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揭開《老子》千古之謎(轉帖)

來源:雲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德發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站在人類的高度為我們認識世界揭開哪些謎底呢?

一、揭開了世界起源的二元性,這二元性既不是唯物主義一元論,也不是唯心主義一元論,更不是物質和精神的二元論。 

二、揭開了大地「周行不殆」的運行發展規律,要比哥白尼(1473——1573)早一千七百多年。 

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揭開了萬物的起源,要比達爾文(1809——1882)的《物種起源》早兩千多年。 

四、「道可道,非常道」揭開了「肯定——否定」事物發展規律,要比黑格爾(1770——1831)的「否定之否定」思維發展規律早近兩千年。

五、揭開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世界發展的二元性,他認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因此,社會主義社會一定要有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否則社會成員也不會富有;資本主義社會一定有無產階級的人權,否則資本主義社會也不會長久,這就是現實社會發展的二元性的辯證統一。 

六、為人類指出了一條科學發展道路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圍繞這條科學的發展道路,大體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1、「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控制人口增長。 

2、「持而銳命不可長保」反欲、反貪,主張人類心裡平衡。 

3、「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軍之後必有凶年「反對戰爭,主張和平。

除上述六方面外,還有「柔弱勝剛強」、 「萬物返樸歸宗」、 「人類返樸歸真」、 「教育返樸歸根」等客觀發展規律;怎樣治國治民、救人救物等戰略思想以及「大制不割」的方針政策等。

但是我今天講演的目的不是展示我揭示老子千古之謎的成果,而是向你們推介老子認識世界的方法「天人合一」的人生觀、價值觀。

同學們,為什麼我們有的大學生畢業以後找不到工作,甚至不肯找工作,變成「富二代」或者「啃老族」,即使很多人找到了工作也沒有融入社會,而生活在城市和鄉村的夾縫之中變成了「蟻族」!「他們受過高等教育,主要從事保險推銷、電子器材推銷、廣告營銷、餐飲服務等臨時性的工作,有的甚至處於失業半失業的的狀態:他們平均月收入低於兩千元,絕大多數沒有『三險』和勞動合同,平均年齡在22——29之間,九成屬於『80』後一代,他們主要聚居於城鄉結合部或近郊農村,形成了獨特的『聚住村』。」(《蟻族》作者廉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據統計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萬「蟻族」,上海、廣州、西安、重慶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的「蟻族」在全國就有上百萬的規模。是他們缺乏專業知識嗎?不是;是他們沒有工作能力嗎?也不是!那他們缺的是什麼呢?缺少的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體地說他們缺乏的是對這個世界的正確理解和認識!缺乏的是指導社會實踐的理論!缺乏的是事物普遍聯繫和發展的辯證邏輯思維的能力!缺乏的是判斷事物價值的正確標準!

2007年在《東方女性》雜誌上刊登這樣一篇文章《奶奶和1953年的諾貝爾獎》。1930年20出頭的奶奶就學會了孵化小雞、小鴨的技術,那年,一窩雞蛋孵到只剩兩天出殼,母雞卻意外的死亡了,奶奶只好把雞蛋移至灶頭人工孵化,同時趕緊物色新的母雞來續任,因為奶奶知道:小雞、小鴨總是把它出生以後第一眼看到的晃動物體當成媽媽,而且以後很難改變,會惹來麻煩的。在奶奶物色新的母雞之前有4隻性急的雞仔先出殼了,在以後的日子裡,這四隻雞仔把奶奶當成它們的媽媽了,總是跟著奶奶身前身後地轉,最後還是夭折了。

在奶奶孵雞的同時,萬里之遙的奧地利,一位名叫洛倫茲的小夥子正在觀察一群小動物,1935年的春天洛倫茲偶然發現一隻剛出世的小鵝總是追隨自己,幾經分析,他推測這是因為這隻小鵝出世以後第一眼看見的是人,所以把人當做它的母親,因此洛倫茲把這一現象稱做「銘記認母現象」,提出動物模式理論。這一理論不僅被人類出現的狼孩、豬孩現象所驗證,而且也成了現在推廣「母嬰同室」、「早期教育」的重要理論依據。洛倫茲藉此成為現代動物行為的創始人,並於195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

