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蕅益大師開示念佛

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凈功莫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過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

1、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

2、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圓權實種種三昧,無不從此三昧流出,無不環歸此三昧門。蓋至圓頓之要旨,亦三根普被之巧方便也。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3、若人專念彌陀佛,號曰無上深妙禪。

4、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

5、真能念佛,不記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6、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7、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

8、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9、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凈戒,亦在里許。

10、人能痛念生死事大,覷破一切世情,若順若逆,總虛妄不實,過眼便是空花。獨一念持戒禮懺篤信三寶之心,生與同生,死與同死。

11、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

12、極聰明人,反被聰明誤,所以不能念佛求生西方。而愚人女子,反肯心厭娑婆苦,深求出離。當知彼是真愚痴,此乃大智慧,好惡易分,莫自昧也。

13、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凈,念得親切,自然驀地信去。所謂更以異方便,祝顯第一義也。

14、無人從無使來,直至盡未來際,決無不起念時,縱心慮灰凝,入無想定,仍墮八萬四千枯槁亂想。但念地獄,則地獄界人。念餓鬼則餓鬼界人。乃至念佛則為佛法界人耳。此理至明。故《宗鏡錄》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15、證心大德問心要於予,余曰,心要莫若念佛。

  

16、若人專念彌陀佛,號曰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

17、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圓權實種種三昧,無不從此三昧流出,無不還歸此三昧門。蓋至圓頓之要旨,亦三根普被之巧方便也。

 

18、此持名法門,雖似曲為中下,仍復最頓最圓。所持之名,無論解與不解,當體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心,無論達與不達,當體無非一心三觀。

  

19、名字即法界、中道、實相,舉一全收,無一法在名字外。

  

20、殺生即殺自心未來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來諸佛,若放自心未來諸佛,即真念佛三昧,修此念佛三昧,是恆轉法華經百千萬億部也。

  

21、欲即人心證佛心,轉劫濁成凈土,術莫於放生,放生一法,唯擴與久,一杯水不救車薪火,唯設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車火未有不滅者,今殺運紛紛,並同分惡業招感,非慈悲三昧水,孰能熄之。

  

22、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名利、聲色、飲食、讚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藥毒箭。

  

23、世人談及生死,鮮不悚慮。往往不能真為生死者,眼前活計放不下耳。然所以放不下者,只不曾徹見生死之苦。

  

24、人能痛念生死事大,覷破一切世情,若順若逆,總虛妄不實,過眼便是空花。獨一念持戒禮懺篤信三寶之心,生與同生,死與同死。

  

25、專求己過,不責人非。

  

26、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慧。

  

27、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

  

28、極聰明人,反被聰明誤,所以不能念佛求生西方。而愚人女子,反肯心厭娑婆苦,深求出離。當知彼是真愚痴,此乃大智慧,好惡易分,莫自昧也。

  

29、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凈,念得親切,自然驀地信去。所謂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也。

  

30、學問愈多,我慢愈熾,習氣愈長,去道愈遠。惟益多聞,增長我見,可懼也。

  

31、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此事只問心,不必問知識也。

 

32、常想病時則塵心漸滅,常想死時則道念自生。

  

33、法門不衰於無外護,衰於無內守。

  

34、稍涉世間名利心,佛法止成世法,深可悲也。

  

35、欲為聖賢佛祖,必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

  

36、持戒為本。凈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

  

37、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

  

38、歸命大慈父,早出娑婆關。

  

39、記數之法,普被三根,上根不礙記,下根必須記,故總以數期之,俾利者即此打成一片,而鈍者亦不失緣因善根,倘託言事理一如,不須記數,恐上智少,下愚多,不至忘失者幾希矣。

  

40、懺悔、迴向、再加念佛,無有不成就者。

  

41、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不勞觀想,不必參究。

  

42、只今持名一法,亦止驀直持去,不用三心兩意,深信凈土可生,發願決定往生,以持名為正行,以六度等為助行,萬修萬人去,斷斷可保任者。

  

43、佛法盛時,人爭務實,逮其衰也,眾咸競名。是故超生死證菩提,名必爭人我,長魔業,志士不可不熟審也。

推薦閱讀:

級別越高的人,越懂得守破離
【今日大師】馬斯卡尼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六道互具
視·界丨航拍大師徐波鏡頭下的山河之美
星雲大師:星雲禪話(五六)

TAG: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