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到加拿大,美國,和北歐那個更好?那個更容易?

作為發達國家美國和加拿大一直很受移民申請者的追捧,因為美國的頂級教育和高端科技,

以至於很多移民申請者也都是把美國放在第一位,加拿大作為備份的第二選擇。那麼真實世界的美國加拿大到底哪個更適合中國移民呢?是不是加拿大就一定比美國差呢?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歷史沿革

拋開墨西哥不算,美國和加拿大是北美大陸上兩個最重要的國家,都是由歐洲裔移民建立起的國家。

對比起來美國的建國之路更加激烈而曲折,美國歷史充滿著戰爭的印記,所以這個國家也更加強調自由和平等的基本價值觀。

加拿大的國家歷史比較保守,曾長期隸屬並效忠於英國,至今還是英聯邦的重要成員,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演進為一個獨立民主的國家。

所以從歷史能看出兩個國家最基本的個性:美國更加激進,用英文來說就是Agressive,對於自己的國民甚至是全世界都希望推行自己的價值觀;而加拿大相對平和,更加包容,雖然整個社會也有強烈的自我個性,但也尊重其他文化,能夠與各種文化共存。

這兩個北美國家說著同一種語言,吃著同樣的食物,聽著同樣的音樂,甚至連開的車都是一模一樣。表面上看兩個社會極其相像,在城市或者鄉村你很難看出兩者之間的區別。但深層次骨子裡的東西,完全是兩種個性。

自然地理

兩國同屬北美大陸,面積相差不大。美國中西部地區有大量的沙漠戈壁地帶,加拿大北部地區由於高寒同樣不適合居住。兩國的礦產、森林及水資源儲量都是世界頂尖,尤其是加拿大,由於大部分國土都處於未開發的狀態,未來在資源方面的優勢更大,而資源的價值將會在未來的人類社會中凸顯。

美國自然風光

自然風光上各有特點,美國的風光非常多元,從森林、湖泊、海岸到沙漠、戈壁、高山一應俱全;加拿大的風光不輸美國,少了沙漠戈壁,多了雪山冰川。冰雪是加拿大的最大特點,山脈、湖泊、草原也是著名的優美風光,比美國多了一絲野性和天然。

地緣優勢上,美國更加突出。三面環海,擁有極長的海岸線,良港眾多,交通運輸異常發達。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個主要鄰國,均無戰略威脅,可以說是世界最好的一塊戰略寶地。

加拿大由於地處北美大陸的最北端,受限於氣候,其海岸及港口條件差美國很多。在戰略威脅上,由於主觀和客觀的受美國保護,再加上沒有敵對國家,所以國家安全比美國更勝一籌。

加拿大自然風光

社會經濟

美國經濟的強大毋庸置疑,科技的高度發展使經濟長期高速發展,展現出極強的活力。

加拿大的科技雖然也很強大,但受制於本國人口和市場限制,很難誕生真正全球頂尖的產業。曾經輝煌的高科技企業大多風光不再,面對美國的競爭,很多中小型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都脫離不了被美國收購的命運。

以至於現今的加拿大社會逐步發展成為能源、農業和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雖不至於衰退但增長平緩。好處是經濟相對來說比較穩定,雖然能源行業受國際市場的波動較大,但比較保守的金融貨幣政策和農業、服務業都使加拿大經濟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教育

兩國的教育在世界範圍都名列前茅,強調個性,興趣及特長的培養,尤其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上兩國沒有太大差別。

大學的高等教育無疑美國遙遙領先,雖然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麥吉爾大學都是世界排名靠前的知名學府,綜合實力不容小覷。但從各個學科來看,最頂級的教育和研究力量都集中在美國,科學、工程、藝術、商業、社會學等方面均是如此。精英式教育在美國更為強調。

相應的美國頂級高等學府門檻更高,不但要面對全世界頂尖人才的競爭,學費也是世界頂級。加拿大高等教育的學費只有美國的一半,競爭也相對較小,同時為學生提供的助學貸款等福利也更優厚,可以說加拿大的教育機會更加均衡。

種族融合

因為同屬移民國家,美國和加拿大可以說是世界上種族最多元的兩個國家,在這點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完全沒有可比性,歐洲單一民族國家更不用說。美國社會的主流群體依然是WASP(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其他少數族群少有到達社會頂層的情況。

