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孫式太極拳精解(1-3)——雷師泰

 

  第一節 起式

  

  動作要領

  (1)兩腳呈90度,身體直立,如平地立竿,不偏不倚,頭部百會穴上頂,項豎直,但不可緊張僵硬。身體其餘部分完全放鬆。手自然下垂貼在兩腿旁。此時身體重心平均放在兩腳上。

  (2)重心移至左腳,右腳以腳跟為軸,腳尖向內旋轉45度(向正前方),並隨即向後拉至左腳後,以右腳的踝骨對著左腳的腳跟。

  (3)重心移至右腳的同時,兩手沿著左腳尖的方向向斜前上方徐徐抬起伸出,胳膊似直非直,不可過於彎曲,手指尖始終指向前方,抬至與肩平齊,稍停。

  (4)重心仍在右腳,身體仍保持直立,腿慢慢彎曲下蹲(下蹲幅度視個人能力而定,初學者不宜過低,以下蹲5~10厘米即可),同時把手從原路拉回,收至小腹處。輕輕貼住。

  (5)左腳向腳尖方向輕緩邁出,腳跟先著地,隨著右腳前蹬而逐次落滿全腳掌,在右腳開蹬的同時,兩手再向前伸出,回到原來的位置,一旦左腳踩實落上重心,即將右腳跟上(右腳跟步時腳尖要儘力向上鉤起,而不要下垂),腳尖虛點在地放於左腳後,距離10厘米左右,兩腳間的夾角仍是45度。

  

  動作精解

  在孫祿堂老先生的著作中沒有「起式」這一節,用的是「無極學」和「太極學」的名字。而在孫劍雲先生1997年版的新著中,把「無極學」和「太極學」合併為「起式」。名稱不同,而動作就是一個,即從兩腳分開90度站立到右腳轉45度止。而據筆者的看法,以老先生的叫法似為更妥。因為前者是如平地立竿,空空洞洞,沒有動作,也沒有動作的意念,當然是合於無極。後者腳一轉動,即是心念在動,有了意念和動作,從無到有,道自虛無生一氣,便是太極了。依筆者之見,應該保留「無極式」與「太極式」兩節作為拳的起點,而不宜籠統地合二而一。因為,雖然只是右腳轉了45度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但本質上的差別卻極大。

  依筆者之見,孫式太極拳的套路應起於「無極式」和「太極式」,在此之後應有「起式」為第三個動作。在這裡所說的「起式」跟孫劍雲先生的又不一樣,相當於他們二位的「懶扎衣」中的前三個動作。之所以分出來的理由是:1該動作是真正意義上的整套拳的動作開始;2 該動作與懶扎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懶扎衣是水平運動,而該動作是垂直方向的運動;3 懶扎衣如果包含了該動作,則會跟後面的所有懶扎衣都不同,破壞了動作的統一性。

  該式分三動,動作看起來簡單,只是手臂在劃弧形。第一動,兩手如抱球,亦如托住一個重球,從體前向上向外劃一個弧形出去,放至極處。此動有兩種練法,一種是手臂劃向上凸的上弧線向前,另一種是劃向下凸的下弧線向前,兩種都可以。第二動,隨著腿的彎曲,由腰的力量帶動手臂向內向下劃弧回到小腹處,這時手的動作是划了一個完整的橢圓形(不是圓形,而是長軸在水平方向上的橢圓)。第三動,隨著向前的進步,手臂再划上半個橢圓。如此的往複運動,實際上從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把太極拳的許多基本要領講明了,那就是弧形運動,起落與收放,不是單純一個胳膊的運動,而是用腰帶著全身的勁在催動著手臂,頭要頂住,沉肩墜肘,含胸塌腰。這也是這趟太極拳第一個沉下身體的動作,是從平常態進入練拳態的轉折,所以務必全神貫注,常見有人輕描淡寫地就把起式比劃完,大概是認為這只不過是起式,還沒有到真正的拳路中。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從胳膊抬起來的那一瞬間,就已經在拳中了,第一動雖然身形沒動,只是手臂動,但全身的意氣都貫注在手上,與胳膊前伸抬起的同時,頭在頂,足在蹬,腰在塌,命門穴在向後突。

  起式有它的實際應用價值,其實際用法就是在弧形運動中動搖對方的重心。據說,當年郭雲深初練形意拳時,總找不到形意拳起落走弧形的勁兒,他的老師就讓他到井上去搖轆轤,把水打上來,再放下去。搖過轆轤的人都知道,要領就是在整個過程中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鬆勁兒,也不能用猛勁兒,只能穩住勁兒,勻著勁兒來。郭雲深搖了^_=三個月轆轤後終於悟出了形意拳的真諦,成為一代宗師。所以,學習孫式太極拳,不可對起式掉以輕心。這是一個可以反覆練習的動作,在往複的前進後退中體會手臂的弧形運動,體會如何運用自己的重心和動搖對方的重心。

  

  第二節 懶扎衣

  

  動作要領

  (1)右腳跟落地踩實,重心移到右腳上,左腳以腳跟為軸。腳尖向右旋轉45度,與右腳平齊後落實,重心移到左腳上,右腳腳跟提起,足尖虛點於地;在兩腳轉換的同時,兩手手腕(從手掌直立狀態)同時做順時針擰轉至右手心向上,左手手心向下,隨著身體的旋轉,兩手均向右劃弧,但軌跡不同,左手是順著右小臂向後抹去,最後到自己胸前立掌停住;而右手在左手後抹時向前向右外側掛去,然後向自己胸前縮回,立掌停住(兩手的動作是模擬人穿衣服,一手提領,另一手穿袖,習慣動作是提領之手過頭,而懶者不過頭,只送到肩,故名為懶扎衣。切記兩手不可做同樣的運動。例如以左手指點在右手腕上兩手一起運動。似此,則如同被銬住一般,既不便於應用,且與動作名稱不符。)

