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中國詩詞大會》雖好,復興傳統文化才剛上路
[摘要]《中國詩詞大會》這種電視台播放的綜藝節目,可以喚起人民內心對於傳統文化的渴望,能夠起到很好的廣告效果。但如果指望它成為老師,看幾期節目詩詞水平就能突飛猛進,那也不現實。
作者:李岩
這幾天,各大媒體、公號都被《中國詩詞大會》這檔節目刷屏,溢美之詞不絕,如此叫好叫座的電視節目,近年來非常罕見。再加上《見字如面》等文化類節目在網路上熱播,很多人都不禁感嘆:復興傳統文化,看起來並不遙遠。
誠然,這些節目的確把人們的目光重新匯聚到文化和傳統上來了,對弘揚傳統文化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真的覺得靠綜藝節目能夠弘揚乃至復興傳統文化,那就真的想多了……
一、《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本質上都是綜藝秀,作用更像廣告而不是教師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不管《中國詩詞大會》上的選手多麼滿腹經綸,不管點評嘉賓多麼妙語連珠,不管主持人董卿的談吐氣質多麼不凡,這終究還是一檔在電視台播放的綜藝節目。而綜藝節目就必然要遵循其客觀規律,即製造引爆點,吸引觀眾眼球,製造話題,繼而推廣傳播。
關於製造引爆點這個問題,《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組完全沒有避諱,看看剛剛過去的第二季節目,從第一期第一個選手開始,就把引爆點這根弦綳得緊緊的。
第一期節目參與答題的有四個選手,第一個選手是個小孩子,8歲,上四年級。看到這,所有人估計都在掰著手指頭算:8歲孩子是怎麼上的四年級的?
「我5歲上學,一年級上了半年,二年級上了半年,三年級以後就不讓跳(級)了……我父母在北京上班,我在上海跟著姥姥姥爺上學」
哐啷啷,一個神童+留守兒童的形象躍然屏幕上,可能所有觀眾心裡都在讚歎:「看人家這孩子!!!爸媽不在身邊還能學得這麼好!」只需一步,一個人物,就把觀眾的眼光吸引過來了,不得不說,從節目效果上,這個設置非常贊。
但讚揚的同時,觀眾的注意力自然也從參與變為了獵奇,因為我們身邊的孩子可都沒8歲上四年級。這個孩子之後,接著上場的兩位選手也是同樣的定位:用略帶獵奇但極具代表性的人物製造引爆點,繼而引發話題。
第二個上場的選手是一位藏族兄弟,普通話比較一般,口音很重,負責點評的北師大教授康震還特意幫他圓了一下場,說用他的口音把古詩讀出來,別有一番韻味。他的出場,代表了廣大少數民族兄弟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高度熱愛。
第三位出場的是個「感動中國」型的人物。她叫張超凡,是個90後女孩,天生沒有左臂。但先天的殘疾並沒有給她帶來陰影,她全程含著笑意,答題過程中展現了很好的修養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從人物背景、形象,到名字「超凡」,都帶著滿滿的正能量。她也是一位綜藝達人,登上過江蘇衛視《一站到底》、央視財經頻道《驚喜連連》等綜藝節目的舞台。
關鍵的是,這前三位上場的選手,詩詞水平並不頂尖,少則三道題,多則六道題,就都敗下陣來了。他們與之後出場的第四位選手(答對全部九道常規題)有明顯差距,跟之後幾集出現的「大神級」人物更是差距巨大,然而卻能最先出場,為什麼?
還是回到最初的問題,這是個綜藝節目,用美國人的說法,這是個秀,是要吸引人看,傳播出去,招商賣廣告的秀。沒有引爆點,沒有傳播噱頭,這場秀的意義也就無從談起。另外,作為央視一套播出的節目,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是基本要求,所以區區三個人,就做到了有爆點,有話題,有正能量,有感動,有男有女,有大人有小孩,關注到留守兒童、少數民族兄弟、殘障人士等人群,從節目製作的角度,無可挑剔。
然而,人物越有代表性,越獵奇,也就意味著越「套路」。一位參與了《中國詩詞大會》節目錄製的選手曾在某網站匿名回答網友問題,其中就提到了,選手的故事性是導演組選人非常看重的一點。
另一位在校大學生則爆料,他們學院報名了30個人參與選拔,包括一位能背一萬首詩的同學,但最終他沒有入選,而是選了另一個人。
而且,據那位匿名選手說,節目組會給他們發一個60多頁的word文檔,相當於「題庫」。
當然,沒有辦法證明這些爆料100%真實,但即便屬實,也不能說這個節目造假,畢竟如果沒有很好的詩詞功底,現背60多頁word文檔是不可能的。只是需要認明一點,即這種電視台播放的綜藝節目,可以喚起人民內心對於傳統文化的渴望,能夠起到很好的廣告效果。但如果指望它成為老師,看幾期節目詩詞水平就能突飛猛進,那也不現實。
二、做文化類節目不是地方電視台、商業網站的職責,不能指望人家「自覺」復興
其實在《中國詩詞大會》之前,一檔人文類電視節目已經於年前走紅,這就是由黑龍江衛視推出,騰訊視頻網路獨播的節目《見字如面》。節目形式非常簡單,就是一個人在中間讀信,周圍一圈人聽著。另外在第二現場,還有一位主持人和兩位嘉賓,為大家解讀這封信的幕後背景,以及介紹這位讀信人。
按照節目類型劃分,《見字如面》也應該划到綜藝之列,然而很明顯,它與市面上大熱的《奔跑吧兄弟》、《歡樂喜劇人》等明顯不同,區別之大簡直像兩個星球的物種一樣。它很巧妙地利用了當代都市人的軟肋:沒人寫信了,但又都或多或少懷念那個讀信的年代,寫在信上的字彷彿都有溫度。所以在節目形式異常簡單且無甚創新的情況下,依然在豆瓣拿到了9分的超高評價。
其實細究起來,我們的觀眾是很寬容的,《見字如面》這個節目並非無嘈可吐。相比讀信嘉賓們的精彩表演,負責解讀的第二現場主持人及嘉賓則成了網友吐槽的對象。豆瓣評論區最火的一條帖子是建議換掉某位點評嘉賓的,後邊網友跟帖則有很多提到建議連主持人一起換掉的。
這個帖子獲得了55個「有用」、2個「沒用」(分別代表支持和反對),可見網友的態度是一邊倒的。在騰訊視頻的彈幕上,也是一片建議「拿掉第二現場解讀,只保留讀信部分就好」的呼聲。後來還真在網友的呼聲下,出了一版「純享版」,即去掉解讀的版本。
即便網友對解讀嘉賓和主持人的怨念如此之深,也沒有妨礙本片被網友評到了9分的高分,一方面證明網友的寬容,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大眾對此類節目的饑渴程度:不求你有多完美,有瑕疵沒關係,有這樣的節目就不容易。
您可能會說了,既然大家這麼愛看文化類節目,那電視台、網站多做這類節目不就行了?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投入產出比。說得更直白一點,這類節目怎麼掙錢?
