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中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事迹(下)
505 王必盛
506 王成平
507 王梅榮
508 王震雲
509 方水芹
510 田洪武
511 白琴
512 白萬紅
513 白永皓
514 馮恩珍
515 師豐收
516 曲冬梅
(上接第十五版)
505 王必盛
王必盛,男,漢族,1941年2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總工會退休幹部。
76歲的王必盛,二十一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妻子,從不言悔,用細心照料和用心陪伴,詮釋對妻子深深的愛戀,用默默付出和堅守展現人間最美的愛情。
王必盛和妻子劉桂淑是大學同學。兩人在學校相識相戀,1962年走進婚姻殿堂。婚後,兩人育有兩子一女,一家五口的生活樸實而美滿。誰知1996年、1997年,劉桂淑接連兩次突發腦溢血,雖多次住院治療,但效果不理想,導致半身癱瘓。起初幾年,她還能勉強行走,但後來病情進一步加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須專人照顧護理。
「她是我的妻子,照顧她是我的責任。」王必盛說。妻子患病後,他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妻子的日常生活。退休後,他更是一門心思在家照顧妻子。妻子病倒至今,他唯一一次離開妻子出遠門,還是自己生病到贛州做手術。為防止妻子長期卧床生褥瘡,他每天用熱毛巾為妻子擦拭後背;擔心妻子手腳肌肉變形萎縮,他又從網上自學推拿按摩。生病卧床十幾年,劉桂淑從來沒有生過褥瘡,也沒有用過紙尿褲。她的卧室乾淨、亮堂,沒有異味。
為便於觀察妻子病情變化和身體康復情況,王必盛從妻子患病開始就每天堅持記錄病情。21年來,他記錄妻子病情的自製「病歷」寫了厚厚8本,裡面詳細記錄妻子每天脈搏、血壓等身體情況,服藥種類、時間以及當天天氣等信息。「這樣,醫生問起情況來,我才能清楚地回答。醫生才好對症下藥。」王必盛這樣解釋。
喂水喂葯、端屎接尿、擦洗按摩,扶著妻子下地活動,給妻子講趣事解悶……這些事情,王必盛每天都要反覆好多次,常常一忙就到深夜11點多。晚上,他幾乎每隔兩個小時就要起來看看妻子,到半夜給妻子喂一次水,扶她起來上廁所。滿打滿算,他每天頂多能睡四五個小時。兒女們擔心父親吃不消,爭著出錢請人照顧母親。可王必盛總是堅持:「別人照顧我不放心,她也很難適應。」
病了21年,妻子劉桂淑對生活從沒有失去信心:「有他在,我就很踏實。」回想照顧妻子的經歷,王必盛則說:「能這樣陪著她,看到她樂觀地活著,我就感到很幸福了。」
王必盛榮登「中國好人榜」。
506 王成平
王成平,女,漢族,1969年2月生,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岳陽鎮土地堂社區居民。
二十一載寒來暑往,7000多個日日夜夜,王成平甘願為失去四肢的丈夫承擔起生活的全部重量。為挽救身患尿毒症的兒子,她甘願割腎救子。生活艱辛沒有壓垮她的脊樑,她用堅強樂觀在困境中為家人擋風遮雨,創造愛的奇蹟。
1996年,王成平的丈夫在工地打工時不幸被高壓電擊中,截去雙腿和左手,右手僅剩下半隻胳膊。家裡頂樑柱倒了,還有4歲的女兒、1歲的兒子需要照顧,以後的日子咋過?有人勸27歲的王成平趁早改嫁。丈夫也不願拖累她,主動提出和她離婚。可王成平毅然回答:「有我在,家就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她每天起早摸黑,一邊照顧丈夫和撫養年幼的孩子,一邊到田裡干農活維持生計。
丈夫沒有自理能力,穿衣、吃飯、洗澡、上廁所都離不開她。王成平走到哪裡,就把丈夫和輪椅帶到哪裡。兩人吃飯時用同一個碗、同一雙筷子。夏天,她把丈夫背上樓去吹涼風;冬天,背到院壩里去曬太陽;趕集,背上街看熱鬧;走親戚,背去見見親友們、擺擺龍門陣……趴在她背上的丈夫,汗水都不能幫她擦一把,心疼得直喊:「把我丟掉算了。」可王成平卻說:「有你在,娃娃們就有爸爸,我們才是一個完整的家。你就好好地活著,看著娃娃長大!」
