界,成阿羅漢果。

第捌拾叄尊 三昧甘露尊者  三昧甘露尊者,即軍荼利明王,按其梵名本意為甘露,所以又稱為甘露軍荼利明王。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   尊者為南方寶生如來的忿怒身。據說尊者能示現千手,手執種種金剛器杖,摧伏各種凶神魔鬼,調伏一切外道。同時,他還將甘露灑向人間,降福於一切佛教修行者。   尊者形相一般常見的有八臂像和四面四臂像。其中,四面四臂像,據《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四面表情各異,正面作慈悲相,右面作忿怒相,左面大笑,背面張口微怒,分別象徵息災、降伏、敬愛、增益。此像以毒龍為瓔珞,虎皮為裙,身有威光焰鬘,坐於磐石座上。以慈悲方便之心顯現大忿怒形,能使眾修行者速得成就。以尊者為主體所修之秘法就稱為軍荼利明王法,據說修此法能降魔息災,驅除蛇障熱惱等各種疾病。   又,按尊者在胎藏界曼荼羅內所處位置不同而有金剛軍荼利、蓮花軍荼利等不同名號。

第捌拾肆尊 解空無名尊者 解空無名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佛教認為所謂空,意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由因緣而生,剎那生滅,究竟而無實體。《注維摩經》卷九曰:"觀於空無,而不舍大悲"。注引僧肇之言曰:"諸法之相,唯空唯無,然不以空無舍於大悲也。"解空無名尊者通過對佛藏的研習修持,了解世間一切現象皆是因緣所生,剎那生滅,"諸法究竟無所有",一切皆虛幻不實,只有理體空寂明凈。   尊者解悟世事之空幻而思考自身之疾苦。對於眾生,他亦關懷備至,心存哀憫,以眾生之苦痛為己身之苦痛,儘力加以救度。

第捌拾伍尊 七佛難提尊者  七佛難提尊者,佛教第七祖。古印度北天竺人。七佛,指佛陀及以前的七個佛祖。為人乞食耐勞,不避寒暑,行化各地,救度眾生,超升佛土。   佛陀在世時,攜弟子游訪北印度時,曾對大弟於阿難說:"我滅度後三百年,當有一個名叫佛陀難提的聖人在此降生人世,並在這裡弘揚佛法"。至時,佛陀難提出世,智慧超群,辨才無礙,勝過當世口辨之士,善於理解一切道理。他能記憶前世的經歷,曾對人說,過去劫曾親自向如來敬獻一寶座,由此因緣,現在劫我將在釋迦佛教中弘揚佛法,因此,他立志出家。   一日,佛教六世祖彌遮迦尊者游訪北天竺,遙望京城上空有金色祥雲,便驚喜嘆道:祥雲之下必有大士,可以嗣承佛法;入城後果然尋到佛陀難提,為之剃度出家。佛陀難提聰慧過人,一經指點,對佛法全然貫通。於是,彌遮迦將法藏傳給佛陀難提,囑咐他廣傳法,利益世間。佛陀難提成為佛教七祖,最後,他在一次化乞食將要完畢時進入涅槃。眾人收其舍利,加以建塔供養。   七佛難提,又作佛陀難提。

第捌拾陸尊 金剛精進尊者  金剛精進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金剛,指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智慧,正如《大藏法數》卷四十一所說:"百鍊不銷,至堅至利。"他佛性堅定,有如金剛之鋒利,能摧毀一切塵障與惡魔。精進,指勇猛向前、修善斷惡的毅力,正如《慈因上生經疏》卷下所說:"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華嚴大疏》卷五亦云:"精進,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即於佛性的鍛煉精純無污染,念念趨求,永無止息。   金剛精進尊者皈依佛法之心如金剛一般堅固鋒利,心中諸魔悉皆摧毀,諸垢悉皆滌除,功德與日俱進,永無懈怠。

第捌拾柒尊 方便法藏尊者 法藏(643一712),唐代僧。俗姓康,字賢首,號"國一法師",祖先康居國。至其祖父時,舉族遷至長安,為華嚴宗第三祖。   尊者早年師事智儼,深入《華嚴》玄旨。智儼示寂後。乃依薄塵剃度,時年二十八。初以能通西域諸國語與梵文經書,參與義凈之譯場,先後譯出《大乘入楞伽經》等十餘部。曾為武則天演述《華嚴》十玄緣起之義旨,而指殿隅金獅子為喻,武后遂豁然領悟,後乃因之撰成《金獅子章》。尊者一生宣講《華嚴》 三十餘遍,致力於《華嚴教學之組織大成,又注釋《楞伽經》、《密嚴》、《梵網》、《起信》等經論,並仿天台之例,將佛教各神思想體系分類為五教十宗,而推崇華嚴之組織為最高者,華嚴哲學於現實世界中乃屬理想世界之實現。於玄宗先天元年十一月,示寂於大薦福寺,世壽七十。著作甚多。計有《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等二十餘部。他為弘揚佛法作了大量有益的功德,故稱方便法藏。   方便法藏尊者,又稱香象大師、康藏國師。

第捌拾捌尊 觀行月輪尊者  觀行月輪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因之其德性像清冷而又明亮的月亮一祥,無暇無垢。故名。   佛教以月輪明晦譬喻人心中的清凈佛性的顯晦。《摩訶般若經》曰:"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凈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當合宿際,但為日光奪其明性,所以不現。後起月初,日日漸加,至十五日圓滿無礙。"故現心中之月輪為重要修行方法,《秘藏記本》曰:"唯一向觀月輪周遍良久以後,月輪周遍法界,俄須忘身與月輪,專註無分別智。然後為利眾生,住大悲門出觀,捲縮月輪,收劍自心?quot;  觀行月輪尊者依此修行,常用佛法的原理原則,對照反思自己的行為,有過則改。達到了"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境界,正象《證道歌》所說:"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五象森羅影現中,-顆圓光非內外。"

第捌拾玖尊 阿那邠提尊者 阿那邠提尊者,古印度舍衛國城人,與佛陀生活在同時代。   尊者家中富有,樂善好施,救濟貧窮孤寡之人,被人稱作"給孤獨者"。崇信佛教,凡佛祖及弟子有所需求,皆施捨不吝。曾向波斯匿王太子祗陀購花園建祗園供佛陀作說法道場。家中的女僕認為須迷愚痴,被出家人的幾句話迷惑,至使僧眾乞求無厭,她發出惡願,希望早日看不見這些僧人,聽不到他們的名字。舍衛國波斯匿王的妻子未利夫也崇信佛教,聽到此事後氣憤異常,命令須達將女僕趕出門去。據《觀佛三味海經》卷六載,須達向未利夫人提議說,佛象太陽一樣潤養萬物,大惡人鴦掘摩羅、賤人尼提,都被我佛感化而調伏,何況這個老婢不能調伏呢?未利夫人採納了須達的意見。一日王宮施齋飯給佛陀及其弟子,女僕受命持寶瓶前來助興,由於受佛的感化,對僧眾的誤解頓然煙消雲散。   尊者對佛陀的學說有全面的體會,不僅自己信奉佛教,還使他的七個兒子也皈依佛門,他終得正果,升為大阿羅漢。   阿那邠提尊者又稱須達長者,須達阿那邠提。

第玖拾尊 指塵三昧尊者  指塵三味尊者,即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禪僧神秀。汴州尉氏(河南開封之南)人,俗姓李。身長八尺,龍眉秀目,有巍巍威德。   尊者少覽經史,博學多聞。既剃染受法,尋師訪道,後至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受心於弘忍。忍深加器重,令其為上座、教授師。據《宋高僧傳》卷八,唐高宗上元二年十月,弘忍寂後,尊者往江陵當陽山傳法,道譽響四海。錙徒靡然向風。武則天聞之,召至京城內道場,特加敬重,曾肩輿上殿,親加跪禮。敕於當陽建度門寺,以表旌其德。中宗即位亦厚重之,中書令張說執弟子之禮。神龍二年二月示寂於洛陽天宮寺,世壽一 二。敕號"大通禪師",為禪門溢號最早者。   尊者原與大鑒慧能互有啟發,後亦曾數度奏請武則天召請慧能。但在闡揚禪旨上力主漸悟之說,與南宗禪慧能主頓悟恰成對照,故禪史上有"南頓(能)北漸(秀)"之稱。法嗣著名者有嵩山普寂、京兆義福等。其法行盛於長安、洛陽一帶,門庭隆盛,世稱北宗禪之祖。然其法流僅數代即衰。

第玖拾壹尊 摩訶俱絺尊者  摩訶俱絺尊者,即唐代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生卒年、俗姓、籍貫等均不詳。   尊者屬洪州南嶽懷讓之系統。常誦俱胝(准胝)觀音呪,世人遂之為俱胝。嘗止於浙江婺州金華,後因無以答覆實際尼之質問,遂起勇猛精進之心。未久,大梅法常之法嗣天龍禪師到庵,尊者乃迎禮陳其事,天龍一指而示之,尊者當下開悟。其後逢有參學僧前來問法,尊者皆一指以答之,除此別無提倡,世稱"俱胝一指"、"一指禪",尊者於入寂前,嘗謂:吾得天龍一指頭禪,一生用不盡。《景德傳燈錄》卷十、《無門關》第三則等皆載有其事。

第玖拾貳尊 辟支轉智尊者  辟支轉智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辟支,舊譯為緣覺,新譯為獨覺。指未經佛指導就獨自覺悟,卻又不對人說或教化的聖者。《智度論》云:"初發心時值佛,而思惟世間之法,後得道,身出無佛世,性好寂靜,加行滿而無師友之教,自然獨悟,故名獨覺;又觀竺內外之綳,而悟聖果,故名緣覺。"可見,獨覺是謂辟支佛雖生於"佛法已來"的無佛之世,但因其前世修行的因緣,遂依靠自己的智慧證得正道:緣覺是謂辟支佛"自覺不從他聞",觀悟十二因緣之理而得道。藏經中有《辟支佛因緣論》二卷,說八辟支佛覺悟之因緣。佛教有八辟支佛,其首為波羅捺國王,或即其人。