加拿大也有同樣的情況,但由於人口基數小移民多,WASP的概念在加拿大並沒有美國那麼明顯,各個族群在加拿大社會機會相對公平。

加拿大的國防部長是在旁遮普邦出生的印度人,五歲移民加拿大;移民部長是索馬利亞出生的難民,十幾歲才移民加拿大,從中可見一斑。由一代移民來管理一個重要的國家部門,這在美國是不可能發生的。比較遺憾的是這屆加拿大政府內閣沒有華人面孔。

美國現在受到較大的種族融合考驗,非洲裔和阿拉伯裔的種族問題依然嚴峻,並且短期內無解。而且特朗普上台後美國的種族主義有所抬頭,全球化和多元化進程甚至出現倒退。

再來看加拿大,移民和多元文化主義是加拿大的基本國策,也是最近20年全球最開放的國家。除了傳統的歐洲裔加拿大人,來自亞洲、非洲、東歐的都佔據了很大的比例。

以華人為例,在美國的華裔總數有400萬左右,加拿大華裔是160萬左右,看起來美國華人是加拿大的兩倍還多,但美國的總人口是加拿大的10倍。少數族裔的佔比在加拿大要高得多,尤其在溫哥華和多倫多這樣大都會,華人比例都超過了10%。

在溫哥華大都會的列治文市,華人甚至超過了50%,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現象。來到列治文就像是到了北京、上海、香港的綜合體,隨處的中文招牌,中文路標,華人面孔和中文方言。在紐約雖然也有法拉盛這樣的新移民聚集區域,但規模和人數都無法堪比列治文。雖然同樣有一定的迴流比例,但加拿大的華人對本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較強,這也與華人文化強大的原因有關。

在種族融合和文化多元上,加拿大完勝。

收入與消費

由於缺少國際頂級企業,加拿大工薪階層普遍收入不高。雖然一份白領工作可以養活一家三口,卻很難有剩餘。

美國的平均收入比加拿大稍高,但如果身處金融、娛樂及高科技行業,美國的收入就大大領先了。美國的創業環境同樣是全世界領先,巨大的市場、活躍的資本、科技基礎和人才儲備都是創業的保障;而加拿大受限於人口規模,產業發展極不均衡,城市服務和物流體系都相對落後,最重要的是人才難尋,創業難度較大。

在消費上,美國是當之無愧的消費物價最低的國家,當然蔬菜、服裝和小商品哪裡的價格都比不上中國。

加拿大的消費品物價普遍高於美國,物流成本、製造能力和人力成本都是制約因素。由於施行高福利政策,加拿大的稅也要高出美國一籌。收入稅比較複雜不談,單說最直觀的消費稅(或稱銷售稅),以美國最發達的紐約州為例,是8.49%;同樣加拿大最發達地區安大略省,是13%。美國的俄勒岡州 、 蒙大拿州 、 特拉華州 、 新罕布希爾州是沒有消費稅的,而加拿大消費稅最低的是阿爾伯塔省,5%。

在掙錢和物質消費上,美國完勝。

福利

正如美國夢中所描述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拚搏換得。美國的社會福利在西方發達國家中較差,最被廣為詬病的是沒有全民免費醫療。另外生孩子沒有現金福利,低收入群體、殘疾人及老年人的福利也都一般。

加拿大雖然是全民免費醫療,但整體效率比美國好不到哪裡去,尤其是沒有私立醫療機構,有錢也同樣要排隊;另外在BC省等地區,也需要買強制性醫療保險,一個家庭一年1000多加元。另外在加拿大藥費是不包含在免費醫療中的。

兒童福利是加拿大社會的亮點,「牛奶金」是實打實的現金。根據每個家庭的收入情況6歲以下兒童每人每年「牛奶金」最高額為 6400 加元,6-17 歲每人每年最高額 5400 加元。如果家中多幾個孩子,靠牛奶金就可以維持一家最基本的開銷。

另外加拿大在婦女生孩子、員工失業、及退休保障上做的同樣非常完善,除了北歐和中東小國,福利上唯一能超越加拿大的就是「朝鮮」了...

