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古詩詞的步驟和方法

  學習古詩詞需要掌握正確的步驟和方法。鑒賞古詩詞要注意作者的寫作手法和主題思想。如何在短時間內準確地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主旨,進而鑒賞詩歌的寫作手法,應該在學習古詩詞過程中注意五方面內容。

  學習古詩詞的步驟和方法

  一、結合注釋,了解創作背景。

  如楊萬里的《初入淮河四絕句》。如果沒有詩下的注釋,我們只認為這是一首寫景的詩。但加上注釋,我們可以判斷出這首詩表面句句在寫景,實則是通過寫景表達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和無奈,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願望。

  二、了解詩人的生平。如李彌遜的《春日即事》。從字面上看,作者描寫的春日環境是幽靜凄清的,情緒是低沉的。但問題答到這個層面上還不夠。我們結合一下詩人的生平可以知道,李彌遜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從中我們獲得的信息是:他政治上從位高權重到大權旁落,人情上從門前的車馬喧鬧到門可羅雀。那麼這種低沉的情緒即是他政治上失意的落寞和對世態炎涼的感嘆。

  三、明確意象的象徵意義。古典詩歌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徵意義,比如松、梅象徵高尚的節操;牡丹象徵富貴;柳象徵送別、留戀等。詩人在用到這些意象時,一般都和自身聯繫起來托物言志,這樣,在其固有的象徵意義基礎上,再結合具體的詩作,主旨就不難理解了。

  四、善於發現「詩眼」。一首詩里,詩眼往往體現全詩的感情基調,顯示全詩的思想。它是詩中最能體現事物精神、表現詩人感懷、概括力最強的語彙。品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鍊傳神的詞語來品味,看它在拓展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的作用。

  五、利用詩歌的結構來理解詩歌的內容。觸景生情的詩,往往先景後情;借景抒情的詩,一般是先情後景。了解了詩歌的結構,能讓我們更快更好地理解它的內容。

 

  相關閱讀:關於古詩詞教學的學習心得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詞把意境美、音韻美、哲理美融合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怎樣引領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發愛國熱忱?怎樣繼承和發揚我們祖國的文化的精粹?我們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王國健老師提出了四個原則,五條策略,值得我們好好學習與研究,更是為我們今後在教學中指明了方向。

  四個原則

 

  (一)以閱讀、記誦為主的原則

 

  《語文課程標準》在「古詩文閱讀的評價」一段明確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顯文言文,重點在於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藉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的大意,而不是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這就表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以閱讀和記誦為主,強調要有一個對古詩詞記誦的「過程」。有人總結出誦讀「三感」。第一,讀出語感。第二,讀出情感。第三,讀出美感。

 

  (二)循序漸進的原則

 

  古詩詞教學必須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不同特點,採用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由扶到放的方式進行。如果不予幫扶,由於字詞、句子以及時代背景、寫作境遇的障礙,反而影響學生閱讀記誦的效率。淡化講解不等於一點都不講,適度的「講」還是必要的。

 

  (三)注重朗讀指導的原則

 

  在由扶到放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的是教師的指導。而指導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讀的指導。首先,注意重音。其次,注意語調。第三,注意節奏。

 

  「要反覆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只有通過大量的誦讀,細細的體會古詩詞語言的精妙,獨特的韻味,意境的深遠,才能引領學生「品」出古詩詞這一民族獨特文化的「味」。

 

  (四)藉助歷史,還原現場的原則

 

  在唐宋浩瀚的詩海中,有大量的古詩詞是詩人對當時社會狀況所產生的一種心聲及對人生際遇的一種感慨。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還原詩人寫作的場景,要在了解創作背景後,才能對詩意有全面、正確地領悟。

 

  教師要有課程意識,能不斷超越教材,恰如其分地補充、介紹一些與詩歌有關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消除一些由時代造成的隔閡,讓學生知道在學習古詩時,是有歷史的「東風」可借的。

 

  五條策略

 

  (一)以情感做引領,架起通往文學聖殿的橋樑

 

  情感是詩的生命,詩歌是以抒發真實的,帶有普遍性情感為主要特徵的文學活動。詩人描寫人、事、物、景時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樂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張。我們要想感受它的思鄉懷人,離愁別緒,憂國傷時,寄情山水等感情。

 

  要抓詩中的重要字詞句和重要章節,以此為詩眼,激發學生的情感。

 

  通過「整合同一詩人作品」,讓學生感受詩人藉助不同作品抒發不同情感的魅力。一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二)淡化詩意講解,倡導自主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新課標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已的情感體驗和思考」,這就要求老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要求學生結合自已過去的生活經驗對古詩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在鑒賞過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領悟、體驗和思考。面對不同的古詩詞,學生可以不求甚解,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但首要的還是要誦讀到位。語感是讀出來的。不讀,永遠不能觸及心靈的深處。

 

  (三)渲染意境,讓學生徜徉在情境交融中

 

  所謂意境,就是指詩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簡而言之,就是情與景的和諧統一。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要讓學生領悟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我國古典詩詞講究「意在言外」,講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講求自我在與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蕩而生的某種「情趣」,「神韻」,這就是詩詞的意境美。俗話說「情由境生」,要讓學生跨越時代、民俗、社會和情感的障礙,根據詩詞的文字信息,展開聯想和想像,與詩人一起進入意境獲得審美體驗,就要靠教師通過語言、教具、利用多媒體等創設情境了。

 

  有些詩詞在表達時作了內容上的簡省,形成了「辭斷而意屬」的特點。這些詩歌在意象上往往有跳躍的特點,欣賞這樣的作品時,就應該以想像來連接和補充作品在表面上所形成的空白,使作者感情的線索清晰地呈現出來。

 

  在品味詩歌時,應抓住詩的留白處發揮想像創設意境,將詩中的意象羅列組合成一幅色彩鮮明、形象可感的畫面。以描寫自然景物為主的詩詞,可以抓住詩的色彩、動靜、虛實來聯想和想像,尤其是色彩在古典詩中是很普遍的,其冷暖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

 

  (四)強化語言積累,著力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古詩詞積累,強調閱讀記誦的過程,古人云:為文之道在於厚積而薄發。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的提升。

 

  (五)加強教師自身修養,讓古詩詞學習生活化。

 

  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做到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必須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修養,必須練先好內功,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要經常閱讀古詩詞,增強國學文化素養。從小學教材和《課標》推薦的古詩詞入手,由作者、主題、體裁向廣度延伸,構建自己的古詩詞文化板塊。感受古詩詞的文化魅力,感受古詩詞中蘊含的智慧,從而自覺地加強古詩詞的積累。

推薦閱讀:

凈土法門的修持方法(蔡惠明)
催旺桃花運的四個方法
陽台改成花園的幾種方法,看看哪種適合你家
丙火喜忌神選用方法
謫天髓 八字氣勢判定方法

TAG:學習 | 詩詞 | 古詩詞 | 方法 | 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