  (2)右腳向前邁出,腳跟先落地,然後全腳掌著地,左腳跟進,腳尖虛點地放在右腳後10厘米處,兩腳夾角仍為45度(以後凡沒有特殊說明的,進步與跟步都是如此規矩),在移動腳步的同時,兩手順著右腳尖方向推出,立掌,右手在前與肩平,左手在後略低,指尖在右手腕後面。

  

  動作精解

  這是一個象形動作。扎衣就是穿衣。正常的穿衣動作是右手向袖子里伸的同時,左手提著衣領從頭上轉一圈回到身前,如果犯懶,左手就不從頭頂上轉過去,而是提著衣領在右肩處往後送一下,也就把衣服穿上了。所以,太極拳中的懶扎衣動作應該是兩手在水平方向做不同軌跡的兩個圓運動。即左手開始向後沿著右臂運動時,右手還在向前伸展,等左手運動到右肘部時,右手也開始向後劃圓弧,然後兩手做反向運動,左手向左,右手向右,有外開之意。兩手雖做不同的弧形,但弧形的末端都收在自己的胸前,殊途而同歸。常見有人做此式時把左手搭在右手腕上一起向後劃弧,然後收到胸前,兩手做著同樣的路線,這顯然不符合懶扎衣的原又。

  整趟拳中,除了開合與摟膝拗步之外,就是懶扎衣最多,足見其重要。在整套拳中共有8個懶扎衣,只有第一個懶扎衣因為連接的關係是沒有捋和擠的動作。所以,完整的懶扎衣應該是四個動作:後捋,前擠,後掤,前按。這是太極拳里最重要的動作之一,棚捋擠按全在懶扎衣之中。孫老先生早年的套路里沒有捋和擠,直接做棚(也就是懶扎衣真正的象形動作)和按,晚年始才加上了前面的捋和擠,使之更臻於完善,徹底提升了懶扎衣在太極拳套路中的重要性。

  孫存周先生所授之套路中,懶扎衣是依照孫老先生早年動作,沒有捋和擠,而且掤的動作開得大,把扎衣的動作做得更形象了。附帶說一下,存周先生自己曾親口說過,在他所傳授的套路中是故意留下了一些記號的,以區別自己的門生和父親的門生,除了懶扎衣外,雲手、雲手下式和野馬分鬃等動作都有所不同。

  習練懶扎衣最須注意的是:1 動作要做到家,手要伸至極,收也要收到極處,收到不能再收為止。在老先生的書中曾多次明確指出「到極處」,而後來的一些人為了強調柔而不敢提「極處」的概念,這是誤解。「到極處」不等於使拙力,恰恰相反,如不能放鬆,手就到不了極處。2 動作開合轉換時刻務必全神貫注,不可散亂,不可有氣勢上的間斷,否則,舊力用盡而新力未生,那就只會被動挨打。後捋時身體不可一味向後坐,隨著手臂的後拉,身體要逐漸產生向前的意念,手還未運動到最後時,身體已經開始往前動了。擠的動作也如此,在手還沒有擠到頭時,身體已經開始向後縮,手臂繼續向前不停,掤著勁向後退。下面兩動亦如是,前半段棚是開勁,兩手如撕扯彈簧或拔絲(不是陳式中的纏絲勁),後半段按為合,如擠壓彈簧或推在橡皮牆上,從開到合的轉換都要前勁未退而後勁已生,不可間斷。那麼,在練習時就要做到「舉輕若重」,雖並無他人之手加在自己的身上,但意念中要如有人在加壓,如此,在動作中的式子轉換時就不會隨隨便便地動,而是要考慮如何化和打。拳經上說:「自己練拳要如有人,與人交丁,要如無人」,前者就是「舉輕若重」,後者就是「舉重若輕」。3 懶扎衣中的兩進兩退,是孫式太極拳最重要的步法,有進必跟,有退必隨。務求進退自如不費力,在自如的基礎上加大步幅,增長功夫。無論如何進退,也無論步幅的大小,總要注意意念中支撐腳的重心踏在湧泉穴卜,這與坐滿在後腳跟上是不矛盾的。因為只把重心放在後足跟上,而腳趾不抓地,容易使重心動搖。前腿支撐時,如果重心過於靠前到了前腳掌上,也容易被拔起而動搖。

  懶扎衣的用法除棚捋擠按外,還在於手的插、挑、撥、掛,有如八卦掌的穿掌,或做反關節的擒拿。

  

  第三節 開合

  

  動作要領

  (1)落實左腳,右腳以腳跟為軸向左轉至臉向正面,兩腳平的同時,兩手回至胸前如抱球,手掌直立向上,距胸10厘米許。

  (2)兩手掌心相對,由肘帶動向外開至與肩同寬為止。

  (3)兩手順原路里合至與臉面同寬為止,同時,身體重心由左腳換到右腳上。

  

