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無量壽如來會:如實知自心》41:大事緣起

無量壽如來會——如實知自心

慈法法師 講授

歲次乙未(2015)夏安居於雞足山華首放光寺

第四十一集、大事緣起

 

《無量壽如來會》繼續學習,我們還來讀誦經典。

佛告阿難。彼法處比丘.於世間自在王如來及諸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前.廣發如是大弘誓願.皆已成就.世間希有。發是願已.如實安住。種種功德.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凈佛土。修習如是菩薩行時.經於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億那由他百千劫內.初未曾起貪瞋及痴欲害恚想.不起色聲香味觸想。於諸眾生.常樂愛敬.猶如親屬。其性溫和.易可同處。有來求者.不逆其意。善言勸諭.無不從心。資養所須.取支身命。少欲知足.常樂虛閑。稟識聰明.而無矯妄。其性調順.無有暴惡。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心不詐諂.亦無懈怠。善言策進.求諸白法。普為群生.勇猛無退。利益世間.大願圓滿。奉事師長.敬佛法僧。於菩薩行.常被甲冑。志樂寂靜.離諸染著。為令眾生常修白法.於善法中而為上首。住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起不滅。無有憍慢。而彼正士行菩薩道時.常護語言。不以語言害他及己.常以語業利己及人。若入王城及諸村落.雖見諸色.心無所染。以清凈心.不愛不恚。菩薩爾時.於檀波羅蜜起自行已.又能令他行於惠施。於屍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起前二行.皆悉圓滿。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有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伏藏自然湧出。復令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等無邊諸眾生類.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無邊諸菩薩眾起諸妙行.供養奉事諸佛世尊.乃至成佛.皆不可以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或作輪王.帝釋.蘇焰摩天.兜率陀天.善化天.他化自在天.大梵天王.皆能奉事供養諸佛.及能請佛轉於法輪。若作閻浮提王.及諸長者.宰官.婆羅門.剎帝力等.諸種姓中.皆能尊重供養諸佛.又能演說無量法門。從此永棄世間.成無上覺。然彼菩薩.能以上妙衣服卧具.飲食醫藥.盡形供養一切如來.得安樂住。如是種種圓滿善根.非以語言能盡邊際。口中常出栴檀妙香.其香普熏無量無數乃至億那由他百千世界。復從一切毛孔出過人天優缽羅華上妙香氣。隨所生處.相好端嚴.殊勝圓滿。又得諸資具自在波羅蜜多。一切服用.周遍無乏。所謂諸寶香華.幢旛繒蓋.上妙衣服.飲食湯藥.及諸伏藏.珍玩所須.皆從菩薩掌中自然流出。身諸毛孔.流出一切人天音樂。由是因縁.能令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眾生等.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我今已說法處菩薩本所修行。】

 

1、如來唯事圓覺有情,佛名印施同啟本具

都講:有人說見性成佛是禪宗說,我們說凈土教法直指法性大用,這和禪宗說有何差別?怎麼運用?祈請師父慈悲開示!

師:佛在四十九年中宣化了諸多教法。其中有順應眾生需求的權巧之法——順應眾生各個角度,先以大家的心智、願望及其能接受狀態,給予方便接引。這種順眾生機而宣化的教法,稱為權教或者說權教方便、權巧方便。又有圓教宣化,即是世尊暢佛普度眾生本懷之說法。所謂無問自說,作不請之友來施教,對九界眾生來表明。這類教法也稱為果地教法、實教,就是究竟了義教法。所以過去有說了義教與不了義教,有分為大、小、權、實、偏、圓、頓、漸等教法。

凈土教法是徹暢諸佛出世本懷之殊勝緣起。一切諸佛出世,唯一大事因緣,正如佛在《妙法蓮華經》中所宣化。我們能了解十法界唯心所現的事實或者心造十法界的生命現象。在這廣大法界與無量無邊生命中,佛陀真正展示了生命的圓滿相、無礙相、具足相、自在相、大功德相。其他生命,統說九界,與佛相比都不夠圓滿、不夠了義。三善道有情不夠自在自如,貪於業力;三惡道有情被刑拘、飢餓逼迫或者愚痴蒙蔽,無有自主自在,完全生活在業力被迫中。十法界中唯佛為尊,稱如來應供等十號——我們把十號念一遍,就能了解佛是不可思議的圓具功德的生命樣子。他們出世不是為了展示自己圓具,而是為令十法界一切有情皆有照了覺知自身擁有圓滿運用生命的機會,有這樣圓滿的種子,所謂如來種性。

我們學佛,先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一體三皈中提到皈依佛是皈依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佛,即是法性或佛性。於法性清凈平等地運用,廣大周遍地運用,覺悟圓滿自在地運用,即是佛陀——於世無礙的應化佛,清凈的法身佛,圓滿的報身佛——佛以三身功德揭示一切生命無上正等正覺的妙用德相。佛出世就是為了這一個事實——令一切眾生入佛知見,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是因為我們有此種性,不過是用皈依來表達、來印契、來開啟;用種種教法開啟你這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法性事實的本具功德,讓你行於清凈自在道業,就是生命美妙圓滿的作用。

