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珠串的歷史與鑒賞
珠串的歷史與鑒賞
珠串的歷史很悠久,現存最早的大概要屬在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上發掘的,距今大約50萬年前,用貝殼磨製串起的項鏈了。用獸骨和晶瑩的小石子磨製串成的珠串,也是那時常見的式樣。人是情感豐富的動物,在滿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後,還要進行感情交流和展示自我。而首飾等裝飾品是負載這種功能的,最早出現的物件。
略舉一例:人們為了展示自己的勇敢與無畏,就把在狩獵中捕獲的虎、狼等猛獸的牙齒收集在一起,用纖維類繩索或皮條串起,形成牙串飾,掛在項下。在新、舊石器時代的遺存中,這種飾品是很常見的。其持有者,大多為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領。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即使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還保留了這種習俗,只不過這類齒牙飾物是用玉或者琉璃做成的而已。在海洋文化盛行的民族與國家中,用鯊魚等牙齒做成飾物的也很常見。這反映了人們的一種普遍心理。就是誇耀勇敢,進行自我心靈撫慰(所謂的驅邪避害)。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酷者一族」,他們不是項戴黃金、白銀等貴金屬,或翠、玉做成的飾物,而是戴著各種齒牙飾物招搖過市,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另類和與眾不同。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戰、漢時代普遍流行的蜻蜓眼琉璃珠串。關於蜻蜓眼,專家們有各種觀點,有的說,它反映了古人的宇宙觀,每隻眼都是一個星座,而中間的連線,則是星座之間運行的軌跡。有的說,蜻蜓眼琉璃珠是從西亞、阿拉伯傳過來的,它是人眼的寫實,是驅魔避邪的。總之,蜻蜓眼琉璃珠不僅華麗,而且蘊涵著一種神秘的光彩。如果誰有幸得到幾顆古老的蜻蜓眼琉璃珠,將其佩戴在項下,那才是時髦里透著厚重,特別是現在的妙齡白領女郎,在白皙如玉的脖頸下,戴著那麼一串老蜻蜓眼琉璃珠,誰都會多看幾眼,因為它反映了主人的氣質與修養,其格調不俗,真正體現了古老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東漢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佛教傳入了中國,珠串也被賦予了佛教的意義,形成了佛珠。它是僧人和廣大信眾念佛的法器之一。佛珠按用途可以分為掛珠——掛在頸上(是出家人的標誌之一)、持珠——是手持掐捻(用以計算念經遍數)、戴珠——戴在手腕或臂上(可作為一種飾物,增加美感、威儀和自信)。
每串佛珠都由一定顆數的珠子串成,其特定的數目都有緣由,被賦予一定含義。無規則、無定數的珠串不能隨便稱為「佛珠」。108顆表示斷除108種煩惱;54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中的54階位;18顆表示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14顆表示觀音菩薩的14種無畏。
佛珠是由不同材質構成的,大概可分為15個種類,最常見的有寶石類、奇果實類、竹木類、陶瓷類、貴金屬類、雕漆類、古琉璃類、牙骨角類等,不一而足。不同質料的佛珠用來誦念不同的佛經,如金剛部法多用金剛子製作的佛珠誦念,佛部諸經多用菩提子製作的佛珠誦念。
佛珠的製作,要嚴格按照佛教儀軌,由「珠匠」通過齋戒之後,在莊嚴的道場進行。評價一串好的佛珠不但要看材質的珍貴與否,還要看它是否被持有者無數次在修行念佛中被貫通交融過。當然,高僧大德曾經持有的佛珠更具有特殊的價值。
我等凡人,收藏的是一些普通的珠串,大可不必追求名貴與材質,只要自己喜歡便好。當然,如果從文化價值上來論,還是有一些歷史和文化積澱的珠串才更顯雅氣和有韻味。
推薦閱讀:
※含笑花的鑒賞與養護管理
※岑參《磧中作》鑒賞
※古代詩歌鑒賞知識體系考點及注意點
※領略和鑒賞純正的義大利手工定製西服--Lora Esat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