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中國畫
什麼是中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主要是指用毛筆、墨和國畫顏料等工具材料以一定的技法在帛或宣紙上作畫的一種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屬於中國的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按其種類主要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種。
按其技法主要分為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
簡單地捋一捋中國畫史
約4萬年前,原始人——足跡(區分同伴和野獸)——凹凸明暗關係——中國畫起源
約1.5萬年前,神話中的上古時代——岩畫——中國畫的雛形。
隨著人類的發展,中國畫也隨之發展。
——秦漢繪畫(吟唱史詩)
(秦磚漢瓦均以線條作為主要表觀手法反映神話故事、風俗人情,有《詩經》般重要)
——魏晉南北朝繪畫(中西繪畫第一次大融合)
(傳神論技法與印度、西域佛畫技法的整合。使得繪畫題材、技法和風格等均發生了大變化)
——隋唐繪畫(全面繁榮)
(人物畫名家輩得出閻立本《步輦圖》,吳道子 《老子化胡圖》張萱、周昉《搗練圖》)
山水畫粲然興起:趙夫人、展子虞《游春圖》,李思訓、李昭道、王維花鳥畫獨立成科、韓幹(畫馬)韓滉(畫牛)
——五代兩宋繪畫(黃金時期)
(畫院山水畫、花鳥畫成就經典(徐熙《雪竹圖》),成就荊浩、關仝的北派山水和董源、巨然的南派山水、許多頂尖的技法在這時候形成,皇帝宋徽宗趙佶自創「瘦金體」字,親掌管翰林圖畫院)
——元代繪畫(成熟的文人畫)
(元代繪畫強調文字性和筆墨韻味,重視以書法用筆入畫和詩書畫的結合,追求古意和士氣。形成了南有趙孟頫、北有高克恭的藝術成熟期(南趙北高))
——明代繪畫(世俗化轉向)
(清逸型文人畫取代嚴謹型畫院派繪畫,提倡詩書畫一體化思想。文人畫代表董其昌提出「南北宗倫」,把對筆墨的要求放到第一位,講究筆致墨韻,畫格明秀,以雅文化(文人畫家)壓抑俗文化(職業畫家))
——清代繪畫(傳統繪畫的最後輝煌)
繼承南宗的「四王吳惲、四僧與地域畫派林立。西域的洋畫流入形成風尚(利瑪竇獻畫,郎世寧入乾隆宮廷做畫師))
——現代繪畫(中西大融合)
(嶺南畫派的折中中西、整合古今的時代精神影響了林鳳眠、徐悲鴻的融合動機,開闢出20世紀中國畫發展的新天地。形成海派、嶺南派、京派三足鼎立局面。出現了南黃北齊(南有黃賓虹、北有齊白石)傑出人物)
——當代繪畫(百家爭鳴)
(當代中國繪畫的重要參照系是西方藝術,其視覺圖式從單一至豐富,從平面到立體,從重筆墨到重色彩。不中不西,已經沒有方向了。)
如何欣賞中國畫
中國山水畫最本質的欣賞原則我認為還是黃賓虹的「三不朽」:「一用墨不朽也;二詩書畫合一不朽也;三能遠取其勢,近到其質不朽也。」
欣賞中國畫的要求,按孔子的話說就是「故君子遵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照而道中庸」,這是《中庸》的總綱,用在這裡比較合適。
「尊德性」就是天賦、悟性;
「致廣大而盡精微」就是要求教求學,掌握深厚的國學知識;
「極高明而道中庸」自己有極高的素質和修養就能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在這裡,就是可以欣賞中國畫了.
那麼,到底怎樣去欣賞中國畫呢?
「四看」原則:一看氣韻;二看意境;三看筆墨;四看詩書畫搭配。
歸根結底,按我個人的體會,欣賞中國畫就是三個字:「看、游、悟」。
第一、「看」
對人物畫的欣賞要像看電影、看小說、看環畫那樣看其是否用筆精準,看其是否細膩傳神,看其是否主題突出、故事精彩、情節感人。
比如,欣賞北宋張擇端的人物畫《清明上河圖》。
這屬於風俗畫,規格:24.8公分×528公分。
「清明上河」,即春天河邊踏青的意思,有「柳外雕鞍公子醉,水邊紈扇子麗人行」詩句,還有一首童謠:「正月燈,二月鷂,三月上墳,船里看姣姣」,姣姣就是姑娘的意思。
全幅大圖自右向左,由遠而近,看過去,作品主要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農村,另一部分是市集。從故事情節上看可分三段。
第一段,首段
(效外景色,人物入城)
晨曦初露,寂靜村頭,略呈寒意,房舍稀落,嫩柳初放,漸見小溪旁的大路上一溜駱駝隊,遠遠的從東北方向汴京走來,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婦人。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清明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雖是清明時節,但人們輕鬆自在,一派祥和恬靜的鄉村景象。(主人公入場為全畫拉開序幕)
第二段,中段
(虹橋之景 升起故事高潮)
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口稠密,喝茶的,看相的,用餐的,還有在「王家紙馬店「買祭品的,絡繹不絕。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滿載貨物逆流而上的,有停靠岸邊緊張卸貸的。橫跨汴河上的一座宏大的木質虹橋宛如飛虹。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樑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個人忙著放下桅杆,以便船隻通過。領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像在在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橋頭布滿刀剪攤、飲食攤和各種雜貨攤。兩位攤主正在爭相招攬生意。這裡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是畫面故事情節的高潮部分。
