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讀書筆記

  英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個性地混合在一齊的書,一本由有著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潛質,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潛質,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之後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里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彷彿全身裝著天線,能收到並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構成了我們這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國人對《國富論》並不陌生,但多將它看作有二百多年歷史的經濟學說而束之高閣,除了高校經管類學生被導師要求閱讀之外,普羅大眾看過這本書的估計不多。

  《國富論》全書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史、經濟學說史和財政學,能夠說既是一部經濟學的百科全書,也是經濟學的一部奠基之作。雖然它體系龐大,資料廣泛,但首尾一貫,結構嚴密。全書始終圍繞的一個主題,就是如何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

  財富的源泉是什麼?斯密在序言中開門見山地說:「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勞動是財富之父」,那麼,要增加財富,就得提高勞動效率,或者是增加勞動數量。

  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很詳細的論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對生產效率的提高還是管理的時效性或者生產設備的創新方面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他舉了一個制針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針的製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協作,每人負責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卻能夠做4800枚。分工何來如此神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分工能夠使勞動專業化,能夠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不僅僅如此,分工還有一個妙處,就是它能為發明和改善機械帶給契機。最初的蒸汽機比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個兒童來開啟和關掉汽鍋。有一次,有一個按活塞的小孩,正因幹得久了,就「懶」中生智,把開閉汽鍋的舌門把手,用一條繩索系在機器的另一端,讓舌門隨機器的戶外而自動開閉。這個笑話,成了蒸汽機改良史上的一大趣談。再觀現代工廠的生產不就用事實證明了分工理論的重要性。汽車生產廠商福特公司的創始人福特先生正因改變傳統的汽車生產車間生產模式為流水線生產,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而在競爭中擊敗對手而佔據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而流水線作業不正是分工理論在生活中的應用嗎?

  斯密認為,交換是人與生俱來的傾向,欲將取之,必先予之,由於交換而產生了分工。那麼,商品的交換價值如何確定呢?斯密明確地指出:「勞動是衡量一切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這就等於說,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勞動。但是斯密同時聲稱,這個理論只適應人類社會的野蠻時代。一旦資本積累起來,投入到企業,或是土地變為私有,狀況就要另當別論了。正因此時的勞動產品,不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為利潤和地租,被僱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條結論: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發生之後,決定商品價值的就不光是勞動了,利潤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這樣一來,工資、利潤和地租,就不僅僅是一切收入的來源,而且還是「一切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覺地由勞動價值論,轉到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上去了。馬克思把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理論,叫做的「斯密的教條」,之後的西方經濟學的不少理論,如生產費用論、節慾論等,都能夠從它那裡找到思想源頭。斯密揭開了商品價值的神秘面紗,的確功不可沒,但另一方面,在價值問題上他又含糊其辭,舉棋不定,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模稜兩可的答案。之後的經濟學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種解釋對他們的胃口,便採納哪一種。甚至連那些勢不兩

  立的學派,也能同時從斯密那兒,找到本派發端的痕迹。

  《國富論》篇章眾多,除了上方濃墨重彩的價值理論外,斯密還談到了貨幣、分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社會再生產以及自由貿易等學說。這些都有深遠的影響,但其中對世人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他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18世紀,西歐的孟德維爾寫過一則寓言,講述的是一群蜜蜂由盛及衰的故事。開始,蜜蜂自私自利,愛慕虛榮,追逐榮華富貴,這時,整個社會欣欣向榮,人人安居樂業。但是,當蜜蜂變得善良節儉,放下了奢侈揮霍的生活時,經濟卻反而一片蕭條,民生凋敝。最後有敵來犯時,無力抵擋,只好逃之夭夭。這則寓言,在當時被視作妖言惑眾的異端邪說。但一位義大利哲學家卻說得好:「誰要想發現真理,最好是成為異端。」在斯密的《國富論》中,孟德維爾的「異端邪說」,貫穿始終,成為構造其理論大廈的一根支柱。斯密娓娓道來: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義,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會利益往往被拋在腦後。但是,不期而然的是,這種行為的結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個人殫精竭慮、刻意追求公眾利益時,更有利於社會。斯密把這種機制,稱作「看不見的手」。因此,斯密主張完全的自由競爭,認為與其讓政府干預經濟,還不如聽任市場調節來得有效。政府的職能,只是保家衛國,抵禦外侮;建立

  嚴明的司法機構;適當興辦公共工程和公眾事業,其他,則盡可無為而治之。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對任何來自製度上的壟斷,都深惡痛絕。他極力主張清除關稅壁壘,實行貿易自由,撤消行會制度和專賣公司。

  「在將近一百年後,斯密依然是經濟思想史上的巨人。」《大英百科全書》如是說。的確,《國富論》從面世到此刻,已經兩百多年了,但是,歲月未能將它塵封,它的光亮依然一如從前,熠熠生輝。比如,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西方國家陷入「滯脹」,凱恩斯主義者對此一籌莫展。不少經濟學家就轉而求助於斯密的經濟學,夢想回到自由競爭的「黃金時代」,期望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重整旗鼓,再創輝煌。這天的經濟學理論大廈,經過二百多年的精心構建,已經巍峨聳立,金碧輝煌,但如果沒有斯密的《國富論》奠基,那也但是是一座美麗的空中樓閣。作為「經濟學之父」,斯密對政治經濟學的影響之大,是怎樣評價都不為過的。甚至有人做過這樣的評論:「兩百年來經濟學家所作的工作,都但是是在為斯密的理論打打補丁,抹抹油而已」。

  國富論讀書筆記(2):

  《國富論》,全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亞當·斯密是英國政治經濟學古典學派的創立者。該書初版於1776年,與美國的《獨立宣言》同年發表。

  亞當·斯密被奉為「經濟學之父」。而《國富論》在其成文之後的200多年時刻里,先後贏得了無數榮譽:「西方經濟學的『聖經」、「經濟學的百科全書」、「影響世界歷史的10本書之一」等。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巴克勒在其名著《禮貌史》中,甚至認為「從最終效果來看,這也許是迄今最重要的書」,「這本書對人類幸福做出的貢獻,超過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貢獻的總和」。

  更為眾多經濟學家所「迷惑」的是,亞當·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這本經濟學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們這天經濟活動和經濟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結構嚴謹,無懈可擊(張五常和郎咸平都曾如是說)。

