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望子成龍的父親,都背負著不被理解的重擔
唯有【書】和【博士】不可辜負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撿書博士」 每晚21:00推送
GN. 我是你們的博士--艾爺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曲一刀(ID:welovequyi)
在父親面前,從來都不用表演。
但隨之而來的,不僅僅是觀眾對電影的讚賞,還有對影片中父親這一角色的惡評。
很多人說,影片中的摔跤手馬哈維亞,是一個獨斷專權的父親角色,他為了完成自己的冠軍夢想,不惜自私的剝奪女兒的童年與自由。但在我看來,這是對這位父親深沉父愛的誤讀,也是對印度男尊女卑社會形態的不解。
這一切正如影片中,新娘對女孩們說到的那樣:「女孩從降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與鍋碗瓢盆為伍,終日操持家務,待到她二八年華,便要嫁為人婦,至少,你們的父親把你們當坐在的孩子,他為你們遮風擋雨,就是為了你們能有自己的未來,自己的人生。
如果爸爸不教她們摔跤,她們的未來,將會是怎樣的平凡、無助?
所以,儘管父親強迫女兒學摔跤的出發點中,有一部分是為了讓女兒完成自己的夢想,但是我相信,作為一位父親,他更多的,是想挖掘女兒身上的潛力,讓她們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這一點,從電影中的幾個細節就可以看出。
一、沒有生齣兒子的爸爸,本來已經對「子承父業,奪得金牌」這件事不再抱有幻想,但是發現女兒們可以打贏男孩時,爸爸才發現女孩的摔跤潛力,原來也可以這麼大。因此,你可以說這位父親帶有傳統的「男強女弱」的偏見思想,但不能說他重男輕女,因為在發現女兒們的這一潛力後,他像培養男孩一樣,對兩個女兒進行了嚴苛的訓練。
二、如果他真的是重男輕女的自私父親,他完全可以讓自己四個女兒不讀書,每天學做家務。那他就不會去教三女兒記英語單詞,就不會頂著周圍人的歧視,固執的教兩個女兒學摔跤。
三、在完整版的影片中,有很多溫暖的細節,都體現出那份父愛的深沉。
影片中,他既是教練,也是父親,訓練的時候是嚴苛的,但在訓練之後,看著勞累的女兒們,這位父親也會給她們慢慢揉腿,舒緩她們肌肉的痛苦。
在比賽的最後關頭,吉塔迴響起爸爸說過的那句話: 「爸爸不是每一次都會救你,這一次,你要靠自己」。
在比賽勝利後,父親熱淚盈眶的說著女兒我愛你,那不僅是夢想實現的高興,更是對女兒的一份驕傲。
因此,馬哈維亞所代表的,其實是千千萬萬個為子女未來擔憂、謀劃的父親角色,特別是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中國式家庭,儘管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會束縛子女的獨立和自由,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為了子女能有一個好的前程。
而在此期間爆發的矛盾、孩子對於父母的不解,也會因為血濃於水的包容而慢慢化解、回歸本源。
成長,總會讓我們學會換一種角度看事物,長大後就發現,以前父親對自己的種種嚴苛,都包容著一種深沉的父愛,而流露在細節中的父愛,也會在成年後一一浮現,當你明白這一切後,就會對自己小時的不懂事感到慚愧。
所以,這個時代的新型父子關係,應該是有著傳統的嚴苛,也有著親情的細緻關切,還有著友情的理性忠告,以及過來人的耐心指導。作為一名父親,對兒女的人生指引,發掘她們的潛力和興趣,並加以正確的培養,是掙錢之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此外,在中國的傳統家庭中,子女和父親的關係,一直是寡言、尷尬、沉默。一年只有幾次的電話,每次都一樣的談話內容,從不向父親吐露心聲,過父親節,也不會像母親節那樣大張旗鼓。
然而,這並不代表父親不愛子女,子女就不懂父親這些年的用心良苦。彼此的感情,大家都有切身感受,只是羞於表達,甚至覺得父親我愛你這幾個字,肉麻到難以說出口。
就像王朔的小說《我是你爸爸》中,馬林生看著失而復得的兒子,雙目漸漸模糊,馬銳初覺得接下來的場面一定很肉麻,生怕自己難於啟齒或不夠自然,把動作和表情搞得太過火,但真正面對父親時,他還是毫無困難地喊出「爸爸」這兩個字。
當父親一把將他攬入懷中,他驀地感到一陣心酸,眼淚也就自然而然地流了下來。其實,在父親面前,從來都不用表演,父子之間,只要自己不設計,就沒有做作一說。
父愛是不可缺少的,但當今社會,又有多少父親能扮演好這個角色呢?
孩子小的時候幾乎不用他們照顧,等大一點了還是母親在教育,父親疲於賺錢的同時,又有多少時間,來思考孩子的教育呢?我想,這是每一個父親都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成為一個合格父親的必修課。
- END -
本文經授權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