我們看到自身與周邊種種生命,尤其在人類生命中體會比較充分。在人壽百歲以里分段死中,從出生、能記憶直到死亡這個過程中,人生有苦有樂——習慣或要求得到一些滿足,你感到是樂;不得滿足,你感到苦;甚至減損、壓抑、扭曲習慣,你感到受制約。在我們一生中充滿了甜酸苦辣,不得自在或大自在。有人福德因緣具足一些,過去業力相續中福慧多一些,能得一些生活方便或者少分自在。於十法界中,生命究竟得大自在者,我們只能觀察到佛陀功德。佛所演繹功德,主要是為饒益有情。如釋迦文佛於人類示現應化身,在迦毗羅衛國出生、成長,乃至出王城、棄欲出家,乃至證道、轉法輪、取滅等等,展示的就是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等功德,讓我們人類有情有不受委屈、生命自在的功德相參照。

    他無外乎是順法性而揭示。了義教中,若不隨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平等法性,則無以交流,而會顯示所謂高貴、驕慢以及我們凡夫有情的卑賤、不自在。那樣就違背了佛的出世願望,所謂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成就清凈道業這個唯一因緣。我們作為佛教徒、學習佛法者,或者意樂於覺悟人生、覺悟生命的智慧嚮往者,要了解一切諸佛如來出世的大事因緣。

阿彌陀佛更在二百一十億或者二十一俱胝的諸佛世尊功德因緣上,審視以何殊勝法則令眾生得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怎樣方法能令眾生得以成就?最簡單的成就無外乎是印契,印契方法無外乎是開啟我們本具法性功德,三無差別之本具功德。再也沒有這樣直接、方便、徹底、周遍、不舍一切眾生的教法了!所以無量壽經翻譯為清凈平等覺經;我們現在學習無量壽如來會,十方眾生即是如來會——他給你揭示十方眾生的如來會!十方眾生與如來會的直接因緣就是法性,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法性本質一如、一切眾生本具的心智事實。

在凈土傳承法則中,他以三身功德名號來印契眾生——若以圓滿功德印,若以法性功德印,若以無礙、無所得之化身來印契與喚醒眾生,時時給予功德之事實——這都是阿彌陀佛於無量劫為大施主,普濟諸群苦,於一切眾生作大安。此大安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有這樣一個出世願望。我們從經典始末來觀察,他就是要展示內誓外願,依法性、依覺性、依一切眾生自性功德來印契每一個有情,使一切有情在聞法因緣中同入如來會。

一切眾生在十法界中本是如來會。迷失者形成了九界眾生,覺悟者即是一真法界,究竟安住。我們在三聖三善三惡這個大夢幻場中,唯佛世尊獨是大覺呀!大覺就是究竟覺悟,究竟自在,究竟圓滿。他徹底展示了本具法性功德,唯佛而已。他展示了如是功德,九界眾生同樣具有法性本具的事實,只是我們沒有運用。若在聖位,若在賢位,若在種種不可思議位子上,若在世間善惡位子上,我們沒有徹底圓滿,不稱為佛,稱為九界眾生。

九界同歸是凈土法門的一個特殊名詞,凡聖同修也是他的一個特殊名詞,展示了清凈平等覺,或者法性周遍的事實、性具的事實。因為一切眾生在性具功德中沒有差別。若有差別,就不稱為性,不稱為具。這種平等覺,阿彌陀佛通過無量兆載永劫修持,通過五劫思維,通過種種佛國土作為的功德與利生方便,他了解、認知、觀察、抉擇了,以三身功德來印契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作開本具法藏的大施主。他以這個面貌出現,來接引十方九界眾生,印契十方九界眾生,令其一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本位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你修來的,是為眾開法藏——他直接打開每一個生命本具之法性功德,展示諸佛親證的不可思議究竟利益。

佛若不證得法性功德這種性具,他無以施教一切眾生,無以接引一切眾生,也無以印契一切眾生。阿彌陀佛兆載永劫修持,及其所發內誓外願,就是自他二種受用展示,為一切諸佛所讚歎與推崇。在康僧鎧譯本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無量壽佛什麼威神功德?「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乃至一念即得不退轉!這一念是什麼?性具的認知,性具的回歸。

此名號即是大印,是實相印,是圓滿功德印,是了無一法可得之無礙印,來印契一切眾生本具心性,讓我們在用上無礙,安住圓滿,周遍清凈。其所展示就是性具功德。一切十法界眾生,所謂種種法,就是種種演幻、種種作用力,其本性我們稱為法性。他揭示了性具的功德,一切生命、一切作為、一切因緣,於性具功德皆是平等一味,同等具有。他展示了這樣一個事實,令一切驕慢眾生無所驕慢、自卑眾生無所自卑,平等一味,清凈緣起。所謂凡聖同修,九界同歸;或者說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回歸此法界——這真實不虛,因為皆從性具中展示。

 

2、生佛性同大願攝護,唯師彌陀光壽為證

    主要是我們心性中平時在此處認知或觸碰很少。在接觸凈土中,你要反覆從各個角度了解一切諸佛出世之唯一大事因緣。釋迦文佛世尊最初說法,就是「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這樣一個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稀有之語,所謂獅子吼。一切菩薩未能作如是說,一切聲聞未能作如是說,一切緣覺未能作如是說,一切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皆未有作如是說,更沒有如是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無量壽如來會就是於我們揭示:一切諸佛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這種不可思議壽量來接引一切迷失眾生,於一切眾生作證。作什麼證?你本具無量壽無量光!