  動作精解

  開合是孫式太極拳特有的動作,而其它各式太極拳則無,可稱為孫式太極拳中的第一動作,數量上佔到了27%,足見其多麼重要。其重要性在於「太極即開合,開合即太極」。太極拳取象於氣,氣沒有固定形態,可以流動,可以膨脹和壓縮。氣沒有同定形態,是最柔和的,所以太極拳內外相合,順其自然,尚意不尚力,用柔不用剛;氣是流動的,則太極拳要如行雲流水,綿綿不絕;氣有脹縮,所以太極拳有開合。氣是無形無象的,這恰恰給了它伸縮收放的自由,所謂「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就是形象地描述了氣之開合的自由程度。所以,拳中的開合也是基於對氣的摹仿,是對於氣的功能與狀態的嚮往與追求,或者說是由於對氣的本質有了深刻理解後設計於拳路中的動作。實際上,人們在練習太極拳時所應該追求的就是在各個方面去體會氣的感覺,它的柔和,它的流動,它的伸縮。有了這三點,太極拳的體用皆備矣。柔和,則外力無法傷我,「抽刀斷水水更流」,何況氣乎?流動,則得機得勢,「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而伸縮(也就是開合)則是最關鍵的,是氣之用。氣的作功,全在伸縮之間。世間的一切爆炸都是源於氣體的迅速膨脹,其威力盡人皆知。太極拳的用也正是摹仿於此。拳之用,在於把對手放出。放就是開,就是吐,就是伸,就是發力;要放,須先化,先調整自己,使得機得勢,就是收,就是吞,就是縮,就是蓄力。所以,太極拳中不論有多少動作,其實都足肢體的伸縮與開合的演繹,開合的變化罷了。從這一點來看,說「開合是太極拳的本質」,那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以上講的是貫穿整個太極拳中的廣義開合,具體到套路中的「開手」與「合於」,則是狹義開合。在套路中,「開合」有三個作用:1 體會開合;2 調理氣息;3 轉換蓄勁。但據筆者的觀察,練孫式太極拳的人中十有八九在開合動作的外形上就沒有練到位,更談不上體會內中涵義了。依筆者幾十年經驗,看一個人練孫式太極拳,只看他的開合動作,就可以判斷出他的功夫高低,開合不到位,體會不到拳中三味,這已是屢試不爽的了。

  那麼,正確的動作應該如何呢?第一,兩手要始終保持平行如抱球,立掌、塌腕,手背要有掛勁,四指上指,大指橫平,虎口要撐圓,心裡要時時想著手不要歪,不要讓球跑掉。常見的毛病是手掌容易向外或向下敞開。第二、胳膊要保持自然抬起,既不能向上翻時,也不能向下故意夾肘,總以腋下能放下一個拳頭為好,也就是約45度為宜,這一點只要看老先生書中的照片即可一目了然,當然也要因人而略有差異。第三,運勁而時意在兩肘,以肘為引導,以肩為樞紐,以腰為力源,開時如拉弓,保持手形和臂形,肘部一定不要上下動,也不能手動肘不動,要整體向外開,手指和手腕上要拔住勁。孫劍雲先生在她的書中說到開合的用法時是這樣說的:「若對方自身後用雙手突然抱住我雙臂,我即用肘撐住對方雙臂,速往下按,並順勢向左轉身或向右轉身。」這裡所說的「用肘撐住對方雙臂」,若練習的時候肘部無意無力,如何撐住?所以,在開的時候一定要有撐的意思。開到手與肩寬時便不能再向外開了,不是不想開了,而是開不動了,兩手有如被鋼絲捆住。由開轉合時最關鍵、切忌有斷勁,要在開到極處時不停,保持繼續向外開的意念,同時用含胸做轉換,慢慢向內收,合的時候有如向內壓縮氣球,壓到與臉面同寬時便也壓不動了,開合的路線不是直線,而是一個很緩的弧線,總之,此開合動作最忌輕飄飄,隨隨便便地一動,手上沒感覺。一趟孫式太極拳中,把開合動作練好,拳就會了一半兒。

  說到用法,其實在一開一合中、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的意思全有了,用法可謂多多,例如用開勁兒配合轉腰,即是一捋,在練習推單手時,完全都是開合的勁兒。

  開合之中天地無窮,先祖把開合設計於拳中,別式太極拳絕無,匠心獨具,真點睛之筆也。習練者千萬莫以為是無關緊要的小動作而掉以輕心。

  

  第四節 單鞭

  

  動作要領

  (1)左腳向左橫著邁出,腳里側先著地,逐漸放平至全腳踏實,身體重心隨之左移,成為偏重的馬步(左腳70%,右腳30%),右腿不可蹬直

  (2)與邁步移重心的同時,兩手在胸前如捋長桿,向兩旁分開推出,極力推住,立掌,頭顱極力頂住。

  

  動作精解

  孫式太極拳的單鞭與別家的都不同,是一個特色動作。不同之處就在於兩手同時向外分開,而不是單手向外推出。腿的姿勢切不可做成弓箭步或馬步,而是三七的偏馬步,或日偏轉的三體式。整套孫式太極拳中沒有一個弓箭步和馬步,這也是與別派太極拳不同之處。

  兩手要立住,虎口撐圓,盡量往外開,伸至極限,十個手指都有被抻筋的酥麻感,方算到位。至於手高些還是低些,是走直線(如捋長桿)還是走弧線,都不重要。通常的毛病是手沒有抻到頭,手上和兩膀及腰上沒有感覺。從外形上看,要有力士推山的氣勢,身體如穩坐太師椅。腰是大旗之桿,腰催背,背催肩,肩催肘,肘催腕。從內里的感覺說,兩肩兩胯要順著開勁,「此時,身體如同四方物,四面用繩子相拉,均一齊用力相爭一般,腹內空空洞洞,如天氣之圓,身外如地形之方,此謂內圓外方之義也」(孫祿堂,《形意拳學》)。就筆者的體會,做單鞭動作時,身體有非常舒展、圓滿、充實、沉穩而又輕靈的舒服感,可以說是整套拳中最舒服的動作。

  (接上期)

  

  動作

  