  在《國富論》里,亞當·斯密在否定重農主義和批判重商主義的基礎上,說明了分工和貿易如何增加國民財富,並界定了君主或國家的職責和收入來源。全書分為5篇,作者在《導論及全書設計》中說,「本書前四篇的目的,在於說明廣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樣構成的,並說明供應各時代各國民每年消費的資源,究竟有什麼性質。第五篇即最後一篇所討論的,是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具體而言,第一篇討論的是勞動生產力改良的原因,以及產品在不一樣階層之間自然分配的順序。第二篇討論的是資產的分類、性質、儲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羅馬帝王衰落之後,歐洲農業發展所受的制約及其農村的衰落,和商業城市興起的實際,探討了財富增長的不一樣路徑。第四篇則在此基礎上,從當時最受推崇的重商主義開始,論述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種政治經濟體系的後果。第五篇則討論君主或國家的開支方向和收入來源。

  亞當·斯密在論述所有問題時,都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這個前提總是被他或隱或顯的提及:在經濟生活中,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經濟的出發點是利己心(這就應就是現代經濟學中「理性經濟人」的來源)。斯密在全書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觀點:

  1。「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每一個行為的動機,主要在於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類一切經濟行為的推動力。而且利己性並不是值得反對或摒棄的,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種自然現象。個人自私能夠有助於整個社會福利。

  2。勞動率增長的關鍵在於分工協作。斯密在書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針業為例子(第7—8頁),來說明分工所帶來的生產率的巨大改善。分工以及勞動的劃分促進了專業化作業,而對專業化作業的追求,導致了工廠制度的誕生。

  3。勞動價值論。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頁)論述商品的真實價格和名義價值(就應就對應於馬克思經濟學觀的價值和價格)時,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作者開篇就說道,一個人是貧是富,就看他能在什麼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娛樂品。但自分工完全確立以來,各人所需要的物品,僅有極小部分仰給於自己勞動,最大部分卻須仰給於他人勞動。因此,他是貧是富,要看他能夠支配多少勞動,換言之,要看他能夠購買多少勞動。一個人佔有某貨物,但不願自己消費,而願用以交換他物,對他說來,這貨物的價值,等於使他能購買或能支配的勞動量。因此,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斯密同時否定了舊重農主義所謂土地是價值的重要來源的論點。

  4。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經濟學體系」中,討論了兩種經濟制度(重商制度和重農制度)的原理和弊端。並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自由放任。作者極力論述了無論根據重商主義還是其他原則,對幾乎所有商品的進口實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認為,「為阻止進口或減少進口而設立的關稅,則顯然是既破壞貿易自由也有損於關稅收入的。」(第339頁)。他極力倡導自由貿易。他還主張國家與國家之間要像個人與個人之間那樣實行分工。他認為國家不應對商業(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充分發展和繁榮。

  5。政治經濟學的目的。斯密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在於協調社會中人與人的利益,並避免犧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經濟學的目標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來」(第309頁)。

  6。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職責。斯密主張限制國家干預經濟。國家的職責就應是維護國家安全、環境的和平安全、個人公平競爭,並避免各種壟斷。換言之,國家應充當的是守夜人的主角。

  7。政府的開支。政府的開支體現著政府的職責,政府的開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國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機構、維護國家尊嚴。在論述「建立和維持不能為個人帶來利潤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機構」時,斯密還個性詳述了「為社會商業帶給便利」和「促進人民教育」的開支。(第495—582頁)

  8。國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來自賦稅。斯密否定了舊重商主義所謂國家就應儲存超多金幣的做法,也否定了國家靠經營專屬於自己的公共資本或土地以獲取收入的做法。他認為那樣「看似對人民個人無損,但其實是對全社會造成了損害。」他主張為社會全體利益思考,「不如拍賣王室領地,分配給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則由人民帶給其他收入來替代。換言之,「人民務必從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繳給君主或國家,以彌補公共收入。」(第588頁)

  9。賦稅四原則:1公平2穩定3徵收便利4遵守經濟原則,避免妨礙人民經營和給人民增加更多負擔。

  讀罷此書,我最深的感受,是亞當·斯密建立在超多的充分的事實基礎之上的嚴密論證,開創了經濟學科的理性思辨傳統。真不愧是經濟學科的「奠基」之作。國內經濟學家,哪怕是一些權威學者(諸如吳敬璉、張維迎、樊綱之流),都就應好好的首先繼承這個傳統,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觀點。當然,國內也有一批斯密忠實的學生,仍然在世的有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的秦暉、人大農發學院院長溫鐵軍,天則經濟研究所創辦人矛於軾,以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劉吉等,他們腳踏實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國富論讀書筆記(3):

  《國富論》研究的對象是人與人交換時的經濟行為,認為經濟行為的出發點是利己的出發點是利己心,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這是人性的自然想像。茅於軾先生曾舉《鏡花園》里的君子國里的故事加以說明人的利己行為,小說第十一回里描述了君子國里的一名隸卒買物的狀況:隸卒…手中拿著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肯賞光交易了。」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低本,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了?況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云:「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令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只聽隸卒有說到:「老兄以高價討賤價,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怒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放為公道。試問哪個腹中無算盤,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了許久,賣貨人執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討價,拿了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哪裡肯依,只說「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過兩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茅於軾先生講完這個故事給我們兩點思考。第一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

  偏袒自己利益引起的。因此,我們常常的錯誤認為,如果關心別人的利益勝於自己的利益,爭論就不會發生。而君子國里發生的事情。恰恰說明了把關心別人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同樣會有爭論,我們同樣得不到一個和諧的社會。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在現實的商業交換中,買方和賣方透過討價還價,最終會達成協議。而在君子國這個人人為他的社會裡,討價還價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說不得不藉助兩個過路的老翁來調解矛盾。那裡包含著一個極重要的道理:以自利為目的談判雙方同意的均衡點,而以利他為目的談判則不存在能使雙方同意的均衡點。因此利己是能夠到達一個和諧的社會,而利他則是一個糾紛不斷的社會。從動態的變化來看,它最終必定轉變為「小人國」。正因君子國是最適合專門利己,毫不顧人的「小人」們生長繁殖的環境。當君子們吵的不可開交時,「小人」跑來用君子吃虧自己得利的辦法解決了矛盾。長此以往,君子國將消失,被「小人」國替代。從這一點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實在是人類社會的大幸。第二,只要是交換都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環境,使自己活得更舒服體面,如果沒有這點動機我們為何要交換?我們有過交換經驗的人都知道,交換的雙方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產生交換,而君子國有了市場,而透過市場的交換卻是「利

