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外戰爭的隱秘邏輯(1592—1945)
06-01
【核心提示】從1592年到1945年,日本在東亞地區先後發動了 「壬辰倭亂」、「甲午戰爭」和侵華戰爭等大規模兵燹。這一系列劍指東亞的侵略行動,定調於豐臣秀吉,承紹於明治天皇,膨脹於昭和時代,已形成隱秘於事實背後的一以貫之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慣性。 「二戰」後主張切斷戰爭間關聯的意見,並不符合歷史上日本人的自身說法和做法,卻符合現代日本學界的個別表述。因此,鉤沉每場戰爭之間的事實和邏輯隱情,還區域戰事以本來屬性,或許能對東亞問題的基礎研究和現實觀照有所補益。從1592年到1945年,日本在東亞地區發動了數次戰爭。由於這些戰爭時跨前近代和近現代,加之我們已慣常於以時代性質來判斷戰爭性質,因此,雖說對每次戰爭原因的分頭探索和個案討論均不乏仔細,①但戰爭之間所固有的內在連續性,也不時被人為劃定的時代獨立性所切斷。當每個研究結論的相加之和並不等值於歷史本身、甚至與歷史文脈齟齬橫生時,一個綜合而連貫的觀察視角,或許能給相關研究工作提供某種有意義的啟示。尤其在東亞局勢風雲再起和區域走勢撲朔迷離的今天,鉤沉戰爭與戰爭之間的事實與邏輯隱情,亦將有助於人們對東亞問題的整體認知和規律性把握。一、日本對戰爭理由的矛盾陳述讓日本一氣躍居東亞舞台中心的歷史性事件,莫過於「甲午戰爭」(1894-1895)和「日俄戰爭」(1904-1905)。由於這兩次對外軍事行動不僅打敗了亞洲第一大國,也打敗了世界第一領土大國,因此,在日本人的歷史記憶中,這無疑已凝結成「大和民族」前所未有的「光榮」。然而,無論是當時的政界、軍界、輿論界,還是後來的學術界,日本方面在談及發動這兩次戰爭的理由和根據時,均表述得矛盾重重,甚至自相抵消。「甲午戰爭」因朝鮮而起,這是常識。可當說到這場戰爭為什麼會因朝鮮而起時,人們卻很難從日方關於戰爭動機及其最直接誘因的「史實」陳述中,找出一般性共識。通常說來,「征韓論」之始作俑者,是明治維新的早期元勛西鄉隆盛(1828-1877)。通行於教科書層面的結論說,西鄉的「征韓」(1873)名目,緣於明治政府對朝鮮繼續「鎖國」、不與交通甚至仇視日本等政策的不滿。②而進一步的「邏輯」還被表述為:如果朝鮮不開國,日本不但無法以近鄰聯盟的方式來共同抵禦西方,甚至連本國的獨立狀態亦無法確保。③可結果卻如人們所熟知的那樣,是「征韓派」(又稱「外征派」)的下野和「內治派」的勝出。而內治派標榜日本應按照西方的模式實行內部近代化改革而不是對外擴張。持這一觀點者,有岩倉具視(1825-1883)、大久保利通(1830-1878)和木戶孝允(1833-1877)等人。然而,明治政府時過不久的對朝武裝行動,卻不僅令人錯愕,還使「內治論」的標榜者們迅速走向了自己的反面。1875年,反對西鄉「征韓論」的大久保和木戶等人,為了敦促朝鮮「開國」(這本是西鄉當年主張征韓的堂皇理由之一),竟以炮艦相逼,在通過《江華條約》(1876)達成朝鮮開國目的的同時,還將當年美國人強加給日本的不平等條款,依樣畫瓢般地壓給了朝鮮。可這樣一來,西鄉的下野原因與朝鮮的被迫開國之間,儼然已構成了某種反諷。而且江華島事件後西鄉寫給友人的信箋還一度讓人感到,西鄉似乎並不比大久保等人更像「征韓論」者。④然而,問題顯然並非如此簡單。人們注意到,下野後與政府分庭抗禮並引發 「西南戰爭」的西鄉隆盛,在死後第12年的1889年,竟被明治天皇以所謂「大赦」的方式和「大政復古大功臣」的理由恢復了名譽,並再封為「正三位」。⑤ 明治政府這一戲劇般的轉變,很可能是出於天皇本人的意志。黑龍會所輯《東亞先覺志士記傳》稱,早年,明治天皇曾對西鄉有過「適當處置韓國問題」的面諭,甚至還有「委任汝總典韓國事」的授命。