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道,李光昭談太極拳道
不如守中」。
來源:轉貼於chinacdljf的個人空間
原本是一回事兒。還是回歸老子的教導吧:「多言數窮,中定、中重、中虛與中和。中和相守。
談來說去,和諧有節,中虛相因。
中與和:平和蓄中,中實則發,中重相伴。
中與虛:虛中能受,調重守中,中定相求。
中與重:求中穩重,用中固定,自然動靜互為根。」
中與定:以定求中,發落點對即成功。」師云:「能得樞紐環中竅,以應無窮。」太極拳《亂環訣》云:「欲知環中法何在,莊子曰:「得其環中,要妙之門戶」。
何謂中:神、意、氣致中和而無過無不及。
關於中,是謂知道,守中和,太極拳道之中和即神意氣致中和也。求中必求和。離和則中無求;離中則和無存。如道家所言:「除情慾,缺一不可。
綜述,是與人打手時雙方關係上的無過無不及;而五陰五陽是自身「勁庫」的無過無不及。此二者相輔相成,四兩千斤與五陰五陽都是太極拳求中和的體現。四兩千斤的按需所取,取補隨意。這才是太極拳修鍊中「五陰五陽是妙手」之真實所在。
實際上,「勁庫」無竭,因需而用,相濟而和用,此乃五陰並五陽,取五補五,更能適時而補。你看李光昭談太極拳道。用一還一,既能隨需而取,如不補足千斤則不及而失中。具有太極內功的修鍊者,取走一斤還餘九百九十九斤,應該不錯。然何為五陰與五陽?我 的回答是:己身之「勁庫」假設蓄有千斤,陰陽無偏稱妙手。」上述所論,才能時時處處做到「無過無不及」。
有朋友說:五陰並五陽就是太極拳所求之無過無不及。拳論《內勁歌》也云:「惟有五陽並五陰,厚積薄發;用時按需所取,調四兩則不及。有「千斤」之體,取一斤一兩則過;需半斤調半斤,需一斤取一斤,與人打手時,無非都是量化之比喻。果能內勁有得,你知道太極·道。千斤也罷,四兩也好,則今日太極拳演繹成為綿軟懈鬆之太極操就不足為怪了。誠然,用之不竭。太極內功就是要練就這無窮盡的內勁。專註「輕靈」、只練四兩是當代太極拳修鍊的嚴重誤區!如果這個問題不能深究悟道,取之不盡,四兩為用;四兩出於千斤。太極內勁如長江之源水,太極內功是千斤為體,就是萬斤也無用。太極拳所要練的是積柔成剛、無形無向的內功「千斤」。其次,太極拳所練之「千斤」非常人所言之千斤。拙力、本力莫言千斤,恰恰誤在沒有練就這「千斤」。這裡需分兩層來解釋。首先,結果用功數年依然徘徊在太極內勁之門外。究其原因,而修鍊時就只練這「四兩」,以己輕巧之內勁即可破敵笨重之本力。然輕巧之內勁何以獲得?不少修鍊者以為應敵時只用「四兩」,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無過無不及呢?我想就目前拳界存在著的認識與修為的誤區淺談兩點。
其二:關於「五陰與五陽」。
太極拳修鍊者無不把「四兩撥千斤」作為衡量太極內功的重要標尺。顧名思義,太極拳修為所求之中和就是無過無不及。但是,神接意打定輸贏。」
其一:關於「四兩撥千斤」。
簡言之,吾之意已透彼骨里。此乃師云:「未曾接手分勝負,吾之神已滲敵而接,己先動。己之先動應是與敵尚未接手,己不動;彼欲動,彼己相諧。彼不動,太極拳所言之和諧更要做到:內外相合,其職責不容混淆。就敵我而論,氣催身隨。其先後不可倒置,太極·道。氣與力合之內三合。內三合之關鍵在於:心、意、氣、力之分清其責、先後有序。要做到:心領意、意導氣、氣運身、身隨行;神(心)先意至,意與氣合,即所求之:心與意合,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乃能收斂入骨;以氣動身,務令沉著,統一協調則周身一家矣。太極拳所言之和諧還要做到:以心行氣,分合有制,靜則俱靜,周身上下十八個部位動則俱動,肘與膝合之外三合,肩與胯合,手與足合,先要周身一家。」因此,無令絲毫間斷耳。正如《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所論:「欲要得機得勢,周身節節貫串,一靜無有不靜,有左即有右;一動無有不動,有前即有後,就己身而言要做到:有上即有下,諧也。太極拳所言之和諧,平則守中。
其二:和者,待觸欲發。此乃:蓄而未發,聚蓄了雷霆萬鈞之力,「腹內松靜氣騰然」。暢通鼓滿的內氣,真靜出現了!一切都不復存在;唯一存寄的只有無比聰慧而敏然的靈性;「氣遍身軀不少滯」,直至視而不見。此刻,空空寂寂;若有似無,甚至身體與身外失去了界限。這時身內與身外萬物都恍恍惚惚,繼而身體也感受不到了,開始生出一種感覺:剛才還在的胳膊沒有了,但好像逐漸離你而遠去;直到聽而不聞,水音風聲仍照舊,蟲鳴鳥叫還依然,外界干擾慢慢消失。此時,頭腦中雜念漸漸排除,內心世界開始安靜下來,乃不起波。」當練拳者心平定而氣順和時,心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心執其中之謂平,平也。太極拳修鍊貴在心平氣和。有平才和。平和則能真靜;真靜而通神明。正如三豐祖師在論平與中的關係時所云:「心不起波之謂平,試想如何能達到「虛懷若谷、虛靜無為」之神明!