許多在家人出家人學過戒律。戒律之誓願守護就是發一個願;在這個願望不能守護或者有缺失時行於懺悔,懺主或者現前大眾會說:懺者還得清凈。「還得清凈」就是作證。清凈不清凈是人作證能得到嗎?我們若對法性的認知不能徹達,還得清凈的理由不足。釋迦文佛給我們傳授出家與在家的戒,其應作與不應作分都是以無漏法性為體,以圓滿覺悟來運用、展示與傳遞,於無所得來運用與實踐。這每一條戒律中都含有三身功德。所以世尊說一切法、一切名言中,皆可以三身功德來展示他不可思議的作用力。阿彌陀佛名號亦以其方便,突出這個方便,展示這個方便,令我們一切聽聞眾生鹹得究竟法益。就是為作大安,究竟安樂。唯佛世尊親證此究竟安樂。

所以說果地覺為因地心是稀有難得的教法。我們不管是何德何能,遇到這個教法,的確是往昔福慧與三寶加持之對應,加上我們本具性德開啟時機之成熟;佛以誓願,我們有聽聞與接受這個法則的機會,就能印契或打開我們現前有情的本具心智,讓這個心智起到作用。我們無始以來在阿賴耶識所有儲存與釋放的貪嗔痴慢疑不正見、所有凡聖業力,一時在如夢如幻不可得中回到其本位上去,就是「諸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你就能作為大事緣起,來開啟自身本具功德;作為殊勝緣起,發心於此,起行於此;即是如實究竟了知自心,原來自心佛心本無差別。

那就回到我們今年夏天這個課題上來。說無量壽如來會幹什麼?如實知自心,自心就是佛心。佛心雖是佛所證,順法性故,在自心、眾生心與佛心無二無別的事實上我們就能直下融通、直下回入、直下揭示出來。在此處不驚不怖,則是我們善根成熟狀態;有所驚怖、有所拒絕、有所畏懼也沒問題,畢竟是阿彌陀佛以無量壽光、以周遍耐心、以周遍事實功德來接引每一個眾生。所以阿彌陀佛成就令一切諸佛歡喜讚歎。為什麼?有這樣大願來攝護無量眾生,令眾生畢竟有所依怙。你說我們人人本具還依靠他?雖是本具,如果沒有諸佛如來出世所揭示,給我們印契或者展示出來,我們無以見聞,無以運用。如同自家珍寶沒入海底。這個業力之海有多深?我們凡夫心力夠不到,壓力太大,下不去,拿不出。你沒有大雄大力大方便就取不出這個摩尼珠,令心自在,運用自在。就是於物質、精神、變化力等等,你無力得以自在運用。

我們接觸到凈土教法這個難得的果地覺為因地心,就是不斷在了解,原來三無差別之親證事實稱為果地覺!隨順此事實,我們能真正打開一切,開啟本身具有的如來功德藏或者說如來藏、法藏、摩尼寶藏,出生一切心智。我們無始以來所有業相記憶,九界業緣中凡聖善惡的幻化一時散壞。所謂散壞,是不再蒙蔽你——聖法不再蒙蔽,賢法不再蒙蔽,天人善法不再蒙蔽,惡道業緣亦不再蒙蔽,一時解脫,即是究竟解脫。在究竟解脫分中,唯有法性或者本具法性徹底開顯,展示性具之功德;我們從所有阿賴耶識記憶中,或者說從無量無邊業力中徹底地一時解脫出來。所謂究竟解脫,無有殘留,回到清凈、平等、圓滿、無礙的起步上來;就是回到佛果地覺上來,這是念佛人的殊勝緣起。

為什麼說凈土教法是法性之印契與給予?若是離開我們一切眾生本具的性德的揭示,一切諸佛出世正因亦無從談起。讀過法華經者能了解,佛在經典中所談都是果中果。凈土教法中說果地覺為因地心,就是果中果的教言。《妙法蓮華經》說一切有情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之事實,舍諸方便,直達本性;若人於塔廟中一合掌、一點頭乃至以童子戲等因緣,皆已成佛道!這種授記與印契,抉擇「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的事實;此事實不隔念、不隔稱念之時而成就無上菩提。若不依法性,這樣授記成為虛設;一切諸佛出世正因,令眾生入究竟清凈道業,也成為虛設;我法無修修、無一法可得,也都變成虛設,不是真實言了。

    我們了解世尊是說真實言、誠實語、陀羅尼句語,他的一切語言皆是真實不虛。為什麼?就是「為眾開法藏」,展示一切眾生本具心智之實質內容。所以他不需要說異語、妄語、綺語。凈土教法秉承一切諸佛的本質功德,只是別設方便;依大願來推動他的名號,順法性傳播十方世界,令一切有情因為聞到這個實相印功德名號或者說三身功德名號、摩尼寶號、一切眾生性具功德名號,來喚醒、印契、打開一切眾生本具心性,一時使他起到作用,照了覺知十方九界所有作為,一時融入平等法性,一時融入性具之事實,融入這種功德廣大自在力中。