讓王成平欣慰的是,兒女從小學習都不用她操心。女兒大學畢業後很快找到工作,緊接著兒子又以優異成績考上大學。為了不讓兒子擔心學費,王成平帶著丈夫到兒子就讀大學的附近租房子住下,靠打工補貼家用。多的時候,她一天打三份工,一晚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但她不覺得辛苦,而是感受著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對未來充滿了期望。
2015年,正在讀大二的兒子被查出患上尿毒症,只有換腎才能延續生命!兒子不願再給媽媽和家庭增添苦難,準備放棄治療。王成平決定割腎救子,告訴兒子:「媽媽給了你第一次生命,現在媽媽要給你第二次生命!」最終,王成平和兒子配型成功,將左腎成功移植給兒子。如今,母子二人身體恢復良好,兒子畢業後也找到滿意的工作。這個多難的家庭重新充滿了歡聲笑語。
王成平榮獲四川省道德模範等稱號。
507 王梅榮
王梅榮,女,漢族,1942年2月生,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劉振屯鄉白庄村村民。
孝上慈下,大愛永恆。41年,王梅榮含辛茹苦獨自一人養育5個兒女、婆家5個弟妹,悉心伺候公婆,撐起一個五代同堂的大家庭。晚輩在她影響下自強自立,先後出了1名博士、5名碩士和9名本科生。她的家庭成為十里八鄉優秀家風、文明家庭的榜樣。
王梅榮嫁到劉振屯鄉白庄村後,與公婆關係融洽,是村裡出名的好媳婦。1976年,丈夫白登山不幸病逝。留給王梅榮的,是傷心欲絕的公婆、5個尚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和最大14歲、最小僅半歲的5個孩子。面對不幸,年僅34歲的王梅榮擦乾淚水,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媳婦」「母親」「大嫂」三個沉甸甸的稱謂。
一個女人柔弱的肩膀能扛起多少責任?除了家庭,王梅榮還要種好11畝田地——那是一家人的生存口糧。有人曾勸她趁著年輕改嫁,被她一口回絕。她知道,自己沒有人可以依靠,可身後還有一群人在依靠自己!憑著不怕難的這股勁兒,她成為種莊稼、種菜的一把好手,她家莊稼總比別人家長得好。她還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讓孩子們吃飽穿暖,老人健康整潔。
2002年,王梅榮的公公患腦中風卧床不起,一躺就是七年。王梅榮與婆婆一起,悉心照顧公公。每天給他翻身、喂飯,天氣好,便把老人抬出來曬太陽,甚至老人大小便不能自理,王梅榮也親力親為給他收拾得乾乾淨淨。2004年,小叔子因心肌梗塞猝死,婆婆承受不住打擊病倒在床。她對老人說:「我是您媳婦,也是您閨女,放心,我伺候您一輩子!」如今,婆婆已95歲高齡,王梅榮也已經75歲了。她還一如既往精心照顧,從未有過一句怨言。村裡人也從未見她和婆婆吵過一次架,紅過一次臉。王梅榮孝上慈下的行為,深深影響著子女和晚輩。如今家裡已經是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先後出了1名博士、5名碩士和9名本科生,家庭和睦、子孝孫賢,成為當地廣為傳頌的佳話。
王梅榮榮獲河南省鄉村好媳婦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08 王震雲
王震雲,女,漢族,1942年8月生,中共黨員,中國石油烏魯木齊石化分公司退休高級工程師。
45年艱辛守護、日復一日精心培育,王震雲不僅幫助腦癱致殘的兒子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還以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陪伴兒子不懈奮鬥,幫助他實現五彩夢想。