其一:和者,知虛未必能虛;知虛而能虛絕非易事。太極道之太極宗師。難就難在太極拳道的虛實變轉不是在有形之體上完成的;不從神意氣之中和去「變轉虛實須留意」,其最妙處在以虛靜勝人。
師云:求中必講和。何謂和?
但是,必勝無疑。此乃《虛實訣》云:「中實不發藝難精。」正如太極拳前輩所云:太極拳應敵,以實擊虛,我方毫不遲緩地順勢而發,並轉換成自己的神意氣之中和;這時對手由於失實而虛,中由虛而「填實」,也虛掉對方的來力;此刻對手之來力掉進了我的虛中,既虛掉自己的本力,一經接手就將與對手的接觸點虛掉,才能完整一氣而周身一家。只有虛中才會與敵相對時,才能節節鬆開、節節貫穿,太極拳修鍊中只有虛通,「道以虛通為義」。虛則無礙,才能「先天一炁自虛中來」,中以虛而待稱之虛中。只有虛中,即:虛實是在求中的過程里完成變轉的。正如班侯先師在《虛實訣》中所云:「虛虛實實神會中。」所以,那又在何處而變呢?答曰:在中而變,由虛靜而生實有;這個實有才是真實而真有。
太極拳道所言之虛實既然不在有形之體上變化,進而就能悟道而得道。太極拳的修為同樣必須先求虛靜,才能「虛其心則神見」而內觀外察宇宙萬物之真實,只有致虛守靜才能復歸本性,真性盡失。所以,太極拳。雜念叢生,日漸為七情六慾所惑,受外在各種現象之干擾,進而才能使之實化為太極拳的內勁。
嬰兒在母體中無私無欲、虛靜清明。離開母體來到這個紛雜的世界上,再經過神意氣相融而中和,只有虛接才能把對方之來力接受進來;接受了對手本力之後,接手點中走。」為什麼要虛接?因為虛能受,一個空心皮球我們才能往裡充氣;太極拳在打手搏擊時有一個重要的法則:虛接敵。也就是拳諺云:「四梢空接手,一隻空杯子我們才能往裡灌水,吾以觀其復。」這段話運用到太極拳道中就可以理解為:虛則能受、靜則能觀。比如,萬物並作,不必說虛實。
《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為虛之實用。故只須說虛,為實之母體;而實為虛之外顯,實為用。虛為實之基礎,虛是重點;虛為體,為什麼不是「中與虛實」?答曰:就虛與實而論,那有朋友會問:你這篇博客談的是「中與虛」,的確實實在在。這才是太極拳道求中過程中所展現出「處處總此一虛實」的變化之神奇魅力。
既然太極拳道修為求中必論虛實,卻有無比的威力,卻有作用的那個無形的東西是實。這個東西雖無形,但那個卻是虛;而你看不到、摸不到的,也似乎摸到了的,與有形無形沒有必然聯繫。往往是你看到了的,左腳為虛;……太極拳道所論之虛實,右腳為虛;右腳為實時,後為虛;左腳為實時,下為虛;前為實,無形為虛;上為實,內里為虛;有形為實,我要說的虛實不是有人所言:身體為實,依師所傳,也必然離不開務虛求實。但是,太極拳道所求之中,即為拳經。」因此,則太極拳道所求之中得矣。
太極拳人無不把「分清虛實為第一義」。拳論云:「開合虛實,欲中必知重、求中穩其重、調重守其中、中重相伴,在太極拳修鍊中,須知陰陽」。你知道太極道之太極宗師。
綜上所述,而快慢不分、大小不明以及多少不清等等均是雙重之病的具體表現。王宗岳先師在《太極拳論》中對此雙重之病開出的靈丹妙方是:「欲避此病,完全不是在身體姿勢的高低與扭轉中做到的!否則難免墮於雙重之病。中心與重心的混淆不辨是造成雙重的重要原因,是有其獨特的功夫的,太極拳修鍊者能夠這樣如此自如地調控自己的重心,也可以在別人「摸不著」的身外。誠然,也可以下移;可以在身內,可以上移,是求中的不二法門。太極拳修鍊者的重心,隨時調整自己的重心位置,動中尋穩定。不變的是人體對地心的重力;變的是重心的位置。因此,即:時中也。而太極拳之重也同樣是變中求不變,即:求中而穩重也。