第玖抬叄尊 山頂龍眾尊者 山頂龍眾尊者,佛祖弟子。 迦葉波佛在世時,蘇娑伐窣堵河(今印度河上游)的源頭有個名叫殑祗的人,此人精通咒語,善於調御惡龍,禁止龍王暴雨成災,使得當地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糧食年年有餘。當地百姓感激殑祗的恩德,每年每家自願送一石穀子給他,作為報酬。年歲既久,居民對殑的感激心情漸漸淡漠,有人忘記了送穀子。殑祗心懷憤怒,發願化作毒龍,用狂風暴雨毀壞禾苗,令田畝無收。他死後轉生為一條地龍,潛伏山頂的泉底,每年雨季泉流白水,禾苗觸白水盡皆枯殆,至使當地百姓缺衣少食,苦不堪言。佛陀降臨世間,憐憫這裡百姓遭受苦難,前來教化此龍,隨行力士用金剛杵敲擊山崖,龍王畏懼,浮出水面皈依佛教,靜聽佛祖講法,頓時心地清凈,惡念全消,並聽從了佛祖的勸導,不再毀壞當地莊稼,從此,百姓無不豐衣足食,此龍也證得羅漢果位。

第玖拾肆尊 羅網思惟尊者  羅網思惟尊者,即寶思惟。北印度迦濕彌羅國之剎帝利種。唐代譯經家。   據《開元釋教錄》卷九、《宋高僧傳》卷三等載,尊者自幼出家,修習禪要,受具足戒後則專習律品。尊者慧解超群,學兼真俗;尤擅長呪術,而以化導為志。長壽二年至洛陽,奉敕住天宮寺。未久,於天宮、佛授杞、福光等寺譯出《不空羂索陀羅尼經》、《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又稱《隨求經》)等七部九卷。天冊萬歲元年(695),參與武周刊定眾經目錄之編纂工作。其後,不再譯經,唯精勤禮誦,修諸福業,衣缽以外之物,隨得隨施。後於龍門山建天竺寺,與門人同住。開元九年示寂,世壽一百餘。尊者堅信佛法,隨時隨地以佛法來對照檢查自己的行為,得到解脫而獲證果。

第玖拾伍尊 劫賓覆藏尊者 劫賓覆藏尊者,佛陀弟子。為眾僧中第一,意譯為房星降世而轉生的人   尊者的父母老年無子,對天祈禱十二星宿之房星,房星有感,降落世間投胎轉生成人。其父母年老得子感激蒼天,取名劫賓那,意譯房星。劫賓那成年出家為僧,聰慧過人,出家入寺不久即精通佛典,尤其對天上的星宿了如指掌。佛陀鑒知劫賓那道根將熟,便變化成一個老僧人與他住在一起,為劫賓那說法。劫賓那經佛祖點化,很快就獲得佛學的真諦,得道後獲羅漢果位,因為他熟知星宿,為眾僧中之首,故又稱他為"知星宿第一"。

第玖拾陸尊 神通億具尊者  神通億具尊者,即目犍連。意譯采菽氐。為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為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羅門種。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能神足輕舉,飛達十方,上至兜率天。人稱"神通第一"。   尊者曾與舍利弗互約,先得悟解脫者必以相告。舍利弗蒙阿難開示而悟法後告目犍連,目犍連遂率弟子一同拜謁佛陀,蒙其教化,時經一月,證得阿羅漢果。據載,目犍連亦曾代替佛陀說法,輔翼佛陀教化眾生。又據《孟蘭盆經》載,目犍連曾為救母出離餓鬼道,而於七月十五僧自恣之日供養十方大德僧眾。此為後世孟蘭盆會之始,晚年慘遭外道瓦擊而死,佛陀曾於竹精舍門邊建塔吊之。   在密教中,目犍連居於現圖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中尊佛陀佛右上方上列之第四位。其形像為沙門形,右手握拳,舒展食指,左手執袈裟之角,面稍向左,坐於赤蓮華座。"   神通億具,又作摩訶目犍連、大目乾連、大目連、目連、目伽略、勿伽羅、目犍連延、目犍羅夜那、沒特伽羅、毛伽利耶夜那。別名拘律陀、拘律、俱哩多、拘離迦、拘理迦、俱離多,意譯天抱。

第玖拾柒尊 具壽具提尊者 具壽具提尊者,即沙門十二億,佛祖的聲聞弟子。他勤奮精進,除惡益善,人稱"精進第一。   尊者學習佛法從不懈怠,勇於增益善行,敢於斷除惡業;求法務必精純,修養心性必求通達。據《賢愚經》卷六載,佛祖率眾弟子去婆羅門眷屬羨那家講經,眾弟子各施神通先佛而行。尊者在空中幻化出一條坦途,以琉璃鋪道。七寶作裝飾,高樹夾於大路兩側,種種妙寶懸掛樹上,光耀奪目,他自己凌空緩緩而至,羨那遙遙望見,為佛法的威德驚訝讚嘆不已。

第玖拾捌尊 法王菩提尊者  法王菩提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王有最勝、自在之義。法王為佛陀的尊稱。佛為法門之主。能自在教化眾生,故稱法王。《無量壽經》卷下:"佛為法王,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法華經·藥王品》:"如來是諸法之王"。《釋迦方誌》卷上:"凡人極位名曰輪王,聖人極位名曰法王。"《維摩經》慧遠疏曰:"佛於諸法得勝自在,故名法王。"菩提,指斷絕世俗之煩惱而獲得解脫的智慧,舊譯為通,新譯為覺。《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梵雲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不過,所覺之境,有事、理二法:理者涅槃,斷煩惱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之一切神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於此二者,謂之大菩提。尊者努力修行,已獲佛陀般的覺悟與智慧。

第玖拾玖尊 法藏永劫尊者  法藏永劫尊者,當即禪宗初祖摩訶迦葉。法藏指佛教教義及其他一切內容;劫是佛教的時間單位,永劫意為無窮盡的時間。意譯飲光,其先祖能飲日月餘光,因而得名。尊者生於古印度羅閱祗國一富有的婆羅門家族,乃天神降臨世間,在諸比丘中,被稱為"頭陀第一"。  尊者成年後,厭惡世間的生活,離棄新婚妻子進深山修行,身穿破納,自行剃髮,以苦行求得解脫。後在王舍竹園中皈依佛陀。迦葉具有五德為他人所不及:一、仙人的後代,富貴長者所生;二、勇於捨棄富貴家庭的豪華生活,出家為僧。三、佛學取得成就後,仍堅持奉行頭陀戒律;四、受到國王、大眾、天龍及鬼神的供奉;五、拒絕豐富的供養,每日化緣乞食。   尊者精通佛法,各種典籍均極為嫻熟,含藏無量性德,代表了永恆不變的真理,其學識與德行受到佛祖的器重,被置於諸弟子之首,是佛祖的忠實傳人。其人於佛祖滅度後曾主持教務,並組織了佛教第一次結集。佛祖滅度後,由他受命主持教務,並組織了佛教第一次結集,使佛教的法、律、論永遠流傳世間。此尊與第014尊優樓頻螺尊者同尊,可互參。

第壹佰尊 善注尊者  善注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注,即註解、注入。   尊者博學多聞,精研佛典。於佛法奧義融會貫通,闡釋精當。聽其說法,倍感曉暢明白,心曠神怡,猶如無比清涼的法水。緩緩注入心田,心中的一切煩惱、憂愁和塵垢頓時被滌盪乾淨,自性清凈心豁然呈露,潔凈無瑕。

第壹佰零壹尊:除憂尊者  除憂尊者,為除去眾生一切憂惱的羅漢。為佛弟子。密號為大救金剛,位在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最上端。   憂愁是世間眾生的巨大苦惱,清除憂愁冥想才能得到解脫,獲得愉快與自在。據《佛說離垢施女經》載,除憂尊者曾在舍衛國祗樹孤獨園聽佛陀講法,他受佛的教誨,當時已盡除世俗的塵垢,捐棄人生的憂愁與煩惱,脫離了脫離了因果轉世的束縛,成為聰慧、通達、明智的仁人。釋尊涅槃後,除憂尊者居於胎藏界曼萘羅地藏院,發願要解除一切眾生的憂愁煩惱及一切無益的冥想。   除憂尊者,又作除一切藏冥菩薩、除一切憂惱菩薩、除眾憂冥菩 薩、除一切憂冥菩薩、大救金剛。

第壹佰零貳尊:大忍尊者 大忍尊者,南朝著名僧人。   據《智者大師別傳注》載,他於梁朝剃髮出家,入隋以後才圓寂。根據《續高僧傳》卷二七及卷三十、《隋智者大師別傳》等載,大忍在梁,陳二代是德高望重的高僧,匿影鐘山,修道於開善寺,不與世俗之人往來。"天台大師"智顗(被尊為天台宗四祖,實為天台宗創始人)在法會上傳布禪法,大忍曾去聽講辯論並讚歎說:"此非文疏所出,乃是觀機縱辯。般若非飩非利,利飩由緣,豐富適時,是其利相,池深華大,飩可意得。慶餘暉之有幸,使老疾而望疲。"得到大忍稱讚,智顗更加頌聲說道。   尊者但對後進獎掖不疲。名僧真觀亦曾遠道專程登門拜訪大忍。用呈玄妙,蒙其稱譽:"龍樹之道,方興東矣。"

第壹佰零叄尊:無憂自在尊者 無憂自在尊者,即早於釋尊七十一劫出世之過去七佛之首毗婆尸佛的弟子,時釋迦牟尼尚在修菩薩行,曾經向毗婆尸佛請教。   尊者勤於讀教,佛理通達,於佛教的各種三味耶通達明了、進退無礙,遠離了世俗的憂愁與煩惱,心性清凈無垢染,住於佛法無退轉。

第壹佰零肆尊:妙懼尊者 妙懼尊者即妙幢菩薩。懼有俱怕之義,但懼怕有時可以使人不邪路,故有妙懼之稱。   據《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最勝王經·夢見金鼓懺悔品》,載有"金鼓說法"的故事。尊者曾在夢中拜見佛陀,見光明晃耀之大金鼓宣說"懺悔品"。他對佛陀說、"世尊,我夢中見婆羅門南妙金鼓,聲中演說微妙伽陀,明懺悔法。我皆憶持,願世尊聽我所說"佛陀聽畢,贊日:"善哉!善男子,如汝所夢,金鼓出聲,讚歎如來真實功德並懺悔法,若有聞者,獲福甚多。"