  他」行為,這種動機顯然是矛盾的。借用茅於軾先生搞笑的例子,我們明白了亞當·斯密的理論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基礎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雙方才能有均衡點,才能構件一個和諧的社會。

  《國富論》全書共分為五篇,主要資料如下:

  第一篇1。2章,講合作分工優點。亞當·斯密舉了制針的例子,把制針這個職業分成大約18種不一樣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專門人才從事。因此,一個10人的小工廠每一天能製造48000枚針。如果他們獨立工作,不專門從事一種工序,他們誰都不會每一天製造20枚針,也許連一枚都製造不出來。因此,凡是能採用分工的工藝一經採用分工便能相應地增加勞動生產力。第一篇5章,講的是勞動價值論。斯密說,勞動是商品的真實價格,貨幣只是商品的名義價格。正因金和銀像其他商品一樣,價值是變動的。任何金錢所能購買或支配的勞動商量,或所交換到的其他商品數量。取決於已知金銀礦藏的豐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為衡量尺度,自身價值不斷變化的商品,決不能成為其他商品價值的精確尺度。而同等數量的勞動,在所有時刻和地點,能夠說和勞動者具有同等價值,按照勞動者的身體健康狀況和技能熟練程度,他必然總是犧牲相同份額的安逸,自由和幸福,無論他得到彙報物品的數量如何,他所支付的價格必然是相同的,誠言,這種勞動所買到的物品的數量有是多此,有是少此;然而,變動的是這些物品價值,而不是用來購買他們的勞動價值。在任何地方,稀缺或是耗費許多勞動的物品價格就是昂貴,反之則低廉。因此,只有本身價值絕對不

  變的勞動,才是最標準的,一切商品的價值在任何時候和地方都能夠用勞動來衡量和比較

  第二篇1章,講的是資產的性質。斯密認為一個人的資產足夠維持他生活幾個月或幾年,他自然期望用這筆字廠中的大部分來獲得收入。為兩部分:他所期望用來創造收入的部分被稱為資本;另一部分被用來消費。資本又有兩種:第一,資本能夠用來生產,製造或購買產品,然後將產品銷售出去,取得利潤……此種資本被稱為流動資本;第二,資本能夠被用來改良土地,購買生產用的機器或工具,也就是來購買不需要告便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能夠創造利潤的東西。這種資本被稱為固定資本。第二篇3章,主要是論資本積累。斯密說,有一中勞動資本到勞動對象上,能增加此物品的價值;另一種勞動卻不能。前者正因能夠成產價值,因此稱為生產勞動。但有些非生產性勞動者有十分必要,例如:軍隊,律師,醫生,牧師,等等。如果要缺少這些非生產性人士,社會將不穩定……與窮國比較,富國僱傭生產性勞動的基金當然要大的多……斯密認為資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節儉,而不是勤勞。誠然,沒有節儉以前務必先有勤勞,節儉所需的東西多是由勤勞得來,但只有勤勞,而沒有節儉,有所得而無所留,資本則不能增加。

  第三片1章,論財富的自然增長。也是體現了合作分工的精神。斯密認為城市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生活資料和加工資料,城市向鄉村居民回到一部分加工產品作為回報……兩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那裡的勞動分工也和在其他場合一樣,對從事分工中不一樣行業的所有不一樣人都有利…城市為鄉村的剩餘產品帶給市場;鄉村用剩餘產品交換自己需要的東西。城市居民收入和人數越多,為農村居民帶給的市場也就越大;這種市場越大,對大多數人的好處越大。斯密的意思也就是說,透過分工合作,然後交換,這樣雙方的財富都有所增加,這也就是他所謂的財富自然增長,第三章,斯密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論點,商業和製造業的發展逐漸建立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進而在鄉村居民中建立了個人自由和安全。正因,在一個沒有商業和製造業的國家裡,大地主的剩餘產物沒什麼能夠交換,他就會將其部用在款待賓客上。

  斯密說,如果這種剩餘產物足以維持一百或一千人之外,沒有其它的用途,因此會被許多人依附與圍繞,只能靠地主的恩惠來生活,就必然服從他,如同士兵服從支付糧餉的君主一樣……因此,導致貴族勢力的強大,上弱下強,國王無法約束大貴族的暴力行為……最終會導致一幅暴力、搶劫和混亂的畫面。但是,封建制度的所有強制力量絕對辦不到的事情(阻止貴族勢力與戰爭),卻由對外商業和製造業做到了。它們漸漸為大地主帶給了能夠用來自己剩餘產物來交換的東西,他們自己能夠消費這些東西,不必與其他人分享,一切都歸自己所有,這在世界的每個時代似乎都是人類主子們的卑鄙格言……因此,他就不再和他人分享了,自然而然地依附於地主生活的人員就會脫離他們,地主的勢力也會被削弱,最終暴力,混亂也會停止。

  第四章,論政治經濟學體系,這是全書最重要的一篇,斯密在第二篇說道,社會每一個人……通常他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而他管理產業的目的在於使其產品的價值能到達最大程度,所想到的也只有他自己的利益。在這種狀況下有一隻「無形的手」引導著他去儘力到達一個他並不想要到達的目的——也就是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狀況下更有效的促進社會利益。關於把資本用在哪裡能夠生產出最有價值的產品這一問題,斯密認為,顯然一個身臨其境的人能做出比政治家或立法家更好的決定;斯密在貿易方面主張「自由放任」,反對商業上的壟斷與限制(包括退稅和出口獎金)斯密認為,享有這種國內市場上壟斷權的各種產業,往往受到極大的鼓勵,並且使社會較大部分的勞動和資本轉到這些產業上來。但這樣做能否增進社會總產業,並引導其朝著最有利的方向發展,也許並不十分明顯,由於壟斷提高了商業利潤率,從而妨礙了土地的改良相對高的利潤。因此,壟斷阻止了土地改良…………壟斷確實提高了商業利潤率,從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所得。但是由於阻止了資本的自然增加,不會增加國民資本利潤總額,而是減少了這一總額。正因大資本小利潤(薄利多銷)比小資本大利潤能帶給更多收入,壟斷雖然提高了利潤率,