1972年冬天,王震雲的小兒子黃冗出生,由於出生窒息缺氧,被診斷為腦癱。醫生曾斷言黃冗長不大。王震雲不忍心拋棄自己的孩子,義無反顧地挑起了生活重擔,用不離不棄的母愛,將這個奄奄一息的孩子一次次從死亡線上救回來。
黃冗8歲前基本是跪著、爬著生活,不能行走、不會說話、生活不能自理。王震雲每天忙得就像上緊了弦的發條,但無論多苦多累,都咬牙堅持,以母愛呵護著孩子純真的心靈。在黃冗成長過程中,王震雲觀察到雖然孩子在肢體控制、語言表達上有障礙,但大腦智力與同齡孩子沒有區別,便開始自學殘障兒童教育訓練方法,教孩子發音、識字、寫字。一個簡單的發音要重複上千次,一個漢字要練幾個星期。在媽媽精心培養下,10歲的黃冗終於跨進學堂。
慢慢長大的黃冗懂事了。看到母親憔悴的臉和忙碌的身影,想到自己既不能幫母親,又不能盡孝心,他一度非常消沉甚至有厭世的想法。王震雲一直留意兒子的心理變化,經常用張海迪、霍金等人的事迹鼓勵他要堅定信念、有夢想。小學畢業後,黃冗因身體原因不得不輟學。王震雲便在家中給孩子教功課。在母子倆共同努力下,黃冗自學完成中學課程,能熟練地使用電腦,還開始文學創作。王震雲循序漸進地鼓勵他,教他查字典,購買大量書籍,陪伴孩子一同閱讀。幾年下來,黃冗翻爛6本字典,寫作水平不斷攀升。如今,他已創作大量文學作品,發表160多篇(首)作品,先後出版了30萬字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殘愛》和詩歌集《路,遠方》。黃冗的作品《我要飛翔》榮獲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優秀歌曲獎,被邀請參加迎接北京奧運會相關活動。2009年,黃冗被新疆作家協會吸納為會員。
信念成就精彩,母愛創造奇蹟。黃冗在他創作的《母親》一文中寫道:「我有今天的成績,與母親的培養和鼓勵密不可分。我深深為擁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而驕傲。」
509 方水芹
方水芹,女,漢族,1966年2月生,中共黨員,上海市浦東新區大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部主任。
方水芹十幾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侍奉體弱多病的公婆和父親,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照料,用自己的言行演繹人間純真的孝德情懷。
方水芹婚後一直與公婆同住,五口之家,相敬相愛,其樂融融。1997年,70歲的婆婆做了膽道結石手術,兩年後,又被查出結腸腫瘤,兩次住院。手術期間,方水芹白天上班,晚上陪夜,無微不至地照顧婆婆,毫無怨言。多次手術使婆婆的身體弱不禁風,需要長期細心照料,她未曾有半刻懈怠。婆婆身體稍有緩解之時,公公卻在2003年因腦梗住院治療。雖經治療病情穩定,但10多年來,血管性痴呆越來越嚴重,加上心肌梗塞、糖尿病等多種疾病並發,多次住院,生活不能自理。她和丈夫擔起照顧兩位老人的重擔,不論寒冬酷暑。隨著公公的病情加重,穿衣、吃飯、洗漱、換尿布、通便、理髮等日常生活護理全部落在夫婦倆身上。她每天都默默地重複著這些繁瑣而又必需的護理程序,還包攬了病情觀察、配藥、康復鍛煉等。近3年來,公公多次發病呼吸暫停,都是方水芹憑藉過硬的急救技術,把公公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2008年,方水芹的父親也被診斷為腦梗住院治療。5年前,父親又因骨折住院,4個月內骨折兩次、手術兩次。方水芹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張羅著住院、手術、陪護、康復指導……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父親已能藉助輔助工具下床,生活可以少部分自理。近幾年,父親的記憶力明顯下降,經常忘記吃藥,她就把父親吃的葯每周排好,每天3頓,分成早、中、晚3個袋子,還買了「服藥提醒鬧鐘」,每日3餐提醒督促吃藥。
