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在1911:挾「寇」自重 逼宮謀位
袁世凱(1859-1916)武昌起義爆發第二天,即1911年10月11日(夏曆八月二十日),這一天,是袁世凱五十二歲壽辰。該年政局動蕩,大清國四川與湖北省的保路運動風起雲湧;京城之內,「暗殺黨」更是興風作浪,人心惶惶;皇族內閣的排漢傾向愈演愈烈,漢人高官對政府越來越不滿。洹上野老小王侯不過,政局越壞,袁世凱的壽誕,倒是越辦越熱鬧,這一天,前來給袁世凱祝壽的親信舊部,比往年更多:趙秉鈞、張錫鑾、倪嗣沖、袁乃寬、王錫彤等,「咸集洹上」。「洹上」,是河南省彰德府北門外的一個小村。1908年,袁世凱因「足疾」被迫「回籍養痾」,他便在彰德北門外洹上村購置了一座別墅,加以擴建,提名「養壽園」。園內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山石疊翠,池水碧綠。袁世凱曾弄舟池上,持篙立船尾,其兄袁世廉則披蓑垂綸而坐,並延請天津某照像館為他攝影,名曰:「蓑笠垂釣圖」,並送上海《東方雜誌》登載,以示寄情山水,魚樵足樂,不再聞問政治。不過,袁世凱放情山水是假,韜晦待時是真,「養壽園」內,就設有「電報房」,隨時可與北洋舊部、京城心腹聯繫。「洹上」三年,袁世凱曾寫《自題漁舟寫真二首》自道心曲:「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袁世凱的五十二歲壽宴一如往年,賓客盈門,觥籌交錯,把酒言歡。正當壽宴盡興之時,武昌起義的消息突然傳來,「客座相顧失色」。武昌發生起義,不同於往常,革命黨人以往的革命活動,往往在東南沿海一帶,對大清帝國的高級官僚們來說,這不過是手足之疾,旋起旋滅,不值得大驚小怪,而湖北發生革命,則是禍起腹心,極難痊癒。袁世凱立刻下令停止祝壽活動,「劇宴皆止」,又顧賓客言,「此非洪楊之禍可比」。「洪楊」,是指天平天國戰爭。袁世凱出此語,別有深意。清廷與袁世凱一樣,知道武昌首義「為禍至重」,此次對於武昌起義的反應十分迅速。10月12日,即令陸軍部大臣蔭昌率北洋軍第一軍和第二軍前往湖北鎮壓。在清廷平叛命令發布的當天,第二軍軍統馮國璋便秘密潛往洹上,請袁世凱面授機宜。袁世凱以六字秘訣作答:慢慢走,等等看。挾「寇」以自重受命赴武昌平叛的陸軍部大臣蔭昌出身滿洲正白旗,曾受德式軍事訓練,資歷較高,也是袁世凱舊交。受命平叛,蔭昌的最大顧慮,即是如何指揮他根本指揮不動的北洋軍。自鴉片戰爭之後,清廷的正規國防力量滿洲八旗與漢軍綠營兵可謂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得以平息,還是倚仗了湘淮地主團練武裝。咸同之後,中央對地方諸侯日益忌憚。實際上,清廷對中央日益弱化、國防力量日趨下降,並非毫無舉措,這步棋就是1895年派袁世凱赴天津小站練兵,督練「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前身。「新建陸軍」聘請德國教官,採取近代德國陸軍制度,組建步、馬、炮、工、輜等兵種,全部採用外國新式武器裝備。但是清廷督練「新建陸軍」的用意卻與其結果相反,國家軍隊私人佔有,是歷朝歷代難以克服的軍制難題。北洋軍的私有化軌跡也不例外,從小站練兵開始,袁世凱的私人、親信擔任軍隊各要職,下至卒伍,上至官長,皆為袁世凱舊部私人,「兵為將有」、「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朝廷」。蔭昌碰上的問題,不是北洋軍不能戰,而是北洋軍不願為清廷戰。在此時機,袁世凱舊交、素愛錢財的「皇族內閣」總理大臣奕劻乘機入奏請重新起用袁世凱,會同蔭昌調遣各軍。素恨袁世凱的攝政王載灃不得已,於10月14日下旨授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兼辦剿撫事宜,「除湖北軍隊外,蔭昌所率各軍及水陸援軍,亦得會同調遣」。這道詔命,沒有把前線軍事全權全部交給袁世凱,而只給了袁一個副職,對此,袁世凱回奏稱,「足疾未痊,難肩重任」。清廷不得已,只有敦促蔭昌赴命。其時,京廣線已經開通,從北京運兵至武昌,只需二三日,但蔭昌號令不行,北洋軍囤兵不進。袁宮保不出山,大清帝國最具戰鬥力的北洋軍便一日不動彈。從彰德到北京為解蔭昌之困,清廷於10月20日再命「小站舊人」、協理大臣(相當於今日副總理一職)徐世昌微服前往彰德,詢問袁世凱意圖。袁開出六項條件:一,明年召開國會;二,組織責任內閣;三,開放黨禁;四,寬容武漢起事人員;五,授以前方軍事全權;六,保證糧餉供給。這六條,實際上要把軍事與政治大權,全部從皇族內閣手中奪過來,甚至於載灃與奕劻的地位,都將不保。