第壹佰零伍尊:嚴土尊者 嚴土尊者為佛祖的聲聞弟子。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尊者曾在毗耶雜羅園聽佛祖講經。此時,他已獲菩薩果位。據《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載,尊者的佛學理論宏富而博達,宣講佛法聲如雄獅怒吼,聲聞十方。他禪功深厚,心地慈善清凈,從修禪中獲得了無盡的智慧,已永遠脫離世俗情障的纏繞。善解法相,能知人前世善惡。辯才敏捷銳利,令信仰者心悅誠服,令外道屈服而皈依佛教,如堅固的城池一樣保護釋尊的學說,尊者有佛祖一樣慈悲的心愿,不需邀請,便可與每個人作朋友,並使對方在生活中獲得平安與吉祥。   又據《佛名經》卷二十二載,他是為使眾生得到解脫而住於世間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第壹佰零陸尊:金髻尊者 金髻尊者即金髻菩薩。   佛經對金髻菩薩名的由來向有不同的說法。《注維摩詰經》卷第一:"金髻菩薩,金在髻也。"《維摩經義疏》卷第一:"金髻菩薩,閻浮檀金在髻。"《說無垢稱疏》卷第二:"觀無為法,不離心首,如以金為髻,故名金髻。"〈維摩經略疏〉"卷第二:"金髻者,實相慧明如金,髻者即權智也,以嚴心首,故云金髻。"尊者實相慧明如金,教化眾生,能妙用佛法,權智極為希有。

第壹佰零柒尊:雷德尊者 雷德尊者,即光明電王阿揭多,是掌管雷電的羅漢,能制止一切因雷霆閃電所引起的災難。   佛教認為有四方雷電王,即:東方之阿揭多、南方之設羝嚕、西方之主多光、北方之蘇多未尼。《最姓王經·如意寶珠品》有載,雲"東方有光明電王名阿揭多。"密教有用以避免雷電的四方電光法之稱修法,又稱四方雷光法。據〈金光明經〉卷七:《如意寶珠品〉所載,若書寫四方雷電王之名,並將之安置於住處,就可避免雷電以及其他諸種厄難。尊者可使遠離一切災厄,也可以制止諸惡雷電。元代皇帝及貴族舉行宴會時,都在宮殿的一角供奉光明電王,由僧人誦念避雷經。

第壹佰零捌尊:雷音尊者 雷音尊者即雷音菩薩。雷音,神名,護伽藍神。《敕修百丈清規.沙彌得度》有"伽藍(伽藍神簡稱)土地,增益威光,護法護人,無諸難事"。《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卷四列舉守護寺院之十八護伽藍神護伽藍神,尊者為第七神。唐宋以降,我國即有禪宗奉祀伽藍神的記載。   據《大寶積經》等載,尊者原是雷音王如來佛國的菩薩。他到佛陀說法之處,希望聽到秘要法教。為了表示對佛陀和法教的尊敬,他曾在虛空中作法,使鮮花象雨一樣地飄下,空中還奏起美妙的音樂。霎時,雷音從虛空中下來,稽首佛足,繞佛七匝。佛陀對雷音的誠意表示讚賞,便讓密跡金剛力士代表自己向雷音和其他菩薩宣講佛法秘旨。此外,在佛教典籍中有多處載他受佛陀教誨。如《維摩詰經》所載參與法會諸菩薩中,尊者即為其中之一。《十住斷結經》還載有雷音之語,曰?quot;於諸善本,觀其法界不增不減,不見諸法有窠窟者,於中凈身口意,是為菩薩慧。   伽藍神,又作伽藍十八善神、護伽藍神,守伽藍神、寺神。狹義指伽藍守護神,廣義泛指所有擁護佛法之諸天善神。

第壹佰零玖尊:香象尊者 香象尊者即香象菩薩。與佛陀同屬賢劫十六尊之一。居於密教金剛界曼荼羅之外院方壇,南方四尊中之第一位菩薩。密號大力金剛、護戒金剛。香,遍滿無礙之義;象,行足大力之義。二字合成,即諸行果滿。羅什《維摩經》注釋有載,云:"香象菩薩之名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風……""   尊者形像,身呈白肉色,坐蓮華上,右拳在心前,手上持蓮,蓮上有香器,右拳置於腰上。密號大力金剛,或護戒金剛。尊者於《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九、《無量壽經》卷上、《阿彌陀經》等諸大乘經籍中屢見其名。   香象菩薩,音譯作乾陀訶提菩薩、乾陀呵書菩薩、健陀訶娑底菩薩。又作香惠善薩、赤色菩薩、不可息菩薩。

第壹佰壹拾尊:馬頭尊者  馬頭尊者即馬頭觀音。五部明王中蓮花部忿怒持明王,以馬置於頭,故名。為密宗六觀音之一。   尊者原是印度神活中毗濕奴神的化身之一。據印度教傳說,當惡魔搶去聖典時,他化身為何耶揭梨婆,奪回聖典。佛教密宗將他作為明王之一,後逐步演變為六觀音之一。據《馬頭觀音咒頌》,尊者能攘災鎮邪,解救眾生的厄難。   尊者其色如日初出,以白蓮花為瓔珞等莊嚴其身,光焰威猛,赫奕大如發,指甲長利,雙牙上出首發如獅子頂毛。作極怒吼之狀,於生死重障中,不顧生命,多所摧伏。面現忿怒相,呈威猛摧伏之狀。據佛經載,此明王頭戴白馬頭,身赤肉色。以白蓮花為瓔珞,象徵其白凈大悲之心,指甲長利,雙牙上出,頭上毛髮如怒吼的獅子,表示勇猛精迸,摧伏邪魔。形象有三面八臂、四面三臂。四面八臂等多種。不論何種形象,必載馬頭。 馬頭尊者又作馬頭大士,梵名何耶揭梨婆,意為大力持。

第壹佰壹拾壹尊:明首尊者 明首尊者,佛陀弟子。為居於西南地方的菩薩。《佛說善薩本業經》卷一載:"西南無極,有寶林剎,佛名上精進,菩薩字明首。" 尊者曾隨佛陀學習佛法,誠心砥勵,他思維神異,智與佛同。通於大乘學說,熟諳一切佛法戒律。淵博的佛學理論如虛空一般廣大。隨緣向大眾宣講佛教教義,並可根據不同的風俗習慣隨機應變,循循順導,以濟度幽顯,度眾生於彼岸。尊者辯才深奧,變化莫測,可紓解民間怨恨,降伏世間魔障,折伏外道並使皈依佛法。勇於徒步周遊十方各地,邪教外道也無法阻礙。據《佛說濡首聯無上清凈分衛經》卷上載,尊者曾在舍衛國祗樹給孤園聽佛祖講法,並與佛祖的弟子大比丘五百人、菩薩千人共同研討佛學的真諦。

第壹佰壹拾貳尊:金首尊者 金首尊者即金頭仙人,梵名迦羅仙。約生於公元前六世紀。   尊者面色皆黃赤,故又名黃赤色仙人。本為外道,在與佛教的理論爭議中被折服,皈依佛而獲得正果,後創"數論部",為數論外道之祖。生而自然具備法、智、離、欲、自在等四德,見此世間之盲暗、沉迷,遂起大悲心,先為婆羅門阿修利說二十五諦之義,次為般遮屍訶說法;所說之法達十萬偈,名為"僧法論"。現代學者認為迦毗羅仙是金胎神的人格化,歷史上並無其人。   金首尊者,又作迦毗羅仙、劫比羅仙、迦毗梨仙、緊閉羅仙、迦夷羅仙、迦比羅仙。全稱迦毗羅大仙。意譯為黃頭仙、龜種仙、金頭仙、赤色仙等。

第壹佰壹拾叄尊:敬首尊者 敬首尊者,十方十大菩薩之居於東方的菩薩。據《佛說菩薩本業經》載:"東方無極。有香林剎,佛名精進,菩薩字敬首"。   尊者神通妙達,世間被澤其福德。他透徹地理解大小乘教義,並隨時宣講佛法,引導眾生脫離苦海,獲得解脫。   尊者以天生的智慧與佛祖一樣的慈悲,用各種權便感化大眾,他對自己的誓願始終未曾動搖;使世間眾生免受火途、血途、刀途三之苦。他做了無數利益眾生途的事業,得到無尚極果。當前佛滅度後,他就可轉而成佛,居臨佛位。

第壹佰壹拾肆尊:眾首尊者 眾首尊者即眾首佛。他是護持世間的大慈悲父,他智慧無量,神通廣大,可以降伏各種魔眾,使無量眾生步入正軌。《慈悲蓮場懺法》敦勸眾生時常念誦南無眾首佛名號可以趨吉避凶。   眾生虔心歸命於尊者,並向其懺悔,可以盡皆化解無量罪過,無量福根盡皆生芽,往生凈土,生菩提心。

第壹佰壹拾伍尊:辨德尊者  辨德尊者即樂獸乾闥婆。為四乾闥婆之一,歌喉優美,善長音樂,是主音樂的天神。   尊者居處山林,受到獅、虎、狼、豹,牛、羊、雞、雀等各種鳥獸的愛慕,並使它們和睦相處。尊者出遊。身著青色野蠶絲織的衣服,用孔雀的翎毛作旗幟,諸獸簇擁,群鳥迴翔。當天神需要演奏樂曲時,不需使者通報,他便能得到感通,屆時,他率樂工共同升天演奏。天神便能聽到美妙的樂歌。尊者以演奏妙樂,娛樂諸佛,教化百姓。

第壹佰壹拾陸尊:羼提尊者  羼提尊者即羼提菩薩,譯作忍辱。為佛陀於歷位修菩薩行,成滿忍辱行時佛陀於因位修菩薩行,成滿忍行時之名。《佛名經》卷十七在列舉應當禮敬的十方大善薩時,將他列在首位。   尊者具大慈悲心腸,能忍一切苦難以感化眾生。據《賢愚經》卷二《羼提波梨品》載,過去久遠劫時,印度波羅捺國迦梨王割截羼提波梨之手、足、耳、鼻,流出的不是血,而是甘甜的乳汁,仙人忍辱而顏色不變,遂使迦梨王感化。《分別功德論》卷二贊日:"小乘之慈,慈猶肌膚;大士之慈,徹於骨髓。何以明之?若人割截菩薩手足,變成為乳者,即是慈證也。羼提比丘便是其事也。喻若母人生子,便有乳出。此慈念所感,自然民也?quot;   羼提尊者又稱羼提仙人,意譯作忍辱仙。又作羼提波梨、羼提比丘。

