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來了》停播,香港兔死狐悲?

觀察推薦

作者 | 伍瑞瑜

選自 | 《明報》

看著亞視的種種荒謬事,加上陳潔儀在《我是歌手》被踢出局還反被指大走音,引來一遍「我不懂鳩叫」潮,我卻想起了台灣長壽綜藝節目《康熙來了》的演變。這個長壽節目的起落,不單同步反映著台灣電視業的興衰,當中更有著濃濃的香港影子。在台灣人的角度看來,香港電視業本有機會繼續發光發熱,力足跟大陸一拼,只是,香港人卻選擇自我放棄了。

由亞視的瀕死想到《康熙》,不是因為最近主持人小S與前男友黃子佼的世紀和解引來熱話,而是去年《康熙》雖然迎來10周年,但其實近年節目陷入低潮,收視低迷、大牌名星欠奉,話題重複等等,去年中台灣《GQ》雜誌刊出了長篇文章〈《康熙來了》十年記:最好的時候過去了嗎?〉,詳述了節目面對大陸開放,對岸的天價製作費把人才吸走令《康熙》陷入艱苦經營,再加上台灣開放電視競爭令頻道暴增,節目攤分的收視率大大被攤薄,種下了台灣電視業萎縮的禍根。當中的問題,令人看到了不少香港電視業的影子。

文章訪問了時任《康熙》製作人陳彥銘(B2),講述了近年《康熙》面對大陸開放的困境。文章是這樣說的﹕

「相比起內地《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這樣一集預算在1000萬人民幣規模的綜藝節目,日播的《康熙來了》每集預算(除蔡康永、小S﹝兩位節目主持)酬勞)只有50萬台幣(約合人民幣10萬元),差距高達百倍。而這已經是全台灣製作預算最高的談話類節目。」

《康熙來了》從2004年開播至今,康熙只改過三次布景,每次預算都是100萬台幣,這也是台灣通行價格。一直為康熙製作布景的喬婕視覺設計有限公司老闆Joey,近些年開始為大陸綜藝節目製作外景,因為「那邊隨便一個場景就能花100萬人民幣」,這是5倍的價差。

「錢少的另一個直接後果是人手少。康熙製作團隊常年保持在10人左右,不及《中國好聲音》一位副導演手下分管的導演組人數。」

這個痛苦的比拼,香港人有沒有一點熟悉的感覺?面對大陸的天價節目,王牌節目如《康熙》也只能小本艱苦經營,那一集《勁歌金曲》的製作費,跟一集《我是歌手》的比拼,又該如何去形容?

曾經是綜藝創意代表、橫掃華人社區的《康熙》,陷入如此困局,台灣人不服氣,《康熙》的開山鼻祖製作人詹仁雄更加不服氣。文章如是說﹕

「『我不服氣。』詹仁雄說。『這幾年我們沒有把握住優勢。我們同文同種,為什麼反而是美國、韓國的綜藝節目拿到了大陸市場,而不是我們?」

為什麼?最直白的答案也許就是沒有錢。低廉的製作成本決定了台灣綜藝節目只能以本土化的笑料和創意取勝,鮮少形式創新,格局不大。

「宴客」與「泡麵」之別

對岸做的是滿漢全席,自家做的只是小菜一碟,怎不叫人唏噓。同樣,香港又有沒有一點點同病相憐?面對內地綜藝與劇集的「航空母艦」,香港只能算是小艇一隻?這個對比,文章說得更直白﹕

「中天電視台綜藝部主任盛士驊將大陸的高製作費節目形容為『宴客』,康熙為代表的台灣綜藝節目則是『泡麵』。『泡麵也可以很有創意,有乾有濕,有各種口味』,可泡麵終究只是應急之需,登不上大雅之堂。」