鑒於袁世凱要價太高,清廷只好倚仗蔭昌。但北洋軍囤兵信陽(河南)與孝感(湖北)之間,並不執行命令。10月22日到24日,湖南長沙、江西九江、陝西西安紛紛發生起義。25日,革命軍在漢口發動攻勢,進展到三道橋。革命來勢迅猛,不僅南方震動,北方的形勢,也漸趨不穩。10月27日,載灃不得已召回蔭昌,委任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接替其職務。前線的北洋軍聽聞袁世凱要親自來督軍,一個個摩拳擦掌、興奮不已。同日,躊躇不前的馮國璋下令猛攻漢口,數日後就攻陷漢口。袁世凱未出彰德,就給清廷送了份大禮。但袁世凱組閣的要求,清廷並未滿足。恰此時,「灤州兵諫」幫了袁世凱一個大忙。武昌起義前,清政府抽調駐防奉天的新軍第二十鎮進關舉行秋操,軍至灤州,武昌起義爆發,清廷令其暫駐灤州。10月29日,該鎮統制張紹曾發動兵諫,要求在本年內召集國會、選舉責任內閣、皇族不得充當國務大臣等。張紹曾的動議,與袁世凱六條相差無幾。清廷內外交困,當即就下罪己詔,並準備隨時「北狩熱河」。為防清政府過快倒台,11月1日,袁世凱終於離開彰德前往孝感視師。11月9日,清廷通過資政院選舉的形式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載灃自動解除「攝政王」身份,以醇親王名義退歸藩邸。1911年10月11日至11月9日,從彰德到北京,從「釣翁」到清政府的實際代理人,袁世凱走了一個月。同是這一個月,多省宣布「獨立」,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終將落幕了。北洋軍攻佔漢陽的同時,南京被革命軍攻下,而在與革命軍且戰且停的同時,袁世凱派隨員劉承恩與黎元洪聯繫議和,並派出唐紹儀與南方代表伍廷芳議和。雙方都達成了默契協議,只要袁世凱「驅除韃虜、擁護共和」,便選舉他為民國大總統。(本文撰寫時參考了陶菊隱著《武夫當國》、李宗一著《袁世凱傳》、文斐編《我所知道的袁世凱》等資料。) 詩文評價袁世凱的自輓聯: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二兒子袁克文諷父詩: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歷史學家唐德剛評價:袁世凱之當國正值我國近代社會、政治轉型的開闢時期,而他又天生是個「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的曹操型的人物,主觀的個性和客觀歷史發展的軌跡,兩者鑿枘不投,怎能不粉身碎骨呢? 袁世凱軼事春節的由來1913年7月,內務總長朱啟鈐向袁世凱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因當時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漢族節日列為全國節日不妥),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 那一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10月14日,清廷下旨授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袁稱疾不出。10月20日,袁提出了包括組閣的六大上位條件。10月27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接替蔭昌去湖北前線督戰。10月29日,袁致書黎元洪,首提和議。11月16日,袁內閣成立,軍政大權獨攬。12月1日,武漢停戰。12月7日,派唐紹儀去武漢、上海與革命軍議和。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電袁:雖暫代,然虛位以待。1月9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月17日,袁密奏太后勸其贊成共和。2月12日,清帝下詔退位。第二天,孫中山辭職,15日,袁當選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記者 張曉波)
推薦閱讀:
※命理瑰寶:第27篇 袁世凱
※《同舟共進》:假如袁世凱死於1913
※晚清官制改革中慈禧反對袁世凱廢除軍機處
※袁世凱葬禮的視頻
※七政四餘傳習錄之袁世凱
TAG:袁世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