第壹佰壹拾柒尊:悟達尊者 悟達尊者,唐未高僧。眉州洪雅(四川射洪)人,俗姓陳。法名知玄,宇後覺。   尊者自幼天資聰穎,五歲便能吟詩。七歲至寧夷寺聽法泰講《涅槃經》,在夢中受摩頂戒。十一歲出家,十四歲於蜀地大慈寺,奉丞相之命當眾升堂說法;聽者日計萬餘,莫不駭歡其慧,稱其為陳菩薩。後從辨貞律師受具足戒,復隨安國信法師學唯識,自研經籍百家之說。尊者嘗恨鄉音之不堪講經,因誦《大悲咒》,遂感神僧於夢中為其換舌,翌日,語音即變。及長,游履長長安。宣宗立,詔尊者於大內講經,並賜紫袈裟,署為三教首位。尊者曾於懿宗親臨法法席賜沈香為座時,因生歡喜心,遂招累世冤業於其膝上生人面瘡,後以迦諾迦尊者之助始濯除。後乞歸故寺,居鼓州丹景山。僖宗幸蜀時,賜號"悟達國師",成為佛教領袖。士大夫多喜與交遊,李商隱歸田後,與尊者共住最久。中和三年示寂,世壽七十三,僧臘五十四。著有《慈悲水懺法》三卷、《般若心經疏》、《金剛經疏》等二十餘卷二十萬言。三學洞貫,名益一時。弟子僧徹等為名貴一時的高僧。

第壹佰壹拾捌尊:法燈尊者 法燈尊者即法燈菩薩。為娑訶立佛的現世化身,據載,有一處世界名叫德處,過去住著一尊佛,名叫娑訶立,法燈菩薩即是娑訶立的現世化身。   佛教認為,佛法廣大,天上光明,可以普照萬物,譬之以燈,尊者的名號正表示著淵深精妙的法力道行就象一盞大放光明的智慧之燈,能照亮眾生走出迷途,通往極樂凈土。

第壹佰壹拾玖尊:離垢尊者 離垢尊者為天神。   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載,尊者首次預示悉達多王子將成為佛陀。悉達多降生後數年,風調雨順,少有冰雹乾旱、狂風暴雨等災厄降臨。莊稼少種多收,果樹花滿果熟,山野草藥繁茂,百姓和睦,無有邊患。懷孕者得以平安分娩,少年沒有夭死,四時沒有流疫。舉國百姓都認為此乃悉達太子福德威力所至,於是禮請凈飯王及悉達太子一起蒞臨一座美麗的花園,供百姓贍禮。眾民獻上無數瓔珞、金銀、飯食和衣服,以示敬意。此時,尊者飛臨虛空,對大眾說道:"即使大地及其城邑都變成金子,也不能與悉達太子的一根毫毛相比;再珍貴的瓔珞在悉達太子面前也會失去光輝,因為太子將成為佛陀,他的功德無與量比,太子將成為佛陀?quot;尊者說完,便返回自己的天官。

第壹佰貳拾尊:境界尊者 境界尊者即具境界菩薩。   據《奮迅王問經》卷下載,過去有一佛,名叫普無垢凈光明王,尊者向其請教奮迅法門。普無垢凈光明王佛向其演述奮迅法門時,眾生頓時當下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陀也在此時得奮迅法門,所謂奮迅,即獅子奮迅三味,這是一種比喻:獅子和諸根,身毛皆豎,現威怒哮吼之相,是為奮迅;佛開大慈之根門。奮大悲法界之身,現應機之威,正象獅子奮迅,所以叫獅子奮迅三昧。尊者具無上正等正覺,發大慈大悲之心,摧破眾生諸煩惱憂愁。

第壹佰貳拾壹尊:馬勝尊者 馬勝尊者為舍利弗之師,為佛陀之嫡族。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為聲聞比丘中第一比丘。   據載,悉達多太子離宮出走,立志尋求解脫。凈飯王勸阻無效,只得命馬手等五人相隨護侍,共同修鍊。悉達太子先修苦行,後發現苦行無益於解脫,便放棄苦行。馬勝等先後離開太子,自尋解脫的方法。悉達在菩提樹下得佛果。佛祖身放神光,毫含玉彩,在鹿野園為馬勝等人說法,使他們成為最先皈依佛教的五比丘。舍利弗初從外道學法,然以未能究竟,迷於所安歸。後遇馬勝於王舍城乞食,舍利弗遙望尊者儀容,心生歡喜,乃近而問其所師之法,尊者告以佛陀所說:"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之理。舍利弗忽開心眼,隨至竹林精舍,聞佛說法,凈諸塵垢,得法眼凈。馬勝早期就跟隨佛祖,且勤學好問,佛學知識淵博,在民眾中廣泛傳播佛法,證得羅漢果位。   馬勝,又作馬師,或作阿說示。梵名阿濕縛伐多。

第壹佰貳拾貳尊:天王尊者 天王尊者即天王菩薩,具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五種神通。   據《放光般若經》載,佛陀在羅閱衹耆崛山中說法,尊者道行廣大,已得他心通,可以毫無阻礙地知道他人之心念,所以能隨著眾生各自的意向而加以度脫。尊者在宣揚佛法時,和藹可親,態度謙遜,不說粗話。其說教如幻如夢,如響如亮,如影如化,如水如泡,如鏡如像,如熱如炎,如水中月,使眾生不知不覺中而得開悟,獲得解脫。

第壹佰貳拾叄尊:無勝尊者 無勝尊者即無勝菩薩。   據《佛說維摩詰經》卷上《佛國品第一》載,尊者曾在毗耶離庵羅樹園聽佛祖講經,當時他以是遠近聞名的大菩薩。他不僅自身受持佛法,而且於外教如堅固的城池,護持佛法。他的智慧和德行已完全可使佛法永遠流傳世間。他自身獲得了解脫,清凈安住而不受世污垢干擾,同時廣施慈悲,引導大眾獲得解脫,使大眾脫離生死輪迴的痛苦於畏懼。尊者是世間大眾親善的朋友,不需邀請也會前來相助,使你平安幸福。給予世間的恩惠猶如天降甘露。尊者為眾說法言微意妙,可斬斷眾人心中的邪念,引其歸於正途。他講法的聲音如雷如獅,令外道畏服。使域內百姓安居樂業,杜絕賭博、酗酒、偷盜、淫邪之事。尊者是清凈國土、利樂有情的羅漢。

第壹佰貳拾肆尊:自凈尊者 自凈尊者即住於清凈心地之凈心菩薩。意為自性清凈、離一切之妄染與妄想。   關於尊者地位,異說紛呈:如依《地持論》卷十凈心住相當於初地菩薩。依《金剛般若論》卷上,立信心、凈心、如來三地,凈心住為初地以上證得部分真如之理。依《往生論注》卷下。從初地至氣地已還,為未證凈心之菩薩。八地以上始為凈心菩薩。據《大智度論》,七地以下為肉身之分段身,八地以上則為法性生身之變易身,法性生身即安住於法性平等之理的凈心菩薩。   尊者具大慈悲心,以普度眾生為己任,助眾生拂去塵埃,使自性清凈心豁然顯露,時常禮念諸佛和凈心等諸大菩薩,誠心懺悔,便可滅罪長福,往生極樂世界。

第壹佰貳拾伍尊:不動尊者 不動尊者即不動菩薩。為密教五大明王、八大明王之主尊。位列現圖胎藏界曼荼羅持明院之最南端。密號常住金剛。   尊者於大日華台雖久已成佛,而以三昧耶本誓之故,示現初發心時之形,為如來之僮僕,執作諸務,並侍奉真言行者。密教不動明王之童子形,勤行不懈,致使諸佛、諸天及梵世主盡皆歡喜,終獲果位。三昧耶形為利劍、羂索,利劍表佛智,羂索表煩惱業障,即以智劍摧斷種種纏縛而生大智之義。又此劍、索表定慧、理智,倶利迦羅龍王即位即為此耶之表象。此尊受如來之教命,示現忿怒之相,領眾多使者,常書夜擁護行者,令起菩提心,斷惡修善,具有令的得大智成佛之功能。又能入火生三昧,摧滅罪障,焚燒穢垢。以其菩提心寂定不動,故稱不動尊。   不動尊者,又稱不動明王(音譯阿遮羅)、不動使者、無動使者、不動如來使、不動金剛明王、不動使者、無動尊、無動尊菩薩。此尊與第215尊火焰身尊者同尊,可互參。

第壹佰貳拾陸尊:休息尊者 休息尊者即多睡賢者。所謂休息、多睡,並不是説該尊者佛法懈怠,常入於睡夢之中,而是指該尊者善於調息,刻苦修習禪定,思維總是集於一處而不散亂,狀若睡眠,常若休息,因而得名。   據《佛說無量清潔平等經》卷一載,佛陀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中說法,尊者曾恭聆法教。

第壹佰貳拾柒尊:調達尊者 調達尊者即提婆達多。為斛飯王之子,阿難之兄,佛之從弟。尊者為佛世時犯五逆罪,破壞僧團,與佛陀敵對之惡比丘。幼時於釋尊、難陀共習諸藝。佛陀成道後,隨佛陀出家,於十二年間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後因未能得聖果,而漸生惡念,後至十力迦葉處習得神通力,率五百徒眾脫離僧團,自稱大師,倡導異說。曾以五百人投石器擊殺佛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時,放狂象欲以加害佛陀,欲取而代之,為教法之王,皆不成。其時,提婆之徒眾在舍利弗及目犍連等的勸諭下復歸佛陀之僧團,阿闍世王亦受佛陀教化而懺悔歸依。然提婆仍不舍惡念,在欲加害佛陀時反自破手指而命終。據載,提婆於命終後墮入地獄。據傳,玄奘曾於袛園精舍廢址之東,得見提婆生身墮於地獄之大坑。他在地獄中念"南無",聲稱佛號,經日不倦,功德圓滿,最終獲解脫。轉世為佛。調達,又作提婆達多,提婆達兜、地婆達多、調達。略稱提婆、達多。意譯作天授、天與。

