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尊稱張良為「子房」,對韓信、蕭何卻直呼其名?

在楚漢爭霸的過程中,劉邦麾下的張良、蕭何、韓信皆發揮各自所長為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赫赫戰功,成為西漢立國的三大開國功臣,史稱「漢初三傑」。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正式稱帝,並在山東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汜水之陽舉行登極大典,定國號為漢,定都城為長安,史稱」西漢「。

同年6月,劉邦在洛陽南宮大擺慶功宴,並對自己戰勝項羽、奪取天下的原因作了經典總結。劉邦認為:「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的這番總結讓文武百官當即點頭稱讚,也被後人視為經典。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即:劉邦對張良的稱呼是「子房」(「子房」是張良的「字」),但是對韓信、蕭何卻直呼其名。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區別對待呢?為什麼對張良不直呼其名、而稱之為「子房」呢?

我們先回答劉邦為什麼稱張良為「子房」。實際上,劉邦稱張良為「子房」是為了顯示對他的尊敬。因為古人的「名」和「字」是分開的,而且是先有「名」,後有「字」。按照古人的交際原則,為了顯示對對方的尊敬,一般要以對方的「字」作為稱呼(自我介紹則稱「名」以示謙虛);直呼其名則被視為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那問題又來了。既然古人以字為尊,劉邦為什麼不幹脆都以「字」相稱,反而對韓信、蕭何指名道姓呢?

沒錯,按理來說,劉邦本來也應該以「字」稱呼蕭何、韓信二人的。但是,這裡有個前提,就是韓信和蕭何得有「字」才行啊!實際上,劉邦之所以對韓信、蕭何直呼其名,是因為他倆只有「名」沒有「字」,並不是區別對待。

那麼,為什麼張良有「名」有「字」,蕭何和韓信卻只有「名」、沒有「字」呢?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因為在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但是取「字」卻要等到舉行成年禮之後: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時取「字」。(《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

張良是正兒八經的韓國貴族後代,出身高貴。因此出生後,父母不僅給他取了「名」,還在他成年後給他舉行了冠禮,並取了「字」,稱之為「子房」。

但是,蕭何只是布衣平民出身、父母不詳,韓信更苦,父親早逝、母親後來也病亡了,窮得連飯都吃不上。所以,蕭何和韓信都是各憑本事混飯吃的,成年後都沒有舉行過成年禮,最後就只有「名」、卻沒有「字」。當然,不只是韓信、蕭何,劉邦手下的陳平、周勃、英布、樊噲、夏侯嬰等人都是窮苦出身,都只有「名」沒有「字」。

實際上,劉邦自己也和蕭何、韓信一樣,他也是只有「名」、沒有「字」。而且,劉邦最初是姓劉名季(「季」表示排行老小,當時劉邦是劉老太公的小兒子)。所以,一開始,劉邦的朋友都是直接叫他「劉季」。劉邦起兵發跡後,人們才開始叫他「沛公」。但是,不管是「季」,還是「沛公」,這都不是劉邦的「字」。

不過,劉邦有沒有「字」還存在一點爭議。因為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是這樣記載的:「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劉邦是有「字」的,「季」就是他的「字」。但是,按照「先有名、後有字」的規則,劉邦就應該有另外一個名字,可是司馬遷對此卻沒有記載。所以,司馬遷如此處理倒是有點兒欲蓋彌彰了,反而側面證實了「劉邦」是劉季當上皇帝之後才改的名。

推薦閱讀:

38     丞相蕭何
《資治通鑒》筆記18(蕭何、張良)
蕭何傳略
蕭何為何要輔佐劉邦做沛公
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TAG:韓信 | 蕭何 | 張良 | 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