在國家福利上,加拿大完勝。

生活娛樂

在生活方式上兩個國家相似度極高,同樣熱愛汽車、熱愛戶外、熱愛DIY。體育都是這兩個國家永恆的話題,美國人最愛的運動是橄欖球,加拿大是冰球。在國民運動上,跑步、籃球、棒球、冰球、網球、羽毛球、自行車、高爾夫都是極為流行。

因為加拿大擁有更接近自然的環境,主觀感覺加拿大人更加熱愛戶外運動,肥胖比例也比美國稍低。

美國在文化方面遙遙領先加拿大,影視、漫畫、文學、音樂都引領世界風潮。加拿大面對美國的文化入侵毫無招架能力,但在社區文化上加拿大更有特點。

加拿大更重視社區的建設,更重視社區文化和鄰里關係,社區活動極為豐富。尤其是在少數民族社區,都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民俗特色,華人社區、印度社區、菲律賓社區、韓國社區都是如此,甚至還有更小的敘利亞社區、索馬利亞社區存在。

移民政策

基本原則上,美國只接受最頂尖和最富有的移民;加拿大接受的移民範圍更廣,只要是有技術有專長的人全部歡迎。

美國的移民由聯邦負責,移民政策都是由聯邦政府決策,移民項目相對簡單;加拿大的移民政策由聯邦和省政府一起制定,聯邦和各省都有自己的移民項目,移民政策、法律相對複雜和完善,加拿大的移民部長在內閣中的地位和民間的影響也很高。

移民對於美國屬於錦上添花,而對於加拿大卻是基本國策,國之重計!

再看各個移民項目,美國的投資移民50萬美元起,5年後返還,可能即將上漲;加拿大聯邦投資移民目前是關停的,但各省卻都有自己的企業家和投資移民項目。以最流行的魁省投資移民為例,投資80萬加元5年返還或無償給出22加元,成功幾率較高並且周期較短。

人才類移民,美國有頂尖人才的EB1、EB2和NIW;加拿大聯邦和各省有超過20個技術、經驗類移民項目,雖然標準不盡相同,但都是用評分機制考察年齡、職業、學歷和語言幾個因素,選擇餘地較寬,門檻也相對較低;

工作類移民,美國有L1和PERM的工作類移民,對申請人和僱主的要求較高;加拿大的工作類移民相對較少,因為擁有offer或者加拿大工作經驗的人可以比較輕鬆的申請到技術移民或者經驗移民;

留學生移民,美國留學生想要移民非常艱難,畢業後只有找到僱主獲得工作簽證才能繼續留在美國,日後想要申請移民還要另找途徑;加拿大極其鼓勵留學生移民,本科生畢業後自動擁有跟學習年限等同時間的工作簽證。在很多省,本科留學生畢業只要一找到工作就可以辦理移民,而碩士以上研究生連offer都不需要,只要拿到學位就可以申請移民。

所以現在很多美國的留學生畢業後選擇來加拿大移民,優厚的移民政策是一個重要原因。

家庭團聚類移民,兩個國家都非常重視家庭團聚移民,政策沒有本質區別。

以上是美捷達移民為您從移民的角度為您整理的兩個國家做出對比,孰優孰劣很難做出最終結論,但對於每個人卻有著適合與否考量。對於你來說,哪個移民目的地才是最適合的選擇呢?

想貪圖福利,喜歡獨處,喜好清靜,又不在乎種族歧視的人最好移民北歐。

注重生態環境,想多生孩子,厭惡嘈雜紛擾的社會環境及勾心鬥角的人際關係,喜歡按部就班而一成不變的生活,沒有什麼理想和奮鬥目標的人最好移民加拿大。

注重下一代的培養,想多學一些先進的科學知識,對社會福利的要求不高,注重生活品質的人最好選擇美國。

北歐跟中國一樣,不是一個移民國家,移民的難度很大。

美國人口較多,且種族矛盾較突出,當前已收緊了移民政策,移民難度也較大,但相較北歐要好一些。

加拿大地廣人稀,國家有增加移民人口的計劃,鼓勵移民,應該是移民難度最低的國家。

應該還是美國吧!為什麼移民美國,原因有以下幾點:

1. 低物價

  美國的物價相對於居民收入算是比較便宜,得益於多年來比較低的通貨膨脹。一般一個底層(注意,我討論的是底層,討論年薪幾百萬的那些精英人士沒什麼意義)如果努力工作的話,年收入可以在兩萬美金以上,在非紐約地區,房子租金一年5000刀差不多了(租四室一廳里的一個房間),食物的話美國一周去一次超市120美金吃一周綽綽有餘。衣服電器不用說了,全球應該美國和香港最便宜吧?買iphone6也是700美金左右,4200人民幣,國內好像要貴上不少,畢竟是美國本土的品牌。