目前,家中4位老人均年事已高,除方水芹母親外,3位老人經常生病,葯不離身。她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家中幾位老人的病情觀察、體檢、抽血、配藥、健康管理等都由她來承擔,從無怨言。她說:「父母給予我生命,公婆倍加呵護我,現在他們老了病了,回報他們是應該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近年來,方水芹還致力於社區老年護理服務工作,積极參加居家護理、上門服務、社區健康講座等志願服務,為老年人身心健康而忘我工作。
方水芹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
510 田洪武
田洪武,男,漢族,1966年5月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洪武馬鈴薯種薯合作社理事長。
他是家中的大孝子,用孝心溫暖身患重病的老人,譜寫了一曲孝老愛親的人生讚歌。
田洪武岳父患有白內障後遺症、小腦梗塞後遺症,岳母患有小兒麻痹症,他的愛人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照顧兩位老人的重擔就全部落在他的身上。岳父岳母行動不便,常年卧病在床,他一有時間,就要到他們的病榻前細心陪伴,親自照料他們的吃喝拉撒。他陪岳父岳母聊天,想著法逗他們開心,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日復一日地照顧兩位重病老人,需要極大地耐心和付出,但是他從不叫苦、從不抱怨。工作再忙,他都會抽出時間,聯繫專家為岳父岳母診療,想盡辦法緩解二老的病情,減輕他們的病痛。一說起田洪武,岳父岳母就打開了「話匣子」,豎起大拇指,稱讚洪武是細心照顧、體貼入微的「好兒子」,是不嫌臟、不怕累的「好女婿」。左鄰右舍也都紛紛誇讚田洪武,認為二老有這麼一位難得的女婿真是天大的福分。
1996年,田洪武開始資助貧困學生,不管多忙,每年都會去慰問社區的貧困、重病、失獨居民和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將對自己家人的愛傳遞給社區內的弱勢群體。2011年,他投資520萬元的全省首家民助公辦洪武孤困兒童福利院建成投入使用,當年就收養孤困兒童8名。2012年,福利院出了一位女大學生,如今又考上了研究生,每個假期都要回到福利院。她把福利院當成自己的家,把田洪武夫婦當成自己的親生父母,她說:「沒有田爸、田媽就沒有我的今天,更不會有我的未來,這份恩情永生難忘。」目前,福利院已有8名孩子分別考上大學,田洪武一直承擔所有學習和生活費用。
田洪武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
511 白琴
白琴,女,漢族,1976年1月生,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陶樂鎮施家檯子村村民。
白琴帶著爺爺、奶奶出嫁,19個春秋,用親情溫暖了一個特殊的「四姓之家」,用愛心向世人闡釋了「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真義。
1986年,白琴父母離異,父親抑鬱導致精神失常,爺爺奶奶用年邁虛弱的身軀撐起了這個不幸的家庭。年幼的白琴夏天挖野菜餵豬,冬天撿柴火,幫助爺爺奶奶減輕一些負擔。爺爺和奶奶身體越來越差,初中畢業後,白琴選擇回家務農,照顧爺爺奶奶和患病的父親。奶奶的胃不好,白琴就把家裡稀有的小米全都省下來給奶奶熬粥喝,自己吃高粱米、苞米飯。忙完家裡忙地里,不到20歲的白琴干起農活樣樣在行,莊稼長得不比別人家差,村裡人都誇白琴是個能幹又孝順的好閨女。