這個教法的依止與運用,的確是令眾生安住無量光無量壽,運用無量光無量壽,徹底了知自性本具功德,即是以無量光壽來平等清凈展示與圓滿展示的事實。此廣大究竟事實為一切諸佛所守護,為一切諸佛所讚歎。我們讀《阿彌陀經》或者《稱讚凈土佛攝受經》,其中都有清晰描述,這是一切諸佛所守護、所護念經,是一切諸佛所不舍、所共同傳播、運用、讚美、讚歎的法則。

所以凈土教法唯依師教,唯一之師就是佛陀!這個教法簡潔、明了、徹底,無有雜緣或雜質——任何雜質他不設置,任何雜緣他不設置。在許多法則中要有很多因因緣緣與說法角度;唯有凈土,但依佛師,唯依佛師。唯佛世尊能開示此一切眾生本具功德之事實教法,能傳遞此教法;唯佛有資格予一切眾生作此究竟印契,因為他成就了如是功德。那麼我們再說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修行方式了。因為這個名號自利利他圓成一切,自利利他無礙一切,自利利他清凈一切。你再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虧無欠的法的實踐,無虧無欠的覺悟實踐,無虧無欠圓融無礙的自在力的殊勝展示。

 

3、佛號周圓如實守護,一念到底平等安心

說一句佛號念到底,什麼底?自利利他,一念即能圓滿九界眾生、接引九界眾生、印契九界眾生,這一句佛號念到底了。一念到底,周遍一切時處,印契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此處清凈平等,無量光無量壽。我們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壓抑,沒有張揚,沒有自卑,沒有驕慢;即是無來無去、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實相印,實相功德光照十方的摩尼寶號,洗禮一切,成就一切,圓滿一切,彰顯一切,圓成含納一切。我們再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心裡就充滿感激,充滿無所希求而具足一切功德的殊勝守護實踐,被無量光壽所載負與滋養。你運用無量光壽,利益一切,自利利他,遠離驕慢,遠離自卑。

我們在利益一切有情之時,沒有什麼可驕慢,因為這是一切眾生本具之無量光壽;也沒有什麼自卑,因為一切生命個體中都具有無量光壽。無量光壽原是法性本質,是生命之本質,是一切法界種種有情無情覺悟之根源所在。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會那麼自然、那麼輕鬆、那麼明了、那麼喜悅、那麼如實,是對法性的讚美,對一切生命的讚美,對佛陀的讚美,對菩薩的讚美,對聲聞的讚美,對天的讚美,對人的讚美,是回施一切生命根源的作為。這個作為是如實的,是究竟的,遠離造作。他如實展示了生命本質,就是無量光壽的本質、平等清凈的本質,可以圓滿地在十方世界中展示種種自在力的本質。

一句佛號念到底,我們在這個角度上能念到底,此生念、彼生念、未來生也可以念。因為他展示了生命的功德、法性的功德、覺悟世間的功德、情世間的功德、無情世間的功德。他如摩尼寶,可以出生一切眾生所需,展示一切法則,接納一切生命,幻化或演化出來一切世間。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為十方諸佛所稱念。如在康僧鎧譯本中說:「設我成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本經中說「咨嗟稱嘆我國」,沒說稱其名字,這是翻譯之異,都是一樣。怎麼讚歎阿彌陀佛名?諸佛以無所希求心、圓滿心、平等心、利益一切眾生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也可以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用阿彌陀佛內誓外願之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現在社會上廣傳念南無阿彌陀佛為求功夫——阿彌陀佛之外別有功夫嗎?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含納十方九界眾生所有作為,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就是圓滿功夫、究竟功夫、利益一切的功夫。你在名號外還想求功夫不困難嗎?不痛苦嗎?名號本身即是實相印,即是圓滿印,即是無礙印;你稱念之時即是圓滿,即是清凈,即是實相功德,如實安住。還有人傳播說平時念、念、念就是為了臨終一念——臨終一念在哪一刻?他也不好把握,就開始產生疑惑,用疑惑心稱念阿彌陀佛,用或者能往生或者不能往生的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結果培養了疑慮心,念得越久,疑慮越大。甚至有人用念南無阿彌陀佛來自責,說我過去無始以來惡業深重啊!他責怪自業來念佛,越念越悲苦,因為培養了自責心。

我們現在學到以佛果地覺為因地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光明智相,與阿彌陀佛光明智相相應的心智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隨順佛願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了知無一法可得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普利十方有情圓成菩提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你運用這個心、成就這個心、相續這個心,亦顯示這個心的自在力作用。所謂心作心是!這十分簡潔地告訴我們用佛心來念佛,因真果真,必成佛道。你若還用能生不能生的心或者自責心、畏懼心稱念阿彌陀佛,那麼你的心裡也充滿了痛苦、迷失、掙扎。你培養那樣一個心作心是的相續。我們順性具功德來審思與認知凈土教法,會得究竟安樂。就是遠離貢高與下劣,遠離善惡的對待、凡聖的對待、得失的取捨;得以平等守護、清凈安心、平等安心。