⑥1873年西鄉擬親為赴韓使節並準備不惜武力、敦促朝鮮「開國」的決定,雖不能說是在貫徹天皇的命令,但倘無最高權威的默許甚至支持,西鄉的「征韓」態度顯然不可能如此執著甚至頑固。所以有學者指出,稱西鄉的主張與天皇的「征韓」意志全無關聯,反而與史實不符。⑦這種說法,在有助於解開「征韓派」與「內治派」殊途同歸「謎團」的同時,還給研究者留下了進一步追問的餘地:如果天皇的意志是這種合流的終極原因,那麼天皇何以會形成如此意志?清朝在「甲午戰爭」中的敗北,使日本覬覦朝鮮的傳統阻礙力量,被明治兵艦首次逼退。但「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中俄國的積極表現,⑧卻招來了日本的深深怨恨。這不但因為俄國危及了與日本人「主權線」相依存的「利益線」--朝鮮,⑨還在於其干涉還遼行動把甲午戰爭後劃歸日本的遼東權益轉移到自己手中。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勝利。這意味著,清朝以外能夠妨礙日本在朝權益的另一個大國,從此也不再構成妨礙。而正在此時,日本保護朝鮮「獨立」的真實目的,才首次和盤托出。1910年8月22日,隨著《日韓合併條約》的簽署,日本以外的國家再行干預朝鮮的可能性,暫且化為烏有;⑩而韓國皇帝也從此被明治天皇降格冊封為「李王」。問題是,朝鮮為什麼會被日本強征為自己的「利益線」?其冊封韓皇的行為,又究竟根植於怎樣的歷史邏輯和文脈?日本此前為獨佔朝鮮與俄國締結的「滿韓交換」協議,(11)不但不表明日本對「滿洲」無所關心,相反,朝鮮問題解決後的下一個征服目標,恰恰就是「滿洲」。日本對俄國的這一權宜策略,早就被美國人冷眼窺破;(12)而日本對俄戰爭的勝利,也剛好給日本獨佔下一個目標-- 「滿洲」,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不僅如此,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日本,還在1915年向北洋政府提出了足以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雖然大隈內閣的無理要求不可能獲得實現,但「日俄戰爭」後日本的一連串舉動,卻把它的更大慾望對象,昭然於天下。為此,它採取了一系列外交手段,諸如出兵西伯利亞(1918-1922)、(13)加入「國際聯盟」(1920)、(14)與英美法組成「四國同盟」(1921)(15)等。但是,日本對中國日益增大的慾望,也進一步招致了歐美國家的側目。美國在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所召集的「華盛頓會議」上,首次系統地推出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條約》。條約中,美國明確提出了對華政策新原則,即「門戶開放、領土保全」。由於日本有意將中國本土解釋為長城以南地區,於是,日本對「保全領土」原則的認可便意味著既可擁有「滿蒙特殊權益」,亦沒有違背國際公約。換言之,日本接受《九國條約》的一個前提是撤回「二十一條」的核心條款--這似乎表明了日本對「中國本土」的不干涉態度和對歐美壓力的屈從,加之日本的牽強解釋也未能從根本上損害歐美各國的在華利益,於是,列強間的勢力均衡,便最終以中國利益的巨大犧牲而終結。(16)然而,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所發動的、有蘇聯顧問參與的北伐戰爭,卻開始令日本坐卧不安。(17)因為這意味著,其垂涎已久的「滿洲」權益,可能會因為蔣介石的行動和蘇俄的介入而化為泡影。為了給「滿洲」乃至整個中國問題定調,1927年6月,田中內閣在東京召開了會議,即所謂「東方會議」。