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製造的指南針,用來看風水、盜墓,歐洲人卻用來航海!
一般人讀中國上古史時,想來大家都聽說過黃帝發明指南車大敗蚩尤的故事。這件事情,據歷代相傳的記載說,炎帝神農氏的後代,逐漸衰微,無力統治天下,於是各部族紛紛作亂。
炎帝的子孫「黃帝」軒轅氏,削平了附近的亂族。當時南方有一支「九黎」的蠻族,他們的領袖叫「蚩尤」,勢力強大,進攻黃帝的部落,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西北)。
當時大霧瀰漫,黃帝發明了一種能夠指示方向的車輛,叫做「指南車」,就靠了指南車,使黃帝的部隊在大霧中仍能追殺敵人。因而大勝云云。
很多人都以為這是最早的指南針。其實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這並不是指南針,而是採用磁石「司南」的原理,使車上木人的手,能夠固定地指向南方,不因車身的轉動而變更方向。
指南車
關於指南車,中國各代歷史上有許多記載,據說周公也自行製造過指南車。比較可靠的史料記載,在公元三世紀,正當三國時代,出現了一位大發明家,名叫馬鈞,他確實製造過一種能指示方向的車輛。馬鈞當時在魏國做官,有一天,他告訴幾個朝臣,說中國古代有一種指南車,能夠指示方向,大家不信,馬鈞便憑他對機械研究的心得,加上努力思考與試驗,終於製造了一輛這樣的車子。
那些不信的人看了,個個張口結舌,因為這輛車子做得很精巧,有一木頭人,右手能夠永久不變地指向南方。據說這種指南車是利用機械原理,當車子掉頭時,車上的木人就會自動指向南方,永遠活動不變,到東到西或側轉的情形,也是一樣。
前文的英文名字是法籍沙昂海(Charignon),根據了《新元史》和《東方見聞錄》而插入的,《新元史》所述的「科克清」,依照它英文字的譯音,與「闊闊真」三字完全相同。
不過譯出來的中文不同而已。這是中國史書上對譯名向來有各人各譯的結果,同樣一個人可以有幾個不同的名字,即使在今時的報紙上,一位英國女首相,至今六七份報上的名字也各不相同。更因元朝的文字比較難懂,秉筆書史,《元史》與《新元史》常將譯音譯成不同的姓名。《新元史》上的「科克清」,與元代所稱的「闊闊真」雖然表面字樣不同,然與Cocachin的二種字音,從英文翻譯來說,實在是吻合的。
至於船隻與官員的數字,倒也沒有很大的差別。經我再查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王壽南著的《馬哥孛羅遊記》,這部書確切地指出馬哥羅孛航海護送闊闊真到達波斯,與阿魯渾汗的兒子合贊汗結婚,雖然闊闊真原來是打算嫁給合贊汗的父王阿魯渾汗的。
又據我的考證,元朝的開國皇帝是成吉思汗,其實這「汗」字是對皇帝的尊稱,正式的名字僅有「成吉思」三字。後來忽必烈在中國登基做皇帝,因為元朝版圖擴大,忽必烈稱為忽必大汗,下邊劃分為四個政治區域,在歐洲的一個區域由阿魯渾汗掌管,其他三個區域,各有一汗,即各封一人為王,各自分別掌理政務。
至於闊闊真原來是許配與阿魯渾汗,等她到達波斯時,阿魯渾汗已死,由他的兒子合贊汗主持國政,因為蒙古的王族一定要娶蒙古貴族的女兒,所以由兒子合贊汗與闊闊真成親,這相等於中國舊時「叔接嫂」的方式,不過蒙古人卻變成「子接母」的婚姻方式,還脫不了韃靼游牧民族的野蠻風氣。
馬哥孛羅完成任務,揮淚而別,亦是在所不免。途中不過互相擁抱,和衣而睡,當然為正史所不載。所以我要在本篇中先行補正,可以取消「真假難明」四字,認為確是事實。好在考證過去的史事,是沒有限度的,閱者可能考證學識比我更淵博,希望有人加以補充,不勝感謝。
司南盤
另有一種考證,說是指南針出現於中國戰國時代。最初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隻勺,底圓,可以在平滑的「地盤」上自由旋轉,等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也稱它為「司南」。東漢王充,在他的《論衡·是應篇》中曾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這裡的「地」,是指漢代占的方形「地盤」,地盤四周刻有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加上四維(乾、坤、巽、艮)共二十四向,用來配合司南定向。從戰國、秦漢、六朝以至隋唐的古籍中,有不少關於司南的記載。如《韓非子·有度篇》里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所謂「端朝夕」就是正四方的意思。《鬼谷子·謀篇》里也記載,鄭國的人到遠處去采玉,就帶回了司南,以便不迷失方向。
古代的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經人工用琢玉的辦法琢磨成的。商周時期琢玉的技術已經很精湛,能把硬度五到七的玉琢成各種形狀的玉器,因為天然磁石製成形體,比較簡單,司南就是這樣製成的。