按理說獲諾貝爾生理學獎的應該是奶奶,無論從孵化技術還是發現這種認母現象,奶奶都比洛倫茲早,那麼獲諾貝爾獎的為什麼不是奶奶而是洛倫茲呢?因為奶奶缺少正確認識世界的思想理論!缺少判斷事物價值的能力和辨證邏輯思維的頭腦,所以跟195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失之交臂。

從體現人生價值方面來看,奶奶關心的只是生活上的利益,孵小雞是為了補貼家庭生活,沒有從世界發展的角度想問題,因此註定了奶奶一生的貧窮和可憐。作者寫道:「奶奶的生活半徑不出十五公里,去得最遠的是家鄉小縣城,共三次,30多歲1次,70多歲2次,第4次是到城郊的火葬場」。

而洛倫茲呢?正因為他發現了動物這種認母現象,提出了動物模式理論,出任了維也納大學及科尼斯堡阿爾貝圖斯大學教授,成了當時動物行為學的權威,周遊歐洲各國,一路鮮花鋪地,物質財富滾滾而來,給他的子女們留下了偌大的家業,奶奶留下什麼呢?除了貧窮還是貧窮!同樣的技術,同樣的發現,卻有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其根源就在於能否正確認識這個世界!

一、認識世界從世界的源頭開始

對於世界的起源,現在世界上流行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起源是物質的,而且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這是唯物主義一元論的觀點;唯心主義正好相反,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這是唯心主義一元論觀點。也有的哲學家持世界的起源是物質和精神的二元論觀點。一般世人都比較傾向唯物主義一元論的觀點。

那麼老子是怎麼認為的呢?世界是物質的這一點是肯定的:「有物混成先於天地生」(《道德經》第25章)是說有一種物質混合而成比天地先發生,老子肯定了物質世界的存在,但不是世界的源頭!也不是萬物的起源!

我們不禁要問:「這些物質是哪裡來的?是上帝創造的嗎?」這樣一來不又進入了唯心主義一元論的泥潭,使人類陷入了雞生蛋,蛋生雞的旋轉謬論當中來了嗎?兩千多年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所以喋喋不休地爭論,其爭論的焦點就是何為第一性的問題,物質是比意志限於存在但不是世界發展的源頭,也不是萬物的起源!更不是認識事物的起點!

那麼物質世界的源頭在哪裡?萬物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回答得很乾脆:「道生之」是「道」自然產生的!他在《道德經》第51章寫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世界上的萬物都是「道」自然產生的,保護萬物發展的良好品德是人類積蓄的。萬物形成了各自的發展規律,人類形成了良好道德風尚,因此萬物的發展沒有不遵循自己的發展規律而得到人類良好品德的珍惜和愛護的。老子又在《道德經》第42章寫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成了萬物,「道」是不是世界發展的源頭呢?也不是!老子在《道德經》第40章是這樣寫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是什麼?是什麼也沒有嗎?如果是什麼也沒有,這不等於說了一遍廢話么?我們閉上眼睛仔細想一想,當世界(包括人類)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就有兩樣東西存在,當世界和人類都不存在的時候,世界上這兩樣東西依然會存在!正如老子所說:「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這兩樣東西是什麼呢?就是空間和時間!

老子在《道德經》第14章是這樣描述的: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用眼睛卻看不見,用耳朵也聽不到;用手摸也摸不著,往上看也不明亮,往下看也不曖昧,綿綿不絕甚至不能用語言說出來,一切發展都歸於無物的狀態。這就是說,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表象,就叫它恍惚。迎面看不見它的頭,隨後見不到它的尾。有的同學會問:就算物質起源時間和空間,對我們認識世界又有什麼幫助呢!

親愛的同學們,當我們用空間和時間這個尺度重新衡量這個物質世界的時候,就會驚奇地發現這個世界更加絢爛多彩!給人類帶來了創造物質財富的新希望,這就是納米空間技術的廣泛運用。

納米就是人類從空間的角度重新審視已有的物質。 1納米是1米的十億分之一;相當於45個原子排列起來的長度。通俗一點說,相當於萬分之一頭髮絲粗細。就象毫米、微米一樣,納米是一個尺度概念,並沒有物理內涵。確切的說納米是物質所佔的一定空間,當物質限定在1—100納米這個範圍空間,物質的性能就會發生突變,出現特殊性能。銅、銀就會出現不導電,不導熱;陶瓷就會彎曲;稻草就會變黃金——從四氯化碳製成金剛石。