  五、提手上式

  (1)重心移到左腳,將右腳提離地面併到左腳旁(鉤著腳尖),落地時腳尖虛點地,腳跟提起。

  (2)左手同時上舉到頭頂前額處(手心向前上方),右手下收在小腹處(手心向右,大拇指根靠在肚臍上),兩手與右腳要齊起齊落。

  

  六、白鶴亮翅

  (1)左手自頭頂下落,手心向前,右手自小腹上抬,手心向後,兩手在臉前交叉,左手在里,右手在外,手心相對。左手下落至胸口處停住,右手舉過頭頂後沿著右耳前邊落下,也至胸口處,與左手平齊,均手心向外。

  (2)兩手在臉前交叉時,將右腳輕輕邁出,足跟虛點地。

  (3)兩手平著極力推出,右腳進步,左腳蹬並跟進,與右腳平齊,足尖虛點。

  

  七、開合

  (1)兩手掌心相對,由肘帶動著向外開,至與肩同寬處止。

  (2)兩手順原路向里合去,至寫臉寬止;同時,身體重心由左腳換到右腳上。

  

  八、摟膝拗步(左轉)

  (1)左手內旋,從胸前向下向左摟去的同時,左腳向左後方45度邁出,腳跟虛點地;右手外旋,與左手對稱,向外向上拉開,身體隨著兩手的拉開先向右轉,隨即隨著左腳的邁出而左轉(取欲左先右之意)。

  (2)身體向左擰腰,蹬右腳,將重心移到左腳上,左手向膝蓋外摟,作弧形回到左胯邊停住,右手同時從下頜處如捋鬍鬚般再繼續從左肩處推出。右腳跟步至左腳後,腳尖虛點。兩手與右腳的動作要同時完成。

  

  九、手揮琵琶(左式,左手在前)

  (1)撤右腳,坐重心,左腳隨之後撤,腳尖點地。

  (2)左手順著右手小臂向前捋去,如捋長桿狀,極力抻出,手指向前;右手隨之後捋至左肘處,手指亦向前。手腳的動作要同時開始和同時完成。

  

  十、進步搬攔錘

  (1)左腳向前邁步,腳尖向外斜45度的同時,右手轉為手心向上(同時左手轉為手心向下),向前伸出,左手向後至右肘處,兩手動作如捋長桿。

  (2)向前出右腳左手,要求與上動作的左腳完全相同,只不過方向相反。

  (3)左腳直著向前邁,兩手變拳,右手拳從左拳的上面直著打出,右腳跟上,虛點於左腳後。

  

  十一、如封似閉

  (1)撤右腳,坐實;隨左腳落於右腳前,足尖虛點地。

  (2)與此同時,雙手變掌,後撤至胸前,手心向前,立掌。

  十二、抱虎推山

  (1)左腳向前直邁,右腳跟步虛點於其後;

  (2)兩手自胸口向前平著極力推出。

  

  十三、開合(右轉)

  同前。

  

  十四、摟膝拗步(右轉)

  同前,唯手足與動作均左右對換。

  

  精解

  

  第五節提手上勢

  此式之關鍵在於兩手兩臂要同時相反方向(左手向左上,右手向右下)提穿,旋擰,左手向著前額,右手向著腹部,右手的大指根定在肚臍上,但不要只用臂力硬擰,而是要用足蹬和擰腰的力,用身體旋轉的勁帶動手臂。演練時雖不可用拙力去刻意較勁,但意念中一定要有整體運動的概念,切不可輕描淡寫擺樣子。其定式有如猴形,整個人如猴一樣縮在那裡。

  此式之用在於靠兩手的同時,反向旋轉以解脫對方的兩手攥握,一般來說至少可以解脫一隻手,即使不能完全解脫,也可以使得對方的兩手處於很彆扭的地步,如敵之右手被引帶到高處且成為反關節的念勢,而左手則被引帶到下邊,對方越他勁抓握,此時的身體就會越傾斜,要想保持重心守中已是很困難。

  實戰中此式並不會從單鞭的位置開始(兩手伸展得很開),而是通常在身體的前面,略寬於肩處,這更有利於動作的完成,因為胳臂縮短了,擰的勁兒就更大了。此式與下面的白鶴亮翅結合起來用會更完美、更有效,所以在演練時要兩式一氣呵成,不可有些許間斷。

  

  第六節 白鶴亮翅

  接前式,已經把敵之兩手引帶到了一高一低的位置(我之手左高右低,敵相反),敵必然會有反應,或順著我之勁而放鬆抓握,或反向掙脫,如是前者則我之目的已達,若為後行則接著突然做反向運動,正好順著對方的掙脫勁運動,則對方必然冉也拿不住我的艤臂,而其兩手又被我阻隔在外圍,其正中胸腹全暴露在我之兩掌下,再無防禦。

  此式練習之要並不在兩手之左右分開,而在於如何分開,若無旋擰之力,則想分也分不開。另兩手在向前推出時,不要等到右手從耳邊落下到胸前與左手會齊後再前推,要邊落邊推,左手邊起邊推,即兩手一邊分開(繃住對方雙手)一邊斜著向前推,則功效更妙。

  

  第七節 摟膝拗步

  這也是孫式太極拳中數量最多的動作,計有單獨的五個,兩個倒攆猴中有八個,共十三個,與開合相等,亦足見其重要。

  摟膝多理解為摟自己的膝,前手將對方的來手或腳摟出,後手當胸擊出。如此理解則把此式看得太過平庸,稍有武術常識的人都可以設計出來。而且如此體會也有悖於太極拳「捨己從人」的原則,硬摟硬打,毫無懸念,豈非太過簡單。

