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淮陰侯韓信故里【轉載】

      

 

韓信故里位於淮安市碼頭鎮境內。淮陰因居淮水之南而得名,自秦置縣(公元前221年)至今有2200多年歷史,是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上的重要都市之一。


  今之碼頭又即當初西漢開國功臣淮陰侯韓信之故里,而漂母惠愛之遺址至今猶存。此一段故事亦千古傳唱。

因思韓信一乳臭小兒,流落鄉里,不但受胯下之辱,而窮困潦倒,饑渴不名,而得漂母一飯之恩,即轉而發奮投奔項羽之楚軍,不見用,又奔劉邦之漢軍,終以蕭何之薦,而受大將軍之位,且在劉邦為項羽壓迫之際,高祖三年,引兵東向,破釜沉舟,先後降趙、燕,且東出齊地,以破竹之勢下齊國七十二城,虜齊王田廣,略定齊國之地。當此時也,韓信威重天下,當與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並列而為三足鼎立之勢。其地位之舉足輕重,袒楚即楚勝,袒漢即漢勝,兩不互袒,亦可以與項、劉相角逐於天下,鹿在誰手,亦未可前知也。

 

然韓信終不忘漢王拔之於微賤,以漢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背之不祥,當與漢王共憂患,於是袒漢攻楚而使劉邦得有天下。高祖四年,劉邦勉封韓信為齊王,以安反側。五年,徙齊王信為楚王,蓋天下已定,功高震主,走狗遭烹之漸也。楚王韓信至國,報漂母之恩,賜千金。然終為高祖劉邦所嫉忌,後借故奪楚王位,徙封淮陰侯。韓信居常鞅鞅,日夜怨望,遂不免生不臣之心。高祖十年,巨鹿太守陳豨反,韓信欲起兵響應,為呂后設計誘捕於宮中,遂斬於長樂鍾室。一代英雄,死於一婦人之手,雖後人為之扼腕,嘆息不置,然走狗之於狡兔已盡之際,其下場可概見。

 

故司馬遷為《史記》以太史公之口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持盈保泰,古有名訓,而韓信遭此大故,亦誠不學道之過也。余過其地,思其人,以為能耐胯下之辱者必有異於常人之品格,察其生平,真能稟大丈夫屈伸之操者也。當其於受漂母之恩,言:「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此漂母之異於常人十倍者也。漂母之恩,豈只一飯之恩而已哉!韓信之發奮投軍,求志意之發舒,立功勛於天下,曰拜漂母之賜可也。惜晚節之不能善終,雖緣怨望叛逆之招禍,亦不得不謂專制社會摧抑人性、草菅人命之本然性質之使然,凡有良知者,誠不免唏噓而為長嘆息者也。然一飯之恩當報,一衣之恩應還,此可證韓信良知之未泯,亦可觀其可愛性格之一面,是所謂入性情中頗深者也。雖然,韓信生平之經歷,當斷不斷,亦不免婦人之仁矣。悲哉!

成熟的軍事家、幼稚的政治家  

     韓信出身於沒落貴族的子弟,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雖然他貧窮潦倒,連飯都吃不飽,但志存高遠,一心想出人頭地,並且自信心十足。他的最大願望是報效明主,封王封侯。在人生最低谷時期,他仍然想著自己一定會成功。他母親去世時,韓信連下葬的費用都沒有,卻要尋找一塊能容得下一萬戶守墓者的墳地。許多人都認為此人不可理喻,很怪異,異於常人。後來,韓信追隨劉邦打天下,功勛卓越,被封為齊王,他的母親墳墓果真需要一萬戶守墓者。這說明這個人非常有遠見,眼光獨到,充滿自信。  

 在秦朝末年這個動亂的年代,許多沒落的知識分子都想實現自己的抱負,但成功者並不多,韓信卻是一個幸運兒。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忍功。韓信能受胯下之辱,在同時代的人中應該算是一流的。一個有長遠計劃的人是不會計較一時一地的得失,忍常人之不能忍,才有可能獲得成功。這個異於常人的舉動,為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眼力,韓信曾經投奔項羽,希望出人頭地,進獻許多計謀,但沒有被項羽所採用,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並斷定日後項羽必敗無疑。這說明韓信具有識人之才。後來改投劉邦門下,得到劉邦青睞,功成名就。

三是有貴人相助。蕭何是劉邦的重臣,劉邦非常信任他,蕭何在與韓信的交往過程中,覺得韓信是一個將才,向劉邦力薦韓信,這樣一個默默無聞、未立寸功的韓信被劉邦封為大將軍。用現在的話講是坐直升飛機上來的。這種機遇一般人難以碰到,與蕭何的推薦有關。韓信也不辜負劉邦的厚望,為劉家的江山立下汗馬功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平定齊國,垓下之役,十面埋伏,使項羽走投無路,自刎烏江。那麼,這樣一個立下大功的開國元勛為什麼身首異處?最根本的原因是韓信功高震主和他的野心。