  但肯定比沒有壟斷時候少由於壟斷,所有收入的來源,勞動力的工資,土地利潤,都不如沒有壟斷時候那樣充裕。因此,壟斷是為了一個小階層的利益,而傷害了其它的所有階層的利益。因此任何一種學說,如果試圖透過個性的鼓勵,違反自然趨勢將更多的社會資本吸引到一特定產業,或試圖透過個性限制,將本來能夠投入某一特定產業的資本抽走,實際上都有悖於他要促進的主要目的。這將阻礙而不是加速社會真正富強的進程;降低而不是增加其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的真正價值。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一,讓我們知道了自利與公利並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於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會自然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來引導著我們做出有利於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取,沒有任何政府和個人會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是什麼斯密沒有直接表達但是全書已經告訴我們,那隻「看不見的手」正是人類的利己之心。斯密告訴我們一個好的政府所就應做的是1,保護國家不受其它國家侵犯。2,維護司法的正義3,建立和維護特定的社會工程和公共制度。即使政府在履行這些職責時,政府也要思考引入競爭機制;在目前社會轉軌其間,老百姓們切不好對市場經濟失去信心,如果我們拋棄市場經濟,我們將回到更壞的計劃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經濟的發展主要是靠關心自己的利益的人們推動,而不是政府。

  國富論讀書筆記(4):

  《國富論》讀書筆記

  《國富論》

  《國富論》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於1776年撰寫而成的。這本書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聖經。我覺得它有點難讀,花了很長時刻才勉強地看了一遍,就據此寫下自己的一點淺見。《國富論》共分五篇。亞當、斯密生活在兩個時代的交替轉折時期,他為新的自由主義經濟原則大聲吶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舊勢力的肆意攻擊。然而,他的勞動價值論對人類思想史的發展起了不可磨滅的巨大#from《國富論》讀書筆記3篇來自學優網gkstk/end#的作用,他的經濟思想成了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他的學說影響了整整幾代人的成長。有著名經濟學家對作者亞當、斯密給過一個概括性的評述也許沒有任何一部當代的著作像《國富論》那樣對科學經濟思想和行政管理體制產生過如此深遠的影響,我們有理由認為,他的這部著作所產生的影響將會持續下去。

  《國富論》被譽為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著作,作為以國際經濟與貿易為專業的大學生,首先要讀一讀這本驚世之作,了解經濟方面的有關知識,有助於以後的學習。拜讀了這本書後,我有了自己的一些留意得和認識。也讓我聯想到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此刻最需要的是一個真正根植於社會的自由和法治傳統,而亞當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見的手開啟了我們的思想,告訴我們市場體系的基礎是自由和法制,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要兩手抓,既要給空間市場,政府也要適當地宏觀調控。縱觀歷史,我們出現的一個錯誤就是大躍進活動,政府全面掌控市場,無論什麼東西都是政府規定的,最終壓抑了人民的工作熱情,使當時的經濟停滯落後。我們從文中能夠感受到他並沒有一味地強調市場的萬能,而是不經意地點出,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設計,市場也會變成萬惡之源。沒有以自由和法治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逐漸失去它的魔力。縱觀西方自由市場的發展,無不是伴隨著個人自由的不斷延伸和擴展。讀了《國富論》,讓我更加確定這一點。

  《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個性地混合在一齊的書,一本由有著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潛質,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潛質,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之後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里德與世隔絕的學者,他彷彿全身裝著天線,能收到並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構成了我們這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我認為,這是一本主張個人自由競爭,在經濟學中起著啟明燈和導航燈的重要巨著,是對當代及現代有重要影響的百科全書!第一篇,生產力提高的原因和產品的分配。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

  首先講到的是分工,人與人之間需要合作,分工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我們可能不擅長某一方面,但我們能夠用我們擅長的某一方面來換取別人擅長的那一方面的服務。這就是絕對優勢理論。分工能夠極大地增進勞動生產力,正正因人們有不一樣的擅長,而又有錯綜複雜的各樣需求,因此就有了交換。交換提高了社會有效需求和社會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產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說,最有力的解釋就是製作扣針的例子。分工就是為了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

  再接下來就是貨幣和商品的價格的探討。價值,我覺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經濟學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邊際效用,正因正是這個邊際效用決定了商品的價格。不少有關經濟的著作都會提到饅頭是最後一個才吃飽的,在饅頭並不缺乏的狀況下,就是這最後一個饅頭的價值決定了它的價格。高中的政治課本上講,價值中包含的是勞動,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它體現的就是商品的真實價格,產品一經生產,其真實價格就會必須,變化的只是我們此刻的貨幣衡量。而下方講到的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就是社會分工創造的財富的分配問題。根據宏觀經濟學的觀點,這是財富的原始分配。社會分工必然導致勞動者在從事生產過程中從最終產品的貢獻的不一樣,也就是書上講的勞動者的職業性質差異,最終導致勞動者工資的不均等。第十一章講到的地租,其實就是土地的使用價格,即資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經濟代價,也即經濟租。

  第二篇,資產的性質和積累以及使用。資產的性質就是資產的分類。其實《國富論》探討的最終目的是增加國家財富和社會福利。增加國家財富就務必要走一條路,那就是增加實際的就業量和生產用機器設備,那個時候還沒有虛擬經濟這個概念,就是增加實體經濟中的勞動者和勞動工具,這就需要資產投入,資產的投入和運營就是資產的積累和使用的過程。

  第三篇,不一樣國家財富增長的不一樣方式。這一篇翻來覆去講的其實就是歐洲各國的經濟發展史。資料也比較少,我是覺得沒什麼意思。

  第四篇,政治經濟學體系。這一篇中所講正式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宏觀控制下的市場經濟的一個寫照,我是這麼認為的。我覺得我國此刻明顯存在著重商主義,一切東西以金錢來衡量,鈔票立刻都要代替感情的地位,成為現代都市男女結婚的條件了。錢不到就不能救人,挾屍要價的醜惡,上課時老師講到的某些有錢錢坐牢,沒錢人坐牢的現象等等,這就是重錢重商的教育教出來的。如果我們的教育中多參雜一些道與義的教育,也許很多事就不是此刻這個樣貌了。但是也不能否認經濟的發展需要重商主義的推動。斯密認為就應對國內能生產的商品予以進口限制,這其實就是我們前幾年的貿易壁壘,為保護國內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其實在經濟全球化的這天,哪裡還有100%的國貨、哪裡還有100%的進口貨?幾乎沒有了。