納米的發現從而把人類探索自然創造財富的能力引入了時間和空間的發展變化之中,特別是深入到了宏觀與微觀物體之間的空間領域,發現新的能源,新的物質,新的認識世界的方法,人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按照自己的意願合成具有特殊性的新材料,廣泛用於工業、農業、國防、交通運輸、能源環保、醫療衛生等各個領域,而納米空間技術幾乎涵蓋了納米物理學、納米電子學、納米化學、納米材料學、納米機械學、納米生物學、納米醫學、納米顯微學、納米計量學和納米製造等。剛剛離開我們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出:「納米科技是21世紀科技發展的重點,會是一次技術革命,而且還會是『一次產業革命』」。二十一世紀,納米技術將廣泛應用於信息、醫學和新材料領域,在未來的20至30年內,納米技術將在三個方面對人類社會產生深刻影響:一、社會生產途徑;二、人類生活方式,三、人們思維模式。所以,納米技術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社會在發展進程中正邁向一個新的台階」。 

納米空間技術的發現,如此撼動了物質是第一性的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起源的觀點!改變了人們思維模式!更加證明了老子物質起源於時間和空間二元論的存在,一切物質都是在空間中形成的,在時間裡發展變化的,這就是老子三位一體的「道」。

空間給人類帶來了新的發現,剛剛獲得2009年若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名美國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蘭克波恩、卡羅爾?格雷德以及傑克?紹斯塔克他們從空間位置上發現了染色體一段有個帽子形狀的端粒。就是由染色體根冠製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這種染色體的自然脫落物將引發衰老和癌症。為人類長壽和戰勝癌症找到了原因。

空間的變換能使種子體積和密度發生變化。經歷過太空遨遊的農作物種子,返回地面種植後,不僅植株明顯增高增粗,果型增大,產量比原來普遍增長而且品質也大為提高。以太空茄子為例,普通的茄子一般畝產3500千克,而太空茄子平均產量則為7000到8500千克,而且品質好。

人類在爭取時間縮小空間上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剛剛獲得2009年若貝爾物理學獎的高錕,:早在1966年,高錕就取得了光纖物理學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計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導纖維中進行遠距離傳輸,這項成果最終促使光纖通信系統問世,而正是光纖通信為當今互聯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一對碗口粗的金屬電纜,只能同時傳送一千多路電話,一對細如蛛絲的光導纖維可以同時通一百億路電話,鋪設1000公里的同軸電纜大約要500噸銅,改用光纖通信只需要幾公斤的石英,沙石中就含有石英。光導傳播縮小空間卻為人類擴大了視野,而且節約了能源。

更有趣的是,幾乎和老子同一個時代,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前580——前500)和他的弟子們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數,不是物,因為數先於人們的認識。萬物之所以有序,正是由於數的比例決定的。他們由觀星悟出空間是由「點」積成的,「點」是空間最小的單位,積點可以成「線」,成「面」;積「面」可以成「立體」。這個「立體」不正是物體所佔用的空間嗎?由此得出「點「是空間的最小單位。他們從數學的角度證明了空間先於物質存在,雖然他們是從認識世界的角度出發的。但是「認為數是構成萬物的本源」這一點正好和我們現代人創造的虛擬世界方法巧合。現代人把聲音、文字、甚至圖像都轉化成數字信號傳播出去,並由此發明了電腦、數字電話、數字電視、數碼相機等。現代科學技術不正好證明了兩千多年前畢達哥拉斯數字成點、成線、成面、成立體的圖像的虛擬空間理念嗎?無論是虛擬的世界還是現實的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都是先於物質而存在的。但是從事物發展來說,時間也好,空間也罷,如果沒有一定的物質在其中發展變化,就不能產生世界上的萬物,更不能產生新的物質,這就是老子的「道」!

如果說物質世界起源於時間和空間二元性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世界的角度;那麼老子的「道」就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世界的具體方法

二、那麼什麼是「道」呢?

第一,老子從物質運動的角度來論述他的「道」。老子在《道德經》第1章這樣寫道:「道①可②道,非常③道。名④可名,非常名。無名⑤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⑥。」

解釋:①道:各種事物正在發展的規律。②可:可以。③非常:非,不是。常,正常。今義,指特別。④名:由事物本性而得到的名字。⑤無名:沒有得到的名字,這裡指事物發展變化中的規律。⑥母:本源。

譯文:一切事物在發展變化運動中,是確定不出名字的,可以叫它「道」;一切事物在相對靜止或停頓的狀態中,能反映出具體事物的本質,並由本質而得出各種事物的概念就是「名」而不是「道」!「道」是指宇宙自然規律變化發展中的事物,不是停頓靜止的事物;「名」是指相對靜止或停頓的事物不是指運動發展中的事物。 「無名」是天地運行的發展規律的開始,來造就這些相對靜止 「有名」的具體事物,使它成為萬物發展的本源。

那麼, 老子闡述「道」和 「名」寓意何在呢?

