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放飛手中的線——讀《孩子,總有一天你要一個人走》

奧斯卡獲獎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面有句精彩的告白:

All of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 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 人生就是不斷的放下,但最遺憾的是,我們來不及好好告別! )

讀了這本《孩子,總有一天你要一個人走》以後,心裡反覆想起這句經典的台詞。日本散文家吉元由美在書中寫道:

從孩子一出生開始,當他被剪斷與母體的聯結——臍帶的時候,一次曠日持久的分離就已經開始了:從安詳地躺在媽媽的懷抱,到耐不住寂寞地開始四處張望,到擺脫父母的懷抱嘗試爬行,再到學會走路,入托,上學,成人,結婚,離家......在與母體分離之後,更加複雜和艱難的是精神的分離。

但是,不管怎麼分離,所有的父母都會希望孩子的翅膀逐漸長硬,個頭逐漸長大,最後邁著堅定而輕快的步伐奔向他們自己的世界,追求他們的幸福。這本書就是帶著這個初心,幫助父母們給孩子的心靈溫潤的滋養,讓他們最終懷著一顆強大的心靈獨立於世,從容應對挑戰,一個人前行。本書的副標題是「讓孩子內心強大的40中教養智慧」,裡面很多章節給我很大啟發。

給孩子被愛的安全感

前幾天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在我們單位進行了一堂關於犯罪心理學的講座,在提及犯罪型人格時強調,這類犯罪分子中絕大多數都遇到家庭關愛缺失的問題。當孩子在家庭中無法找到愛和安全感的時候,那就是他們從小無法得到或實現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第二第三層次的需要(有的什麼第一層次的生存需求也不能完全保證),更不用提及什麼尊重或自我實現的需要了,因此這樣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也較容易產生嚴重心理問題或發生偏執的心態,並付諸行動。

孩子剛剛出生,就會用自己的方式感知這個世界,他們會全力以赴的運用自己的感知覺,全身心的感知來自外界的形形色色,而最多感知的,就是來自父母的關愛了,一聲聲輕柔的話語,一曲曲溫馨的兒歌,一次次深情的擁抱,讓孩子認識到被父母所接受,被父母所保護,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必須讓他有自我肯定感。即便孩子大了,上幼兒園了,上小學了,也不要總是使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用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依然要記得他們需愛和安全感的需要,我們做父母的,是他們情感的避難所,力量的補給站,孩子們也會通過這種情景,在潛意識裡梳理自信向前的態度,變得堅強起來。

直接體驗更過死讀書本

孩子漸漸長大了,從小時候的拉拉布書到各種五彩繽紛的繪本,從拼音讀物到現在愛讀的漫畫書和少兒歷史故事,很喜歡讀書,我也很欣慰甚至感到驕傲。但本書作者建議:

直接的體驗遠比書本上的知識重要。

古人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現代人把這句話進一步演繹為: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對於孩子來說,通過自己親身體驗得到的知識,肯定遠比自己從書本上讀到的「知識」要印象深刻的多,通過學習增加知識,然後接觸實物去直接體驗,就會不斷獲得新鮮的信息,讓孩子進入角色,運用「眼耳鼻舌身意」去直觀的感受事物,要比單獨的讀書重要的多,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如此。

培養會自己思考的孩子

孩子漸漸長大了,就越來越愛問「為什麼」,從幼兒到小學,孩子幾乎對所有問題,不管春去冬來,還是風吹花落都充滿了好奇心。面對孩子旺盛的好奇心,大人們總是有些不厭其煩的,有的時候會不耐煩的說「說了你也不懂」或者「你長大了自然就懂了」,也有的扔過去一本十萬個為什麼,讓孩子自己去找。而作者卻認為,父母回答孩子的各種問題,關係到孩子的思想和性格問題。從孩子的視角上看去,很多疑問都是非常接近事物本質的,因此,家長們應該引導著孩子們自己去思考,在必要的時候給與點撥。

對孩子的提問,起初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在溝通這個問題之前或中間的時候,讓她自己去思考,對於孩子感興趣的「為什麼」,這麼點撥是回答,可以讓孩子因此努力去思考,幫助孩子學習和嘗試觀察事物,教給他思維的方法,是引導孩子站在各種立場上思考問題的契機。

也許一直到小學的一二年級,父母還勉力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掌握孩子的思想和行動,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學的的東西越來越多,父母不知道他們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他們在外面的時間越來越長,也就會漸漸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悄然成長起來,成熟起來了。他們漸漸長大,會試圖靠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把事情辦好,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要試圖用自己的經驗和觀點去支配孩子,而是欣慰的放手,最多在他們忽略的地方給與一點建議,讓他們學會單飛。

感恩孩子的一路相伴

說起國內的感恩教育,往往拘泥於要孩子對父母感恩,感謝父母給與孩子生命,撫養他們成人,而其實,做父母的更應該感恩自己的孩子。胡適先生早在幾十年前答汪長祿的信中就曾寫道:

他(子女)既無意求生,我們生了他,我們對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們糊裡糊塗地替社會上添了一個人,這個人將來一生的苦樂禍,這個人將來在社會上的功罪,我們應該負一部分的責任。說得偏激一點,我們生一個兒子,就好比替他種下了禍根,又替社會種下了禍根。他也許養成壞習慣,做一個短命浪子;他也許更墮落下去,做一個軍閥派的走狗。所以我們「教他養他」,只是我們自己減輕罪過的法子,只是我們種下禍根之後自己補過彌縫的法子。這可以說是恩典嗎?

我在孩子剛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就聽到老師說,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孩子,的確如此,孩子的成長痕迹中,反映著家長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孩子總是單純透明的如一面鏡子,可以把父母內心深處的價值觀映照出來。我們培養孩子的同時,也是在培養和成就自己,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這怎能讓我們不對孩子感恩呢?


推薦閱讀:

?"總有一天,我們會跟所有的記憶相安無事地握手言和。
開學第一天!開學讀點好書吧!
如果要逛一天街,我們會穿什麼鞋
申城一天查處克隆計程車非法網約車近百輛

TAG:孩子 | 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