  在退稅、獎金和通商條約方面,都是為國家進出口貿易帶給的一些策略。我們國家也在實行出口退稅。通商條約其實就是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籤署的協定,當然不排除不公平的,比如鴉片戰爭等近代史上我們恥辱的割借租讓條約。殖民地就是這些強勢國家進行資源掠奪的根據地,增加自己的財富不顧別人的死活。斯密是批判重商主義的,在對它作結的時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見的手。我看過有關書籍,看不見的手全書只提及一次,而實際上影響著全局。正是透過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為最終居然會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第五篇,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國富論》其實是反對政府干預的。他認為政府的主要任務就在於保護國家安全、保衛人民不受欺侮、建立並維持公共事業。在此他談論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覺得這是他十分偉大的地方,另外他還提出了著名的稅賦四原則:平等、確定、便利、節省。我們此刻所使用的教材,稅收的三性被定為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不也有相似的地方嗎?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的第一篇第八章《論勞動工資》中提到我們國家,他說,中國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種得最好、人們最勤勞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同時他還說我國最下層人民的貧困遠遠超過了歐洲最貧窮國家人民的貧困狀況。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甚至這些話在這天來說都不為過。我們的經濟發展了,國家富有了,老百姓卻上不起學、看不起病、買不起房!這是為什麼?

  《國富論》

  繼上一次的《新賣桔者言》,這次我選取了讀《國富論》。和《新賣桔者言》不一樣,這本書的資料明白起來有必須的難度。有一句話能夠形容我剛開始看的感受:這些字分開來我都認識,但是組合起來我就不認識了。因此,我不得不一邊看,一邊上網查閱這些資料的意思。

  《國富論》共分五卷。它從國富的源泉??勞動,說到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換,論及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再探究商品的價格,以及價格構成的成分??工資、地租和利潤。我比較感興趣的分工這部分。

  分工是增進勞動生產力的手段。斯密認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改善,以及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多的嫻熟程度、技巧和決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這句話在《國富論》居於開篇之位,足能夠讓我們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

  在書中,斯密為我們舉了一個制針的例子:一個工人,如果沒有受過制針這種職業的相當訓練,也不知道怎樣使用它的機械,那麼即使再發奮工作,一天也許也造不出一枚針,當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針了。但是現代商業已經使這種工作成為專門職業,並且將這種工作非為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數也同樣成為專門的職業。有一個這種小工廠,只僱用十個工人,有幾個工人擔任二三種操作。一日也能成針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4800枚。

  如果他們不分工合作,不由每個人專門操作某道工序,那麼不論他們怎樣發奮,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針,說不定連一枚也造不出來。

  凡是能夠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夠相應地增加勞動的生產力。汽車生產商福特公司的創始人福特先生就是正因改傳統的汽車生產車間模式為流水生產,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擊敗競爭對手,佔據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上述的例子此刻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比較遙遠的,不能親身體驗那種分工的效果。就拿我們平時在家做飯來舉個例吧。過節時家裡都會做一頓豐盛的大餐,如果這個時候只由媽媽一個人負責煮飯做菜,那她大概就得從中午開始忙活,不然是不夠時刻煮大餐的,但是如果全家出動,媽媽負責炒菜,爸爸負責殺雞,姐姐負責切菜,我負責洗菜,全家人分工合作,那麼很快就能夠煮出一頓美味的盛宴,而且所需時刻也不多,可能只需要媽媽一個人工作時的四分之一的時刻。這就是分工合作的高效率。

  我們此刻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是前人留下來的知識,而斯密認識到分工的重要性卻是他從生活中工作中認真觀察,分析研究出來的。在《國富論》一書中,斯密充分的展示了他站在時代前端的對各種經濟現象的發現和體會認識。

  《國富論》這本書中值得好好品味的資料還有很多很多,我此刻只能看到很表面的一層。它不是我只讀那麼一遍就能深入了解的,在以後,我還會好好的再次研讀這本書,期望有興趣的各位同學,也去圖書館借來看看吧。

  《國富論》

  每個國家成員的勞動都是為本國國民帶給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是用這部分產品換取外國的必需品和便利品。影響一國成員數量多少的原因,也就是說勞動帶給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數量的多少的原因。斯密說有兩個:一個是勞動者勞動技能的熟練,也就是此刻所說的生產力,一個就是從事有用勞動和無用勞動的比例。《國富論》讀書筆記3篇書籍讀後感-名著讀後感-小說讀後感-教師讀後感等-中小學生讀後感。相對這兩點,第一點的影響更大,正因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禮貌未開化的種族中,人民有時候務必拋棄或者殺死其中的老弱病殘,以保證種族的延續;在許多禮貌開化的社會中,總是有許多從事無用的勞動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員和軍隊!

  勞動分工使得同樣數量的人,生產的商品大大增加。這要歸因於三種狀況:第一,每一個工人只從事一種工作,能提高勞動熟練程度;第二,節約了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的時刻;第三,發明了一些機器,大大提高勞動效率。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麼,正因在人類族群內部是禁止偷盜和搶劫,因此某個人想要獲得某種物品只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自己勞動獲得,一種透過交換獲得。在族群內,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於製造弓矢的人發現自己專心製作弓矢比自己去打獵更有利;比如善於造房的人發現自己專心造房比種田更有利,於是他們就是專心從事某種勞動了,分工就產生了。交換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換潛質即市場範圍的制約。正因市場太小,勞動者無法用他們自己消費不完的剩餘勞動產品來隨意換得需要的別人的勞動產品。最先開化的種族都是在河流附近,正因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相對來說,水運對於陸運有天然的優勢:第一,水運風險較低,陸運要透過野蠻民族的領地,危險較大;第二,成本相對較低,透過水運需要的人數和交通工具較少。因此由於水運的好處巨大,工藝和產生的改良出此刻水運便利的地方就理所當然,這樣改良要很久才會傳到內陸地區。

  當勞動分工完全確立後,一個人自己的勞動只需要很小部分就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務必拿著自己用不完的勞動產品來換取其他人的勞動產品。在交換的過程中,有一些物品得到所有的人的公認,能夠換取所有的勞動產品。在這期間,有貝殼、糖很多的物品充當了這個主角,但是最終都被金屬所代替。這是正因金屬易於保存,易於分割。於是金屬貨幣就這樣產生了。

