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八大人覺經略說.65(心無厭足)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心無厭足】

  「心無厭足」這句經文說出了我們被困生死的一個原因,就是不懂看守這個心,讓心在外在的境界中跋涉顛沛,讓心深陷在五欲中,滿滿的都是財色名食睡,都是各種各樣沒有休止沒有盡頭的慾望。有的時候在路上或者車上,或者吃飯的飯桌邊,就會有這樣的人來給我們上這樣的課程。他在研究什麼?說的話除了這種種的慾望就沒有其他的了。

  佛教說的五欲是貼著五根而來,每副根識塵上的貪著慾望。暫且簡單把世人說的財色名食睡分為名、利、益這三個字。名我們都知道,追求得到別人的認可,追求得到被關注,所以名是一種利,但是不完全是利益;利就更廣一些,更實在一些,是赤裸裸的;益就是喜歡的,比如有的人喜歡玩遊戲,他不圖名也沒錢賺,為什麼還要玩呢?貪玩也不能算在傳統的五欲中,可以把這類歸到益上;比如有人喜歡養花草動物,不為名不為錢財利益,他就是喜歡,這個喜歡沒有貪著嗎?這個喜歡里沒有慾望嗎?都可以算在益里。

  常常聽三觀盡毀,就是毀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全都被毀了,毀三觀是因為根基是錯誤的。誠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三觀,就像有人把錢作為三觀的地基,在他眼裡除了方孔兄就沒有其他了,事事都是錢開頭;當他發現生命不是由錢做基礎,並且重大事件都不是由錢左右的,這三觀就會遭受打擊,重重打擊下,三觀崩塌。

  佛教擅長於從根本處下手,而非在表面上做形式功夫,所以這一句就直接點出心是功曹,心才是一切的源頭,心裡貪著種種慾望,是善惡的源頭、是非的源頭、分別的源頭、合離的源頭、生死的源頭、悲喜的源頭。

  我們懂得學佛只是學理,而修行的起步是要有觀的能力,觀的基礎是戒和定,也就是三無漏學要走到一半的時候,在定中分為止、觀兩個方向,止是注意鍛煉定力,練習心的安忍不動,而觀才是得智慧的來源,如果不能去觀或者觀的力量不夠,就會出現《五十陰魔》里的定力過越、慧力不足的局面。

  很多時候我們做的所謂修持,還不能上升到修,勉強算助行,學佛人很多但是得到結果的很少,原因就是把助行當成正道了,修心是正路,一切外在的行持都是幫助我們觀心修心的。說這些不是想告訴大家學佛有多難,而是告訴大家在諸多的佛經中,佛陀為什麼說了那麼多條件?往往這些條件都指向了最為基礎的部分,不是佛陀不想給我們甚深義理,而是這東西如鏡中花水中月,不走到這個境界根本無法企及。這個基礎門檻我們仔細看就會發現,原來常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門檻,到底行做了什麼才能配善男女的稱呼?原來說的「聞」字是理門檻,說的「奉行」是事門檻。這只是門檻,跨過去才有利益可得!

  如《法華經》里四大羅漢說到:我們在聽佛陀宣講大乘法要的時候已經身心疲乏倦怠了,根本生不起渴仰之心,只是用點空觀、無相觀、無我觀才勉強聽得下來,為什麼他們四個是這樣的呢?因為他們覺得作為一個阿羅漢到成佛的路程太遠了,到進入大乘菩薩位太遙遠了,正是因為覺得太遙遠了,感覺佛陀說的種種利益和自己沒緣啊!是自己得不到的,所以才不會有興趣。《法華經》中佛陀第一個給舍利弗授記了,這下這些大阿羅漢們歡喜了,為什麼呢?舍利弗是和我們一樣的,給他授記了,我們也有份啊!連當時還沒證得四果阿羅漢的阿難都想得到佛陀的授記。

  這個心就有這樣大的作用,想要成佛了,就會在其中努力行做,而覺得離成佛太遠,這樣就形成了三大阿僧祇劫了,但是學佛是這樣遙遠漫長的嗎?是遙遠漫長的又不是遙遠漫長的,如果你的心覺得這是漫長的就是遙遠的,如果不覺得是漫長的就會非常的快速。


推薦閱讀:

北大人民醫院張建中:銀屑病能被「治好」嗎?
UC頭條: 小寶寶和哈士奇你一句我一句交談甚歡,旁邊的大人完全看蒙了
八大人覺經略說.38(心是惡源)
愛喝茶,是大人物的共同點

TAG: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