首先,「道」和「名」向我們揭示運動和靜止的關係

申明只有運動發展的事物才是「道」,處於相對靜止階段的就是「名」。

例如,人類社會大致要經歷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這個發展過程就是「道」,相對靜止的每個階段就是「名」。

又如,人從出生經歷了幼年、少年、青年、成年、老年又回到「無」的時空里,這個過程就是「道」,成長的每個階段就是「名」。

又如,商品經濟發展也是這樣:「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這個循環過程就是「道 」每個階段就是「名」。

石油蒸餾過程就是「道」所提煉的汽油、柴油、煤油、化學纖維、瀝青等就是「名」。

「道」可以說是一種的理想的變化過程,而在這變化過程中相對每個發展階段就是「名」;「道」可以是我們走的一條路,在這條路上每個站點每個風景就是「名」

其次,「道」和「名」揭示了肯定與否定的辯證統一關係

「道」和「名」揭示了事物內部肯定與否定辯證統一的關係,當肯定是「道」時,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當否定「道」時事物是相對靜止的,因此,「道」也是由肯定和否定構成的辯證統一的規律。「名」也是一樣,當肯定是「名」時,事物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當否定是「名」時,事物處於運動及發展變化中,因此,「名」也是由肯定和否定兩方面組成的辯證統一的發展規律。

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肯定和否定的兩個方面,即兩種因素。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維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這一事物為它自身而不是別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他滅亡的方面,既破壞現存的事物使它轉化為它物的方面。例如,對「道」發展運動的「肯定」或「名」靜止的「肯定」都是維護「道」或「名」存在的方面。否定「道」,否定「名」都是促使「道」或「名」滅亡的方面。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當肯定方面處於優勢時,事物保持原來的性質和自身的存在,當否定方面在發展中取得支配地位,就是事物轉化到自己的對立面,達到對事物自身的否定。「名」變化了可以轉化為「道」的規律;「道」停頓了,可以轉化有「名」的物象,完成了事物自我否定,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質的飛躍。「道」變化發展成為「名」,天地開始有了萬物發展的本源。

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又是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一方面,肯定包含著否定,「道可道」肯定它就是「道」,「非常道」又否定它不是「道」;「名可名」肯定它是「名」,「非常名」又否定它不是「名」。因此沒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純粹肯定,肯定中總是滲透著否定。另一方面,否定中又包含著肯定的,同沒有純粹的肯定一樣,也沒有純粹的否定。當事物發展處於靜止狀態否定「道」時,卻包含著肯定「名」的物象出現;當事物處於發展運動狀態否定「名」時,卻包含著肯定「道」的發展規律的存在。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道」並不是對「名」的絕對否定,「名」也不是對「道」的絕對否定,它們當中互相包含,只不過是誰佔主導地位的問題。「道」和「名」的雖然前者指運動,後者指靜止,但都不是絕對的,運動與靜止也和肯定與否定一樣,都是相對的。因此,老子用「可」「非常」兩個副詞來修飾「道」和「名」表示它們相對性。

這就告訴人們失敗之中,總是含有成功的因素,失敗是成功之母;同樣成功總是伴有失敗的風險,因此老子說「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創業總是要承擔風險的。關鍵是要我們把握住前進的方向,忠貞不渝的堅持下去,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有一個時間的過程,老子說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始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個發展過程是客觀的甚至是漫長的,因此一般人創業剛經受一點挫折或做到幾層也就放棄了所以也就是敗了,只有「慎終如始」的人則無敗事。是不是只有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成功呢?也不是!因為「肯定」「否定」本身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肯定發展過程中好的因素,否定發展過程中壞的因素,這樣才能把握這事物發展的方向,這就是老子將要進一步揭示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發展規律。

再次,「道」和「名」揭示了「否定之否定」的發展規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道」,又不是「道」;「名」就是「名」又不是「名」,這本身就包含著「肯定與否定」和「運動與靜止」的矛盾,同時也揭示了事物內部發展變化運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規律。