第壹佰貳拾捌尊:普光尊者 普光尊者即普光菩薩。唐代僧,籍貫、世壽均不詳。   尊者資性明敏,師事玄奘三藏於慈恩寺,精苦恪勤,聞少證多,玄奘默許之。人稱大乘光。自貞觀十九年(645),玄奘首創翻譯場,至麟德元年(664)終於玉華宮,凡二十載,譯經共七十五部一三三卷,多為普光筆受。永徽五年(654),玄奘譯出《倶舍論》,首先密授尊者。尊者因撰《倶舍論記》三十卷經詳解之,為倶舍論三大疏之一;後由弟子圓暉為之略作十卷,倶舍宗奉為要典。另著《倶舍論法宗原》一卷、《百法明門論疏》等。普光尊者之倶舍學實總集玄奘正傳者。

第壹佰貳拾玖尊:智積尊者 智積尊者原為王子。為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之子。   在往昔三千塵點劫,有佛名"大通智勝佛"。據《法華經-化城喻品》載,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長子名智積,於東方世界成佛,稱阿閦佛。初發慈悲心,即請大通智勝佛講解《法華經》。在大通智積佛修定期間,智積等十六王子相繼登上法座,為四部眾復講《法華經》。現世智積等已成佛,於十六王子一起教化本土百姓,使之信奉佛法。   又據《吳中紀聞》所載,有一東晉僧,人稱"智積菩薩"。 東晉末年,尊者自西土來華,於江蘇蘇州開創靈岩寺,法譽甚隆。據傳有貧嫗持角黍獻於尊者,尊者受之,嫗因而得度。其後遂於尊者生日時,聚眾舉行角黍會。

第壹佰叄拾尊:寶幢尊者 寶幢尊者即寶幢菩薩。位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台八葉院之東方,密號福壽金剛、福聚金剛。寶幢者,乃尊者主菩提心之德,以寶幢表發菩提之德,以寶幢表發菩提之義,降伏四魔軍眾之標幟。據《勝天王般若波羅密多經》等在載,尊者曾是娑婆世界上方不動佛國金剛相佛前的菩薩。當佛陀在王舍大城說法時,尊者得金剛相佛准允,特來聆聽法教。尊者已通達甚深境界,雖現世間而不染世法。又《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密多菩薩經》教人念誦真言,以手灌頂,摒棄諸念,在觀想的佛母及諸佛菩薩中,寶幢菩薩即為其一。尊者形像為赤白色,即日出之色。偏袒右肩,左手向內,結跏趺於寶蓮花上。   寶幢尊者又稱寶幢如來、寶幢佛、寶星佛。又有謂寶幢如來與金剛界阿閦如來、阿彌陀經之西方寶相佛、稱讚凈土佛攝受經之西方寶幢如來同尊

第壹佰叄拾壹尊:善慧尊者 善慧尊者即梁朝傅翕,南北朝時著名居士。號東陽鳥傷居士。南齊雙休鄉人,俗姓陳,名翕,自號當來解脫善慧大士,善慧大士,生於明帝建武四年(479)年。   尊者舉家奉佛,妻號妙光。年二十遇嵩頭陀,結庵於松山之雙(木壽)樹間,晝耕夜讀,兼職習儒道諸之典籍。自稱苦行七年,通《首楞嚴經》,翕有神異,聞名四野。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受命講經於重雲殿。武帝親臨聽經,群臣離座恭迎,唯獨善慧安坐不動,眾人問他為何不起迎聖駕?回答說:"法地若動,一切不安。"為梁武帝所敬重。後梁陳遞嬗,戰亂四起,尊者在家廣集徒眾,講經不輟,常率弟子燃指焚臂以供佛。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年)四月,集聚眾弟子,告誡他們勤修勿怠,趺坐而化。壽年七十三歲。嘗創輪藏,令轉之者得大利,後世作輪藏者安其父子三人像。

第壹佰叄拾貳尊:善眼尊者 善眼尊者即善眼菩薩。   據《大寶積經》卷九十載,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向大比丘眾和諸菩薩說法,佛陀如龍象王顧視觀察,向諸菩薩曰:"善男子,汝等誰能於後未世護持正法,攝受如來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動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安住秘密種種方便成熟眾生?"尊者回答:"我能堪任,與諸眾生自性安樂。"佛教認為,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人所本有之心,自性清凈,故名自性清凈心,又名如來藏心、真心、菩提心。菩提心有時為外欲蒙蔽,如鏡為塵掩,不得顯露。尊者善於引導眾生擺脫慾望魔障的纏繞,明心見性,往生凈土。

第壹佰叄拾叄尊:勇寶尊者 勇寶尊者即勇寶菩薩。尊者勇於獲得佛德、佛性,故稱勇寶。有作寶勇。   據《佛說維摩詰經》卷上《佛國品》第一載,尊者視佛德、佛性為寶,發心勇猛,精進修習,已脫離了世俗的輪迴生死,安住清凈,永離蓋纏。深信佛法,如金剛一般堅固。演述佛法,言微意妙,能斷除眾生的一切邪見猶如獅子怒吼,一切外道悉被摧伏。尊者施予世間的恩惠猶如天降甘露,滋養萬物。猶如普照,宇內繁茂。他就象醫術精通的大醫王,治療眾生的病痛,解除眾生的痛苦。

第壹佰叄拾肆尊:寶見尊者 寶見尊者即寶見菩薩。   據《維摩詰所說經》載,佛陀於毗耶離庵羅樹園舉行法會,尊者為參與法會者之一。尊者神通廣大,能摧伏妖魔,制服外道;他除去了世間一切嗜好,唯以功德智慧修持其心;他善於洞察眾生心意,明徹諸法妙義,引導眾生循循善誘,幫助眾生達到解脫;他的信仰如金剛,教化滋潤如甘露,聲音美妙如音樂。為了弘揚佛法,他有時又聲如獅子吼,有時聲如雷電鳴,震撼人心,促人開悟。尊者為人治療疾病,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第壹佰叄拾伍尊:慧積尊者 慧積尊者,即慧積菩薩。尊者智慧積聚,聰明絕頂,以智慧著稱。   佛陀在世時,尊者經常參與講經法會。據《海意菩薩所問凈印法門經》卷十三載,尊者曾當場講出佛理的真諦,受到佛祖的讚揚。自身已獲解脫,清凈安住,同時大施慈悲,誓願引導眾生獲得解脫。尊者已神通具足,廣度眾生,名聞遐邇。尊者德行具備,有能力使佛法永遠流傳世間。他不需邀請便會相助眾生,引導大眾解脫世俗的纏繞,為他們除去煩惱與畏懼,使他們進入大乘佛海,取得佛寶真諦。他對世間的恩惠猶如天降甘露。

第壹佰叄拾陸尊:慧持尊者  慧持尊者(337――412),東晉人僧。俗姓賈,雁門樓煩(山西京縣)人。名僧廬山惠遠之弟。   尊者少聰明,能通經史,有文才,年十八與兄同依止佛子道安出家。遍覽佛典三藏,並及外典。後與兄共入廬山。因故曾至京師建康(南京),主東安寺,頗見重於晉衛軍琅琊王司馬珣。時僧迦羅叉善誦四阿含,王乃請出中阿含,令師特為校文詳定。後還山,講說法華經、阿毗曇論。晉隆安三年(339),聞巴蜀有峨嵋之勝,意欲觀瞻,遂西行至成都,止成都龍淵精舍,大弘佛法,慕其德者,皆望風歸服。有升堂者,號"登龍門"。他講說經義,行持齋戒,老而彌野,對四川佛法之弘揚有重大貢獻。義熙八年示寂,世壽七址六。臨終時遺命弟子曰?quot;經言:"戒如平地,眾善由生。"汝行、住、坐、卧、宜其謹哉!"

第壹佰叄拾柒尊:寶勝尊者 寶勝尊者即寶勝菩薩。   尊者具有普賢菩薩的一切功德。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載,尊者可以隨心所欲地來往於世界各地,並能變化出無數化身,同時在各地出現;他法眼清凈而無障礙,能看到世間一切。他利益眾生,普渡有情。慈悲之心如同無際的光芒,所照之處,悉皆清凈;他以自己的智慧獲得了無窮盡的神通力,隨時可以滿足眾生的心愿,以各種化身解救世人的苦難。尊者已得佛教的真諦,自身法性淳厚,永遠脫離了世俗;依靠佛的功德,心地寂靜無垢,如天空一般虛凈無際。尊者供養過世間諸佛,發誓保護佛法,使佛教永遠流傳世間而不間斷,世世代代轉生在佛教流行的國土,尋求一切無量智慧。

第壹佰叄拾捌尊:道仙尊者 道仙尊者,又名僧仙,康居國人。   尊者原為商人,性情貪婪,唯利是圖。一次,經商到達梓州新城郡牛頭山,聞禪師說法,內心豁然省悟。遂將兩船財貨沉於江中,於灌口竹林寺出家,並發誓"不得道者,終不出山。"他選擇人跡罕至之處修行,周圍只有學僧侶相伴。他修習禪定,一坐就是四五日,但一有客人到門,立刻便覺,起與共語。南梁始興王蕭鎮守四川,對道仙極為欽敬,天監十六年迎至青溪山,道仙準備終老於此。二十八年後下山弘法。據說,隋蜀王楊秀派人召見尊者,尊者不從,楊秀勃然大怒,親自率兵前去捉拿。尊者聽說,亦毫不畏懼,端坐念佛。楊秀和士兵無處躲藏,便向山禮拜,表示懺悔,於是天明雨霽,山路清潔。尊者為楊秀說法,並應邀至成都靜眾寺。開皇中歸青溪山,年百餘端坐圓寂。

第壹佰叄拾玖尊:帝網尊者 帝網尊者即帝網菩薩。   據《佛說維摩詰經》卷上《佛國品》載,尊者曾在毗耶離祇羅樹園聆聽佛陀講經。他受持佛法,智慧與德行具足具備,有能力使佛法永遠流傳世間。尊者德高望重,如同雄師怒吼一樣名聞遠近十方。他廣施慈悲於世間,引導眾生脫離生死輪迴的痛苦,關閉一切通往罪惡的道路,轉而奔向極樂世界,他象一位精通醫求的大醫王,辯證施治,使大眾都斷絕煩惱而獲解脫。尊者對眾說法言微意妙,如同引導眾生在大乘佛海中自由航行。然而對於外道,他演說佛法如同無畏的雄師怒吼,如晴天霹靂,使外道震懾而歸依。尊者神通廣大,變化自如,如隨風幻化的浮雲,變幻莫測。