平等安心是不可思議之事實!你驕慢或者自卑,心就起伏;你有得失,心就起伏;你有凡聖,心就起伏……起伏是令你不安,於生生滅滅幻化中不能自在。平等安心——平等二字能令你安心,平等一法能令你安心。平等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實質,是法性實質,就是我們每個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性具功德由此打開,讓他起到作用就好。無始以來埋沒我們性具功德的業海一時枯竭,或者說一時變作無盡智海。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作用力,就是凈土的作用力,使一切眾生同入如來會。怎麼同入?隨順著揭示或者印契一切眾生本具心智,在性具中同時打開與展示一切眾生本具之無量光壽,讓大家同入如來會;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聞我名號俱來我剎」之功德力。

我們要善於審視、善於觀察、善於實踐。在稱念中,五念門有很好的參照。我們也可以參照五種果地門實踐,也可以按照無量壽經這個教法體系實踐。世尊說一切法沒有離開心,一切法是來展示一切心。佛說一切法,展示佛心,佛心眾生心原本無差別,展示我們的法性心、法界心。

 

4、順佛果覺常樂虛閑,性具功德而無矯妄

我們看經典。昨天念到:其性溫和,易可同處;有來求者,不逆其意——

【善言勸諭.無不從心。】

現在的世俗交流,說「善言勸諭無不從心」難一點。因為現在人的自私自利,這一類作為越來越少。易可同處——大家共同相處,能簡單地共住就不容易了。現在挑剔、指責的多,支持、愛護、理解的少,共同居住因緣就差一些了——家庭差、單位差、朋友關係差;乃至到寺廟裡,共同相處也需要不斷調整,否則亦是差。

這些文字提示我們法處比丘發願後的所有作為。若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或者隨順阿彌陀佛這種教言,打開一切眾生本具心智,我們也會這樣做。以本具心性審視世間,我們也會易可同處,也會有來求者不逆其意。為什麼?清凈平等故。你一定善用自心,性具啊!我們以佛果地覺為現行心,會有這樣隨順作為;這都是他的作為,是他守護內誓外願所展示功德。我們學習就是要知道這些功德。這些功德自己觀察有做不到也沒問題——你了解了做不到,就是沒把本具功德打開,沒隨順果地覺為因地心來念佛與實踐教法;那麼我們現在順應法性本具功德來運用生命,相續自己未來,在依正二報中如實作為。法處比丘所有作為,是給我們展示立內誓外願後的作為方便。

【資養所須,取支身命。少欲知足.常樂虛閑。】

「少欲知足。」這個時代的人苦,慾望或者需求期盼愈多,對稱性愈差。對稱性差,人就開始產生扭曲錯位的痛苦,與自己願望不相應故。如來至真等正覺,他至真等正覺什麼?平等守護自心,一切外緣皆是等持功德現前了!無作三昧或者隨意三昧隨時生起。他不需要作為的,隨順法性,恆順一切,等持一切。

但我們凡夫心染著、取捨、殘缺不全;渴望愈多,對稱性愈差,扭曲傷害不滿愈多,苦難也愈多。少欲知足是現在人苦與樂的一個焦點——若是少欲知足者,易處易活;生命、作為及其相續都會容易、簡單。

「常樂虛閑。」這個時代人的苦處也是著實;事事著實,事事做不到,處處不願閑靜。若以性具功德,以佛果地教圓滿給予與接受,我們可以閑靜下來,審思這個紛紛攘攘、如夢如幻、有所得失的世間一切作為——先嘗試作醒夢人,來看這個世間,來看這台大戲,就是娛樂者。人生這個電影,不用膠捲,不用銀幕,而以社會為銀幕,每個人為演員,每一個業相都是節目,真是豐富多彩!

我們可以常看常觀察。觀察清晰了,了知夢幻生滅,實無一法可得。那麼我們在應化身分中就接受了阿彌陀佛應化之給予。實無一法可得是事實啊!緣生緣滅,因緣碰到一起表演了一個事情,事情做過了,無一法可得;又相續生命另外一個作為、另外一個作為……無量無邊。生命生生滅滅、幻幻化化,是作用力的生滅變化罷了。在不同角度上產生著不同作用力,但是生滅幻化,沒有一個常態。過去人有提示說無常是常。我們了知了無常相,心中自然無礙;了知無一法可得,心中也自然無礙,不在得失中計較或者著實。那麼你的虛閑之心會生起,會遠離得失善惡凡聖等熱惱。

昨天有個居士來說我學佛多年還是業障很深!我說你的老師怎麼教你呢?他說老師教的就是業障深,要懺悔業障。我說你業障深是事實嗎?他說是事實,我做了很多壞事!我說你做很多壞事若是事實,怎麼懺悔掉?他著實了,越懺越煩,越懺越自卑,越懺越自責,有時還會抽自己耳巴。若是了解正見,緣生緣滅,實無一法可得——用無一法可得、本自清凈之心看過去所作業力,知道如此惡業帶來諸苦、帶來迷失、帶來負重、帶來懊悔——知道它本不可得,你能超越它;這個正見使你在你業分中得到解脫,即是真懺悔。