「道可道」「道」可以稱為「道」這是對「道」的肯定,「非常道」不是「常道」,這是對「道」的否定!完成了第一次從「肯定」到「否定」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道」也就由發展運動轉化為相對靜止的狀態「名」的穩固物象上來了,「名」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可是老子又來了個第二次否定「名可名,非常名」即肯定了「名」又否定了「名」!這第二次否定使事物的發展又回到了「道」的發展軌道上來了,彷彿轉了個圓圈,又回到了原來的起點,完成了事物自己發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客觀發展規律。可以說中國的老子是世界上第一個解釋這種規律的人。

當然,事物的發展每一次「否定之否定」的循環並不是轉了一圓圈又回到原來的起點,而是隨著人類認識自然能力的提高和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也就是每循環一次,人類都有新的認識、新的發現和各種新的事物產生,從中創造新的生產力,反過來又推動事物向前發展。這種發展不是簡單的回歸或回到原來的起點,而是呈螺旋式展開狀向前發展的,也就是說隨著人們認識能力的增強,螺旋的圈是一圈比一圈大的發展上升勢態。在老子那個春秋時代,人類不可能一下子就認識到水的發展變化會形成雲、霧、雨、雪、冰雹,以及虹、霞、山嵐等眾多具體事物的成因,而是隨著時間和人類認識能力的增強,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才逐步認識到的。並從水的發展規律中認識到許多新事物,發明了許多新事物的。例如,用流動的水推磨、發電,用水受熱會變成蒸汽發明了蒸汽機,用高速的水流切割等等。因此,事物的發展不但是螺旋式的而且是一圈比一圈展開狀無限循環發展下去的。用老子的話說:「玄之又玄」。意思是大之又大、發展又發展、前進又前進奧妙無窮的。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奴隸社會是對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否定;封建社會又是對奴隸社會的否定;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又是對封建社會的否定;將來的共產主義又是對社會主義的否定。這種否定又不是絕對的否定,是在肯定的基礎上的否定,因為這裡有一條發展的鏈條貫穿始終,那就是生產力。這個發展鏈條就是「道」,而每個階段的社會性質就是「名」。

在現實的生活中這種否定之否定的規律無處不在,例如,我們今天的電腦排版印刷是對鉛字排版印刷的否定;而鉛字排版印刷是對泥字活版印刷的否定;活字印刷又是對雕版印刷的否定;雕版印刷又是對手抄書的否定;手抄書又是對竹簡木牘的否定;竹簡木牘又是對甲骨文的否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這發展中又出現了電子書。

電子工業的發展也是如此,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納米電子——生物電子。

空軍發展也是如此,殲5否定普通噴氣式戰鬥機;殲6否定殲5;殲7否定殲8;殲9否定殲10如此無限發展下去,用海爾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此看來創業本身就是一個發展過程,停頓了也就破產了,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發展,因此老子說「蔽則新」「蔽而新成」就是不斷發展前進。

第二,老子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來論述他的「道」

「道」是指一種物質在時間和空間里有規律的發展變化。

老子在《道德經》第21章中批判孔子德政時,闡述了自己稱之為「道」的觀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⑵其中有精⑶。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⑴惟恍惟惚:恍惚,猶豫,不確定的意思;⑵窈兮冥兮:窈:高遠,寬廣講。冥:低深,昏廣。⑶精:精髓,規律。

道作為一種運動的物質,是恍惚不定的。恍恍惚惚之間有表象,恍恍惚惚當中有本質(物),在深遠遼闊的宇宙中有它發展的規律(精髓),這發展規律(精髓)是真實的,是值得信賴的。「惚兮恍兮」、「恍兮惚兮」這是一個時間過程,意思是說「道中的物」是在時間的流駛中演變進化而成的;「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這是說,「道中的物」是在深遠遼闊的空間里形成發展規律的(精髓)。也就是說,形成「道」的發展變化規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時間、空間和一定的運動物質。只有時間和空間沒有一定的運動物質,構不成「道」;只有時間和物質沒有空間是不可思議的,真空也是空間;只有空間和物質沒有時間同樣不可思議,瞬間也是時間;任何物質沒有時間和空間更是不可思議的。物質運動都是在時間和空間里進行的,脫離了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這就是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三位一體構成的「道」的具體發展規律。

那麼時間、空間物質運動三位一體道的發展規律對於我們的就業、創業有什麼幫助嗎?