  實則應該摟對方的膝,至少在意念中應該摟到對方的膝,最好是摟到對方的腳腕,則對方一腳被我拍空,重心已失,而我則在摟的同時迅速前進貼到對方身上,以肩或胯擊打已失重之敵,敵必兩腳騰空而起。所以此式的重點是摟的那個手,摟得到則有,摟不到則無。

  那麼另一隻手的作用是什麼?首先是保護自己,使自己進去的那隻手能順利地摟到對方,那麼它的位置就不應該在身體的正中向前擊打,而是在身體的一側向外撥掛,有如形意拳的蛇形之上手位,即對方如進右手時,我以左於貼住其胳膊外側向後引帶,我的右手和身體則順勢向其右側穿過去,身形要矮,左手不要用力,更不要抓死,只要攔住對方的首就行了,在身體向前穿去時,左手也要順著向對方的肩部滑動,這樣在發力的時候,我的左手、右肩和右胯都處於擊發位置,可以同時用,也可以分開用,因勢而動。所以,後手的擊出位置不在當胸,而應從自己的下頜至肩部推出,自己的身形始終是半側著45度對著對方,這種45度半側著對敵的身法是形意拳的典型身法,在這套拳中也是使用最多的基本身法。如果將身體打成了正面對敵,則失去了陰陽相合、看陰似陽、陽中有陰的太極韻味。

  至於摟的那隻手,在摟的時候也不要用蠻力,不要非把對方的腿摟起來不可,而是一拍即可,只要拍動了重心就行。

  所以,此式在使用時要注意:1、摟的手要放鬆,盡量放長伸出,意念中要越長越好,而不要著意於橫向的摟;2、身形要活,要快要矮,要敢於往對方身上貼,越近身越好;3、發力時不可拘泥於固定身法手法,自己的身體哪一部分挨到對方就用哪一部分發力,發時要像鯉魚打挺,將對方彈出;4、此式的步法非常重要,身形能否到位,全看步法是否到位,要邁得出,跟得上,不可獃滯。

  平常練習時就要有意識地從「捨己從人」處揣摩,從應用中找勁兒,而不可拘泥於套路動作的外形。

  

  第八節 手揮琵琶式

  其定式之身法是形意拳三體式脫化而來,雖有微小的外形差別,而內中之意則完全相同。前手要極力前伸,後手要極力後拉,腳步不丁不八,重心前三後七,中正安舒,穩重而又輕靈,進可攻,退可守,蓄一觸即發之勢,有隨機應變之能,作為樁步多站,自會大有好處。

  

  第九節 進步搬攔捶

  此式有八卦穿掌之能,有形意「起如挑擔,行如槐蟲」之意,兩手如捋住長桿向前走,又如拉長繩牽住的重車,車向我來,我向車去,前手雖向後拉回,卻並無彎臂曲回之意,而是用腰胯的抽勁往回帶的同時,另一側的身體向前進,手臂相對於地面的位置並沒有向後的移動,這很像形意拳中劈拳、崩拳等的打法,雖然是前手向回拉,後手向前打,但前手實際並沒有向後曲回,而是在前面頂住,是後手和身體向前了。又如八卦之穿掌。前手攔住敵手不可曲回,後手即隨著邁步轉身向敵之臂下穿去。

  此式練習時手臂一定要盡量伸出去到極處,不可太彎曲、太靠近身體,要在前面撐住。兩肘不可過於向里裹,兩臂要圓滿,自然微曲,始終有擁勁在。

  此式的腳法為連續向外擺步,前腳與後腳成倒八字形落地,相距不可太遠,重心前移的過程中,後腿的膝蓋要頂在前腿的膝蓋窩處,成形意拳中的剪子股式,向前進的動力來自後腳腕的蹬勁,而不是整個腿的邁步。

  此式的用法不在最後的一捶,只要前手能搬或攔住對方的進手,我則或拳或掌,隨之而進。可以托住對方的肘造成反關節,再向前挫去;也可以如形意拳狸貓上樹之法,拿住其手臂同時,用前進腳向其膝蓋以下踹擊,腳不要高,高則慢且易被察覺,低則快且動作隱蔽;還可以如八卦穿掌法用之。無論如何,總要轉動自如,步法靈活,做到身隨手走。

  

  第十節如封似閉

  如敵之雙手在我之外,則我向後縮撤時要取棚勁,如敵之手在我之內,則我取裹勁,總要吃住對方不使丟掉。向後退時切記先將腳虛著向後撤,足尖點地,然後逐漸落重心,坐實在後腳跟上。太極拳所有後退之法皆如此。

  

  第十一節抱虎推山

  接前式,兩手或向外棚勁或向里裹勁的同時向前推出,腰腿要如推重車般,不可有輕浮感。或有人說此式與形意拳中的虎形相似。動作和內中的意念是相同的,惟虎形要向前縱躍,而在太極拳中只可有此意不可有此形。

  練此式之關鍵並不在兩手撲出,這是任何人都會的動作,而在如何合理運用棚勁和裹勁,也就是說不論是向前還是向後,兩手的弧形運動要得機得勢,不可拘泥,總要不丟不頂,吃住對方為要。而要想不丟不頂,全靠腳下的進退靈活。

  

  第十二節肘下看捶

  左手極力伸出,不可往回縮,保持著綳勁,順著對方的捋勁隨著走,同時松肩轉身用身體向前極力靠攏,有如八卦之身隨掌走,我雖被敵兩手捋住,但形勢上卻不吃虧,等於我之一手拿住敵之兩手,我的右手可以隨意使用,或捶,或掌,看形勢而為。

  此式最難處在前臂的分寸,要松而不軟,要吃住對方而自己又不被屈住,仍能放得出力來。這就要求不但手上有分寸,腳下更要跟得上,腳跟得上,於才能隨得上。

  