如果把過去業力著實,不斷地責怪自己,不能忍受自身,不能忍受業緣,那就是不斷地用過去業來惡化自己依正二報——越自責,生命越負累;越負累,越自暴自棄;越自暴自棄,惡緣越熾盛。佛教法欲使我們解脫,從過去已有惡緣或者善緣糾結、無記業緣中解脫出來,這是佛陀教化。許多學佛的人走入一個角落,說佛教就是教我們作諸善——他染著於善,懼怕或者憎恨於惡;但是自己過去的很多惡還在記憶中,沒辦法解脫出來。現在做那一點善為了掩蓋,或者為了安慰自己過去那些惡的記憶,想平衡惡記憶。這樣人越修越累,越修越苦。因為他的惡已經深深埋下,以為實有,不得解脫。解脫道中之小解脫分,所謂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為後有——他頓超一切有為法、生滅法的染著、糾結、對待設立,回入寂靜。我們稱為阿羅漢,就是自解脫分成就者。

在無始以來善惡業中,其性本空,本質無生;不過是因緣,緣生緣滅,幻化猶如夢境,醒來全無一物——你了知於此,即可解脫出來。解脫出來不是斷滅因果,也不是壞因果,是你認知它的本質,從對它糾結中解脫出來,從它的蒙蔽中解脫出來,從它的自責中解脫出來。這個解脫給你帶來新生!新生什麼?你再緣什麼就會產生什麼作用!我們緣清凈緣起、平等緣起、佛果地覺為因地心之緣起,就是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順法性故,住不退轉。法性非生滅造作故,即是阿鞞跋致功德體相所展示內容,就是性徳無悔。

他不以得失、凡聖、大小作為依止,而以順性為依止。性具功德中能產生種種善巧作為而無染著,我們就能得大解脫,就是在作為中得解脫。在作為中得解脫,以順應法性故。我們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來實踐凈土的教法,自利利他皆是圓成故,是大解脫,也是究竟解脫;因為這一切作為畢竟無所得失,又是無礙的應化解脫,也就是自身解脫。解脫,我們一定要善知善用於此。要不然就會守護自己的業力、守護他人業力,因為心靈深處這個堅固。

有些人因此會說不得碰不得。你尊重他,他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你說一句輕蔑話或者不對稱他、沒迎合他、沒禮敬他的話,他就忌恨不得了。這是養成了一種陋習,執著於語言實有、業力實有,根源還在於自我標榜,或者善惡的虛假標榜。這樣你沒辦法在解脫道上得到基本利益,自解脫利益你得不到,而用得失、善惡、大小等等來纏縛自己。能不能不纏縛或者不制約自己?就是你是否在修解脫道?凈土教法是究竟解脫教法,若連自解脫分功德都不能實施,你真要問自己的發心了——你心所依止?這些文字都十分清晰地來洗禮我們,來校正我們的心理。

【稟識聰明.而無矯妄。】

「稟識聰明。」稟,秉承。我們現在用識心,多是負累沉重;以我執、法執為本,不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法性本,是業力之本。迷失業本,識會被污染,不斷地污染。若依平等心,哪怕在名言平等中觀察,順著名言觀察,你的心識也會不斷得到洗禮與凈化。心識洗禮會帶來輕安、明快、喜悅;心識不得洗禮,你會執著或者計較於自身他人過去的作為、言說、意識等等,心識染污,作為負累。這個負累帶來疲憊不堪,什麼也沒做或者什麼也做不成,就十分疲憊,還會厭倦、責怪自他、懊惱懊悔。

「稟識聰明,而無矯妄。」無量壽經直指教法就在不貢高不下劣上,這的確是下手處。九界同歸,凡聖同修,這的確能處理這個時代的最大弊病——好強與攀比。這個時代的教育就是讓你強大自我、莊嚴自我、張揚個性等等。那樣人就很苦!凈土教法凡聖同修,你還驕什麼?慢什麼?九界同歸,你驕什麼?慢什麼?無一個遺漏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此無差別之性具功德,人人具有,我們就沒什麼可以驕慢或自卑了。自卑什麼?沒有可自卑處;驕慢什麼?在各個生命都具有的法性功德中,你能驕慢啥?所以他對我們這個時代的弊病有十分好的彌補、修補,有完整的回歸。

在其他國家,民用汽車中還有很多微型汽車,排量小,窮人富人都有開。但在我們中國,小排量車很少見。大家都看誰家車子大、誰家車子貴,哪怕貸款也要買啊!要不然開到門口怕別人看不起啊!攀比。這種攀比給我們帶來什麼效果?貢高。如果比別人車子好,你會說我車子好、提速快等等。如果看到別人比你車子好,你又暗暗較勁,再掙幾個錢、再賣點血……拿時間與生命掙那一點點鈔票,再買一台車子。這一百年你不賣完了嗎?