  買車也不說了。公認便宜。一輛二手的寶馬也就3萬美金(大概20萬人民幣),新路虎高配12萬美金(大概78萬人民幣)。

  除了住,車,吃,衣服和電器,養活一個人應該不需要什麼別的。當然如果你非要用淘寶的衣服和我比較穿衣服哪裡便宜,那我還是會被你秒殺的。美國沒有高仿,因為要保護品牌權益,全都是正牌貨這個比較蛋疼,我個人來講只要質量過關款式好看,我才不管是不是正牌貨,高仿一樣能穿得我爽爽的。所以我回國期間都會刷刷國內的高仿衣服。

  綜合來講,美國的物價相對於居民收入來說比國內低廉太多。造成這個原因主要是因為美元國際結算貨幣的地位,所以每次發行貨幣都不會造成大規模的通貨膨脹,物價一直能保持穩定。關於這個問題我可以另外寫一篇長回復,這裡就不展開了。

2. 環保

  在寸土尺金的曼哈頓也能留出10%的城市公園,基本上就是美國人環保生活的一個體現。這可是美國人一百年前的理念。

  美國的環保意識很重,畢竟過了靠污染來拉動經濟的階段,重工業基本上都移到了國外或者美國相對來說比較荒蕪的地方,在人口繁密區基本沒有大規模污染工業。食物質量如果不算轉基因食品(話說轉基因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到現在都還沒有定論)那是非常非常的好,還有專門賣有機食品的大型超市wholefoods,裡面的食物都是嚴格確認沒有添加劑的,但價格比一般超市貴很多。空氣,水源,食物,在環境方面美國人的確很熱愛自己的國家,境內有近百個國家公園,在保護環境和物種方面是不遺餘力的。

3. 人文

  這一點是要大書特書的。美國的人文精神在我眼中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高度。

  相對於歐洲的自由主義和日本的極簡主義(就不和非發達經濟體比人文了,這不為難人家么),美國的人文精神著重在尊重兩個字上。

  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和自由。這句話並不是扯的。在紐約,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don""tjudge",意思是不要評判。一個深入人心的思想就是只有上帝才有能力評判一個人。我們都不是上帝,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有權利和能力去評判別人的生活。

  所以一個典型的紐約文化現象就是地鐵站里的賣藝人。除了持牌的賣藝人以外,還有些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會在地鐵站或者車廂里唱歌跳舞講段子,完了之後鞠個躬說 " 感謝乘客任何的捐獻,祝福大家有一個美好的日子 "。本質是乞丐,但從來不卑微。

4. 科技

  這個是美國接下來幾十年能否繼續繁榮的關鍵。美元強勢結算貨幣(上一個強勢結算貨幣是英鎊)讓美國產業空心化,製造業外移。

  所以美國走科技路線並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例如飛機,武器,抗癌藥,太空技術等等。

  一個矽谷支撐了21世紀美國前十年的興旺發達。google,facebook,twitter,tesla。不得不服,近20年來世界上所有顛覆性的大發明(搜索引擎,社交網路,電動車)全部都是在美國創造出來的。

資本 + 思想 + 人才 = 高科技

  當最新科技一直在美國誕生的時候,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提高的主動權就牢牢掌握在美國手上。

在得過諾貝爾獎的近九百名人才中,美國佔了近40%,尤以自然科學為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成就了大英帝國成為地球上最先進的國家;

  第二次技術革命,計算機讓美國保持了近60年了領先優勢;

  第三次科技革命,目前看來人工智慧還是會先誕生在美國。

美國綠卡是美國的通行證,還是一張養老福利卡,也是一種身份 的認同。

那麼獲得美國綠卡可享受哪些社會待遇及福利呢?