(18)然而後來發生的「山東出兵」(1928)、「皇姑屯事件」(1928)、「九一八事變」(1931)以及「關東軍」五個月佔領東北全境並擁立溥儀建立所謂「滿洲國」(1932)等事件,卻反而給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日本國內上自天皇、下到內閣,已悉數被「軍部」和「關東軍」的「獨走」行為所劫持,正因為如此,才不得不對「既定事實」予以默認。(19)可當這種「不得已」的表白一經被國際聯盟派遣的「李頓調查團」所戳穿,(20)當「滿洲國」 的主權屬於中國的看法已在國際聯盟和美國那裡成為共識時,(21)特別當關東軍於1933年2月23日侵佔熱河、向國際聯盟故意示威時,(22)日本政府在2月24日退出國聯,便具有了事實和邏輯上的雙重不可逆性。(23)昭和十年(1935)以來日本政府和軍隊的一系列行動,還意味著,1937年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只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問題在於,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為什麼也像對朝鮮一樣被視若當然?石原莞爾憑什麼會提出「滿蒙乃日本生命線」這一彷彿是「自明」的命題?(24)為什麼在《昭和天皇獨白錄》中,「日本對中國的一次次侵略,被描述成一件件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事」?為什麼「日本在華的任何動作,只要不引起英美的干涉,不觸發與英美的衝突,就不必有絲毫顧忌」?(25)在高度複雜的現代國際局勢中,日本行動依據的自我矛盾處比起近代來,無疑更加突出。它一面令人動容地倡導「東洋一家」、「東亞解放」和「共存共榮」,一面又毫無愧色地侵入疆土、殺人父兄、毀人宗廟;它可以與英國蜜月熱戀,亦可以適時解除「英日聯盟」;它能夠為遏制共產主義蘇聯而參加「四國同盟」,也能做到與蘇聯簽署「日蘇中立條約」;它可以宣稱「世界和平」 而加入「國際聯盟」,也能做到瞬間「脫退」……可是,無論日本怎樣一日三變,有一個不易察覺的連貫性卻未曾發生過改變。人們注意到,內田康哉外相為了使 「滿洲國」得到國際承認,曾發表過不惜舉國焦土的「焦土外交演說」(1932年8月);(26)松岡洋右外相為了使日本獨佔「滿洲國」而不惜退出國聯一事,曾被日本民眾視為「壯舉」,其本人亦一度成為「國民英雄」之象徵(1933年2月24日);(27)至於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天羽英二為壟斷中國利益而發表的「天羽聲明」,還以「維持東亞和平秩序」乃日本之「使命」的「豪邁氣概」,提出了極力反對國際社會對華援助的「亞洲門羅主義」(1934年4月17 日);(28)而將上述趨勢推向邏輯終點的東條英機,則高調地喊出「亞洲民族解放」和「大東亞共榮圈」等口號(1942年1月),甚至不惜「舉國玉碎」,實施最後一搏。(29)所有這些,都極為傳神地記錄了日本這一不曾變奏的連貫音階,也逐步清晰地勾勒出音階的起伏流向和縈繞範圍。這意味著,對於日本在現代國際局勢中的無數即時反應,恐怕已無法再以一連串雜亂無章的偶然性堆積來理解和對待;而一個更長時段和更大背景的探討,或許才有助於人們觸及事情的本來脈絡,並從中發現相應的規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GMAT邏輯』什麼是邏輯題的層次簡化思維、相關性思路和成立性詮釋?
※大腦使用說明書 | 《隱性的邏輯》書評
※為人處世,推理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八字類象的邏輯性 (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