第壹佰肆拾尊:明羅尊者 明羅尊者即明網菩薩。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有其參加佛祖法會的記載。尊者能降伏眾魔制服外道,善於洞察眾生.心意,以其善巧方便因材施教,使眾生解入一切波羅蜜多理教法門,到達究竟最上彼岸。尊者心極平等,如地、火、風緣,虛空無邊。已修成金剛堅固不壞之身,有大光明,映蔽日月。尊者善於作獅子吼,宣講法音,儘力超度世人。

第壹佰肆拾壹尊:寶光尊者 寶光尊者即寶光菩薩。具備普賢菩薩的一切品行與功德。佛光能引導眾生走出黑暗,謂之寶光。又據《法華文句》二曰:"寶光是寶意日天子,為觀世音菩薩應作。"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十載,尊者已獲得佛法真諦,對於佛教的任何理論都已心領神會;他佛性深固,不受煩惱與憂愁的纏繞,已永離世俗世界。尊者神通自在,能隨心所欲地往來於世界各地;法眼清凈而無障礙,洞悉世間一切善惡諸事;能變化出無數化身,同時化現各地;不需邀請,就可以與眾百姓作朋友,並保護他們平安吉祥。尊者以自己的無窮智慧利益眾生,除滅民間疾苦,功績如空寂無邊的太空,又如陽光普照大地。尊者深信佛法,曾供養過世間所有的佛陀。他曾發下大誓願,要保護佛法,使佛法永遠流傳。

第壹佰肆拾貳尊:善調尊者 善調尊者即日藏菩薩。   據《法苑珠林》卷五二九載,過去劫曾有五百人供養諸佛,學菩薩乘。後因親近惡知識做下惡業,遂墮入畜生道中淪為馬。尊者為了度脫他們,也現身於馬中,以喚起五百馬本有之道心。適值佛陀來此游化,一婆羅門請佛陀接受供養,佛陀為超度五百匹馬,遂至其家。婆羅門不肯供奉飲食,尊者便以馬聲為諸馬說法,讓他們分出自己所食麥的一半施與諸佛,他自己也分一半食麥供奉佛陀。如此三月,五百匹馬皆命終,往生兜率天上為天子。他們來到佛陀住所,聞聽妙法,皆成阿耨菩薩。佛陀預言,在未來世,此五百天子皆得為辟支佛。尊者功德無量,也將成為佛,號善調如來。

第壹佰肆拾叄尊:奮迅尊者  奮迅尊者即奮迅王菩薩。奮通急進曰奮迅,此喻獅子憤怒咆哮的威嚴形相。尊者怒時,大地要發生六種震動,地獄裡的眾生、外道會隨之獲得解脫。   據《奮迅王問經》載,尊者曾請教佛陀,如何方能以無上的智慧遍知一切真諦?佛陀尊者必須做到四種奮迅:第一為戒奮迅,即嚴格遵循戒行,防止心身有所過失;第二為通奮迅,即經過禪定修練而獲得神通力,使身體變化自如毫無障礙;第三為智奮迅,即善於判斷事理的是非曲直;第四為慧奮迅,即心性無暗,通達事物的發展規律。祈求尊者,可使人現世平安,遠離一切災難,消除自身的惡習與過失,獲得正等正覺。犯有罪惡的人,沐浴潔身,衣著乾淨,跪在尊者前,口念尊者名號,罪過即可紓解滅除。

第壹佰肆拾肆尊:修道尊者 修道尊者,稽諸史實,未必實有其人。道,即游履、通入之義;梵語修道之意又作有學道。於大乘唯識之中,初地之住心以後,至第十地最後修金剛無間道,稱為修道。   佛教將修習菩薩乘的過程分為十地或十住,即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由第一發心住至第四生貴住名為"入聖胎",由第五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名為"長養聖胎",至第九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而出胎,既為菩薩,則智水灌頂,是為第十灌頂住。從第一至第十的整個過程稱為"修道"。尊者嚴格按此順序修道,終成菩薩。

第壹佰肆拾伍尊:大相尊者 大相尊者為文殊菩薩的前世身。大相是尊者過去世的名號。原為外道的一名小童子,名叫"歡喜"。   據《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載,在過去世,佛陀尚未獲得佛的果位。當時的世尊佛為眾徒授記,即預示將於何時何地成佛。某中尊者皈依佛教後功德圓滿,品性具足,獲菩薩果位,名號大相。其中有言尊者將在佛陀成佛時再次降臨世間,名號文殊菩薩。佛陀涅槃後,文殊菩薩(即大相菩薩的後世身)當獲得佛的果位,號"大莊嚴如來"。

第壹佰肆拾陸尊:善住尊者 善住尊者又稱善住天子。善住,指努力行善,住心於佛法的修行,不為塵世諸煩惱所影響。忉利天子,為忉利天諸天子之一。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載,善住天子與諸大天人、天女於園觀遊樂,是夜,空中有聲,謂善住天子七日後必死,將七返閻浮堤受生為畜生,復受地獄眾苦。天子聞之,大感驚怖,請示於帝釋天。帝釋天以天衣等廣為供養,至祇圓精舍求救於佛,佛乃為其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令善住天子誦之,以延壽轉難。他一心記誦,終成羅漢果。

第壹佰肆拾柒尊:持世尊者 持世尊者即持世菩薩。   據《持世經》載,尊者曾與五百大比丘及諸大菩薩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聽佛陀講經。《持世經》,即佛尊者之請而說的大乘法門。尊者心性柔軟,有忍辱負重之德;持戒嚴禁,勤奮於佛學理論;精通禪定,心性沉寂如虛空。尊者以慈悲之心憐憫世間一切眾生,以利益三千大千世界為己願,斷除眾生的疑怨`恐怖與煩惱,為眾生指出光明之路,讓眾生脫離輪迴轉世之苦,避免轉生為牲畜、餓鬼及墮入地獄;引導眾生信奉佛法,本世平安吉祥,來世脫離生老病死之苦,轉生到極樂世界。持世菩薩一切護持佛法,讓佛教在世間大放光明。

第壹佰肆拾捌尊:光英尊者 光英尊者,即光英菩薩。   據《大寶積經》、《佛說純真陀羅尼所問如來三映經》等載,尊者之心如金剛一般堅固,無能斷截者,又如地水風火一般平等,既無所愛,亦無所憎,以一顆慈心濟度世人。尊者於諸佛法一切習,諸佛法欲具足。他能以自己的法力洞曉眾生的心思,隨人心所喜,以法教習。   又,隋朝有光英比丘。曾師天台灌頂,住清國寺。優柔教儀,慎攝戒行,具醫王之德,能治流疫痼疾。據《幻士仁賢經》載,他曾作偈曰:"譬如彼幻士,仁賢現此化,一切世亦然,愚者不得解。"

第壹佰肆拾玖尊:權教尊者 權教尊者即權教菩薩,權,靈活方便之意。教,教法。   尊者心性慈悲,憐憫眾生為痛苦所困惑,於是用權宜之法,解大眾一時之苦。世間芸芸眾生,都貪戀富貴利祿,陷入無窮的煩惱之中,很難解脫。有人心向佛教,然法性未堅,即便其行不違背佛教教義與戒律,但如此修行,必須恆沙河數般次的轉世才能悟得佛法的真諦。尊者心性慈悲,憐憫眾生的痛苦,採用權宜之法,紓解大眾的苦難。尊者救助眾生,猶如住宅不幸失火,全家老少被烈火圍困,生命危在頃刻,於此危機之時,尊者及時救眾人出火宅,脫離苦難。被救之人雖然不能獲得最終的解脫,但使他們暫時免受烈火燒灼,從無望中得生。眾生只要有一分遠離苦難的可能,尊者便要以十分的慈悲心,借用巧妙方法運載眾生遠離苦難。

第壹佰伍拾尊:善思尊者 善思尊者即善思菩薩。   據《大寶積經》卷一百二載,尊者曾參加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內舉行的法會。彌勒菩薩為轉輪王時,善思對其有啟迪之功;佛乞食毗耶雜城時,獻花禮佛,誓為菩提,佛為說法,證無生忍。據《大般若波羅蜜經》卷五百七十六載,尊者與龍吉祥菩薩在一起,龍吉祥端坐入定,尊者想讓他立即出家,便施法力讓三千大千世界諸山大地倶皆震動,而龍吉祥禪身心安寂,不為所動。後龍吉祥說:"善思當知,若諸身心有動轉者,見大地等亦有傾搖;諸世尊、不退菩薩及大獨覺大阿羅漢,身心安靜,遠離動搖,於諸法中不見不覺有動有轉有傾有搖?quot;尊者於是悟解妙法。

第壹佰伍拾壹尊:法眼尊者 法眼尊者(885-958),即五代時南京清涼寺法眼文益禪師,為南禪法眼宗之開祖。俗性魯,餘杭人。法眼,指見佛法正理之慧眼。五眼之一,此眼能見一切法之實相,故能分明觀達緣生等差別法。又,智能照塵為法眼。   尊者七歲於臨州崇壽院出家。先隨希覺和尚學律藏,後又學禪法久之不鍥。後偶遇羅漢桂琛於漳州,經點化而開伍,並嗣其法,創《宗門十規論》,為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南唐國主李氏禮敬有加,並迎至金陵,住報恩院,事以師禮,並從之受戒,賜以「凈惠大師」之號,。並為建清涼迦藍。高麗、日本等國渡海來學者,相望於途。顯德五年秋,閏七月示寂,世壽七十四。入寂後,謚號「大法眼」。著有《宗門十規論》、《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錄》各一卷行世。

第壹佰伍拾貳尊:梵勝尊者  梵勝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梵,梵天之意,譯作離欲、清凈。《智度論》卷十云:「梵名離欲清凈。」《玄應音義卷六》亦云:「梵言梵摩,此譯雲寂靜,或清凈,或凈結。」勝,即勝因。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   尊者自幼出家,刻苦修習梵行。所謂「梵行」,據《法華嘉祥疏》卷七曰:「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淫爲梵行,別名斷淫爲梵行。」梵勝尊者遠離情慾,成就具足清白之相,終成阿羅漢果。