白琴該成家了。奶奶經常嘆息說:「等你嫁出去了,我們也就放心了。」白琴總是堅定地說:「奶奶,嫁人我也要帶著您和爺爺,您們就是我的陪嫁。」1998年,善良孝順的白琴與呼天堂結婚,帶著爺爺奶奶走進了新家。結婚當晚,一家人一起吃第一頓團圓飯,白琴卻在飯桌上哭了起來,丈夫和公公再三追問,白琴哽咽著說:「以後讓我當牛做馬都可以,只希望你們能容得下我爺爺奶奶。」公公安慰白琴:「我也是過去逃荒到這裡的,嘗遍了生活艱辛。你放心,有我們一口吃的,就有你爺爺奶奶一口吃的。」白琴對公公的一番話十分感恩,發誓要照顧好這個家庭。從此,每天天未亮,白琴就起床,準備一家人的早飯,照顧爺爺奶奶、公公和年幼孩子的穿衣起居,然後把飯菜送給獨居的父親。把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安排妥當後,她又打掃院落,餵雞餵羊,下地勞動。
丈夫一家人也把白琴爺爺奶奶當成自己的親人,悉心照顧。在全家人的精心照顧下,白琴的婆婆和爺爺相繼安詳離世,公公和奶奶雖已高齡身體卻很健康,父親的病情逐漸好轉,一家人過著平靜而幸福的生活。
白琴入選「寧夏好人」,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
512 白萬紅
白萬紅,女,漢族,1983年3月生,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城關鎮東街社區居民。
不是生身母親,卻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全部的愛,7年來,白萬紅用心照料著患有先天性腦癱的繼子,陪伴他上學讀書,用母愛滋潤孩子幼小脆弱的心靈,成為他人生路上的強大精神支撐。
10年前,24歲的白萬紅嫁給了已離異的繆澤文,使這個本來支離破碎的家庭又變得完整起來。新婚之時,正是她繼子小康的6歲生日。小康出生時被診斷患有腦癱。第一次見到白萬紅時,他用力扭過頭喊了一聲:「媽媽。」這一聲「媽媽」,成為白萬紅照顧繼子的開端。為了生計,新婚不久,丈夫就遠赴他鄉打工,把照顧年邁老母和腦癱兒子的重任託付給白萬紅。吃飯時,小康只會張著嘴,盯著一桌子飯菜無從下手,白萬紅就一口一口地喂他吃。一開始,小康無法站立,反應遲鈍,膽小怕人。白萬紅就在家裡幫助小康學習站立,她慢慢扶著,然後鬆開手讓小康自己站立,跌倒了就再來一次,最終幫助小康克服恐懼。兩年後,小康終於可以在平坦的道路上緩慢行走,也能和外人說話交流。小康到了上學的年齡,白萬紅就每天背著兒子去上學。慢慢兒子長大,白萬紅背不動了,就用輪椅推著兒子去上學。從家到學校,再從學校到家,白萬紅風雨無阻,護送晨昏。2013年,小康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學校是寄宿制,白萬紅就跟著陪讀。每天早晨,白萬紅6點按時起床,然後叫醒小康,幫他穿衣洗漱,督促他到操場鍛煉走路。等鍛煉結束,就帶他去吃早餐。每天晚飯後,白萬紅就陪著兒子寫字讀書,督促他按時鍛煉走路。班主任回憶道,小康剛到這個學校時,好多人都覺得他有一個好媽媽,後來才知道,原來他的媽媽是繼母,這讓大家肅然起敬。在白萬紅的陪伴下,小康的行為習慣和溝通能力有了很大進步。現在,小康可以非常專心地上課,會與別的孩子一樣拿手比劃聲調,大聲朗讀,一起表演。看到小康的變化,白萬紅感到無比欣慰,大家也都從心底對白萬紅欽佩不已。
白萬紅榮獲甘肅省道德模範稱號。
513 白永皓
白永皓,男,漢族,1993年4月生,共青團員,西安科技大學學生。
父親去世,母親癱瘓在床,妹妹面臨退學。正在上大學的白永皓,沒有退縮,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擔。他帶著高位截癱的媽媽重返校園,以至善至真的孝行美德,詮釋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白永皓來自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班家灣村一個普通家庭。2013年,他和妹妹同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2014年6月,白永皓突然收到噩耗,父母遭遇車禍。