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理性地談一談移民:什麼樣的人適合移?什麼時候移?

十幾年前,韓寒出道的那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印象最深的一篇不是《杯中窺人》也不是《物理班》,而是朱俊鳳的初賽作品《Are You Going To America》。西南小城的初中生,讀著上海孩子在高中準備留美期間的眾生相,遙遠又嚮往。中考過後,我最好的朋友去了城市另一端的高中,上出國班。去加拿大之前我們最後一次見面,她說「我到了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己買保險,哪天走投無路了,還可以拿命換錢還爸媽。」聽得我悲從中來。

初戀的男孩子,從小看美國電影聽英文唱片。大學畢業直奔加拿大,去年宣誓入籍。大學時代的閨蜜,年近30毅然離開北京去了波士頓,如今碩士快畢業,開始籌謀一張綠卡。我在22歲生日的前幾天,輾轉飛抵佛羅倫薩。一晃8年過去,拿了永居,沒換國籍,因為很難說清心中是否歸屬義大利,生活卻再也回不去成都或北京。

也許新世紀之初那一批移民,大多是巧合,是運氣,是求學道路上自然而然的結果。今天我們熱切討論的,卻是一種嶄新的,被稱作「人肉翻牆」的集體焦慮。離開可以解決問題嗎?關於我們詬病最多的部分,比如乾淨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質的教育...這些可以。但一枚硬幣永遠有它的兩面,如果你只因為以上這些眾所周知的優點而動了移民的心思,那麼不妨讀讀今天的推送,它是一個新移民寫給後來人的核心三問。

1

什麼樣的人適合移民?

大家都在談論「移民」時,它已註定成為葉公好龍者的狂歡。境外度假、投資甚至短期居住如戀愛,可以只喜歡它的好,開心就去。移民如婚姻,講究的是三觀一致。文化乃至語言上是否能融入都不要緊,事實上,對於第一代移民來說大部分終生都無法完成文化的融入。但價值觀一定要和移居的國家接近或一致。

移民,永遠不是某一個社會形態中多數」成功者「的選擇。一個在國內非常「主流」的成功人士,為了提高生活品質而選擇移民,多半是會遭遇失望的。財富能帶走,社會地位不能帶走。親情能帶走,社會關係不能帶走。股份能帶走,對企業的控制不能帶走。一個新移民,能夠享受到藍天白雲,卻聽不懂電視里脫口秀的政治笑話。可以買到便宜的奢侈品安全的食品,卻難以在哪怕社區會議上發聲。

曾有過來人說,「殺死」新移民最快的武器是「寂寞」。但即使是最內向的人,也可能成為一個「被殺死」的新移民,這時他所缺失的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而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存在感:沒有人認識他,他過去的成功和眼前的人沒有半毛錢關係,他固然會在消費或享受公共服務時受到尊重,這種尊重卻僅僅是對方職業化的表現,甚至還包含了對他濃重外國口音的極大耐心。從社會機能的角度,他驟然退化成了一個兒童。不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而努力成長的話,恐怕往後便只能在回國參加同學會時找到一點「存在感」了。

關於移民的職業另一個不得不說的真相是,第一代移民有50%以上的機會是為中國企業/中國人工作或負責與中國有關的業務。剩下30%以上可能從事著最基本對語言和文化程度要求很低的簡單勞動。只有不到10%的移民完全從事和當地人相同的專業性工作,這部分移民基本集中在教育、科學、計算機、文化或藝術等領域,這些職業共同的特點是高度依賴個人能力且社會化程度偏低。而除了最後這一種「絕對少數」,無論是從事簡單勞動還是負責中國業務的移民,在職業生涯上都面臨十分有限的上升空間:新移民領導一批本國人的情況是非常罕見的。

基於以上幾點,我們大致可以判斷如果之前從事社會化程度很高的工作,並對職業發展/成功有較強的渴望時,是不太適合貿然移民的。相反如果本身的職業是依靠專業知識和創造性,直接生產產品和服務而非依靠經營管理時,則更容易在移民國繼續從事原來的工作。這個原則對於留學之後是否移民的抉擇同樣適用。比如說,如果家庭的優勢是社會資源與社會關係,個人的優點是為人處世周到成熟,期望在職業生涯中擔任管理崗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那麼回國發展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內在性格也是影響移民抉擇的重要因素。中國至今仍是一個集體主義思想為主導的國家,跟大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社會價值觀的趨同性強,包容性差。私人生活中距離近,界限少,喜歡的人覺得這是人情味,不喜歡的可能感受到的就是群體壓力。獨立性,這是考察性格中是否適合移民乃至是否適合留學的最重要因素。它包括獨立生活的能力也包括獨立思考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相應的,大部分西方國家給予個人更大的尊重和選擇的自由。所以相比持主流價值觀的人,在國內身處社會文化邊緣的人更可能在移民後感受到幸福指數的提升:沒有人指責你不上進、不結婚、不生育。無論是嬉皮還是酷兒,都不再被主流文化當成「問題」看待。

2

什麼時候適合移民?

