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與「人」如何同步轉型——三問「無人工廠」

「機器」與「人」如何同步轉型—三問「無人工廠

《中國製造2025》於近日公布。在我國由「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的進程中,「無人工廠」只是一個縮影。

「無人工廠」怎樣影響生產?機器如何從「製造」向「智造」升級?機器與人的關係將走向何方?新華社記者就此深入調查,探尋「無人工廠」的答案。

工廠「無人」,效率更高?

左側一隻機器手臂懸在半空,右側一隻機器手臂拈起配件,雙方在空中輕輕一碰,好似兩個人在空中「接吻」。不到一秒鐘時間,一個給塑膠鍵貼標籤的工序就完成了。這一富有美感的生產工序被雷柏公司命名為「Kiss」。

而在從前,這道工序是由手指纖細小巧的女工,花幾分鐘時間貼一個標籤,稍有抖動就會貼歪,從而導致卡鍵,標籤要撕掉重貼。

「人工幾分鐘完成的,機器人只要1秒鐘,而且誤差控制在0.03毫米之內。」雷柏副總經理鄧邱偉告訴記者。

這是雷柏生產車間的一個鏡頭。雷柏最早是一家無線鍵盤滑鼠的生產商,2007年開始引入機器人生產。記者在雷柏的生產車間看到,一台台機械手有條不紊地操作手頭工作。夾、提、粘、壓、推……機器與機器之間似乎達成一種「默契」,每道工序之間形成完美銜接。

在海信黃島基地的彩電生產車間里,自動化生產也成為常態:穿梭往來的智能自動配送小車替代了長度近800米的跨樓宇、長距離人工配送,將近200人從配送中解放。在關鍵的液晶面板卡合工序,一台六軸工業機器人吸住大尺寸液晶面板,經工業相機輔助定位,輕巧地放置到背光模組上,精度高達0.02毫米。

自動化生產給企業帶來了「福利」:單位時間內用更少的人生產更多的產品。鄧邱偉說,以前工廠里8個人一天生產2500根滑鼠線,現在4個人一天能生產3000根。

智能化製造實施以來,海信電器人均製造效率每年提升超過30%。在生產場地沒有增加和工人數量下降的情況下,產量由2011年的800萬台增長到2014年的1110萬台,增長39%。

勞動關係學院副教授聞效儀錶示,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企業普遍面臨用工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問題,加上有的製造業企業希望實現產品質量和價值的升級,促使大量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製造業走上「智能生產」的道路。

「製造」變「智造」,如何破繭?

智能生產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是一個從「製造」向「智造」蛻變的過程。

2007年開始,雷柏就研發出一條自動化生產線。這套設備能完成打螺絲、安鍵帽等簡單工序,但只能生產大批量的特定零部件,無法應用到多種零部件生產。

200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雷柏董事長曾浩決定對汽車生產線上的焊接機器人進行改造,用來生產鍵盤和滑鼠。把生產大型汽車的機器人改造成操作精細電子設備的機器人並非易事。雷柏一次性購買了75個機械手,結合鍵鼠產品特點設定程序和相關參數,讓機械手變成為自己產品服務的智能機器人。

當這套生產線投入使用後,雷柏的生產真正由「製造」向「智造」轉變了。在滑鼠接收器的裝備環節,機器人會將從晶元上撕下的小標籤展示給監控人員看,若沒撕成功,就不會有展示的動作。在整個注塑的生產過程中,從加料、取產品、包裝、搬運到出庫,無人值守的自動化生產貫穿了整個環節。

現在雷柏不僅自己做智能生產線,還向一些製造類企業提供機器人生產線方案。他們提供的不是機器人產品,而是根據企業的產品和生產特點專門設計的機器人集成應用系統服務,用鄧邱偉的話說,這也是一種「個性化」定製。

隨著自動化設備成本下降,機器人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如今在家電領域,美的、創維、海信、格蘭仕、志高等都加快自動化投入和改造。海信集團僅在智能製造方面每年投入就在2至3億元,每年實施30至50項自動化和技改項目。而美的空調今年在自動化上的投入就將近10億元,未來5年將投入50億元。

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的數據,未來幾年中國機器人每年新增數量將會保持在35%左右。2017年中國將取代歐盟、北美成為全球使用工業機器人最多的經濟體。

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李東表示,「機器換人」和工廠智能化,是推動傳統製造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應對未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實現由「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的重要一環。

「無人工廠」,工人去哪兒了?

智能製造的不斷推廣,是否意味著對勞動力的需求會大量減少?

採訪中不少企業負責人表示,「機器換人」後極大地緩解了企業用工緊張的局面,尤其在長三角、珠三角,每到春節前後是「用工荒」的高峰期。「機器換人」後大大減少了企業生產對勞動力的依賴。

專家認為,實施智能製造後,那些危險、環境惡劣、簡單重複的崗位工人數量會減少,但是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比如,對智能製造系統的維護人員、巡視人員、管理人員以及有智能製造知識和技能的工人需求大幅增加。

實際上,目前的「無人工廠」並非完全「無人」。記者在採訪中看到,不少生產環節還需要人機配合完成。比如在雷柏,一些機器裝配完後的檢驗工作需要由人工來做。而且每個生產線需要配備組長,負責對機器人進行操控和維護,並能應對生產線上的簡單故障。

「」機器換人」不是簡單的誰替代誰的問題,我們追求的是一種人與機器之間的有機互動與平衡。」鄧邱偉說,自從「機器換人」後,雷柏員工結構從原來的一線產業工人佔主要比重的金字塔形向中間的技術工人越來越多的倒梯形轉變。

「實施智能製造後,更重要的意義是帶來勞動力結構的根本性改變。」李東說,由於從事具體加工製造生產環節的人員在減少,勞動力由加工製造業向生產服務業轉移,從而促進三產的快速發展,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對此,聞效儀錶示,企業、政府和學校都應共同努力,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製造業勞動者的素質,讓產業工人轉型和製造業的轉型能互相促進,共同升級。

 

 


推薦閱讀:

同步提分|2016年度「這不是段子 是新聞」十佳,看完笑哭了…
Google Calendar 在大陸內的替代日程管理軟體?
同步世界:起底世界黑幫
能將 Twitter 更新的內容同步到 Facebook 嗎?
如何讓一天變成28個小時?好學生他們是這樣學習的!

TAG:同步 | 轉型 | 工廠 | 機器 | 人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