父親當場被奪去生命,母親因胸椎三四節壓縮性骨折導致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失去知覺……正在準備參加期末考試的白永皓,立即趕回老家料理父親的後事。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母親康復的可能性非常渺茫。經過慎重考慮,他作出了抉擇——讓妹妹繼續上大學,自己休學在家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他對媽媽說:「從現在起,您就當回孩子,我就是您的家長,就像爸爸照顧女兒一樣。」
2015年8月,白永皓決定背著媽媽上大學。重返校園後,他變得更加忙碌,白天,間隔4小時幫媽媽導一次尿;晚上,間隔6小時導一次尿;上午、下午各按摩5次;每天三餐按時按點準備好;每天要清洗換下來的衣服,買菜做飯,收拾屋子。2015年12月,媽媽住院做脊髓探查手術,又花去十多萬的費用。出院後,為節省開支,白永皓租了兩間價格便宜的房子。2017年春節,媽媽的病情再次加重。看著兒子在學校、醫院、出租屋三頭跑太勞累,母親堅持要回老家。母親回老家休養後,他在與妹妹的一次通話中,得知媽媽又住進了醫院。原來,妹妹的身體單薄,無力將媽媽抱到輪椅上。媽媽由於長期卧床,無法曬太陽,褥瘡、貧血、缺鉀等併發症更加嚴重,不得不住院治療。白永皓心如刀絞,立即請假回老家,再次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讓妹妹全力以赴參加招聘考試。
白永皓榮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稱號。
514 馮恩珍
馮恩珍,女,漢族,1978年4月生,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浦北縣張黃鎮衛生院婦幼專干。
付出青春時光,用心照顧身落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和癱瘓在床的公婆,撫養兩個年幼的兒子……馮恩珍用自己的不離不棄和無怨無悔譜寫了孝老愛親的讚歌,用樸實的行動詮釋了「孝義」的大愛美德。
22歲,馮恩珍在最美的年紀,與關少華認識並喜結連理。2010年7月,關少華在腌漬橄欖的水池中救人時,不幸二硫化氫中毒,經搶救雖保住了性命,卻變成了口齒不清、流著口水、大小便失禁、智力如3歲小孩的半癱病人。從此,馮恩珍的生活完全變了樣。丈夫每天要換洗的褲子十幾條,水井旁、家門口、客廳里隨處可見糞便。馮恩珍每天幫丈夫按摩,陪他說話,默默為他清理大小便,從無怨言。公公前幾年腦梗塞偏癱,生活不能自理。自己的兩個小孩,大的9歲,小的3歲,也需人照料。2010年10月,婆婆突發腦溢血,落下了後遺症,從此半身不遂,癱瘓在床。
每天凌晨5點,馮恩珍起床忙裡忙外,做好飯菜,為3位親人喂飯、換上乾淨衣褲,再匆匆騎上助力車趕到10公里外上班。中午休息兩個小時,來回車程就花一個小時,其餘的時間都在照看3位親人中度過,沒有片刻休息時間。晚上下班回家,馮恩珍幫他們清理大小便,洗澡、擦身、換洗衣服,一直忙到半夜才能躺下。過度的勞累加上睡眠不足,馮恩珍的體重從100斤直降到80斤。十幾年來,在馮恩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婆婆雖然癱瘓在床,但從未生過褥瘡;丈夫慢慢學會吃飯走路,能說出一兩句簡短的話,公公的病情日漸好轉;兩個兒子正在健康成長。馮恩珍用弱小的身軀和滿滿的愛心無怨無悔地維繫著家的完整。
馮恩珍榮獲廣西十大孝心人物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15 師豐收
師豐收,女,漢族,1965年6月生,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俞村鎮橋埠村村民。