一個電視台招聘采編人員,等到面試的時候,招聘者出了一道非常簡單的題:「什麼叫新聞?」讓面試者回答,但是很多人回答的都很平淡,無非是現實生活中新近發生的有意義的人和事。一連幾天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只好又延長報名時間有招進了一批人員進行面試,結果只有一名畢業生讓他非常滿意,他是這樣回答的:「從客觀上講新聞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有採訪價值的人和事,從主觀上說記者要第一個奔赴現場,抓緊時間報道出來,第二個報道出來就不是新聞而是舊聞了,因此要做到及時準確簡明扼要。從這段話中他不但交代了新聞的性質、特點,而且從空間和時間上表明了自己的責任心。

一個大企業招聘一名廠長助理,月薪一萬元。從幾百名競爭中篩選只剩下五個人,一名博士生、三名碩士生、還有一名大學本科生,最後由廠長親自把關,結果被這名本科生贏得了。

這位廠長出了這樣一道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企業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進步的力量。另一種觀點認為是學校培養了人才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和科學進步的力量。你怎麼認為說出其中道理來。

主要是企業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和科學進步的力量。從空間範圍上來說,所以的企業都納入市場經濟和世界經濟接軌,從時間上來說作為生產企業生產出來的商品必須低於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才能賺大錢,這就逼得企業上層決策人想法設法的提高生產效率,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科學管理,吸收優秀的人才等,才能在市場當中生存下去,無形之中推動了社會的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

但是學校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學校是培養優秀人才的搖籃,也是科研機構大量存在的地方,他們掌握著科學最前沿的理論知識,但這些理論知識最終還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我要把我學的書本知識應用到生產實踐當中去,才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經濟效益。這就是我為什麼敢於應聘廠長助理的原因。

時間、空間、物質運動三位一體「道」的客觀發展規律,不僅為我們認識世界提供了理論基礎,而且為我們創造物質財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恰當地掌握好時間和空間,不但為我們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而且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低於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總是佔優勢;加快商品的周轉時間總能賺大錢;商品找對了空間總能賣個好價錢;人才找對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城市和位置總能發揮出才能。時間和空間還為我們創新提供了線索,我在上面已經講過了,稍微改變時間和空間就能使物質發生新的變化,甚至能改變物質的性質,產生新的物質,這就是老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創造物質世界的方法。在此沒有更多的時間和朋友們講解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揭開老子千古之謎》這本書來讀。

根據老子的「道」由此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概括:物質只有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之中才能形成財富;商品只有進入時間和空間之中才能轉化經濟;人才只有抓住機遇找准了位置才能發揮出來;有的知識錯過了時代就不是知識;有的才能超出了地域就不是才能;有的人才找錯了地方就不是人才。因此老子的道是最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高度概括。

三、那麼老子又是怎樣揭示萬物起源的呢?

生成萬物最原始的物質是是什麼?老子在《道德經》第25章這樣寫到:「有物混成⑴先天地生⑵。寂兮⑶寥兮⑷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⑸,可以為天下母⑥。吾不知其名,強字⑺之曰道。」

解釋 ⑴混成:混合而成。⑵先天地生:比天地先發生。⑶寂兮:寂寞啊。證明這種「物」單獨存在。⑷寥兮:寥廓啊。⑸周行而不殆:指大地的循環運動而不停。⑥母:本源。⑺強字:用強字形容。

意思是說,有一種物質是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比天地先發生,在寂寞寥廓的宇宙中獨立而不改變,當它進入日夜運行的天地時空里的時候,就成了天下萬物生成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強迫給它取個名字就叫「道」。這是世界上最初的物質,在天地時間和空間里形成的「道」,產生了萬物之母。

為什麼說這種「物混成」是氣體呢?能夠自動混成的物,要麼是液體,要麼是氣體,不可能是固體。在如此廣闊的宇宙空間里存在,也不可能是液體,只能是氣體。唐朝柳宗元在他的《天對》里把這種氣體叫元氣。世界是由「元氣」構成的,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一」,元氣分陰陽兩性這就是「一生二」,陰陽兩性在天地時空里相互作用產生了多種微生物,這就是「二生三」,「三」字在古代不是指定數,是指多數。各種微生物經過長時間的進化演變成了萬物,這就是「三生萬物」的結果。中國的老子不但說出了生物的起源,而且也說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整個生物進化的過程和分類的發展。

比老子晚些時候戰國時期的荀子也證實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也就是說,只有元氣進入天地運行的時空里,陰陽才能相接,才能起變化,才能生成萬物的,而在宇宙的時空里是「獨立不改」的。元氣怎麼來的?