  一個人是貧還是富,依照他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娛樂品的多少和品質決定。商品的價值分為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任何商品的真實價格就等於該商品能使他購得或者支配的勞動量,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是尺度。世間所有財富,最初都是用勞動而不是用金銀購買的。雖然勞動是所有商品的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但是商品的價值通常並不是用勞動去衡量的,而是透過商品的名義價格去衡量的。通常而言,勞動也像商品一樣有真實價格和名義價格。所謂真實價格就是報酬勞動的必須數量的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所謂名義價格就是必須數量貨幣。勞動者的貧與富,不是與勞動的名義價格成比例,而是與勞動的真實價格成比例。勞動的真實價格,一年一年的來說貨幣更容易體現。一個世紀來說穀物更容易體現。

  在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勞動是決定各種物品相互交換的主要標準。比如,兩個小時勞動才能獲得的物品的直接必定兩倍於一個小時就能獲得的物品。如果要讓資本投入生產,務必給其相應的報酬(也就是資本利潤),這個時候資本也參與了勞動產物的分配,資本的利潤與資本的規模有關。土地私有化之後,地主會要求土地上所有的產物中的一部分會自己(也就是地租),這個時候地租也參與勞動產物的分配。勞動不僅僅衡量價格中分解為勞動那一部分的價值,而且衡量價格中分解為地租和利潤的那部分價值。分開來說,每一件商品的價格或交換價值,都是由這個是那個部分全數或者其中之一構成。合起來說,構成一國全部勞動年產物的商品價格,比如由這三個部分構成,並且財富就是以這三種方式在不一樣的國民之間分配。一國財富的勞動產物的普通或平均價值是逐年增加,還是逐年減少要取決於工資,利潤以及地租是以怎樣樣的比例在國民間分配。

  商品的自然價格就是一種商品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於生產,製造這商品乃至運送這商品到市場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資和利潤,這商品就是按自然價格出售的。商品的市場價格就是商品通常賣出的價格。商品的市場價格有時高於自然價格,有時低於市場價格。市場上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稱為有效需求者,他們的需求是有效需求,正因這種需求使得商品的出售可能實現。市場上任何一種商品的供售量,如果不夠滿足這種商品的有效需求,那種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就不能得到他們所需求的數量,他們當中有些人,寧願支付高價格也不願意得不到商品。於是競爭便在有效需求者之間發現,市場價格高於自然價格,價格上升程度大小,要看貨品的缺乏程度和競爭者富有程度和浪費程度的大小。反之,如果市場上的供售量超過了這種有效需求,這種商品就不能全部賣給願意支付自然價格的人,其中的一部分務必賣給出價較低的人,市場價格於是低於自然價格。下降程度的大小,要看賣方怎樣急於要把商品賣出,易腐敗的物品比耐久性商品在賣方之間競爭更大。市場價格雖然能長期高於自然價格,但是卻不能長期低於自然價格。如果市場價格低於自然價格,必然是工資,利潤或者地租中某一方或全部都不能到達自然率。這樣這三方肯定抽掉

  一部分,使商品數量接近有效需要量,向自然價格靠近。自然競爭的市場價格一般都是賣方能承受的最低價格,壟斷的市場價格都是有效需求者能承受的最高價格。

  關於勞動工資和利潤,如果一個人透過勞動不能獲取養活自己,那他務必透過坑蒙拐騙來獲取他活下去的必需品。因此在制定最低工資時務必要讓勞動者能養活全家人。最高工資不是出現最富裕的社會,而是出此刻最快富裕的社會,也就財富增加最快的社會。在不斷進步的社會資本具有較低的利潤,勞動者具有較高的工資;在財富停滯的社會資本具有較高的利潤,較低的工資;在即將衰退的社會,資本具有最高的利潤,最低的工資。

  國富論讀書筆記(5):

  國富論讀書筆記

  經典的可貴之處在於你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穫。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無疑就是這樣的經典。對於經典著作,我總習慣於帶著批判和疑問去閱讀和思考。這使得我的閱讀之路充滿了荊棘,也充滿了樂趣。這次的閱讀,我把切入點選在了斯密之於當代中國的好處。帶著這個疑問,我再次回到《國富論》尋找答案。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即將過去,中國在這十年中的變化是舉世矚目的。簡而言之,成就顯著,問題依舊。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是中國在第二個十年中不得不應對的首要問題。中國能夠跨越資本主義走過的路嗎?不能!馬克思給我們指出了罪惡,卻沒有找到改變的方法。事實已經證明,馬克思開出的藥方並不適宜。當我們尋找新的方向時,亞當、斯密會是我們的選取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這是我重讀《國富論》的第一個啟示。

  中國此刻最需要的是一個真正根植於社會的自由和法治傳統,亞當、斯密或許能帶給我們一個契機。正因他代表著一種新的思維,一種顛覆兩千年中國封建傳統的思維。這就是自由主義,一種基於個人至上理念的哲學。亞當、斯密生於蘇格蘭,在十八世紀的蘇格蘭,有一個思想傳統,叫做自然秩序理念。這種自然秩序是透過未預期的社會結果構成的,也就是說,市場,像語言、法律體系和許多其他現代社會制度一樣,不是中央計劃或群眾調整的結果,而是因很不相同的原因而行事的個人行為的未預期的的社會結果。這種思想乍看平凡無奇,細味其中蘊含的經濟好處卻極為深刻。正因一旦理解這一觀點,就意味著我們務必放下讓政府指導市場運行的傳統觀念,讓自由市場機製成為指導我們進行經濟活動的看不見的手。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所謂的看不見的手自由放任都能夠說是由這一傳統衍生的思想。顯然,對市場的強調將極大地釋放它蘊含的力量。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印證了這一點。但過往的成功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忽略了市場體系的基礎自由和法治。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雖然從未明確提出市場與制度之間聯繫的理論,但作為蘇格蘭傳統的繼承者,我們從他的文中能夠感受到他並沒有一味地強調市場的萬能,而是不經意地點出,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設計,市場也會變成萬惡之源。沒有以自由和法治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逐漸失去它的魔力。縱觀西方自由市場的發展,無不是伴隨著個人自由的不斷延伸和擴展。重讀《國富論》,讓我更加確定這一點。按照亞當、斯密的邏輯來看,這兩者也確是有著內在聯繫的。市場鼓勵個人的自由交換,並透過法律,而不是政府的強力,來保證這一交換的順利進行。個人的行為只受價格、道德、法律等自然因素影響,個人的創新自此才真正得以帶來人類社會的巨大發展。市場和法律良性互動的背後,是政府權力的不斷壓縮,個人自由的不斷彰顯。創新精神作為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個人的自由得到足夠的保障之後隨之而來的產物。反觀中國的幾千年歷史,從未有過個人自由的覺醒。即使清醒如魯迅者,也只但是徒然的吶喊,最終淪為統治者的工具而已。《國富論》讀書筆記3篇《國富論》讀書筆記3篇。皇權專制的思想深入國人骨髓之中,中國的市場機制先天不足。孟德斯鳩曾言,一個民族的總精神決定了這