凈土教法對我們減劫眾生這種攀比心、虧欠心有充分的如實的給予。所謂佛於無量劫,以真實利益給予眾生,打開我們本具法性功德,讓我們啟用性具功德,就是圓滿功德,來面對世間所有差別業相。你會欣賞差別業相,包括自己做得差一點、強一點,都是差別相,是你享受的莊嚴——法界莊嚴。而不是齊刷刷去做某一種因緣,都擠到一條路上去攀比,十分辛苦。你若看到種種車子、種種狀態、種種作為,都是美好繁榮的景象,就感到這個世間還是有很多順性的美好功德;若逆性看世間,的確太痛苦。

【其性調順.無有暴惡。】

有些教言機制中講到三性:善性、惡性、無記性;或者講苦性、樂性、不苦不樂性——這個性不是究竟法性。「其性調順」,我們現在所用無論是佛性、覺性、法性,就是直指清凈、圓滿、無所得,說無所得之性、性具之性、周遍性。

 

5、上首修法自覺擇取,解脫門入語言無害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心不詐諂.亦無懈怠。善言策進.求諸白法。普為群生.勇猛無退。利益世間.大願圓滿。奉事師長.敬佛法僧。於菩薩行.常被甲胄。志樂寂靜.離諸染著。為令眾生常修白法.於善法中而為上首。】

順性修法是一切眾生修行法之上首。無量壽經康僧鎧譯本,在二十二願中講若人聞到阿彌陀佛功德,常行普賢之德。常行普賢之德,普賢十大願王,即是上首功德。所謂上首功德,是不退轉的功德、有果的功德。而現在世間人作為,在業處有果,在道處無果,在佛法中說是行無果事。那就枉過人生、浪費人生了。這段講的所有作為都是上首功德,成就不退,也是不空成就。

我們若以阿彌陀佛果地覺為因地現行心,來審視一切法,一切都不會空過;若依貪嗔痴慢疑不正見的習慣來作為,於業分中有果,於道業處必無所得,你會迷失。一個是迷失業,一個是以佛果地覺為因地心之念佛業,我們怎麼擇取?其心智完全由我們每一個生命單體自身來抉擇,沒有任何強制;只要你識得心作心是,就有自我擇取方便。作為學佛者,先要自覺;自心有擇取方便,就能超過一切外道法。外道法就是有上帝、有真神控制著你或者製造著你。所謂心作心是,唯識所現,我們就主動運用自心,了解自心所有作為之緣起、相續與結果。在實踐這個心中,得自覺圓滿,自覺自在。心作心是法則雖不是究竟處,畢竟是自覺方便之殊勝功德處。

我們現在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就是心作佛來念佛。心,設計,以阿彌陀佛無量光壽作為自己現行緣起,以法性本具功德作為現行緣起。若以殘缺心或者貪嗔痴慢疑不正見的某一心來作為,相續是什麼?完全可以用心作心是對比觀察來自覺實踐。用清凈平等心來作為,則有清凈平等的喜悅、輕安、禪定乃至戒定慧的深入;若以業力分中,也能清晰明了你所作貪嗔痴慢疑不正見的作為相續——你能清晰了知每一步,亦是覺悟人生。於業力分中覺悟人生,與隨順教法覺悟人生,功德一如。這是凈土教法不可思議處!所以順應眾生,就路還家,直指心性大用。

有人說我習慣於自己這個貪嗔痴慢疑不正見的作為了——那麼你要了解,這個不正見是什麼不正見?貪嗔痴慢疑是哪一個?是貪、是嗔、是痴、是慢、是疑?過程是什麼?結果是什麼?你清晰於此,自覺分一定會在生命中建立起來。你這個作為過程就是覺悟過程。因為你不再責怪他人,不再把責任推及他人,或者把作為結果推及他人;你了解自作自受,所謂心作心是。你再來隨順法義、教法,實踐戒定慧也好,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六波羅蜜也好,你會體會到依法而行的法上樂趣,以及依業力分行的苦處。這種自覺依業力分相續——不迷失也是覺悟。依法相續,清晰法則,亦是覺悟。這種自覺在凡夫位上來說,兩個方法同等功德。

我們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再看依法行持與依業力分行持這兩種覺悟,就是凡的覺悟、聖者或者智者的覺悟,皆是不了義。為什麼?皆有造作。我們就會覺悟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親證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親證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無我之事實。我們回到究竟法則上,順性作為一切而無留住,作為一切而不染著,無起無作而作為一切;在無為心中常行一切法。在究竟解脫上,我們會得到不可思議的究竟覺。

若沒有眾生業分的實踐與認知,我們往往會惡意排斥眾生業分,所謂貪嗔痴慢疑不正見。如印光法師所說,諸佛菩薩以貪嗔痴慢疑為良師益導,一切凡夫有情以貪嗔痴慢疑為怨懟。怨懟者反而行於貪嗔痴慢疑,為良師益導者反而究竟解脫。於業力分中清晰觀察,我們容易實踐它。貪心來了,你觀觀:貪心來了,了知貪心,看貪心相續是什麼?結果是什麼?橫觀豎觀,你就知道了貪心。嗔心來了,緣起是什麼?相續是什麼?結果是什麼?慢心的生起、相續與結果又是什麼?每一個心都看一遍。這每個作為我們太熟悉了,每天伴隨它,但不要以它為怨懟,要覺悟它、了解它,我們在業相中可以得到解脫。