韓信的野心就是獲得人生的最大值—封王封侯、光耀門庭、榮華富貴,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他不停地要,要得太多,要得太狠,要得不合適宜。以至於引起劉邦的不滿和反感,最後導致劉邦的翻臉。這是韓信不懂政治的表現,政治是什麼?政治是有底線的,這條底線是不能觸及皇帝的核心利益,誰觸及皇帝的核心利益只能死路一條。儘管韓信在軍事上是天才,自出山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以全勝的功績位列第一。但是不懂政治權謀,沒有很好的研究劉邦的心思,不懂謙讓,一直居功自傲。有兩個事例可以證明。一個是多多益善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這件事說明韓信咄咄逼人的氣勢,儘管他被貶為淮陰侯,但氣勢不改。

另一個事例,有一天,韓信到樊噲家玩,樊噲顯得恭恭敬敬,而韓信臨走時說想不到居然和樊噲一起玩,覺得自己掉了身價。而樊噲是誰?劉邦的姨丈,屬於皇親國戚。這說明韓信自視甚高,目空一切。自己已經被列為整治的對象,一貶再貶,還一點不醒悟。真是太幼稚了。所以應徵一句話,搞軍事的玩不過搞政治的。軍事家往往慘死在政治家的手中。

歷史新解:背水一戰是韓信布下的大陰謀

 在楚漢之爭中,有一個成語叫「背水一戰」。很多人都認為韓信背水列陣、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仔細分析,這恐怕是千古誤解。這哪裡是背水一戰,分明是他早就設計好的大陷阱。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在楚、漢相爭時期,有很多有名的乃至傳奇式的戰役,其中韓信平定趙國的戰役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應該說,這個戰役在人類戰爭史上有著非常的意義。 

  韓信布置此次戰役中的關鍵點應該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它並不具備戰役的決定性。決定戰役成功的是:間諜戰、心理戰、迂迴包抄作戰的綜合運用。通過「用間」獲得敵方關鍵信息;營造和利用敵方主帥「心理」,誘敵成功並牢牢拖住敵人,虛張聲勢地擾亂敵方軍心;進行腹背夾擊,一戰而勝。如此這樣,韓信的「背水一戰」也絕非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深不可測。 

  公元前205年,漢將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魏國。10月漢王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挺進,攻擊趙國。趙王趙歇和趙軍統帥陳余立刻在井陘口聚集二十萬重兵,嚴密防守。因為深謀遠慮的韓信自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採用強攻必會受挫,於是決定在離井陘口很遠的地方駐紮下來,反覆研究地形、地勢和趙軍部署。 

  趙國的一位謀士李左車也是一位高人,他對陳余說:「韓信此次出兵可謂是一路順風,一路上打盡了勝仗。他就是乘勝鼓動士兵的士氣,所以這次要企圖攻下趙國。他們是乘勝而來,肯定軍隊的戰鬥力銳不可當。我現在有一計,定會殺了他的威風。他們此次來,軍隊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後面。如果我們派人能夠從小道抄了他的糧草,定讓他不戰而退。現在你可以給我三萬兵馬,用不了幾天便可活捉韓信。」 

  李左車雖是位有才之人,但陳余未必肯會聽他的話。他對李左車自以為是地說:「韓信的兵力很少,長途跋涉趕到這裡又筋疲力盡,像這樣的敵人我們都不敢打,別國會怎麼看我們,不是更瞧不起我們了嗎?」因此陳余並沒採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得知此消息後十分高興。因為難得碰上如陳余這樣迂腐之人,但對如此有遠謀的李左車心中很是佩服。他下令軍中不得殺李左車,生俘者賞千金。他把兵馬集結在離井陘口三十餘里的地方。到了後半夜之後,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迴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做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余是個自以為是、迂腐之人。見韓信把兵馬安置於背水之處,便大笑韓信是個徹頭徹尾的大傻瓜,不懂用兵,因此絲毫不把他放在眼裡,率領趙兵全力迎戰。他這樣輕舉妄動,只會自食其果。漢軍的兩千輕騎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此時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以此引誘趙軍中計。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時忽然看到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李左車最後也被俘到帳下,韓信為之鬆綁,將李左車的座位安到東坐,自己面向西坐,恭敬地對待李左車。在共同慶祝勝利時,眾將領還是不解此次戰役中的微妙,就好奇地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聽到後就開懷大笑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次戰役,韓信用背水而戰來引敵出戰,他用出人意料的舉動來達到激發士氣的目的。同時,韓信巧妙地虛張聲勢,以兩千輕騎兵突襲敵營的方法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此次戰役是用計謀得成的,並非真正地不顧命地背水一戰。假如在沒有退路,也沒有與敵接觸過,最後只會像馬謖在街亭一樣,雖然置之死地但是魏軍採用圍而不擊、切斷水源的策略,造成馬謖軍隊自亂陣腳,喪失戰鬥力。也就是破解對方「背水一戰」,就要困而不擊,待其自敗。 

