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雅就《道路自信:中國為什麼能》答讀者問

瑪雅:有了這個計劃後,我沒有一氣呵成做完,因為還有其他計劃。2009-2011這三年,我先後出版了《人民共和國六十年與中國模式》《親歷美利堅——家庭寫真、社會繪本、政治影像》《美國的邏輯——意識形態與內政外交》《美國的邏輯,中國可否複製?》(海外版)等。在此期間,也有針對性地做了一些採訪,為這本書的完成積累文章。2012年7月,時代華語圖書公司策划了一個選題——「中國為什麼能」,並希望由我來作這本書。這個選題與我想要表達的「中國立場」很接近,我就接受了他們的建議。

那麼究竟「中國為什麼能」?或者說要表達什麼樣的中國立場?在我看來,就是要說清一個事實:中國60多年來的道路是成功的,這個成功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的;而這也恰恰證明了我們的制度優勢。這個立意與十八大提出的三個自信相吻合,所以在最後確定書名的時候,就用了《道路自信:中國為什麼能》。

有人說,這個書名很「潮」,很有點兒暢銷書的味道。也有人說,這本書正當其時,準確把握了時代的脈搏。其實,我既不是一個「潮人」,也不是一個「超人」,我只是恪盡一個中國新聞人的本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說自己應該說的話。我留學回國11年了,11年來我一直在做兩件事,一件是向中國讀者講述美國,《親歷美利堅》、《美國的邏輯》都是這樣的書;一件是在向中國人「講述」中國的同時,向國外講述中國。為什麼把《戰略高度》和《美國的邏輯》推向海外?為什麼寫《中國為什麼能》,並把它推向海外?就是要向世界表達和傳遞中國思想,用習近平的話說,就是「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歐美同學會紀念會上的講話)。

我知道,雖然追求「戰略高度」和「道路自信」始終是我的目標,但是以我個人的能力,是不可能實現的。我衷心感謝與我共同努力的每一位專家學者,沒有他們的思想成果,沒有他們與我分享這些思想成果,就沒有這本訪談錄的產生。這是一個真正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歸功於它的每一位創作者。

同時,我衷心感謝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先生。感謝他一直以來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他積極、善意、建設性新聞理念的啟發,使我得以在一個浮躁喧囂、充滿誘惑的社會裡,不趨炎附勢,不隨波逐流,堅持做一個有自覺、有理想、有擔當的新聞人。

問:整個採訪過程歷時多久?對你最大的啟發是什麼?

瑪雅:從2012年8月開始採訪到2013年7月書稿殺青,整整一年時間。此前完成的幾篇文章,我與相關學者再次交談,或重新寫稿,或部分修改,把他們的最新觀點吸收進來。全書15篇文章中只有史天健教授那篇保持了2009年的版本。史天健教授是我十分尊敬的一位學者和兄長,他於2010年病故,我收入這篇文章紀念他。同時,就像我在導語中說的:「文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學術精神今天依然彌足珍貴。對於我們,史天健先生留下的,絕不只有回憶。」

在採訪寫書過程中,我收穫了很多出色的思想,受益良多。我深深感到,在經歷了60多年的努力奮鬥之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成功而獨特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這樣的成功和獨特告訴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沒有理由被唱衰的國家,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沒有理由對自己國家的未來感到悲觀的。如果說,完成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啟發是什麼?那就是,中國需要自信,需要話語自信,需要建立中國人自己的話語體系。

張維為教授說,中國崛起遠遠超出了西方政治話語的詮釋能力。中國知識界不能再唯西方話語馬首是瞻,而應該探索和構建「後西方話語時代」的中國話語體系,為世界新秩序的形成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潘維教授說,中國道路非常成功,顯然也非常獨特。因此,是時候總結中國模式了。中國模式挑戰西方意識形態和話語體系,這一理論模式的建立,大可稱為「中國學派」。

曹錦清教授說,有一部分人要為這一天的到來做好精神準備。這是賭國運,賭民族的命運。如果到了這一天,要重新審視二三百年的人類現代化過程,整個知識結構會不會因中國崛起而變動?完全可能的。

他們這些話顯示了中國人的自信,有振奮精神、激勵人心的力量。由此我感到,《中國為什麼能》的出版十分有意義。就像書的封底說的:「世界需要中國的聲音,中國需要積極的能量。」所以,我很高興這本書將被翻譯成英文出版,讓世界聽到「中國學派」的聲音。

問:十八屆三中全會有幾個關鍵詞:改革、發展、經濟、深化、社會主義、人民、市場、文化、民主、公平等。序言中說,這本書的內容具有「國家戰略意義和政策參考價值」,根據三中全會的精神,你認為這本書在哪些層面體現了「國家戰略意義和政策參考價值」?