  第十三節三通背

  此式的姿勢最接近形意拳的順勢炮拳,腳下是標準的三體式,不可做成弓步和馬步,以便保持前腳的進步靈活與後腳蓄勢而發的蹬力。兩手如拉彈簧,前手極力伸出,後於有鑽、滾、翻之意,停在頭頂前方,肘不可抬起,亦不可過於裹住,總要自然,適中為度。此式若將後手放下在肚臍處即為標準的三體式。

  動作的關鍵在於從左通背掌(左手在前)變為右通背掌的過程:兩手要如托住重物向自己的身後捋,但不是用首向後拉,而是捨己從人用身體去找於,同時身體向右轉180度,身形要矮,轉動要靈活,身體的運動方向和手的運動方向正好相反,就好像是從自己的手下鑽過去一樣。從左通背掌開始到右通背掌,再到撤步向後拉回,兩手再到斜著墊步把兩手鑽出,這樣四個動作要一氣呵成,不可滯澀。

  此式與八卦掌的「大蟒翻身」有異曲同工之妙,為摔法,其用就在這一轉之中,對方的手腕和肘被我托住並順其勢向後引帶,我之身體從其臂下或臂側鑽去,並突然轉身,彼必有突然落空的感覺,其臂即被引帶成反關節的逆勢,被我拿住,或順勢放出,不過動作必須快於對方,後發先至,方能主動。

  

  第十四節 雲手

  雲手是最能代表太極拳的動作,是太極拳的標誌性動作。在太極拳中可說是和懶扎衣同樣的最重要的動作,最形象地演繹了太極拳圓活的機理。如果說懶扎衣足在練習綳捋擠按四正手的話,那麼雲手則是在練習采捌肘靠四隅手。

  雲手是腰胯的水平轉動和手在垂直方向的圓周運動同時進行的複合運動,也就是手的運動軌跡是立體的球而不是平面的圓,這樣,無論是化和打都使對手不易捉摸到我的勁力。

  孫式太極拳的雲手和其它各派之不同主要在於形,手掌始終向外,立掌撐住。手腕雖沒有纏絲之形,但不可無擰轉之意。此式在形意拳中為遂形,在八卦中為單換掌(太極式)。練習時手要極力伸出,不可過於屈曲,且特別須全神貫注,不可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兩手的勁要勻,要對稱拉圓,一手向上時,另一手必陽下,一手向左則另一手就向右,有如流星趕月,互相追逐,既可互相保護又可連打連進。

  此式之用絕非一手一式,而是全身如球滾動,要使敵陷入我雙臂的亂環纏繞之中,化開敵手,貼身近戰,就著轉動之力進身,掌、腕、肘、肩、胯、膝、足,不論哪個,挨上就打。(待續)

  動作

  

  十五、懶扎衣

  1 撤左腳,坐實的同時,左手睨里裹至手心向上,右手自胯部前伸至左手上面,手心向下,與左手配合如共同抱球狀,一起拉回到小腹處,右腳同時隨撤到左腳前,足尖點地。

  2 前出右腳,右手臂略里裹到手心向里,左手以指尖搭於右小臂上,隨右腳向前斜上方擠去,手伸到極處時,左腳跟上,虛點在右腳後。

  3 後撤左腳,重複前面第二節所講懶扎衣的動作。前面第二節因為是從起式來,所以只有懶扎衣四個動作中的後兩個,此節的懶扎衣為完整動作,以後所有的懶扎衣均與此同。

  十六、開合(左轉)

  十七、單鞭

  十八、肘下看錘

  1 左手從立掌轉為手指向左,右手握拳,右臂擰轉至拳眼向下。

  2 身體左轉的同時,將右拳從右向下向左如鐘擺狀,向著左肘下打去,右腳與之同時起,落到左腳後,虛點於地。

  十九、倒攆猴

  1 撤右腳,隨左腳到與右腳平齊,手不動。

  2 右腳尖內轉到與左腳平行(向前);同時,兩手回到胸前如抱球,左手心向下,右手心向上,重心移回到右腳。

  3 向左做摟膝拗步。

  4 先落實右腳,身體右轉到本節開始的方向,然後向右做摟膝拗步。

  5 再向左右各做一次摟膝拗步,共四個,組成為倒攆猴。最後要面向練拳開始的方向。

  二十、手揮琵琶式(右式)

  撤左腳,出右手,與前面的動作相同,左右向反。

  二十一、白鶴亮翅

  左右手直接在臉前相交,其它與前面的相同。

  二十二、開合

  二十三、摟膝拗步(左轉)

  二十四、手揮琵琶式(左式)

  二十五、三通背

  1 左手向後向下摟(手心向下),右手向後向上(手心向上)起腳先不動,身體微向右轉。

  2 左手摟到左胯處,大拇指貼住;右手自右上方回到頭頂,再向下按去;同時,左腳撤回到右腳前,腳尖點地,右手隨著身體前俯(脊柱盡量挺直不彎),按到左腳踝骨處。

  3 起身仍直立,出左腳,右腳踩實,重心不動,右手上抬到前額處,掌心向外,左手自胸口立掌極力平推出。

  4 左腳以腳跟為軸向里(右)扣,身體右轉,左手隨之上抬到頭前額處;不停,繼續右轉身體,右腳也以跟為軸右轉,右手白頭前隨之落下,動作與轉身前方向轉了180度而左右換位。

  5 右腳撤到左腳後,左腳也回撤隨到右腳前,兩手變拳拉回到小腹處。

  6 向前斜著墊出左腳,雙拳擰至手心向上,向斜上方推出,手腳須同時到位。

  7 右腳跟上來,虛著點在左腳前,手也拉回在小腹處。

  8 出右腳,做懶扎衣的「擠」式。

  二十六、懶扎衣

  接前,完成懶扎衣。

  二十七、開合(左轉)