  而同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法取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果,主要是韓信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他不死守教條,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能夠結合當時的實際。所以從這方面來看,「背水一戰」能夠取得勝利也就不足為奇了。他把帶領的新兵置之水邊列陣,目的是麻痹趙軍,促使其輕敵,產生驕傲情緒,以為勝利在望,誘使其傾巢出動。當然,他把營寨安在水邊主要是想激勵漢軍,讓他們充滿鬥志,讓他們知道後退無路,只有戰才有生路。當然,他把背水列陣作為重要措施,同時在敵人的後邊也做了準備。在敵人後方他預先埋伏一支奇兵,前方趁機引誘趙軍傾巢而出,而又趁敵方內部空虛之時乘虛而入,拔趙旗換漢旗,使傾巢而出的趙軍退不回去,造成心理上的威懾,然后里外夾擊、乘勝追擊。俗話說:「兵敗如山倒。」韓信終於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贏得戰役決定性勝利。 

  韓信真的是「背水一戰」嗎?仔細分析整個故事的過程可以看到以下幾個特點,而這幾個特點足以說明韓信並不是真的「背水一戰」。這幾點主要為: 

  首先,韓信是在主動的、有計劃的情況下採取這一戰術的,而不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迫不得已而為之的。如此一來,就可以十分從容地安排與此相關的各種策略,使背水一戰由被動在實質上轉為主動。這也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三國的馬謖在守街亭的戰役中用的也是同一戰術,但不同的是他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採取這一戰術的。所以說,當時韓信的背水一戰與我們今天所說的背水一戰是不同的。他不是靠硬拼來讓士兵背水一戰,而是謀定而後動。從整個戰役的過程分析,韓信的背水一戰是一種主動進攻的奇妙的大智謀,絕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背水一戰」。 

  第二,韓信的背水一戰是一個系統的謀略。這不但在奪取敵人的關口上表現出來了,而且還表現在他早晨出擊,算定敵人必定要在中午退回關口吃午飯,只要自己堅持到中午,敵人見關口被奪,就會不戰自亂。除此之外,韓信見背水列陣已無退路,就不必急於消滅敵人,況且打仗也不是一個時間就能解決的事。自己親自指揮精銳之師與敵人相持到中午是肯定沒問題的。這裡韓信就做到了知彼知己,所以會戰無不勝。 

  第三,製造背水一戰的這一招術並非人們所認為的是一步險棋,而是萬全之策。這一戰役中,他始終擔心的是趙軍堵住井陘口並在小路上切斷漢軍的糧道。假如趙軍一旦出了關口,大就平等了,他還怕你什麼陳余。況且,就是韓信埋伏下的軍隊攻克不了趙軍的關口,也足可以從已經出關的陳余的後方攻擊,完全可以把韓信救出來。從自保這一點上來說,可以說是萬全之策。 

  第四,當時,韓信的軍隊是得勝之師,銳氣十足,可以一當十。但當時惟一對軍隊不利的因素就是怕趙軍故意拖延時間,消磨了軍隊的銳氣。當然也怕趙軍在山區小路上切斷他的糧道。所以說,他所希望的就是與趙軍速戰速決。只不過他所用的這種方法是一般人所看不出來的罷了。 

  由此可見,韓信的背水一戰事實上只是一個陷阱而已,非有大智謀者不可見也! 

  常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說的是不但對自己有充分了解,對別人更要有深一層的了解,這樣才能運籌帷幄,才能百戰不殆。顯然這是一種智慧和戰術,兩千多年前韓信用過。時至今日,不管商場、戰場還是體育競技場,這都是行之有效的一種策略。 

——————————————

漢淮陰侯韓信故里碑

 

 