第壹佰伍拾叄尊:光耀尊者 光耀尊者,又稱光耀網菩薩,是北方佛土離暗冥世界的大菩薩。尊者認為世間萬物的生滅,如同看魔術師演戲法,如夢如幻。   眾生見世界千變萬化,各種雜念由此而生。若幻師停止變幻,世間萬物瞬間靜止不動,眾生七情六慾也就煙消雲散。人的一生就如一場大夢,夢中見到若干景象,醒後一切都無影無蹤。他認為,佛祖已為眾生指出了即時解脫之途,即:不留戀世間,解脫有情。解脫後能知堅守,不再被有情所惑,則會獲得正果。據《大哀經》卷一載,尊者在離暗冥世界與眾菩薩講法論道,忽然消失在大眾之間,頃刻間飛臨佛祖居地,將珠寶編製的瓔珞覆蓋在佛祖身上,以頭觸地,向佛敬禮,然後頌讚佛的功德。

第壹佰伍拾肆尊:直意尊者 直意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尊者秉性耿直,出家後凡事皆以直心行之。直心,即正直而無諂曲之心,乃是修習佛法的根本。《維摩經·佛國品》云:「直心是菩薩凈土。」《維摩經·菩薩品》又云:「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尊者以誠實無曲之直心處世待人,終證阿羅漢果。

第壹佰伍拾伍尊:摩帝尊者 摩帝尊者,即摩帝菩薩。   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載,尊者曾與大慧菩薩游訪參拜世間諸佛時,佛陀與諸佛聚會於南海濱楞伽山頂,二菩薩來到此山,佛陀與諸佛為二菩薩灌頂加持,並為他們講解佛法。尊者善長修定,息慮凝心,身心寂靜,從中增長神通、智慧與方法。世間諸佛功德無量,然而普渡眾生的方法各異。尊者對諸佛救護眾生的方法一一牢記。世間有情眾生貧富不均,貴賤不等,老幼有別,尊者平等對待眾生,遍於世間,對有難者個各各予以護持。   摩帝又作摩地、摩提,意譯為慧。

第壹佰伍拾陸尊:慧寬尊者 慧寬尊者,唐代高僧。慧寬,一作惠寬。四川錦竹人,俗姓楊。尊者幼時即穎悟不凡,卓而超群,頗具神異。他和別人在一起作禪論道,沒有人能聽懂他的話,但將他的話問有學問的禪師,禪師卻大受安誇獎,謂為深通神佛之奧意。長大後出家為僧,拜胤法師為師,在山中靜修三十年。永徽四年,在成都靜慧寺圓寂,世壽七十。

第壹佰伍拾柒尊:無勝尊者 無勝尊者,為佛陀前世身。   相傳,佛陀生母摩耶夫人在藍毗尼園生下他後七天便去世了,他由姨母波闍提夫人撫養長大。其父希望他能繼承王位,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和煩惱時時困擾著他,始萌出家修行、尋求解脫之念。出家後,他遍尋名師,但毫無所得,於是開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涯,希望通過肉體的自虐而達到解脫。也未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他決定放棄苦行,來到伽耶,在菩提樹下,向東敷草設座靜思。經過七晝夜的闡思靜慮,終於徹悟人生安無盡苦惱的根源和解脫輪迴的方法,獲得無上大覺而成佛。之後,他到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初轉法輪」,向曾經隨侍的五比丘宣說自己悟證的道理。此後,他在印度北部恆河流域一帶的說法,得到了摩揭陀國王、拘薩國國王等的支持及資助,使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佛陀一生傳教幾十年,八十歲時,在拘屍那迦城的婆羅雙樹下去世。相傳他的舍利被分作八份分別起塔供養。   佛教徒為了紀念教祖佛陀,造了許多佛像供奉禮拜。釋迦佛的尊像有坐像、立像和卧像等,分別表示釋迦遊行說法、濟度眾生及離開人世的情形。

第壹佰伍拾捌尊:曇摩尊者 曇摩尊者,即曇摩菩薩。曇摩,保持自性而不改變之意。《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載:「法謂軌持,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住持,不舍自相。」   據《法苑珠林·敬法篇聽法部》,往日舍衛國須達長者家內有二隻鸚鵡,解人語,曾聽阿難說若苦集滅道四諦法,歡喜持誦,夜宿為野狐所食,緣此善根,轉身為人,一為曇摩,一為修曇摩。又據<<無極寶三昧經>>卷上載,佛陀在羅閱祇竹園中舉行法會,尊者曾請教佛理:「菩薩已得寶如來三昧,自在所為,眾慧已具,便得三寶。」佛陀對他說:「已得陀羅尼門,譬如持弓弩布矢,在欲所射,無所不到;菩薩持一慧已具入萬億慧已具靡所不至如是也。」尊者聞佛陀妙解,於佛法已然有了很深的理悟。   曇摩,又作達摩,意譯法。

第壹佰伍拾玖尊:歡喜尊者 歡喜尊者,為佛陀堂弟阿難陀,又為提婆達多之弟又作阿難,意為喜慶,佛十大弟子之一。   尊者於佛陀證道回鄉下時隨從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中了阿難作為常隨侍者。此後一直侍從二十五年。阿難博聞強記,凡佛所說,他都能準確記憶。曾勸請釋尊接納婦女為僧團成員,始具佛教僧團中始有僧尼二眾。佛教第一次結集時,他誦出經文,人稱:「多聞第一」。佛陀圓寂後,他發奮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並與摩訶葉一起領導了佛教僧團的活動。他寂於摩竭陀國與毗舍離國交界處的恆河邊。舍利由兩國分別建塔供奉。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阿難與摩訶迦葉總是侍立在釋迦佛的兩邊,成為一佛而二脅侍的格局。

第壹佰陸拾尊:遊戲尊者 遊戲尊者,即遊戲大菩薩。   據《佛華嚴如來德智不思》載,尊者曾到摩竭陀國法阿蘭那菩提道場聽佛陀說法。他有大平等大慈悲心,希望一切眾生皆能發心證覺菩提。他已得神通自在,善主在入、出世間中無邊法行,幫助眾生求得解脫。

第壹佰陸拾壹尊:道世尊者 道世尊者,唐代僧人。俗性韓,字玄惲,因避太宗諱,以字行事。京兆(西安)人。   尊者十二歲入青龍寺出家,深研律學,博聞強記,尤善辭章。顯慶年間入玄奘譯場。後被皇太子詔住京師西明寺。尊者學識博洽,與道宣一起弘傳律宗,移風化俗,嚴持凈戒,勤於著述,編成《法苑珠林》百二十卷,還著有《諸經要集》《信福論》《四分律討要》六卷《四分律尼鈔》五卷《金剛經集注》二十卷等。後寂於弘道元年,世壽不詳。

第壹佰陸拾貳尊:明照尊者 明照尊者,即《佛名經》所載之照明菩薩。佛法如燈,可以照明黑暗,引導眾生走向光明佛土,故名。   尊者已離一切蓋障,得無量明,其心猶如純凈的月輪,以智慧之光照耀眾生,使眾生悟解自性清凈。尊者具最勝智,智慧普遍,猶如虛空,眾生蒙受其慈心護愛。據《佛名經》載,時常憶念諸佛及照明等大菩薩名號,至心歸命,所犯罪過可以一概消除,生往極樂世界,享受無上樂果。

第壹佰陸拾叄尊:普等尊者  普等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普為普遍,等為齊等。普等,意謂尊者於眾生無所差別,同等看待。   尊者於修禪定見長於諸羅漢。他常在禪定中普見世間諸佛,親耳聆聽其教導,從而悟到世間的一切苦難皆源於貪慾,只有排除七情六慾,永遠脫離世俗的纏繞,才能使自己身心安往,靜若虛空。他於禪定中獲得諸佛的智慧,無量的智慧生出無量的方法,無量的方法使他獲得最終的解脫。他聆聽諸佛的教誨,從而心中生起如同諸佛一樣慈悲心性,他不辭辛苦為眾說法,發下誓願普渡眾生,關閉一切通往罪惡的門戶,避免墮入苦難的地獄,.引導大眾脫離苦海,升入凈土。

第壹佰陸拾肆尊:慧作尊者 慧作尊者,佛在世時的一位明士。   據《佛說成具光明定義意經》載,尊者曾赴迦毗羅衛國聽佛說法。佛陀住在迦維羅衛國精舍,一天早上預知有人請教佛法精要,便命阿難請明士、除惡眾。無著、履跡四類人來,慧作即前來聽講的諸明士中的一員。尊者按照佛祖教導,恪守戒律,心清口凈,其凈如花如月,明亮香醇。他破除了貪、瞋、痴三毒,清除了誑、諂、瞋、惱、恨、害六惑,屏棄了色、受、想、行、識五蘊魔,成阿羅漢果

第壹佰陸拾伍尊:助歡尊者 助歡尊者,因誓願佛祖安樂而得名。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佛祖的宗旨與行事,是為了濟世度人至西方安樂世界、佛國凈土,因此佛家助人為樂。佛身即是法身,法身即是法自身。這裡的自身,不是世俗的自身,而是充斥佛法佛性的自身。佛陀弟子的法身是從所造就的無量功德中生出,是從修習禪定及誦念真言中生出、從心性慈悲施捨濟度中生出,從三十七助菩提法中生出。當修行者功德日益深厚圓滿時,法身便逐漸代替了世俗的自身,成為充斥佛法的自身。尊者已是功德圓滿、佛性深厚,自身充斥佛法佛性,他仍然不間斷地施恩於大眾,清凈佛.土,以便使佛身歡樂。所謂佛身歡樂,就是宏揚佛法、利益眾生。

第壹佰陸拾陸尊:難勝尊者 難勝尊者即難勝菩薩。意為慈悲,據說尊者常懷慈悲之心,故以「慈」氏為始。原名阿逸多,意譯無能勝。印度人,唐末來中國,從事佛經翻譯。   據載,尊者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於佛陀為同時代人。後隨佛陀出家,修習佛法,成為佛弟子。在佛陀入滅之前先行去世。據說佛陀曾預言,他離開此世間後,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裡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佛滅度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據《彌勒下生成佛經》載,到那時,娑婆世界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尊者將托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尊者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尊者學識廣博為同行所重,後不知所終。彌勒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的一尊佛,。西秦時已有繪製的彌勒像。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所作。菩薩形的彌勒像是身穿菩薩裝,表示彌勒在兜率無宮等待下生的情景。如來形的彌勒像表現了彌勒下生成佛後的形象。五代以後,民間還有笑口彌勒像。