  二十八、單鞭

  二十九、雲手

  1 左手自左向下又向右如鐘擺狀弧形划下到右肘部;同時,左腳也隨之收到右腳旁,足尖虛點地。

  2 向左橫出左腳回到原來的地方,隨著重心從右腳移到左腳上,左手由下向上向左弧形划上至左邊,極力伸去,右手自右向下做弧形下劃至左肘部,右腳隨之落到左腳邊,足尖虛點地,手腳要同起同落。

  3 腳不動,只是重心從左腳移到右腳上,同時右手自左向上向右弧形上劃至右邊,極力伸出,而左手划下弧形到右肘處。

  4 重複做,直至雲到左邊為止。

  三十、高探馬

  1 向後直著撤左腳,坐重心,右腳尖虛點地;同時,右手自臉前直著向前出,伸到極處,立掌,手指向前,左手橫著合在右手的肘部,也立掌,手指向前。

  2 右腳尖向里扣,與左腳成八字形的同時,兩手收回在胸前,轉為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如抱球狀,重心在兩腳上。

  3 重心移至右腳,左腳收到右腳邊與之相平,同時,兩手旋至立掌如開合手在胸前。此時身體斜對著原來的運動路線。

  三十一、右起腳

  1 重心至左腳上,兩手如單鞭狀向外推出;同時,向上抬起右腳,至手腳相交,起腳之意在足尖。

  2 手腳均從原路返回,手合掌於胸前,腳並齊。

  三十二、左起腳

  動作與右起腳相同,唯方向相反。左腳落地時不與右腳並齊,而是腳尖外旋45度。

  三十三、左蹬腳

  接前式,右腳尖向內旋與左腳齊,其餘動作均與前同,唯腳足蹬出,意在足跟。

  三十四、踐步打錘

  1 左腳外擺,斜著45度落地,抽左胯,身體左轉45度的同時,左手不曲回,擰至手心向下,右手自胸前手心向上,自左手下面出去,至左手在右肘處止。

  2 再出右腳左手,與前面動作相同,左右相反,此兩動作與前面的「進步搬攔錘」的前兩動相同。

  3 直著出左腳,左手從前面屈回至胸前再收到左胯處,右手在右邊自前而下而後而上再到前面,掄一個圈,向下握拳打到左膝蓋處,手腳齊到,腰挺住,軀幹微前傾,但不可低頭彎腰。重心在後腳上,身體如同騎虎,將其按在胯下。

  三十五、翻身二起

  1 左腳向里扣,身體右轉,右手拳自臉前向右後方打出。

  2 右腳外擺,收回到左足前,落地墊步的同時,右手拉回到右肋;然後上左腳到右腳前,左手自左胯處向前摟出到胸前。

  3 起右腳,用右手拍右腳面。

  三十六、披身伏虎

  1 接前式,後撤右腳,不停,再撤左腳,連撤兩大步,不停。

  2 雙手握拳,自左邊向上掄去,不停,再向右向下,掄到右膝蓋上,停住;與掄手的同時重心從左腳轉到右腳上,而左腳跟上在右腳旁,虛點地。

  3 左腳踩實,右腳提起,外擺仍落下,左膝要頂在右膝窩處,雙手提起在胸前,變立掌,如開合。

  三十七、左踢腳

  與前面之起腳相同,唯意在腳尖,起左腳,兩手如單鞭推出。

  三十八、右蹬腳

  左腳緊貼著右膝向後落地,擰身轉180度,起右腳蹬出。

  三十九、上步搬攔錘

  1 右腳外擺著落地,同時出左手,與前面的「進步搬攔錘」同;

  2 出左腳,雙手變拳打出。

  四十、如封似閉(同前)

  四十一、抱虎推山(同前)

  四十二、開合(右轉)

  四十三、摟膝拗步(右轉)

  四十四、懶扎衣

  同前,唯最後兩手兩腳如白鶴亮翅,平行推出。

  四十五、開合

  四十六、斜單鞭

  與單鞭同,唯左腳向斜後方落地。

  四十七、野馬分鬃

  1 做雲手第一動,即雲到左邊。

  2 左手不動,右手右腳向原處落回,重心回到右腳。

  3 左腳尖外擺著邁在右腳前,身體矮下去,重心在兩腿上,兩手自旁邊抄在左腳處,手心向前,然後抬起雙手到頭前額處。

  4 身體向斜前方起去,同時兩手左右分開,頭如頂物狀用額頭側著頂去。

  四十八、懶扎衣(同前)

  四十九、開合(左轉)

  

  精解

  

  第十五節 高探馬

  由兩動組成,前式在腳步後撤中手向前擊打,與形意拳中的倒劈拳接近,其定式與手揮琵琶式相近,惟身形略高,但用法截然不同,手揮琵琶式是走邊路,從對方外側去拿對方的手臂,而本式是中路突破,橫中取直,單刀直入,破掉對方的防禦圈,打亂其防守態勢。

  後式的手法有其特點,有一個曲回胸前抱球後又沿球面擰轉的動作,從動作表面看似乎沒有什麼,實際包含著擒拿纏腕的道理,不是某一種纏法,而是蘊涵著多種纏腕與反纏腕的可能性,這與八卦中猴形「白猿托桃」的手法非常近似,就是兩個手腕靠在一起做各種方向的擰轉,至於何時用何種具體手法,要看對方手的位置而定,隨機應變,不可有一定之規。 第十六節 左右起腳 太極拳始終單重,總有一個腳是虛的,隨時可以起腳,如單鞭、進步搬攔捶、手揮琵琶式、高探馬等,都有用腳之法,所以不可拘泥於套路,套路中有起腳的才會,沒有起腳的就不會。在這套拳路中設計了幾個起腳的動作,主要訓練支撐腳單腳站立的穩定性和動作腳的輕柔感。太極拳並不以用腳見長,但不可不會,而且用腳有自己的特點,即不要任何預備動作,可突然起腳,出腳短平快,不求高飄遠。