假如說宇宙大爆炸的理論成立的話,在200億年前那個原始火球爆炸後整個體系剎那間快速的膨脹著,整個宇宙間充滿了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微子等一些基本形態物質。膨脹繼續進行著溫度很快降了下來,降到10億度左右,這時中子開始失去了自由存在的條件,他要麼發展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溫度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的化學元素的過程告一段落;降到幾千度時,爆炸產生的強烈輻射進一步減退,宇宙間瀰漫著氣態物質。氣態物質逐漸凝聚成氣團,進而演化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包括銀河系、太陽系、地球,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千奇百怪之謎》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3頁)

為什麼元氣進入天地時空就成了萬物之母呢?當宇宙里的元氣進入相對靜止地球里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便得到了「名」才產生了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因為在天地空間里,「周行不殆」的地球在圍繞太陽旋轉時產生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氣候條件,正好適合元氣陰陽結合的發展變化,「可以為天下母」才形成萬物。萬物再通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樣一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發展規律進入了漫長演變進化過程:從微生物發展到低等生物,從低等生物發展成動物,一部分動物發展成為高等動物,逐漸的進化成人類。人類又從自然界走了出來形成了人類社會。

四、在這裡我們產生了一個疑問:是不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國老子就知道大地是圍繞太陽旋轉的?

這一點是肯定的!因為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過。

天體的運行在老子那個時代,是一個人人皆知的事實,老子在少年時代就問過商容老先生:「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聃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

而老子在《道德經》中卻否認了神的造物功能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第42章)的唯物主義觀點,並且認為天地的運行是「周行而不殆」的(《道德經》第25章)

周:轉一圈為一周。行:運動。不怠:不停。指大地的循環運動而不停。

周行不殆就是指大地的循環運動。從此揭示了天地運行發展規律是循環運動而不停。由天地循環運行所產生的時間和空間也是無限的。老子在《道德經》第25章中寫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大到已經流逝過的歲月,又到遙遠的空間,從遙遠的空間又返回來……又大了回去。到底是太陽圍繞大地旋轉,還是大地圍繞太陽旋轉,或是兩者都在旋轉。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的也很清楚了,他認為「人以地為法」的大地」是在運動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道德經》第10章)

載:古代指用車、船運送兵器。營:營生的萬物。魄:是指有思想靈魂的人類。抱一:緊緊擁抱在一起,和諧統一的發展。在老子那個時代沒有統一這個辭彙,因此老子用抱一。

人和萬物應該和諧統一的發展能分開嗎?什麼樣的運行載體能裝下天下所有的萬物和整個人類呢?也只有大地!即現代人所說的地球。一個「載」字形象說明了大地像一隻小船一樣,載著人類和營生的萬物在茫茫的宇宙中「周行不殆」地運動著,一個「周」字又具體點明了大地在圍繞太陽作圓周運動,從此揭開了天地運行的發展規律!並以此產生了「混合物」在天地空間發展成「道」的最初萬物的起源,而否定了神的創造和推動。但是當時的老子不敢公開地衝擊人類最古老的宗教學說、東方人崇拜的神靈,也不想冒犯商容老先生的師道尊嚴,這些在那個時候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特別是東方人對神靈的崇拜,已經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每年的天子、國君都要「犧牲玉帛,弗敢加也」供奉神靈(《左轉、曹劌論戰》),更何況東方的株連九族,五馬分屍的刑罰,不亞於西方的教會燒死哥白尼、伽利略的殘酷。

老子揭示「載營魄抱一」的大地是圍繞太陽而周行不殆的運行要比哥白尼發現的日心說早一千七百多年。哥白尼的日心說因此衝擊了西方教會上帝創造世界的邪說,中國的老子也公然否定東方的「皆神所為也」的神靈創造世界的觀點,因此他在《道德經》第60章寫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道」是物質在時間和空間發展變化中所形成的客觀發展規律「以道蒞天下」就是告訴統治者要樹立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不要相信鬼神,這個物質世界起源於時間和空間的二元性而不是大家心目中的鬼神。「其鬼不神」說明了那些靠裝鬼弄神的人也就不靈了。「其神不傷人」退一步說如果真的有鬼神也不會傷人了,不但不傷人「聖人也不傷人」因為真正通達宇宙人生真相的聖人是不信鬼神的而相信「道」的客觀發展規律,所以也不會用鬼神來迷惑人民。只有不相信鬼神「以道蒞天下」的國君、天子,治理再大的國家也就像日常生活中烹飪一盤小鮮魚一樣的容易了。從此可以看出中國的老子是最早揭開天地運行發展規律和物質世界起源的人。