眾所周知,我國各電視台雖然有一定的財政支持,但要想過得好,都是要自負盈虧,通過精心的經營來獲取利潤的,也就是要通過節目、劇集來吸引廣告投放。這其中,央視的資源得天獨厚,每年廣告費驚人,加之國家大台的使命感,由央視來主導《中國詩詞大會》這種節目是很自然的。
但是到了地方電視台和商業網站這裡,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觀眾在面對優質的文化類節目時,往往會獻上一份敬意,但我們捫心自問,如果每天下班或周末在家,窩在沙發里捧著Pad想看點什麼,你真的會選擇看文化類節目嗎?
數據不騙人,以下各節目的播放量截圖都來自騰訊視頻——
《見字如面》的播放量
《王牌對王牌》的播放量
《見字如面》的播放量在每集200萬-1000多萬之間,同期熱播的另一檔綜藝節目《王牌對王牌》則是3000萬-1.4億的規模。而且《王牌對王牌》是一檔電視綜藝,在各大視頻網站上都有推薦,騰訊視頻並非獨播,如果算上其他視頻網站的話,播放量將多幾倍。而《見字如面》則是騰訊獨播,如果只在獨播綜藝里對比的話,《吐槽大會》的播放量除一期精選集是3000萬量級外,其餘三期正片均在1.2億以上,是《見字如面》的10-50倍。
《吐槽大會》的播放量
當然,文化類綜藝和遊戲類搞笑類綜藝比播放量,那是欺負人,不帶這麼比的。但在商言商,稍微算一下投入產出比,就能明白做文化類節目有多麼費力不討好了。
《見字如面》和《吐槽大會》單從節目形式上講,差不太多,都是每期找七八個明星「說話」,除了場地燈光和人員等必須投入外,並沒有太多其他花銷。區別只在於說話內容,一個是讀信,另一個是吐槽。論嘉賓陣容,《見字如面》的張國立、林更新、歸亞蕾、蔣勤勤等,完爆《吐槽大會》的賈玲、王自健、阿貓、阿狗等。我們都知道,請嘉賓是要花錢的,就算張國立們為了文化少拿出場費甚至不拿,但這種義務勞動似的行為是長久之計嗎?
以上是拿商業網站的播放量為例,對比了一下文化類節目和娛樂搞笑類節目的差異,平移到電視台,這個差異同樣存在,甚至更嚴重。因為視頻網站可以靠其他自製節目等收回成本,但電視台的時間段是唯一的,播了這個,就喪失了播別的高收視率換取高額廣告費的機會。
熱門電視劇的播放量都在幾億到幾十億之間,比《見字如面》多上百倍
10-50倍的播放量差距,可能就是這個時代「吐槽」和「正經」的差距。別賴網友沒素質,下了班下了學拿起手機抱起pad,你我也是如上俗人之一。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匆匆忙忙,急需茶餘飯後笑一笑鬧一鬧。看到一檔正兒八經的節目,我們多半會「十動然拒」——
「哎呀這個節目好感動,念得真好,我都要哭了……(10分鐘過後)有點困,視頻框旁邊推薦了一個叫《吐槽大會》的,點進去看看……(1分鐘後)哈哈哈哈哈哈,太搞笑了,哈哈哈哈……」
觀眾如此,我們有什麼理由苛責電視台和網站不多出產一些優秀的文化類節目呢?
結語:
綜藝節目與文化傳承,說到底是兩條幾乎平行的直線,它們沒有相交的義務。《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這種節目的誕生並非必然,從經濟角度考量也並不能長久持續。我們可以把它們當做一次契機,用來喚醒人們心底沉睡已久的那份文化情懷,但千萬別指著看電視能學到多少知識。
推薦閱讀:
※杜甫戰爭詩中的女性形象是怎樣的?
※七言·聞北大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向校慶獻禮有感
※《甄嬛傳》詩詞系列:山之高
※詩詞史上經典十首《對酒》,堪稱詩詞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