  用腳要快,而練習時則要輕慢,才能增強控制能力,用的時候也才能自如。這和整套太極拳是一致的,都要慢練快用。

  第十七節 踐步打捶

  此式重心須在後腳,腰坐住,挺直不可彎曲,許多人低頭彎腰,甚至做成如清朝的打千行禮狀,勁意全失。應該如騎虎,把虎按住而不可鬆勁,如此則右手只能打到左膝蓋處,無法再低了。此式之要在「踐」字上,腳踏中門,方位走對,以下盤之力挫敵之根,而手上的動作是吃住對方,並不在於擊打也。

  第十八節 翻身二起

  即二起腳,在少林拳里要求騰空連出二腳,出腳要脆快,拍打腳面要清晰有力,並非為了好看,而是可以檢測自己的發力是否整。在太極拳中視練習者的情況而決定是否要騰空,年輕者還應儘可能跳起,但雖跳躍而不可努氣,仍須松靜而為。也可以不跳起,但拍腳面還是必需的。

  第十九節 披身伏虎

  此式乃大起大落,共分四部分:1 隨著左腳的撤步,兩手齊動從前向下再向後向上走一個大的立圓,手要掄起來,掄圓,要越高越好,身形也要上起(仍塌住腰),腰一定要活,轉動的幅度要大,要把對方的兩手從左肩外帶過頭。此時重心在左腳上,轉的時候右腳虛著不可死板,腳尖要隨著腰一起轉動,手向後時腳尖向後;2 隨著手掄過頭頂再向前下方掄回去,在右膝蓋的上方微停,同時重心前移到右腳,右腳尖轉回到向前;3 手繼續走弧線向胸前提拉,同時重心再移到左腳上,右腳虛起,向外擺腳尖,向前蹬踹下去;4 右腳踩實,左腳跟步,用左膝蓋頂在右膝蓋後面如剪子股式,左腳跟提起,兩手如開合抱在胸前。

  此式只在我被對方抓住兩手腕時才好用,我抓對方時要看怎麼抓,由上往下順抓時不好用,由下往上逆抓時可用。可拿可摔可踢可打。

  拿:對方被我帶著走了一個圓周后,由於我的擰腰轉身,對方的兩臂已被纏在一起,右臂尤其成為反關節的背式,我的右手壓住對方右手,左臂壓其肘,成為標準的纏腕動作。

  摔:當將其雙手掄到頭頂時,我之左腳向敵之身前插去,扣步,向右突然轉身,則對方被我背起,若發力則必摔出。

  踢:我不拿不摔,而敵已失重,我就其餘勢繼續將其雙手向身前引帶,右腳虛起的同時即可起腳向敵踹下。

  打:手轉回到前面時,敵背我順,敵之兩手均被我罩在下面,我可直接用肘或掌擊其胸或臉部,彼不及於防。

  第二十節 左踢右蹬腳

  在拳中是兩式:左踢腳;轉身右蹬腳。這兩個起腳動作並無新奇,關鍵是如何連接地快,左腳踢完立即轉身再起右腳,轉身動作如果慢了,那就是挨打之時。一般的練法是:左腳踢完後曲回,右腳轉270度後,左腳落地,起右腳。如此練法並非不可,但在右腿單獨支撐旋轉270度時很難做到既穩又快,若有重心的動搖則容易為敵所乘。正確的旋轉方法是:左腳踢完後迅速回收,貼著右膝蓋向右腳的外側落下,以腳尖點地,兩腿要貼住,然後右腳跟抬起,兩腳同時用腳掌支撐身體迅速向右擰轉,初轉時頭不可動,仍看對方,待留不住時快速甩頭轉到原來的方向,術語稱之為「留頭」,兩腳邊轉邊換重心,等身體完全轉過來時,重心也完全落在了左腳上,左腳轉完時足跟也即落地踏實,右腳即可蹬出。此種轉法,我無一刻失重心,且比前一種方法迅速。

  當然在實戰中可以完全不用轉身,落下左腳向左一側身即可起右腳。

  第二十一節 野馬分鬃

  這也是孫式太極拳的特色動作之一。

  這是由下向上用頭打的動作,所以身形要矮,腰腿要有力,拔住勁,兩腿盤下去時為剪子股式,兩膝蓋要頂住,與形意拳之龍形相同,時時蓄著上起之意。上起時頭和身體是向斜上方而去,用兩手分開對方的雙手,用額頭撞擊對方的下巴或鼻子。此式若練高了,矮不下去,或雖矮下去而兩腿無力,則全無用處。

  第二十二節 玉女穿梭

  此式的靈魂在於腳步的靈活,左旋右轉,要如水上行舟,活潑無礙,越平穩越輕靈越好,一如八卦的步伐,再配合上手法,就完完全全地演繹了八卦的「搬攔截扣,推拖帶領」,前四個字是手法,後四個字是步法,玉女穿梭就要按照這八個字去練,練好了玉女穿梭,八卦拳等於會了一半。有了玉女穿梭的步法做基礎,太極拳推手的大捋又有何難?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三要點(中是核心、整是根本、變是靈魂)(李光昭)
.淺談混元太極之氣
陳式太極拳的核心原來是這個!
太極真人青精乾石?飯
太極拳修鍊之用功指要(5)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