指南魚
天然磁石在琢製為司南時,容易因受震而失去磁性,因而成品率低。同時也因這樣琢制出來的司南磁性比較強,而且在和地盤接觸的時候轉動摩擦阻力比較大,效果不很好,因此這司南未能得到廣泛的使用。
航海業不斷發展,需要有一種比司南更好的指向儀器。長期反覆多次試驗後,終於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這樣就產生了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
北宋初年,由曾公亮主編的一部軍事著作《武經總要》和由著名的科學家沈括撰寫的《夢溪筆談》里,分別說明指南魚和指南針。指南魚是用薄鐵葉裁成魚形,然後用地磁場磁化法,使它帶有磁性,在行軍需要的時候,把它浮在水面,鐵葉魚就能指南。但是這種方法獲得的磁體磁性比較弱,實用價值比較小。另一種指向儀器是指南針,它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鋼針經磁石摩擦之後,便被磁化,也同樣可以指南。沈括在《夢溪筆談》里說:「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似乎所有的指南針都是採用這種人工磁化法製成的。以後各種名目繁多的磁性指向儀器,就都以這種磁針為主體,只是磁針的形狀和裝置法有些變化罷了。
沈括親自做了四種實驗,把磁針橫貫在燈心草浮水上,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縷絲懸掛起來。
南宋陳元靚所撰的《事林廣記》中,還介紹了當時民間曾經流行的有關指南針的另外兩種裝置形式,就是木刻的指南魚和木刻的指南龜。木刻指南魚是把一塊天然石塞進木魚腹里,讓木魚浮在水上而指南。
指南龜
木刻指南龜,原理和木刻指南魚相同,它的石也是安在木龜腹里,但是它有比木魚更加獨特的裝置法,就是在木龜的腹部下方挖一小穴,然後把木龜安在竹釘子上,讓它自由轉動。
這就是說,給木龜設置一個固定的支點。撥轉木龜,待它靜止之後,就會南北指。在使用司南時需要有地盤配合。最初,人們使用指南針指向,可能是沒有固定的方位地盤的,沈括所記載的幾種方法,都沒有方位盤。
羅盤
不久之後,發展成裝有磁針和刻有方位的圓盤,名為羅盤。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羅盤的出現,無疑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只要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定出方位來。關於記載羅盤的文獻,最早見於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寫出:「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裡說的「地螺」,就是羅盤,也是堪輿家用的羅盤。這時候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
當時的羅盤,還是一種水羅盤,磁針還都是橫貫著燈心浮在水面上的。北宋徐競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記有:在海上航行遇到陰晦天氣,就用指南浮針。南宋朱繼芳的航海詩中也有「沉石尋孤嶼,浮針辨四維」的詩句。
到明代嘉靖年間,又出現了旱羅盤。旱羅盤和水羅盤的區別在於:旱羅盤的磁針是以釘子支在磁針的重心處,並且使支點的摩擦阻力十分小,磁針可以自由轉動。顯然,旱羅盤比水羅盤有更大的優越性,更適用於航海,因為磁針有固定的支點,使船隻不會在水面上浮蕩。
後來,中國人用羅盤看風水、盜墓,歐洲人用來航海!
最後在元朝才製造成為指南針,結構很簡單,是用木盒製成的,馬哥孛羅帶到歐洲去的即是此物。至於近代文具鋪中出售的鐵匣指南針,想來大家都見過,也不必刊出圖樣來了。
十三世紀之前, 歐洲是沒有指南針的。自從馬哥孛羅由中國帶到威尼斯之後,震撼了整個歐洲,認為這是曠古未見的大發明。一四九二年,哥倫布從歐洲向北航行,經過幾次周折,本來只想探索好望角的,後來照著指南針一直向北,卻到達了美洲,從此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從此在航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文/陳存仁
書房記特稿/轉載聯繫書房記公號;關注我們的新媒體矩陣:書房記、IP影視匯、秦知道,聽小編給你聊讀書、諞歷史、談文學IP與影視劇!
推薦閱讀:
※中國人養老靠政府還是靠兒女?
※小日本到底小不小?真相可能讓中國人無法高興
※中國人的三大類人際關係
※溫州人的生意經:中國人必知的22條商規
※獨家|武志紅:中國人在形狀上有點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