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黨?
06-01
走進魯迅(21)
1921年魯迅寫下了《阿Q正傳》第一章,立即引起了眾多的非議,社會上的很多人似乎都能在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刊載的北京晨報副刊也成了焦點,每天都有一些人來打聽作者是誰,似乎要把作者痛扁一頓的滋味。因魯迅當時的所用的筆名是「巴人」,巴人給人的聯想是四川人,或者疑似四川人的意思,這些人彷彿覺得《阿Q正傳》就是罵自己,等打聽到作者是魯迅時,才恍然自悟肅然起敬。因《阿Q正傳》招來熱議,北京晨報的編輯孫伏園也認真起來,第二章便給移到新文藝欄里了,但是魯迅從此也陷入了苦惱的境地。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黨?這也是魯迅苦苦思索的問題,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阿Q這個人物在心中醞釀已有好幾年了,但是一直沒有動筆。魯迅經常說,「我的作品不是湧出來的,是擠出來的。聽的人往往誤解為謙遜,其實是真情。我沒有什麼話說,也沒有什麼文章可做。」魯迅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仔細看一下《阿Q正傳》的成因就知道了,因《阿Q正傳》是每星期刊載一篇,這也逼著魯迅每七天必須寫出一篇。魯迅當時生活的條件很是困苦,甚至連一個好好寫字的地方都沒有,能看見光亮的地方只有一個後窗。魯迅當時也不是很忙,但是面對孫伏園的付排催稿,只能按步就班地做下去,不可避免的就要面對阿Q是否要做革命黨的問題了,魯迅似乎也漸漸的認真起來了。
魯迅的意思很明顯,當時的中國如果不革命,阿Q就不會去做,既然革命了,那麼阿Q就一定會去做!因為魯迅說過,「我的阿Q的命運,在人格上並不是兩個。」這也就註定了阿Q會走革命的道路。其實魯迅的內心矛盾與掙扎,與筆下阿Q的心路歷程如出一轍,之所以這麼堅定,是因為他從阿Q這樣的勞苦大眾身上看到了未來,看到了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無限光明前途。後來的魯迅積极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統一戰線,就是因為他與中國共產黨人的心是相通的。 順著這個思路分析,就不難理解魯迅為何將「大團圓」倉促收筆了。阿Q既然真的要做革命黨,魯迅也堅定信心寫「大團圓」了,雖然當時的孫伏園要求讓多活幾個星期,那也沒能阻止阿Q向死路上走。魯迅是真的不想再往下寫了,阿Q做革命黨也是魯迅始料不及的,只能匆促給個「大團圓」的悲慘結局。這種感情基調何止是悲哀雋永啊,更多的是凄涼和諷刺。在一般人的眼裡,阿Q的結局可能有很多種,但魯迅卻想不到,他的啟蒙意識只是看到了:阿Q被就地正罰,未庄是無異議,城裡的多半不滿足,認為槍斃並無殺頭這般好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