  一民族國家的性格。中國的總精神裡面缺少了對個人的關注、對自由和法治的關注,卻似乎只是在重複著兩千年的循環。

  亞當、斯密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市場的發展有可能彌補中國存在的缺陷,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按照《國富論》的邏輯去謀求持續的經濟發展。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失去了最初讓個人自由伴隨市場發展的最佳時機,改革的紅利被制度的成本不斷侵蝕。慶幸的是,我們在這十年中,真正地融入了這個世界。我堅信若干年後,2016年將會被視作中國改革的分水嶺。正是正因WTO的身份認可,讓中國迎來了黃金十年。經濟的開放帶來了文化、法律甚至思想的開放,我們的思路在改變。社會開始關注個人的自由,法治的思想被人們不斷提及,這一切來之不易。當務之急是將市場機制的完善與個人自由的發展間的辯證關聯作為下一階段中國前進的方向。毫無疑問,就這一思想而言,沒有亞當、斯密更適合的代言人。在中國,亞當、斯密務必成為新的馬克思。只有作為一種信仰,被普通人用行動去踐行,才能解決中國當前的改革困境。沒有個人的自由,就沒有市場的真正發展,也就不可能推動法治的實現,社會的進步也無從談起。中國輸不起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因此沒有時刻去選取。基於自由和法治為基礎的市場,讓十九世紀屬於了英國,二十世紀屬於了美國。如果中國人能讀懂了《國富論》,我堅信二十一世紀真的會屬於中國。

  的確,通常他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麼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在此種狀況之下,與在其他許多狀況之下一樣,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引導他去儘力到達一個他並不想要到達的目的。而並非出於本意的目的也不必須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狀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國富論》中我最偏愛第四篇第二章。這一章的題目是《論限制從外國輸入國內能生產的貨物》。在我看來,它能夠說是此書最精華的部分。每一次的閱讀我都從那裡開始。以上引用的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段落,看不見的手理論自此進入世人視野,被無數次的頂禮膜拜。我此刻要做的是重新對其進行解讀,闡明它對於當下的中國意味著什麼。這是我重讀《國富論》的第二個啟示。

  看不見的手講的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由於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我們需要有一種機制來引導我們的經濟交換。價格作為一種信號,能夠有效地調節經濟活動。自由競爭市場則是能最大限度發揮價格信號調節功能的機制。因此亞當、斯密告訴我們,政府什麼都不好做,只要維護好市場的運轉就能夠了。剩下的事情交給市場來,個體分散的競爭能夠在價格信號的引導下,使得社會的福利最大化。對於這一個看似很不合理的結論,亞當、斯密並未作出嚴密的邏輯論證,這是他的弱項。但這無損於他對人類的巨大貢獻。後世兩百餘年的經濟財富的巨大增長,市場機制的優越性,政府在經濟事務中的退出這些事實讓《國富論》的預言成真。也讓亞當、斯密站到了經濟學之巔。而經濟學經過兩個多世紀的發展,也對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作出了極其嚴密的數學論證,那裡不予贅述。既然市場機制如此完美,是不是政府在經濟事務中一無是處呢?換句話說,鼓吹自由放任的亞當、斯密如何看待政府的存在。我在《國富論》的第四篇第九章讀到這樣的字句:

  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君主只有三個應盡的義務。第一,保護社會,使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侵犯。第二,儘可能保護社會上各個人,使不受社會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壓迫,這就是說,要設立嚴正的司法機關。第三,建設並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某些公共設施。

  在我看來,那裡面蘊含著極其深刻的真理。它告訴我們,在存在著政府過多干預的時代(彼時的英國,此時的中國),什麼樣的政府才是我們需要的。傳統的中國,政府極度壓縮了市場的空間,市場從未主導過經濟的發展,個人的自由就更是天方夜譚。直到最近的三十年,我們才真正開始嘗試著讓市場來說話。中國人民摸著石頭過河,一不留意摸到了看不見的手,它拉著我們完成了初始的勞動分工和產業構成,帶著我們走出了製造業拉動的中國崛起之路。然而,缺乏內在基礎的市場機制是難以持久的。市場化才剛剛累積到一些實質性的成果,一場金融海嘯,就讓中國重新走上了國有化的不歸路,一不留意,粉身碎骨。我們其實還沒有學會走路,此刻就想跑得比人家還快。誠然,此刻的時代不一樣於亞當、斯密的時代,政府就應起到更大的作用。但這不能成為我們脫離實際經濟發展規律的理由。客觀上講,中國連真正的市場經濟都算不上。政府在我們那裡,從未退出過市場,讓價格完全獨立地引導個人的經濟事務。也就是說,看不見的手後面始終都有一隻看得見的手。此刻,這隻罪惡之手竟然光明正大地站出來,妄圖扼殺看不見的手。因此應對畸形增長的20xx,我無言以對。那些空談國家與市場並重的善良的人們,似乎忘記了我們還是一個高度集權

  的政治體制,市場機制並不是不需要維護的,它其實很脆弱,需要我們發奮去爭取,才能夠得到。我們的市場機制剛剛起步,進一步擴大市場化的範圍才是當下中國的最優選取。很多人卻叫囂著市場化過頭,把制度轉型的成本全部嫁禍給市場,這難道不是歷史的倒退?!我倒是很想多買幾本《國富論》,免費送給他們,好好讀一讀。

  最近很多的思考集中在了中國的製造業。在某種好處上,製造業是繼農業之後,推動中國三十年持續發展的最大動力。如果按照主流的觀點,將這次金融危機看作中國改革的拐點的話,在我看來,製造業依然是中國解決當前困境的唯一出路,這部分的潛力尚未被充分挖掘。重讀《國富論》,堅定了我的這一看法。這是本次閱讀所得第三點啟示。