第壹佰陸拾捌尊:寶涯尊者  寶涯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寶涯,即寶海,功德之寶珠,甚多無數,不可測量,故以海喻之言其如浩淼大海之無涯際也。《凈土論偈曰》:「功德大寶海。」   佛教謂世間和佛國中間有一大海,佛法為渡海的寶筏。尊者虔心向佛,廣行善事舉凡施捨、齋僧、修橋、補路、恤貧、撫孤等等無不為之,平生善行無數,功德有如大海。同時,他還精研佛理,修習禪定,勇猛精進,證得阿羅漢果。

第壹佰陸拾玖尊:觀身尊者 觀身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尊者天資聰穎,悟性超群;文墨書簡,過目不忘,世間諸業,欲學無難。皈依佛祖出家為僧後,情思仍難以與世俗割斷,常常被煩惱憂愁困擾。如同生活在密林之中,遮天蔽日,昏昏暗暗,自身聰慧的天性無法呈露。出家日久,仍不得佛教的要領。於是獨居反省,尋找無法解脫的原因,發現非智力不及,也非信仰不誠,而在於沒能徹底割斷於與世俗無明的重重聯繫,自身仍處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之中。於是痛下決心,誓願割斷一切塵障,排除自我,從而感覺到天凈、地凈,自身六根亦清凈,終於求得佛教真諦,成就阿羅漢果。

第壹佰柒拾尊:華王尊者 華王尊者,即華王菩薩。為十方諸大菩薩之一。   據《佛名經》卷二十一載,比丘和眾生犯罪,要至咩聲叫喚地獄受苦,「其地獄中猛火熾盛,煙焰倶發,罪人入中受苦萬端……馬頭羅剎捉鐵棒望頭而椎,罪人叫喚咩聲而走,獄卒夜叉競共打之,走藏無地,走到東門則閉,南、西、北門亦復如此。一日一夜受罪苦痛,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念誦諸佛名號而思維讚歎者,能得現世安穩,遠離諸難,消滅諸罪,於來世得無上菩提。有罪過者可清洗罪過,免墮地獄。

第壹佰柒拾壹尊:德首尊者  德首尊者,即德首菩薩。是十方諸大菩薩之一。據《佛說菩薩本業經》載:「東北無極,有清蓮剎,佛名悲精進,菩薩字德首。」德首菩薩神通妙達,聲名遠聞十方,精通大、小乘,訓導大眾皈依佛法時方法巧妙,且循序漸進。傳說唐代大詩人李白降生人世,童年時頑皮貪玩,尊者為教導李白,曾化作一婦人在溪邊磨一根粗大的鐵杵,李白好奇地問磨這樣的鐵杵做什麼?婦人回答說要磨成一根繡花針。以此啟發詩人李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從此悟出凡是必須持之以恆的道理。念誦包括尊者在內的諸佛名號而思維讚歎者,能得現世安穩,遠離諸難,消滅諸罪,於來世得無上菩提。

第壹佰柒拾貳尊:喜見尊者 喜見尊者,全名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即藥王菩薩之前身。據隋代嘉祥疏《法華經》載:「藥王者,過去世以葯救病,因以為名。」   據《觀藥王葯上兩菩薩經》載,尊者本名星宿光,於藥王菩薩是一對兄弟,因在過去世以草藥供養比丘,被稱為藥王。《佛說月上女經》載,他曾參加佛陀於毗離國大樹林中草茅精舍舉行的法會。蒙佛陀授記,在佛陀將來修成佛道。另據《妙法蓮華經》的《藥王菩薩本事品》載,尊者曾以香油塗身,燃臂供佛,燃臂之時光明遍照恆河沙世界。為護持《法華經》的諸大菩薩之一。   尊者形象,據《法華荼羅威儀形色法經》載,頂戴寶冠,身批天衣及各種美妙花8839,紺發垂耳,以瓔珞、環釧為飾,以細錦為腰巾、赤綾為帶,相好莊嚴,身光遍耀。左手定拳著膝,右手慧雲上日,結跏坐於寶蓮上。有時與葯上菩薩一起,取代文殊和普賢,被作為釋迦佛的左右脅侍。

第壹佰柒拾叄尊:善宿尊者 善宿尊者,《佛名經》將其列為十方諸大菩薩之一。善宿,止宿於善之義。新譯作長養。   善宿以世間無盡的痛苦,勸導眾生皈依三寶。世間諸人都未解脫生死輪迴,一劫之中每個人生生死死轉生無數次,一個人的遺骨堆在一起,如同王舍城毗富羅山一樣高,一人一劫中吸吮母親的乳汁,聚在一起多如四海之水;身體流出的水比四海之水還要多;臨終時親屬痛苦哭泣,眼淚聚在一起四個大海也難以容納。輪迴眾生如同關在獄中不能逃脫,如同激流大河無人拯救。什麼原因使眾生不能脫離苦海呢?根源在於世俗的情愛,有愛則生,愛盡則死,如此輪迴,往複無窮。出家之法,每半月集終僧說戒經,使比丘住於凈戒中,能長養善法。尊者能如此力行,證得果味。念誦包括尊者在內有諸佛名號而思維讚歎者,能得現世安穩,遠離諸難,消滅諸罪,於來世得無上菩提。

第壹佰柒拾肆尊:善意尊者 善意尊者,梵名彌栗頭支多那。   善意,謂尊者於濟世度人中殫精竭慮、無私奉獻。據傳說,由天帝釋所遣,以保護並接受男子女人三婦之三十六善神之第十八,主瘋毒。此或受道教思想之影響而致。據《佛說灌頂神咒經》載,凡歸依佛、法、僧之人,只要書寫三十六部神王之名號隨身攜帶,可以獲得神王及其眷屬的庇護。尊者主疫毒,只要將其名號帶在身上,可以防止各種毒疫侵襲。

第壹佰柒拾伍尊:愛光尊者 愛光尊者,光明如來之子。光,指佛光。愛光即愛化之意。   尊者祖父名愛敬,祖母名意樂,居住琉璃光城。其父出家為僧,功德無量,潛心修行,得道成佛,號即光明如來。光明如來,神通廣大,法力無邊,遍身發光,照耀三千三百二十里,光明照耀之處,眾生平安,嘉禾繁衍。光明如來設壇講經,第一次以大會收八十六億弟子,第三次講經收八十七億弟子。據《賢劫經》卷八記載,光明佛的弟子都獲得正果,光明佛在世時眾生安樂無比,普通百姓的壽命在一萬歲以上。尊者受其父光明如來的影響,也出家為僧,尊奉三寶,積公德而獲得羅漢果位。

第壹佰柒拾陸尊:華光尊者  華光尊者,即花光幢菩薩。   據《無量義經·德品行》載,尊者曾參加佛陀舉行的法會。尊者淡泊無欲,其心神寂常在三昧,得大智慧通達諸法,開涅槃門扇解脫風,他是中眾生的良師益友,懷著大慈大悲的救苦救難之心,諄諄善誘,滋潤著眾生有的善根,使其生芽結果。他就象一艘慈船,運載眾生度生死河,到涅槃岸。他又是大醫王,精通藥性,善辯病因,隨病授葯,藥到病除,能使盲者生明,聾者生聰,劓者生鼻,啞者出聲,身體一切毀缺,皆能復原具足。

第壹佰柒拾柒尊:善見尊者 善見尊者,名阿闍多,意譯善見,即善見菩薩。為五十三善知識之第十一。古印度摩揭陀國國王。   據《涅槃經》載,在他降生前其父請相師為之占卜,說他將來必害父母。於是在他降生後,即被由窗口拋下,然大難不死,僅傷其一指。年齡日增,結交邪惡少年,惡跡昭然。後囚禁父母,繼承王位,率兵征討鄰國,塗炭生靈,而受到天懲,致遍體生瘡,久治不愈。後延請名醫時縛迦醫治,時縛迦將他介紹給佛陀。佛陀為他講經。尊者皈依佛法,懺悔前罪,並廣泛提倡佛教,其中著名的有五十三位善知識,尊者即為其一。佛陀滅度後,他成為護法王,協助傢迦葉完成了第一次結集。他命終後,因生前的罪惡,墮入賓吒罪地獄;後由於後半生的功德,剎那間從地獄升入上方佛土。未來劫彌勒佛出世時,他當復來世間,名不動菩薩。他最終將獲得佛的果位。

第壹佰柒拾捌尊:善根尊者 善根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佛教以身、口、意三業之善,牢固而不可拔動,謂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謂之根。《維摩詰經·菩薩行品》曰:「不惜軀命,種諸善根。」注引鳩摩羅什語曰:「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具體來說,有三善根,《十注毗婆沙論》卷一曰:「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皆從此三生。」《智度論》卷三十亦謂:「一切諸善法皆從三善法增長。」修行者必須重視身口義三業的造作,平時種諸善根,到時就能取得諸善果。尊者刻苦修行,不惜軀命,種諸善根,勇猛精進,成阿羅漢果。

第壹佰柒拾玖尊:德頂尊者 德頂尊者,即德頂菩薩。   《佛名經》將其列為十方諸大菩薩之一尊者教導眾生脫離世俗,皈依佛法。世俗眾生,輪迴往複,痛苦無窮。降生苦,患病苦,臨終亦苦。死後,墮入地獄,受刀林之苦;轉生餓鬼,受飢餓之苦;轉入畜道,化生虎豹豺狼,受殘食之苦。要想擺脫諸苦,跳出生死輪迴的循環,獲得正果,升往機樂凈土,只有皈依佛教。念誦包括尊者在內的諸佛名號而思維讚歎者,能得現世安穩,遠離諸難,消滅諸罪,於來世得無上菩提。

第壹佰捌拾尊:妙臂尊者 妙臂尊者,即妙臂菩薩。居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虛空藏菩薩之左第二位。密號悉地金剛。主虛空藏吉祥之德。所謂虛空藏,是指空慧之庫藏猶如虛空,也指色藏一切功德如虛空。   《大集經》卷十四《虛空藏品》記佛陀解釋虛空藏之含義云:「譬如大富長者,多諸民眾,無量庫藏財寶充滿,能行布施,心無慳吝。若行施時,貧窮往者,隨意所須,開大寶藏,悉能給與,彼諸眾生者得適意。長者施已,心喜無悔。」尊者即協助虛空藏菩薩「於虛空中,隨眾生所須,若法施,若財施,盡量施與,盡令歡喜」。妙臂,梵語蘇婆呼的意譯。蘇婆呼,又作蘇波胡。共180張,顯示180張
推薦閱讀: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
命理探原 注釋(下)
《碎金爐》注釋1

TAG: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