這是「宴會」與「即食麵」的分別,是本質的分別。

說了這麼多,台灣沒希望,香港也沒希望嗎?這得說上個一電視業制度的問題。其實,除了市場大小、製作費多少之外,還有一個電視業制度上的因素,令台灣人更心死。

痛恨過度開放競爭

香港人痛恨電視牌照不開放競爭,但諷刺地,台灣人痛恨的,卻是電視牌照過度開放競爭。文章如是說﹕

「由於政策放開而導致的惡性競爭,更是給了電視業以致命一擊。1993年,台灣當局通過《有線廣播電視法》,允許民營力量進入有線電視系統。1999年2月,該法修正版公佈,開放外國公司營運有線電視許可權。自此之後,『老三台』逐漸變成了超過100個電視頻道,爭奪台灣島上2300萬人口的一塊不大的市場,而每月每戶只需繳納 600台幣,就可以全數收看這100多個頻道。

詹仁雄對此憤憤不平,『2000多萬人要那麼多台幹嘛?了不起十幾個電視台就夠了。』

現在,中天的廣告價格已經萎縮為10秒鐘2萬塊台幣,還要再額外附送對方五個時段。華視一年的營業額從60億台幣縮減為了20億台幣。從業人員的平均薪資水平銳減為15年前的一半。」

原來,過度的開放與競爭,台灣由過去三個官辦電視台壟斷,慢慢變成上百個電視頻道湧現,結果不是競爭帶來高質素,而是大幅分薄了收視,令電視台資金更加短絀,先天規模無法與大陸比拼。過度的競爭成為了台灣電視業不振的重要原因,這也許是活在CCTVB一台獨大、亞視死唔斷氣的世界,望穿秋水渴望引入競爭的港人,完全無法想像的。

這樣說,台灣與香港都沒有希望嗎?去年港視不獲發牌引來全城嘩然,港人高呼要為電視業引入競爭,我曾訪問台灣的媒體學者(抱歉忘了名字),希望藉助台灣開放電視業的經驗。

我再次承認,我也曾迷戀台灣偶像劇好一陣子,《敗犬女王》的劇情如數家珍,我問學者,台灣電視業開放競爭,是否台灣偶像劇興起、綜藝節目百花齊放的主因,希望藉此說明開放競爭的好處。誰知學者告訴我,正正是過度的競爭,令台灣電視台的所佔分額被攤薄,無法建立規模,結果不單娛樂事業逐漸走向萎縮,電視新聞也毫不嚴肅,大走譁眾取寵之路。學者說,開放競爭重要,但也要令業界能建立規模,如果能建立數個具規模的經營者,市場分額夠大,才能製作出好節目,跟大陸一拼。學者說,這正是香港電視業的優勢。

香港本來有出路

這正正說出了香港本來的出路。建立三數個具競爭力的電視台,製作有水平的節目,放眼全球走出去,香港絕對有本錢做到,只是香港放棄了,CCTVB與亞視放棄了,是香港政府把它謀殺了。

還記得上文引述《康熙》早期開創者之一詹仁雄的說法嗎?「2000多萬人要那麼多台幹嘛?了不起十幾個電視台就夠了。」這就對了,700萬人口的香港,再加上廣東省及全球說粵語的人口,再加上香港過去數十年黃金歲月累積下來的本錢,若能建立三數個具競爭力的電視台,互相比拼競爭,又豈有不能生存之理?香港的所謂開放競爭,本來就沒有瘋狂至引入過百條頻道,港人的要求很卑微,只要把無心經營的亞視踢走,換來真正有心經營的電視台,港人也許已收貨了。若能如此,香港的電視娛樂事業斷不可能淪落至此,淪落至CCTVB膠劇「用手按停計時炸彈」的荒謬境地。



推薦閱讀:

洪秀柱或進軍綜藝,主持《康熙來了》|界面·歪樓
康熙來了又走了
蔡康永否認康熙來了停播 好友謝娜被批忙送書
紀念康熙來了
再見,《康熙來了》

TAG:香港 | 康熙來了 | 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