業分中得解脫最為方便!此處不離本位而證菩提。這個菩提不是究竟菩提,亦是殊勝方便。比我們排斥業力、怨恨業力、懼怕業力或者埋沒在業力中不能自拔,是天壤之別。那是迷失者、被迫者,這是覺悟者。常覺悟於眾生業分,於業分中得解脫,是不可思議的自解脫分方便。不要排斥業力,不要排斥貪嗔痴慢疑的種種習慣;也不要埋沒於此、迷失於此;也不要破罐破摔地傷害自身與他人,要清晰觀察與了解它。

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給我們帶來了究竟安心,所謂性具功德。我們可以入眾生業分,可以入菩薩行地分,也可以於無上菩提作為實踐。在十方法界中,我們可以讓心自由起來。這個自由的心本不可得,因為自由的心可以到一切角落,隨人任何一個作為去觀察了知。心行自在,無染著故。無染著,我們在隨順法性中可以遊歷十法界,如佛世尊得生命大自在、心意大自在、法作大自在、行化大自在。你也能演化一切法!我們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一個實相印,來印契一切眾生本具法性功德之殊勝因緣。通過經典學習或者法的實踐,我們慢慢能了解這個事實。

「為令眾生常修白法,於善法中而為上首。」白法,說覺悟與增上都可以。在《法滅盡經》中授記說,此時於閻浮提眾生業分中,白法湮沒,黑法熾盛。現在我們能看到這個狀態,說增上法則越來越少,覺悟法則越來越少,而相互埋沒、傷害、迷失的實踐者越來越多。我們順應佛陀的果地覺為因地心來審思現實,一定會為眾生廣修白法。

【住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起不滅。無有憍慢。

空,無相,無願,過去稱為三解脫門,是一切出家人選擇的上首法則,就是一定要選擇的法則。如四念住一樣,世尊取滅時,阿那樓駝讓阿難問:佛在世我們依佛為住,依法為住;佛取滅,諸比丘依何為住?世尊說:四住法,四念住[1]。所以是一個首選法則。此處空無相無願三昧,三三解脫三昧,亦是梵行必行之法。在凈土教法中,在阿彌陀佛這種法性具足之印契給予中,直下就圓滿這一切法了。我們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實相名號之稱誦、實踐乃至回觀中,於空無相無願三三解脫分中直下有利益。

「無作無生。」在世俗化佛法中,大家說某某人放生多少、某某人讀經多少、磕頭多少、蓋寺廟多少……這些作為是取相污染,相互吹捧,自以為做了多少善事而墮落。比做生意人還要分辨計較。做生意人可能會一本萬利,他可能是億萬利。你這樣修行真不如世人。世間人還會救濟貧窮、布施人飲食、衣具、藥物等等,給人方便,善行也是不可思議。你整天說我印了多少經、蓋廟子我給了多少錢……天天打自己的鐵算盤,算回報是什麼。但是越算越顛覆自己的信仰!因為這種買賣關係比世間商業經營的貪慾心更大,反而更易墮落。在現在一些學佛團體中,這一類人墮落最厲害。驕慢,驕橫,在出家人面前指手畫腳,痛苦不堪,根本沒有信仰。這樣人不要說解脫了,徒然培養了無端的驕慢。所以說「無有憍慢」。

【而彼正士行菩薩道時.常護語言。不以語言害他及己.常以語業利己及人。

他們集體出家要學習不妄語戒。妄語中有兩舌、惡口、綺語、異語。我們要知道語言是十分厲害的!所以說末世誦經功德不可思議;末世講經功過各半;末世持咒者身心若得一如,究竟方便。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說話一定要謹慎。你哪怕是講經法師,很認真地祈禱與作為,也是功過各半——你有功也有過。為什麼?語言音聲一出來,每一個有情各有取捨。若想十分周全,或者你觀察得十分完善,每一句言說都十分精準,精準到只能利益一切而不減損任何一個人,那可能只有圓滿報身的佛陀來應化了!所以在這個世間審思因緣,你誦經最為方便。

你說我張嘴就給人說佛話、說經典上話,行不行?怕你做不到!我們平時說話,至少在語言上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就是不誤導別人、不誤導自己;不以邪見交流,而以正見激勵,相互扶持;哪怕呵責,亦是方便。若是相互吹捧,用虛假語言吹捧,令人生起驕慢或迷失,則是自害害他。現在在一些佛教團體中,這是致命處——用相互吹捧的自害害他的虛假語言,很容易形成小圈子。在平時學佛中,希望大家謹慎。

這一節課我們要了解:隨順佛陀出世唯一大事因緣就是為眾開法藏。開什麼法藏?一切眾生性具功德之法藏,讓我們回歸安住於此、起步於此、發足於此。了解此處是究竟發心所在,是實相心,是如實知自心之如實所在,令心得究竟安樂。



[1] 《大般涅槃經》云: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於虛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

推薦閱讀:

無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亂,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六國領導人將趕赴湄公河聚首,商量什麼大事兒?
生肖豬:年底出「大事」,神仙也沒有辦法!看完就「躲」起來
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盜墓遇上大事,滿載棺材未密封,棺內僅存一頭髮,屍骨不見蹤影

TAG: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