關於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問題,我們在《道德經》中還能找到很多根據,老子認為大地圍繞太陽旋轉不但是「周行不殆「的,而且還要和太陽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在《道德經》第77章說道:「.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什麼是天?天是太陽對著大地所形成的空間。老子為什麼把天之道比喻成一張弓,而不是一口大鍋扣在大地上呢?比喻成弓是為了說明大地是以太陽為參照物要和太陽保持一定的距離的,「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大地離太陽太高時,就向下落一點(抑之),離得太低就向上升一點(舉之)。老子《道德經》第40章的「反者道之動」正好說明了地球本身的自傳,彷彿太陽的東起西落構成了弓箭的弧形運動,老子把天之道比喻成一張弓,進一步說明大地的循環運動。如果把天之道比喻成一口大鍋,不但表現不出來天地的循環運動,而且和天地運行的軌道的「道」字也不統一。在這裡老子不但說明了大地圍繞太陽旋轉要有一定的軌道,和太陽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形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氣候,而且也說明了保持這個軌道和距離是:「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也就是說在這個大地的載體上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載營魄抱一」 人類和萬物都生存在猶如弓弦的大地上。怎樣保持天體如弓的形狀和運行的活力(張力)呢?就是要天地之間的人和萬物平衡發展,發展過剩(有餘)的地方,要減掉(損),出現漏洞(不足)的地方要補上。這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當人類把大地上所有的埋藏的所有可燃物都挖出來;毫無措施地將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中;無休止地砍伐森林;……如此等等的時候,天地也就失去了「高抑下舉「的張力,地球也就失去了質量,偏離了軌道,全球氣候就會變暖,甚至沒有了春、夏、秋、冬,試問到那個時候人類還能存在么?

其實老子的很多觀點大都是對中國古典著作的批判與繼承,天地的發展運動在中國古典書籍里早有了記載。《易經》坤卦記載:「《文言》曰:坤①至柔動②也剛,至靜③而德方④,後得主而有常,含⑤萬物而化光⑥。坤道其順乎?承⑦天而時行。」

解釋①坤:指大地。②動:運動。③靜:靜止。④方:方正這裡指規範。⑤含:包容。⑥化光:發展壯大。⑦承:按照。

翻譯:大地的本性是柔順包容的,但運動起來也是剛強有力的,等到大地相對靜止時產生的萬物是要靠人類的「道德」來保護和規範的,大地比天后產生的,但是它也有運動的常規,包容著萬物而使萬物不斷發展壯大。大地是順著怎樣的軌道運行的呢?按照天道(太陽的周圍)而有規律產生一年四季的時間來運行的。

在《易經》中,「乾」指天!「坤」指地!大地的本性是柔順包容的,但運動起來也是剛強有力的,這正為老子提供了「周行不殆」大地發展運動的理論基礎。

「至靜而德方」等到大地相對靜止時產生的萬物是要靠人類的「道德」來保護和規範的,由此老子在《道德經》第51章提出了「道生之,德畜之」什麼意思?大地的運行並由此產生的萬物,是靠人類一代代積蓄的「德」來保護萬物生長的。

「後得主而有常」大地比天后產生的,但是它也有運動的常規『天在中國古代是指太陽,也就是《易經》里的「乾」。天,確切的說是指太陽與大地之間的空間距離,這說明了空間在物質之前就產生了。

「含萬物而化光」包容著萬物而使萬物不斷發展壯大。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大地是順著怎樣的軌道運行的呢?按照天道(太陽的周圍)而有規律產生一年四季的時間來運行的。因此中國古典著作為老子哲學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


推薦閱讀:

老子名言,老子說過的話。
《老子》我說(上)
老子有哪些經典語錄?
老子心法十訣,終身受益!
騎青牛入函谷老子姓李,怎麼對下聯?

TAG:老子 | 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