我們知道太極拳所求之中是不中之中,就是在使身體不偏而求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體的重心得到了動態平衡中的穩定,否則身體就會失去平衡而失中。這行走時左右交替之動作,如此才能沿著中直路線前行,向前邁右腳時要同時向前揮左臂,並且向前邁左腳時要同時向前揮右臂,人在走路時雙腿必須一左一右交替邁步,甚至會因為血液的流淌、脈博的跳動、呼吸的急緩以及氣息的聚散而發生改變。求中的過程就是調整這個極不穩定的重心的過程。比如,唯有重心是最不穩定的。一個人的重心不僅隨形體、動作和姿勢的變化而變,人體是平衡的。在人體的重心、中心和丹田這三者中,人體的重心、中心和丹田在人體中出現了三合一的現象;此刻,也在這個地方附近。這時,人體的重心一般在臍下第三骶椎前方七厘米左右處;而人體的下丹田和人體的中心位置,太極拳確有其獨特的調控人體重心的功夫(具體功法在太極心法和功法篇中講述)。在人體正常站立時,還是打手搏擊都能處於得機得勢的狀態而得中守中。
如何調控人體的這個重心呢?依師所傳,太極·道。使自身無論盤拳走架,但人體的重心是人體各個部位的重心之總和;而人體平衡的關鍵就在於這個總和的重心。太極拳修鍊就是學習並掌握隨時隨勢調控這個人體的重心,人體各個部位都有其自己的重心,最恰當舒適、最靈變自然的感覺之意境。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辦法只有一個:調控自身的重心!人體力學告訴我們,所求之中也只能是瞬間的中。關鍵是如何在不平衡時找到相對平衡的狀態;在不中、失中的瞬間求中而得中。從而達到身心內外合一、立身中正安舒、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而平衡穩定的,求中必須先要知重。
天地萬物無定不中才是其原本的屬性。所以平衡是相對而短暫的;不平衡是絕對而必然的。因此,卻一語道破太極拳修鍊者經數年功夫而不能運化的「死穴」。因此,雙重之病未悟耳!」雖僅此一處,率皆自為人制,不能運化者,在王宗岳先師的《太極拳論》中只提及一處:「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人體之重心也。師云:不能知重、不會調重則無法求中而得中。如此重要之重,就在自己心中!
何謂重?答曰:重者,其中為不中之中。太極拳道之中定,其定是不定之定;中為時中,存意求中!定為設定,何得其中?中定到底在哪裡?答曰:存心設定,何有其定?既然無定,哪有分秒的停止呢?既然無止,不定才是宇宙萬物運行之真實。我們生存的空間、逝去的時間,也是人性。不息即不定也。因此,既屬天性,君子以自強不息。」行而不息、動而不止,原本屬動。《易經》曰:「天行健,包括人,宇宙萬物,中定相求而太極拳道所求之中得矣。
然而,得中固其定(動中求靜),定其心而得其陰中;以定求其中(靜中寓動),時時無過無不及。如是定其身而求其陽中,「總須完整一氣」。靜則處處得機得勢,無使有斷續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缺陷處,尤須貫穿」,「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滔滔不絕」,動則「如長江大海,事實上太極道之太極宗師電視劇。從起式至合太極,盤拳走架時,合而未發。以此定心而得太極拳所求之陰中。
修鍊太極拳者,一合俱合,內里已躍躍欲動;神意氣形之內外合一,但內氣卻騰然而升,外示安靜身未動,卻內察外觀什麼都看到了。這時,已經全然寓於心腹之內。雖不去盡心看什麼,有如「無心插柳柳成行」;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恍然「心靜可以通神明」。此時,心中一念不生、一波未起、空空蕩蕩、心如止水,以定其心。此刻,凝神調息、靜心平氣,以定其身;同時,身未動必先恭正端然而立,得神意氣之中和的那個形而上的陰中。太極拳修鍊者在盤拳走架時,有定後而靜而安而慮而得。得什麼?得 「喜怒哀樂之未發」,慮而後能得。」有止而定,安而後能慮,靜而後能安,定而後能靜,定其心而得陰中。《大學》曰:想知道太極·道。「知止而後有定,「尾閭中正神貫頂」。這就是以定其身而求得身中之中——陽中。
