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選讀
教案示例
一、導入
《史記》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史記》文章之價值,無論何人當不能否認」,著名思想家梁啟超確立了《史記》的十大名篇,強調要「精讀之」。節選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出自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傳》則再現了屈原的高尚品質和卓越的才能,表現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悲憤。閱讀節選的三個「列傳」片斷,結合已學過的作品和《語文讀本》所選的《史記》里的文章,加深對《史記》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誦讀指導
誦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語言、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最好手段。
經過兩年半的高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這三篇史傳應以指導學生自讀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讀音;②注意古今異義的詞;③歸納多義詞的詞義及詞類活用的現象;④歸納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鑒賞評價
方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廉頗藺相如列傳》
通過藺相如和廉頗形象的塑造,頌揚了「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愛國主義精神。
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過一組生動的故事表現出來的,完璧歸趙、澠池會是集中地表現他建立在愛國思想基礎上的勇和智,將相和則是集中表現他識大體顧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趙國和氏璧,這一懸殊的不等價交換出於強秦之口,顯然不是出於誠意。趙國答應易璧,等於自甘屈服;如不答應,秦國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趙。趙國君臣十分清楚秦國的這種政治陰謀。經過權衡之後,他們決定通過外交鬥爭以求得解決,爭取化被動為主動。但是誰可以為此出使呢?在這緊急關頭,宦者令綴賢推薦了藺相如。
秦國曆來貪暴無信,人們稱之為「虎狼之國」,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艱巨的。但是,由於他事前有周密的考慮、充分的準備和明確的鬥爭目的,所以能夠做到隨機應變,處處爭取主動。秦王在離宮中的章台接見藺相如,傳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沒有舉行隆重的接見禮,完全暴露了無意償趙城的企圖。藺相如當機立斷,他機智地誆回和氏璧,並以身死玉碎威懾秦國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裝出一副真想償還趙城的樣子。這種無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場外交鬥爭的失敗。
在「澠地鬥智」中,相如請秦王擊缻,召入御史書之,請以咸陽為趙王壽,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銳氣,直到盟會結束,秦王「終不能加勝於趙」。藺相如以他的機智再次取得了外交鬥爭的勝利。
廉頗與藺相如相較,資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戰之功,以勇氣聞於諸侯」,位為國家的上卿。對於藺相如由一個布衣之上一躍而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頗頗不服氣。他認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聲言要當眾「辱之」。一個是勇將,一個是智士。藺相如深知,「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個在也」。而今二人相鬥,如兩虎相朴,「其勢不俱生」,這將危及國家的安危。於是他顧全大局,稱病不朝,「不欲與廉頗爭列」。道遇廉頗,「引車避匿」。相比之下,廉頗意氣用事,爭個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頗畢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爭勝,無非是爭個人的面子。後來當他一旦明白過來,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負荊請罪,肉袒謝相如。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同樣是出於「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這就是廉藺交歡的思想基礎。
《屈原列傳》
司馬遷在這篇史傳中,記載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闡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評述了他的代表作《離騷》,著錄了他的《懷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確的政治主張和偉大的人格。
1.司馬遷認為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是正確的。敘述楚國和齊奏的關係,是以歷史的教訓來證明屈原主張的正確。楚懷王重用屈原為左徒時,齊楚從親,秦不敢侵犯。楚懷王聽信上官大夫的毀謗疏遠屈原後,秦國就令張儀來離間齊楚的關係,破壞兩國的同盟,以便各個擊破。從此,楚懷王一次次上秦國的當,終至客死於秦。楚頃襄王繼位後,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為秦所滅。楚國親齊,秦不敢侵犯;親秦,則吃秦的大虧。
2.司馬遷對屈原的政治才能異常推崇。他認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樣的政治,以為屈原的主張是舉賢授能。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還稱讚《離騷》「明道德之廣崇,治禮之條貫,靡不畢見」。
3.司馬遷讚揚屈原的高尚人格和鬥爭精神。楚懷王昏庸貪婪,對外親齊親秦搖擺不定,對內寵任奸佞,聽信讒言。屈原雖不被重用,仍堅持自己的理想,為挽救楚國危亡堅持鬥爭。司馬遷認為屈原「志潔」「行廉」,「皭然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在敘述屈原作《離騷》的原因時,稱「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信陵君竊符救趙》
司馬遷稱信陵君為「魏公子」,表現出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禮賢下土,所養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竊符救趙,全賴乎客。寫客是為了襯托信陵君的禮賢下士和急人之難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禮賢以國事為重,這是司馬遷的理想。這篇文章充滿著愛國主義的激情。
侯贏隱身在看門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賢者,而且精心設計了禮請侯贏的場面。魏公子舉行宴會,高朋畢至,貴賓滿堂。公子本人率眾多人馬車輛,親自去迎接侯贏赴會,這給了侯贏很大的面子。而侯贏穿戴著破舊的衣帽,表露出滿不在乎的輕慢。公子親自駕車,他卻傲然直登上座。車到半途,他又下車去訪問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鬧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談論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邊。但公子的態度卻越來越溫和,沒有絲毫慍色。宴會上,公子當著滿堂貴賓,讚譽侯生,又親自問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卻對公子說:「今日贏之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廣眾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誕來反襯公子的禮賢下士和虛己待人,是不同尋常的舉動。後來信陵君在竊符救趙的非常壯舉中完全得力於侯生的策劃,這才使讀者明白「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夠難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許了。侯生後來果然以死勵軍,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在司馬遷的心目中,信陵君是個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語言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大量的對話描寫,《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傳》中的人物對話,都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三篇文章記事寫人的語言都十分豐富和精當,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動的形象性。
結合三篇課文後面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來品味。
五、拓展訓練
(一)按《廉頗藺相如列傳》書後練習四的要求,讓學生讀讀史論,學習從不同的方面思考問題,質疑問難。
(二)讀下面兩段文字
1.《史記·益嘗君列傳》節文
齊湣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素相。人或說秦陽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奏,秦其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願得君狐白裘。」此時益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人奉獻之昭王,更無他襲。孟嘗君患之,徧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臧(儲藏室)中,取所獻狐王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益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更通行證),變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秦昭王后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驛車)逐之。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出如食頃,秦果追至關,已後孟嘗君出,乃還。始益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賓客盡差之,及孟嘗君有案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後,客皆服。
2.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練習:
1.兩篇短文譯成現代漢語。
2.你對王安石《談〈孟嘗君傳〉》一文的看法寫成一篇短文。
推薦閱讀:
※史記 鄧麗君傳
※二十五史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史記中,為什麼蕭何、張良入世家,而韓信入列傳?
※王立群讀史記之呂后
TAG: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