除了絕少數全球化的職業,最適合移民的時間要麼是開始工作之前,要麼是財務自由(退休)以後。

財務自由之後的移民,可以視為一種長期的消費行為。不管是30歲還是60歲,如果確定自己不再需要從社會勞動中獲取金錢,而只是在未來享受生活直至終老,那麼在地球上找個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的地方居住是再愜意不過的事。退休移民的現象是全球性的,它更像一個長期的度假計劃。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在托斯卡納買一座酒庄和在大理租一個小院,從本質上並無不同。退休移民者也無需融入當地社會,他們可能會形成自己的移民社區,或與祖國保持完美的同步。更多的人會定期往返國內和移民國,過一種類似於東北-海南的候鳥生活。

如果希望在另一個國家長期工作生活,則最好在求學的階段即將移民的計劃考慮進去。留學-畢業-工作-移民這條路不僅比其他移民渠道更經濟,更重要的是,它是除了結婚之外融入當地社會最自然地一條途徑,可以在一個最友好寬容的環境(校園)中完成小到生活習慣大到價值體系的磨合。這個漫長的過程包含了對兩種社會生活形態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可以從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評估自己是否適合移民:合則來,不合則去,大不了畢業回國找工作,實際付出的機會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對大部分人來說最不適合移民的時機,大概是工作後5年到退休前10年間事業發展的中堅階段。工作的前幾年事業剛起步,換個地方重新開始付出的機會成本有限。職業生涯的最後幾年,一生中大部分的財富積累已經完成,子女也已經或接近獨立,選擇移民與提前退休無異。但奇怪的是,目前40歲上下的年紀卻是國內移民潮的主力軍。他們通常是經過了一些年的努力,已經達到技術或投資移民的及格線,對國內的生活不滿足,對國外的環境很嚮往。然而殊不知他們也是移民後面臨問題最多的群體。

對大部分人來說,中年移民並不是個好主意。這一階段上有老下有小,正值家庭壓力最大的時候,夫妻移民則涉及到三代人生活的改變,過程不可謂不繁,成本不可謂不高。其次這個時期普遍達到移民的條件卻未實現完全的財務自由,對移民之後的收入仍有比較強的需要。但除了延續已有的資產性收入之外,移民之後即刻創造新的財富相當困難。

中年移民最理智的情況,多半是基於資產和稅務方面的原因而更改國籍,而主要的工作和生活仍在國內。又或作為一種前瞻性的手段,為退休生活或子女的高等教育做準備。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看做是非典型的「投資行為」,切記投資都是有賺有賠,一定要充分了解反覆論證投入、產出和風險,避免投資失誤。

3

我自身條件十分理想適合移民,

還有什麼外部因素需要參考進來?

做出移民決定之前,要慎重考慮它對整個家庭的影響。作為第一代移民,要面對的是父母、自身和子女將會有三種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家庭中的文化鴻溝不可小覷。與父母的關係長期處於兩地的狀態,贍養難度增加。與未成年子女常常會成為「兩國人」:孩子們可能不會寫自己的中文名字,急了用英文頂嘴,文化娛樂活動和學校功課都不在父母的理解範圍內。與上下兩代人割裂的情形,或輕或重幾乎都會出現在新移民的生活中。如果不能放下自己的責任或權威,便容易陷入無謂的執著。

另一方面還要徹底了解我國相關政策法規,特別是對於更改國籍後自身或配偶子女還要在國內繼續工作生活的情況,一定要諮詢律師將各種權利義務明確。比如就醫,就學,金融資產和不動產的交易管理等等。因為我國不支持雙重國籍,大部分情況下移民意味著放棄中國公民身份,少數中國護照 外國綠卡持有人在境內的活動也受專門的政策管轄。這些政策都是移民決策中重要的參考信息。

做出移民決定之後需要明確移民的首要目的,以便選擇最適合的國家和城市。例如想要展開職業生涯或從事藝術工作,大多選擇國際化的大都市,那裡機會最多。又如投資移民做點小生意拿綠卡之後再做打算,則更側重於生活成本低廉,競爭小風險小。若為了資產管理或財稅目標,香港新加坡及一些以金融業為支柱的國家和地區是主要考慮對象。如果是為退休養老尋一個好去處,北美和澳洲的華人社區可以吃宵夜打麻將,泰國的門檻低房價便宜,醫療條件也不錯。

圈定了心中的目的地之後,最好能先行考察訪問,在當地生活一段時間。不要把所有的移民事務交給中介辦理,中介的服務只針對「身份」而非「生活」,具體生活的安全和便利程度,物價和生活壓力,社區和公共服務等等是否如意,還需要親自住上一陣才能了解。

最後,一個完整的移民計劃也需要包括一個妥善的「退出機制」。例如移民辦理過程中遇到問題未能成功,是否有備選目的地?移民成功後遇到工作或財務危機,是否有足夠的保障度過?將所有的問題和答案都列出來,是否移民這個問題也就有答案了。


推薦閱讀:

男爵兔的live:從石黑一雄看流散文學的前生今世
澳洲移民政策大改革!2018年,拿PR的方式統統在這了!
「零」投資移民英國方案:駐外首席代表移民簽證詳解
美加成移民熱門地 盤點中國富豪在海外的豪宅
中國境內有多少來自他國的難民?

TAG:移民 | 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