第三段,末段
(城內街景)
歌樓灑肆、作坊、醫家、人物眾多,街頭繁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官吏,有坐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背簍的引腳僧人,有聽書的街巷小兒,有狂飲的豪門子弟,有行乞的殘疾老人,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
城門高大宏偉,幾匹駱駝緩緩地向城外走去。這時,內城方向一隊官家人馬威嚴開出。掌控全局。(主人公退場長畫落下維幕)
鑒 賞
藝術特色:用筆廉工帶寫,設色淡雅;構圖採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各種情節,組織得錯落有致,同時又具有情趣。
第二、「游」
對待山水畫欣賞要像旅遊區旅客觀景一樣一路仔細地觀覽過去。北宋畫家郭熙提「高、深·平」的「三選法」,就是對待一幅完整的山水畫要採取「平遠、深遠、高遠」的辦法來進行鑒賞。
例如,郭熙的《早春圖》。
(全景圖,自下而上的「游去」)
底部:
底下這一部分的視角,像是離畫中人物不遠處的小山坡上。古樹蒼翠,行旅離船上岸,遠處水接連天,山影朦朧。一眼平而遠的視角。
中段:
已經游到了山的中段,遊客像坐在直升飛機上一樣,人隨著山的路徑而飛起。曲徑通幽,兩山夾一溪,深不見底,但聞潺潺流水聲,一派深遠感覺。
山頂:
山頂部分,此時遊客離山頂應該是很遠的距離,畫卷的瀏覽方式則更簡單,即「如行舟上」,不能到山頂峰了。遠遠的看起來高聳入雲,氣勢宏偉。連綿不絕。即是高遠部分。
郭熙乃北宋中期畫家之首,名氣很大。在中國畫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又如:元朝大畫家倪贊的《容滕齋圖》。
平遠其近景:是平坡,上有疏林茅舍,處處見筆。
深遠看其中景:往往留出空白,透著清朗之氣。
再觀遠景:多為低矮山巒,曠遠無邊。
看高遠的上半場:又是空白,疑為雲矢,又似平湖。
這種構圖法影響中國畫壇幾百年。
圖上有題跋,句句清雅,書法俊美,可以說是詩書畫三色。
第三、「悟」
對待花鳥畫欣賞要像在花園裡賞花在古玩店裡鑒賞古玩一樣認真觀賞,最後參悟出其精神內涵和表達的主題思路。
例如:唐代畫家戴嵩的《鬥牛圖》(現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館)。
此圖繪兩牛相鬥的場面,風趣新穎。一牛前逃,似力怯,眼光時時掃向猛追的牛,另一牛窮追不捨,低頭用牛角猛抵前牛的後腿。雙牛用水墨繪出,以濃墨繪蹄、角、點眼目、棕毛,傳神生動地繪出鬥牛的肌肉張力。逃者喘息逃避的憨態、追者蠻不可擋的氣勢。牛之野性和凶頑,盡顯筆端,「斗」之主題非常突出。
又如:清朝八大山人朱耷的《鷺石圖》。
此圖用墨恰到好處,這裡每一處用墨都是畫家的心聲。奇石之上簡單幾筆勾出一隻翻著白眼的鷺,意境蒼涼、冷逸,孤寂。他將自己心態環境的造型符號巧妙地變成花鳥畫語彙,給人強烈奔放的美感和無限感慨的創造。
朱耷又名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畫家,明朝皇族後人,入清曾削髮為僧,一生坎坷,在創作中安放自己的孤獨的靈魂,他自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他常將「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寫,彷彿像:「哭之」「笑之」字樣。寓意故國破亡,哭笑不得。大有李後主的「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意。
所以,從一幅《鷺石圖》上可以參悟出畫家當時的倔強,不滿而又孤傲的心態。世人評他「 一枝一葉是骨血,一花一鳥是悲啼」誠不為過。
中國畫的鑒定
最後,簡單的說說當前中國畫鑒定:
一是看紙質(新老渲紙、麻紙、帛,有別於老畫新畫);
二是看筆墨(是否是印刷品再添筆,現今行畫有本刻水印,作坊拼圖等高仿作品);
三是看結構(是否屬於拼湊成圖);
四是看繪印(書法、印章是否真實)。
後記:很長一段時間,我對於中國畫的認識僅止於齊白石的《蝦》,至於這個作品屬於什麼種類,技法是什麼,如何鑒賞,通通不知,還自我安慰到:我生來沒什麼藝術細胞,中國畫這種太深奧的藝術,我等凡夫俗子還是不要沾邊了。
直到一天晚上,梁老師發來一篇16頁的word文檔,點開細細一看,就被其中附帶的中國畫氣韻所吸引,並就著梁老師文中的鑒賞思路一路隨著文圖往下,思緒也漸漸沉浸到了中國畫的獨特藝術之美,這種意境和意趣是大眾的娛樂活動所無法比擬的。難怪有這樣一句話:做一個中國人,一定要學會欣賞中國畫,它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也是全中國人應該要了解的藝術。
在此,感謝梁老師花費精力和時間寫了這麼好的文章不藏私地分享給大家。身邊有一個這麼好的老師,這也是我們可遇而不可求的幸運。
羅曼. 羅蘭說過:「藝術是一種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學會欣賞藝術之美,即是學會享受生活之美。生活的更多迷人之處,永遠留待我們用終身學習的心態去發掘,去感知,去享受。
推薦閱讀:
※【國畫】名家工筆畫《纖纖竹》
※【國畫入門教程「蔬果篇」】絲瓜的畫法
※誰的山水畫畫的好 我只服國畫大家林德坤
※國畫愛好者,千萬別讓現代丟了中國畫繪畫術語!
※【轉載】【國畫】名家工筆畫《纖纖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