出差到淮安,路過淮安老城,有幸瞻仰「漢淮陰侯韓信故里碑」——

淮安市楚州區(老淮安)老城上坂街北首與北門大街交匯處,有一個三角形綠島,中央立有一方三米來高的石碑,先前在廊廡式古樸碑亭內,碑身南面陰刻有楷書「淮陰市」三個大字,並鎦朱赤之色,落款留有「知府王廷器重修」與「東魯劉大文題」字樣,兩側青磚之上留有磚刻碑聯,上聯書「王孫遺址」,下聯為「國士流芳」;碑身北面刻有「漢淮陰侯韓信故里」鎦天藍之色,兩側青磚之上仍有磚刻警示聯一副:「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這座古「淮陰市」碑原是為紀念韓信(約前228年—前196年)受封淮陰侯所立。後因年久失修蝕損,明朝宣德至正統年間,由鎮守淮安的都指揮僉事兼鎮漕運兼左軍都督僉事王廷器根據傳說或志書記載捐資重建,一百多年後的明代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又由當時的淮安知府劉大文題文勒石重修,碑正面陰刻「淮陰市」三個大字,兩邊有碑聯,上聯書「王孫遺址」,下聯為「國士流芳」,北面刻著「漢淮陰侯韓信故里」,兩側有警示聯一副,上聯為「文官下轎」,下聯為「武官下馬」。對聯詞句雖簡短,但充分體現故古人對淮陰侯韓信的尊崇與敬仰。

「王孫」、「國士」都是淮陰侯韓信的代稱。

此碑是否明代原物,姑且不論,毋庸置疑,此碑已經成為行人駐足訪古懷舊的寄託載體。

遙想兩千多年前,楚漢戰爭之時,韓信作為劉邦一方的統帥,他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定鼎漢室,功不可沒!對於他的死因,史學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是韓信貪功招禍,有的認為是劉邦「推完磨殺驢」,或兼而有之。韓信是呂后與蕭何定計將韓信害死的,蓋世英雄最後落了個「兔死狗烹」的可悲下場。我讀《史記·淮陰侯列傳》記住一句話:「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從中不難看出漢高祖劉邦的矛盾心情,大概是「且喜」是主要因素吧!

「王、侯、將、相」在古代社會中是人們夢寐追求的字眼,然而,韓信在短短的一生中卻神奇地集中於淮陰人韓信的一身,並且每個字眼都在韓信的身上體現出特定的動人心魄的歷史內涵。  

我認為,韓信之死是歷史的悲劇!古人過古淮陰,對韓信多有一番感慨。如,唐代劉禹錫《韓信廟》詩云: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清代大學士明珠的次子納蘭揆敘也有一首《過淮陰侯故里》詩:

鍾室謀成上將亡,分明授意出高皇。

勛臣不免夷三族,猛士虛求守四方。

 今日有緣路過這裡,面對「漢淮陰侯韓信故里」古碑,不免有點兒感慨系之,雖有效顰之嫌,但也附庸風雅,來首打油《瞻仰淮陰侯故里碑》:

機緣有幸過淮陰,瞻仰古碑懷王孫。

 胯下豈屈英雄志,榮枯遲速露未均。

 天生我才必有用,王侯將相集一身。

 兔死狗烹國士死,汗青無愧定漢心。

【自注】:

①「王孫」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②「王、侯、將、相集一身」:

將:《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元年)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相:《史記·淮陰侯列傳》:「(漢二年)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漢三年六月)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 

齊。」

王:《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四年)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 「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侯:《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六年)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③「國士」:《史記·淮陰侯列傳》載,蕭何進劉邦曰:「諸將易得耳,至如(韓)信者,國士無雙。」

 

 

 漢韓侯釣台、漂母祠

 

      

        「人間豈少真男子,千古無如此婦人」,漂母被譽為「中國古代三母」之首,正是因為她可貴的善良品質,故鄉人民對於這位光照千古的偉大女性甚為推崇,並建祠堂紀念。

    楚州的漂母祠建於明成化年間,初建於淮城東門外。萬曆初年,移建於蕭湖韓信釣台左側,並與韓侯釣台共同組成韓信紀念建築群雛形。漂母祠建成以後,文人才士只要來到這裡,都會留下吟詠的詩篇。同治九年(1870)再次修繕,增添了乾隆御碑一塊,上面刻有乾隆壬午(1762)所作《漂母祠》詩:「寄食淮陰未遇時,無端一飯獲崇施。至今漂母猶歆報,鍾室凄涼欲恨誰?」門額為書法家胡問遂題寫的「漂母祠」三個大字。殿中的漂母塑像端坐在神台上。殿堂東山有韓信向漂母感恩塑像,殿前擎柱上鐫刻著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淮安知府劉大文題寫的楹聯:「一飯感韓信,巾幗叢中,早把黃金輕糞土;千秋拜遺廟,淮流堤畔,有誰青眼識英雄」,表達了人們對善良的漂母的崇敬感懷之情。

     

  韓侯釣台位於淮安城西北隅的古運河東側,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台基呈長方形,高一丈多。傳說韓信少時家境貧寒無以為生,常於此垂釣,賣魚糊口。後人就於此築台,以志紀念。

 


推薦閱讀:

韓信為何至死不肯背漢?因為那一夜,那個男人渾身濕透,滿臉淚水
蕭何月下追韓信
兔死狗烹,韓信不信釀悲劇
名將是如何練成的——韓信
「還定三秦」到底是不是韓信的計謀?

TAG:韓信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