  學過西方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學習國際貿易理論,我們是從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優勢概念開始的。而在《國富論》的第四篇中,他關於自由貿易的一系列討論,就是對這一概念的準確闡釋。個人認為,這是他書中最富邏輯的部分,也是他對於微觀的經濟分析所做的最大貢獻。絕對成本優勢概念的主要涵義,簡而言之,即在國際貿易分工中,一國的資源稟賦決定了該國的經濟結構。按照這一邏輯,中國最大的資源稟賦是什麼?毫無疑問,廉價勞動力!顯然,中國要發展的就是能夠充分利用這一稟賦優勢的行業。哪個行業最能有效吸收廉價勞動力?毫無疑問,製造業!只有透過製造業,我們才能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稟賦。如此簡單的邏輯,卻被大多數國人所忽略。《國富論》讀書筆記3篇文章《國富論》讀書筆記3篇出自gkstk/article/wk-11615241050669。html,轉載請保留此鏈接!。當產業轉型成為熱門話題時,我們很少反思有沒有走得太快。金融危機迷惑著我們的視線,繁榮的中國經濟阻撓了我們清醒的思考。重新認識到資源稟賦的決定性好處,才能找准經濟發展的方向。當然,關於究竟是內需,還是出口,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更有好處,屬於另一個問題,在那裡就不作討論。畢竟我只是想說清楚,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

  國富論讀書筆記(6):

  《國富論》讀書筆記

  《對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的作者亞當?斯密,在經濟學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說法,至少300年內,人們都將在市場經濟中生活,不會有人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推翻牛頓力學那樣推翻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亞當?斯密不僅僅是一位經濟理論學家,他也為這種理論帶給了有力的證據與準確的數字,確實做到了有七分證據,不說八分話的治學態度,而這種治學態度正是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所缺少的態度。因此,熊彼得說亞當?斯密注重實際,將各種不一樣的數字與因素一併思考,對以後作為抽象的理論奠立了基礎。

  斯密《國富論》一書從生產力和生產關聯的各個不一樣側面詳細而嚴謹地論證了如何增加國民財富和促進經濟的發展繁榮。他採用了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礎的宏觀分析方法,綜合了人性論、法律與政治理論及經濟思想理論的分析視角,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運用新興古典經濟學關於勞動分工的理論,分析了勞動分工的決定因素,並進一步結合新興古典分工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分析了不一樣經濟實力的欠發達區域在不一樣的階段如何選取最優分工網路,並藉此分析了我國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緩慢的內在原因。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開篇就談到了勞動分工。他認為勞動分工和市場競爭是國民財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但經濟學發展的一百多年間,市場競爭理論得到了極大豐富,而勞動分工理論卻相對顯得蒼白。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興古典經濟學,利用超邊際分析方法,復甦了斯密關於勞動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分工理論認為,勞動分工是透過制度安排而與交易費用相互決定的,即:由交易費用決定的制度安排決定勞動分工,而勞動分工透過分工經濟提高制度收益,並進而降低交易費用。作者給出了兩個理論模型及其修正。

  之後,作者證明了勞動分工理論中的三個重要命題。

  命題1:勞動分工產生遞增的規模報酬,是經濟進步的源泉。

  命題2:勞動分工依靠於勞動分工,沒有任何外生優勢的單純分工也能實現經濟進步。

  命題3:經濟發展依靠於必須的人口規模和經濟制度,在地理上表現為一個波浪式的推動過程。

  另外,新興古典分工理論證明,不一樣區域在不一樣的經濟發展階段,對應於不一樣的分工水平,產生不一樣的增長效果。因此,欠發達區域應對不一樣的人口規模、制度供給、交通條件,應選取不一樣的分工模式。作者據此將欠發達區域分成三類,並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擇。

  區域模式1:人口較多、居住密集的欠發達區域

  根據命題2,此類區域即便沒有任何優越的資源稟賦或比較優勢,依靠自身的市場需求,選取適宜的分工模式,也能實現經濟進步。

  作者認為,應將此類區域細分為若干個子區域,將相關產業分類聚集,發展園區經濟,以節約交易費用,提高專業化水平,進而產生產業簇群。

  區域模式2:人口較多、居住分散的欠發達區域

  此類區域以中國中西部的農業大省為典型代表。正因多數居民都分布於廣大農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間貿易的交易費用很高,制度創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給水平低下。當務之急是提高專業化水平,以便與高水平的分工網路對接。

  提高市場分工水平有兩種途徑。一是大力發展中小城鎮,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從而減少交易費用和制度創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點是鼓勵專業化的生產和服務,為個體私營企業的成長和發展帶給服務。根據命題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產業,也就應是在專業化的基礎上選取以農產品為核心的分工網路。

  二是融入臨近區域的分工網路,即給發達區域打工。正因在經濟發展初期或工業化前期,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來支付交易費用和學習成本,也難以承受為集中人口而進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費。而此類區域勞力成本相對低廉,因此可選取有資源稟賦或內生比較優勢的臨近區域,為其帶給配套生產或服務。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勵企業向專業化發展,透過產業集聚加強企業之間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業家的管理素質。

  區域模式3:人口較少的欠發達區域

  此類區域人口較少,無論是否集中,從理論上講都難以獨立構成一個合意的分工網路。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區域在某些方面的專業化水平,以便融入發達區域高水平的分工網路。在積累了必須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經濟環境得以改善後,在分工網路上能夠逐步擺脫對地理交通條件的依靠,從而逐步與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區域進行貿易往來。在此過程中政府應重點扶持有必須比較優勢或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併購、擴張,帶動其他企業構成連鎖效應和學習效應。

  《國富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把人的自利心與公利心做了和諧的統一,讓我們知道了自利與公利並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利於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會自然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來引導著人們做出有利於社會與個人的最佳選取,沒有任何政府與個人會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要代替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必會帶來混亂。這隻看不見的手是什麼呢?斯密雖然沒有直接表達,但是全書已經告訴我們,那隻看不見的手正是人類的利己之心。

  • 讀書筆記500字
  • 如果不曾相遇
  • 《雅舍談吃》讀書筆記
  • 我愛讀書作文300字
  •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

推薦閱讀:

第四章:名詞性從句
筆記工具思考與功能設計
胡一鳴命理筆記1
多年的讀書筆記之驗方精選篇
聽凈空法師講經筆記摘錄

TAG:筆記 | 讀書筆記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