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私人空間與公共地域

私人空間與公共地域

金大陸、黃宏基

 

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往,涉及到私人空間的問題。就像進自己的家門不必敲門,進別人的家則必須敲門,必須徵得人家同意方能進入一樣,私人空間是不能隨意闖人的。這是因為每個個體不僅是獨立的,即有獨立的生存權利、獨立的生活方式、獨立的個性意志,而且每個個體都還有部分屬於不可顯露、不可告人的隱秘,以致每個個體都會很本能地護衛著這個自我空間,在這個自我空間里或者布置著、或者珍藏著、或者閃避著什麼。

那麼,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是不是能注意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間呢?非但不冒昧地進入,甚至壓根兒就對他人的隱秘不感興趣,這確實是現代文明人的重要素質之一,是與人共處的重要原則。

《萌芽》雜誌曾組織過一次京滬大學生的對話,有一事例引起了討論:某滬籍大學生和某京籍大學生是同系的朋友,有一天滬籍大學生買了本熱銷書,放在書桌上轉眼就不見了。過了兩天,那位京籍大學生笑嘻嘻地把書還來了。上海籍大學生很不愉快,說即使是朋友也要分清你的和我的;北京籍大學生反唇相譏:既然是朋友,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弄得不歡而散。討論的結果是:這位滬籍大學生的意識是現代的,但事情已經發生了,就應表現得大氣一些。固然,這是兩種個性、兩種風格的交往引出的故事,儘管不關涉到做人的品質,卻說明朋友之間也是應該有界限的。儘管這種界限因人而異,可以清晰,也可以模糊,可以堅固,也可以鬆散,卻都是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的。這正如貝多芬所說:即使是最神聖的友誼里也可能潛藏著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為你不能猜測出朋友的秘密而誤解了他。

朋友之間應該如此,一般的同學、同事之間的交往,更應該在意識上亮起一盞紅燈,告誡自己,約束自己,在文明舉止和人生格調上提升自己,以免自己無意識地跨人他人空間。殊不知那些委瑣者、勢利者、閑散者專事打聽別人的「趣聞逸事」,以及種種關係的來龍去脈,然後議論之,搬弄之,傳播之(有的甚至還會窺視、亂翻別人的東西),不僅破壞人際關係,更會混淆是非,歸根結蒂是要被公眾唾棄的。其實,古人對此也早有評點和教導,孔子說:「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就是說那些在道路上聽來的,又馬上在道路上傳播給別人,這種作風為道德所不容。《禮記·曲禮上》說得更具體:「戶外有二履,言聞則人,言不聞則不入。將人戶,視必下。」就是說門外有兩雙鞋,聽見裡面有講話的聲音就可以進去,否則就不要進去。將進門時,眼睛一定要往下看,意謂不要妨礙室內說話人的隱秘。如果說在古代中國等級十分鮮明的社會裡,這是一種「德」的要求,一種「禮」的規範,那麼,對現代社會的青少年來說,人與人之間在本質上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尊嚴是需要由雙方來共同維護的。有意識地打探他人、騷擾他人,闖入私人空間,是難以原諒的非文明行為。

當然,私人空間的界限相對明晰,一旦進入會有冒犯之嫌,所以在與人共處中,除了一些特殊的事例外,一般不會形成普遍的影響。倒是當每個個體面對公共地域的時候,一方面因為個體的權利蘊涵在公共的權利中,其得失都不會那麼直接,另一方面因為公共權利的代表或許是象徵性的,或許是事務性的,以致會生髮出許許多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北京獨生子女社會適應能力研究課題組曾選拔5名區級三好學生、20名校級三好學生、30名校級優秀少先隊員參加情景測試。鏡頭之一:一把掃帚、三塊磚頭隨意地扔在禮堂門口,這55名優秀生經過時竟然視若無睹地從它們上面跨過或繞過,沒有人理會這有礙環境整潔,並給人帶來不便。鏡頭之二:當5名區級三好生演講時,按要求把題目寫在黑板上,可是這5位演講者講完後都沒有意識到應擦黑板,每次都是老師幫著擦的。再看《校工眼裡的大學生》的報導:「有些大學生將隔夜的茶水,用完的洗腳水,黑燈瞎火中往門口一潑了事。」「下水道堵塞了,學生會埋怨,可泔腳桶這麼近,他們怎麼就不能走兩步路把這些東西倒到桶里去呢?」校園裡的公用電話亭人滿為患,有人一打就是二三十分鐘,如果是救急電話倒也罷了,多是些風花雪月,雞毛蒜皮的事,看著身後一長溜焦急的面孔,他們照樣處之泰然。」

應該承認,在當今中國的教育評價體系中,這批受試的小學生和這些大學生無疑都是屬於優秀者,那麼他們怎麼會在學習生活以外的公共地域,表現得如此自私,如此狹隘呢?看來公共地域是真正的人生考試場,因為那兒沒有老師的眼光和尺度,也就無須遵循外在的權威而刻意地表現;因為那兒只有自己的意念和行為,也就只有依靠內在的覺悟而自由地追求。這就好比有的青年人進入公共地域就注意使自己處於平靜的狀態,就要求自己遵守公共的秩序,即便有人蠻橫,有人莽撞,他們也十分地忍讓,剋制,始終以公共的利益為自身行為的準則。1998年法國世界盃足球賽期間一則消息令人感動,那就是成千上萬的日本球迷離開看台的時候,看台上竟沒有留下一張紙屑。為此,法國電視台向全世界直播了日本球迷自覺清理看台的全過程。其實,當一個人處於公共地域的時候,他就是在與公眾共處,在與公眾交往。所以,對公共地域的一系列秩序的認同,一系列規則的遵守,就是對公眾的禮貌,對公眾的尊重。反之,那些在公共地域的不文明行徑,表面上不是針對人的,實際上確是忽視公眾,甚至侵害公眾的。

何況,在公共地域,人與人之間多處於陌生型的交往關係中,不像熟悉型的人際交往,既有情感的紐帶,可注入感情的色彩,又有關係的緣由,可加入表現的內容。這就如同在公共汽車上給相識的人讓座不僅會很自然,也會很必然,若是給不相識的人讓座,則一定是有一份意念在支持著的。所以,在公共地域里只有真誠地去實踐,去交往,才能在與人共處中立於端正的位置。上海的兩位大學生遊覽黃山時隨手從天都峰上扔下兩個礦泉水瓶,其中一個掛在懸崖的樹枝上。只見放繩工系好安全帶,默默地墜繩而下。當放繩工懸在半空中顫巍巍地撿起礦泉水瓶時,兩個大學生驚呆了。他們說這一幕勝過十萬張罰款單,他們不僅向黃山管理局寫了致歉信,還利用暑假組織了志願者投身到黃山的文明創建活動中。由此可見,在公共地域中的表現是一個人學會共處的重要功課——它需要從細微的小事做起,並從中不斷地求得修鍊。

 

推薦閱讀:

地域歧視可以有,但是請不要當著我的面說,否則拉黑並絕交!
你所在的地域治安如何?
京滬穗等大城市的外來人口第二代對自己的地域認同是怎樣的?
你們家鄉有什麼歧視外地人的詞語?
中國被地域歧視黑的最嚴重的地方是哪裡?

TAG:地域 | 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