瑪雅:為什麼說這本書的內容具有國家戰略意義?因為它是一本「國是」訪談錄,討論的是國家大事。我們知道,「戰略」一詞在今天已經超出了軍事範疇,涉及政治和經濟領域,其涵義是指決定全局、左右勝敗的策略。《中國為什麼能》總結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道路和發展經驗,分析中國在今天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地位以及面對的機遇和挑戰,展望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和中國將為世界所作貢獻。全書分為發展篇、戰略篇、制度篇、思想篇四個部分,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改革與發展方向、國家產業戰略、醫療改革、地緣環境與外交戰略、中美關係、中共執政地位、民主政治建設、反腐、愛國主義、中國夢等話題。這些都是關涉方向道路和國家前途命運、關涉國計民生和內政外交的大問題,是回答中國從哪裡來、向何處去的問題。

網上有人統計三中全會提到的「關鍵詞」:改革59次、發展37次、黨32次、社會主義28次、人民23次、市場22次、民主13次、政府12次、創新11次、公平11次,等等。這些「關鍵詞」在《中國為什麼能》中都頻繁出現。總之,這本書是從戰略高度分析和論證中國道路和中國未來發展,從事實和理論層面闡述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依據所在。

政策方面,學者們針對一些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發表意見。比如,中國近日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這個問題,羅援將軍在訪談中就具體談到。他提出,要在海上、空中設置三個海域、三個空域。三個空域就包括空中識別區、空中警告區和空中防衛區。李玲教授那篇,有一節是「醫療衛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切入點」。她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兩點具體的政策建議。還有高梁研究員關於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的看法,林毅夫教授關於投資拉動增長、資本項目開放的看法,等等,都是熱點問題,他們的觀點都具有政策參考價值。

問:這本書里有一篇對林毅夫教授的最新採訪,他是著名的經濟學家,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有讀者說,此前林毅夫的思想並沒有這麼鮮明的「唱響」基調。林毅夫自己也坦陳,求學時代根本沒有料及後來的巨大思想變化。我們該如何解讀他的這種轉變?

瑪雅:林毅夫教授的觀點能這麼好地契合這本書的主題,我一開始也沒想到。之前我對林教授的理論思想並沒有深入了解,選擇採訪他是因為他是著名的經濟學家,而且是經濟學界對未來時期中國的發展最樂觀的一位學者——我不可能採訪一個不看好中國發展前景的學者,還指望能作出一篇唱響中國的文章。但是通過對林教授的訪談,又讀了他送給我的幾本書,我驚喜地發現,我不但採訪到了一位重量級的經濟學家,而且他的觀點正是我想要表達的「中國立場」。

如何解讀他的轉變?其實跟蹤林老師的思想演進,看他的書,他這些觀點由來已久,在1980年代後期就開始形成,並且系統地發表於1994年出版的《中國的奇蹟》一書。後來的許多著作,2007年的《經濟發展與轉型》,2012年的《解讀中國經濟》、《新結構經濟學》等,都是在這本書基礎上的深化和延伸。關於他的思想形成,林老師在《從西潮到東風》一書的序言中做了一些記述。在我的採訪中他也談到,他對西方經濟學的反思,遠在到世行之前就開始了。

林老師認為,中國的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漸進式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為既大膽解放思想,走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道路,又不盲目追隨西方發展理論和模式,而是實事求是地針對問題,解決問題,在創造出一個經濟奇蹟的同時,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模式。

實際上,從林老師的觀點中不難發現,他本人的思想演進也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結果。1987年他從美國留學回國後,參與了許多改革政策的討論。他發現,中國的許多政策從主流理論來看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錯誤的,但是卻是有效的。相反,蘇聯東歐以及很多發展中國家推行理論上正確的政策,結果卻以失敗告終。這些事實促使他放棄了那些看似完美的主流理論,自己去重新認識經濟發展和轉型的本質,思考在當時條件下什麼樣的政策能夠幫助中國抓住機遇,克服困難,推動市場化改革一步一步向前進。

同時,他反思發展經濟學和華盛頓共識,提出了新結構經濟學,主張在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制度的同時,政府在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中發揮積極作用。這樣的見解,比國內一些學者書生氣十足,整天抱著經濟學教科書,談論實現書中那種沒有政府干預的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要高明得多。並且他認為,解讀中國經濟並非不能有模式,只是必須有新的模式。中國的知識分子必須擺脫一味去「西天取經」的思維定式,創造性地構建出一套能夠揭示中國現代化問題本質的新的理論觀點、思想體系。

林老師說,他是一個「客觀主義者」。他認為,任何經濟改革都是為了提高效率和增長的質量,而不是為了某種意識形態共識,也不能根據某種教條。我覺得,一個嚴肅的經濟學者只要堅持實事求是,就會得出他這樣的結論,成為一個「客觀主義者」。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註明本文鏈接:http://www.guancha.cn/MaYa/2014_02_27_207371_2.s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新浪博客 | 責任編輯:張苗鳳 更多

專題 > 中國模式
  • 夾在中美之間的歐洲,何去何從?
  • 網友觀察者:穿漢服,反儒家?
  • 劉雲山歐洲演講:認識五維中共
  • 向德國青年精英講述中國故事
相關閱讀
  • 習近平:制度自信不是固步自封
  • 在西方主流理論面前 中國要更自信
  • 我們的理論自信還不夠
  • 緊縮是西方對中國的最新一次忽悠
  • 習近平:堅定道路自信 不為干擾所惑
  • 傅瑩自信聲明背後的東西方制度

推薦閱讀:

《讀者》精言摘抄
讀者之難
《朗讀者》卷首語和開場白集錦
《五年高管養成記》作者肖冰5月13日慧文書院與你相約
張愛玲夢與魘《讀者》2011年第2期

TAG:中國 | 道路 | 自信 | 瑪雅 | 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