師豐收、陳金海夫婦收養了出生5天被遺棄的女嬰,孩子17歲時被確診為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夫婦二人把孩子當作自己的親生骨肉,傾其所有、竭盡所能為其治病,演繹了一場不離不棄、暖人心扉的親情故事。
師豐收夫婦婚後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1991年11月13日,收養了一個剛剛出生5天的女嬰,取名「雪雁」。雪雁17歲那年,被診斷出患有「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需要定期向體內輸血來維持生命。於是,一家人開始了和病魔的鬥爭,他們奔走在大大小小的醫院裡。雪雁每月的治療費在5000元左右,幾年下來就花去五六十萬元,家裡債台高築。有人勸師豐收:「算了吧,為了抱養的女兒,何苦呢?」但師豐收堅定地說:「雪雁就是我的親骨肉,只要還能動,砸鍋賣鐵也要給孩子看病!」2010年,為讓雪雁接受更好治療,母女倆到上海打工。師豐收在一家飯店裡當洗菜工,雪雁當服務員,她們就這樣一邊打工一邊治療,相依為命在5平方米的出租屋裡生活。艱難時刻,在同一家飯店打工的江西小伙章偉走進了她們的生活。章偉向雪雁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可他的表白不僅遭到雪雁的拒絕,也遭到師豐收強烈反對。但章偉一如既往地幫雪雁幹活,噓寒問暖。2010年7月,雪雁突然昏厥,送到醫院,醫生拿著病危通知書讓師豐收帶著孩子回家。師豐收拖著沉重的步子,抱著女兒踏上返鄉的路。得知消息的章偉,趕上了同一列火車。一路上,師豐收和章偉緊抱著雪雁一次又一次地呼喚,雪雁奇蹟般地醒了!師豐收淚如雨下。醫生曾斷言,雪雁挨不過3個月。但父母的關愛讓雪雁頑強地活了下來。2014年,歷經磨難的章偉和雪雁領取了結婚證。現在,相親相愛一家人的親情故事還在繼續……
師豐收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16 曲冬梅
曲冬梅,女,漢族,1977年12月生,山東省鄒平縣韓店鎮蘇家村村民。
曲冬梅二十一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在床的小叔子,悉心照顧年邁的奶奶與患抑鬱症的公公。曲冬梅用柔弱的雙肩,撐起一個不幸的家庭,用行動詮釋親情的含義,感動著親友鄉鄰。
正值曲冬梅新婚之際,小叔子閆濤在地里噴洒農藥時中毒,導致小腦萎縮,全身癱瘓。公婆年邁且身體不好,照料閆濤的重擔就落在了曲冬梅兩口子身上。平時,公婆和閆濤住在一起,曲冬梅兩口子住在另一個院子。作為閆家主婦,孩子又小,曲冬梅忙了這頭顧那頭,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格外多。癱瘓了的閆濤情緒特別低落,甚至一度想不開,曲冬梅就想盡辦法幫他樹立信心。癱瘓的前幾年是康復關鍵期,忙完農活的曲冬梅一回來就先給閆濤用熱水泡腳,邊泡邊按摩,天天如此。曲冬梅的行動燃起了全家的希望,一家人都幫著閆濤做康復訓練。訓練的時候需要3個人協同配合,婆婆和丈夫負責攙扶,曲冬梅則蹲在前面用兩隻手拉著閆濤的腳一步一步往前挪。曲冬梅兩口子還在院子里的桐樹上拴好鋼絲,自製簡易康復訓練器械,幫助閆濤訓練臂力。一年半後,閆濤終於可以自己用手扶著輪椅慢慢地走路了。
閆濤需要經常去醫院複查,營養神經的藥物也不能停,單靠種地收入難以為繼。曲冬梅和丈夫就農閑時去工地打小工,盡量多掙點錢補貼家用和小叔子的醫藥費。閆濤癱瘓,公婆照料他的起居,年邁的奶奶與曲冬梅住在一起。曲冬梅天天悉心照料奶奶,直到2013年老人去世。2009年,曲冬梅的公公又得了抑鬱症,本來就艱難的家庭又添了一份負擔。但是,在曲冬梅的支撐下,閆濤經過康復訓練,如今生活基本能夠自理,並且哥嫂幫助他重新修建了6間寬敞的磚瓦房。公公也恢復得很好,和婆婆一起經營著一家小超市,一家人和和美美。曲冬梅的婆婆感慨地說:「這個孩子自從來到閆家,吃了不少苦,是個實在的好孩子,就跟親閨女一樣。」
曲冬梅榮登「中國好人榜」。
(下轉第十七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