1.旅行更多國家免簽

有了美國綠卡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so easy!手持綠卡可以成為很多國家的通行證。持美國綠卡,接受落地簽或免簽的國家有:

中北美洲:加拿大(6個月),墨西哥(6個月),安地卡及巴布達,阿魯巴(14天),巴哈馬(30天),開曼群島(30天),哥斯大黎加(90天),多美尼加共和國(30天),聖薩爾瓦多,牙買加(6個月),荷屬安的列斯(14天),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30天)。

2.學費

在18歲上大學之前美國全部中小學實行義務教育,即零學費(「貴族」私立寄宿學校除外)。相比之下,目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有關機構辦理中小學赴美留學一年就需兩萬多美金。上大學(含研究生、博士生)只交本地人學費。以加州為例,水平中等的加州公立大學,外籍學生一年交一萬五千美金以上學費,而「本地人」在加州州立大學一年只交納二千多美金的學費。

3.獎學金

對於有意申請美國大學獎學金的普通中國人來說,只能和來自全世界的優秀人士競爭數量極為有限的對外籍人士開放的獎學金。但對於有綠卡的人,能享有獎學金的範圍,遠遠超過一個外國人所能申請的。因為美國很多發放獎學金的機構限定獎學金只適用於「美國人」(含有美國永久居留權的人)。

4.學生貸款

18歲以上的綠卡持有者可以在拿到綠卡的當年申請各種類型的學生貸款,如上美國優秀私立大學,一年的學費多達三萬美金左右,當綠卡人士想讀一個兩年碩士時,六七萬美金可一筆貸款。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可不還貸款,找到工作後分年還清,通常每月只拿工資的五至十分之一還貸款。在美國,沒有因經濟困難而上不了學的人。

5.直系親屬受益

凡綠卡持有者與外籍人士結婚後,即可辦理配偶及配偶21歲以下未成年子女的綠卡申請。

6.政府幫助找工作

美國政府有專門機構免費為本國人找工作。綠卡持有者只要到此部門登記自己的技能、專長和興趣,該部門就會免費為人找工作。同時,該部門還免費培訓等待就業人員的基本技能(如電腦、英文等)以協助他們就業。

7.就業自由

持有綠卡者在美國工作是不受限制的。為保護本國人的利益,美國很多工作(高科技、生化、軍事等研究、生產、保衛工作)都不對外國人開放,即使外國人具備相應的知識與專長。這種情況使得外國學生在大學畢業找工作時,與美國學生處於極不平等的競爭。而綠卡持有者無需擔憂,他(她)可以從「劣勢方」轉為「優勢方」。

8.退休福利

累計十年交稅記錄後(底線為每月$50左右的實交稅金即可),便可在退休後(通常為65歲)終身領取美國聯邦政府發的退休金(每月$1000~$1200)。對很多移民來講,領取退休金的年數比交稅工作的年數要多。

9.失業救濟

申請人及配偶甚至孩子在轉綠卡後沒有工作時,政府免費給你找工作。具有六個月的交稅記錄後,到美國當地有關部門報失業就可以領取政府救濟金(額度從每月$400~$1200不等)。

10.人壽與基金

綠卡持有者可以享受一些在中國沒有,只在美國有的一些人壽與基金掛鉤的保險險種,使本人退休後能夠有較多的收入。

11.老年醫療保險

在美國醫療費用相當之高,但任何「低收入」綠卡持有者(無需交稅記錄)可在退休之後,辦理「醫療卡」,持卡看任何病不再花錢。這一點可以徹底解除身患疾病的老人的後顧之憂。對於不屬於低收入的人,只要有累計十年的交稅記錄,退休後只要再付很少的保險費,醫療費用也就不用自己承擔了。

12.購房補貼

綠卡持有人在退休後即可申請購買低收入老年人公寓住房。可用大約市場價格的35%左右的款項購買由國家補貼興建的在美國屬於自己的住房。

13.政府補貼

綠卡持有者在退休前沒有累計十年的交稅記錄時,只要轉成美國公民,退休(65歲)後政府直接發放生活補貼(每月$600多)。本人不在美國生活,也可享受這筆錢。

14.美國對老年人的補助比加拿大和歐洲好,在美國,老年人或新移民如果移民時已經到了退休年齡,即使沒有在美國繳納過養老保險金,仍然可以領取SSI(社會保障補貼),而且領取ssi的人應該符合同時領取食品券(大致每月有300刀),領取租房補助,領取medicaid(免費醫療卡)。


推薦閱讀:

卜早裝修篇1 - 插座/開關 + 開放式廚房
走過路過~宜家設計大咖來給你打造北歐ins風美家啦~
浴+居 | VOLA北歐極簡主義的始祖
水磨石 | 回歸80年代低調的奢華
【卧室篇】北歐風輕宅居:和喜歡的一切在一起

TAG:美國 | 移民 | 北歐 | 加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