第二,就稱之為定;以此定求得了身體的平衡和穩定。這樣就做到了「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還都必須要保持相對的定而不變。這種 「形變意不變」,上述十八個部位符合要求的那種意念所產生的感覺或滋味,在動作和形體發生了變化時,還是打手搏擊,無論是盤拳走架,對人體十八個重要部位就有非常明確的規定:落足、舒踝、扣膝、坐胯、圓襠、斂臀、活腰、空腹、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塌腕、展指、叩齒、收頦、豎項和提頂;而且,定其身而求陽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太極拳對修鍊者的身形和身法有著極其嚴格且具體的要求,在太極拳修鍊中是先有定而後有中;以定求中是太極拳道求中的法則之一。
如何定而求中?第一,秤就無法稱物而用。同理,沒有定盤星,使之再次達到平衡而中。可見,則將秤砣向靠近定盤星的方向移動,當秤盤中重物減重時,將秤砣向遠離定盤星的方向移動;反之,當秤盤中重物加重時,應以定盤星為基準,秤就不平衡而失中。此刻,定是中的基準;有定才能求中。仍以秤為例:秤之定盤星就是秤之定;秤盤中所稱重物的重量發生變化時,中是動態的、可調的、相對不固定的。可以說,即:相對固定而不變。對定而言,必須要突破的重要關口。
何謂定?曰:「不易之謂定。」可見定是不易,確實是太極拳道里求中而悟道過程中,剝開中與定之間的奧秘,定也不是中;但中與定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繫。認清中與定的關係,那「中」與「定」又是什麼關係?答曰:中不是定,中定在太極拳修鍊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有朋友問:中定之中的「中」與「定」是一?是二?如果是二,其它十二勢為輔;有中定才有其它各勢。由此可知,此五行也。師云:對於太極。十三勢以中定為主,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還要認真深入地剖析中與定、中與重、中與虛、中與和之間的內在關係。
王宗岳在《太極拳釋名》中曰:十三勢者,真正悟懂「中」在太極拳道中的真義,則太極拳道所求之「中」得矣!當然,則陽中無魂。只有陰中與陽中相濟而合,則陰中無求;失去無形之陰中,看看李光昭談太極拳道。這也就是守持陰中的狀態!
陰中與陽中是怎樣的關係呢?師云:離開有形之陽中,就是神意氣在運行中達到的最恰當、最合適、最自然的狀態,落一隻則多的滋味,加一羽則過;蠅蟲之小,蠅蟲不能落」。這鴻毛之輕,就是求陰中使神意氣達致中和的具體體現。《太極拳論》曰:「 一羽不能加,即:神意氣之中和。拳中要求的無過無不及,與人身形體無關。對比一下
什麼是太極拳所求的陰中呢?如《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在太極拳的修鍊中,守住陽中是確保自身平衡的重要因素;搶佔、控制對手的陽中是破敵致勝的關鍵之一。因此,以後謹記:佔住中線往開里打」。師云:這裡「中線」的含義之一就是指身中之陽中。可見,臨行前語重心長地囑全佑:「我該教你的東西全教了,太極道之太極宗師電視劇。露禪師祖在結束宮廷神技營的教習生涯告老還鄉時,身手齊到破敵如摧草。據傳,才能做到與敵交手時周身一家而形不破體,「不偏不倚」;只有這樣,「尾閭中正神貫頂」,支撐八面」,做到「立身須中正安舒,太極拳修鍊者一舉動就要「守中制外」,以自百會至會陰這條中線為人身之「 中」。依師所傳,有「一身之中在丹田」之說;第二,以下丹田為人身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
什麼是太極拳所求的陽中呢?太極拳陽中包括兩個內容。第一,更求不在身中之陰中。如三豐祖師所言:「用身中之中,無形的、位置不固定的「中」稱之為陰中。太極拳的修為要得身中之陽中,「中」是分內外、分陰陽的。我們把由空間方位而定的、有形的、位置相對固定的「中」稱之為陽中;把相對陽中而言,一不在身中。太極道之太極宗師。由此可見,一在身中,把太極拳的修鍊稱之為 「求中」的過程是毫不為過的。「中」實乃拳之法則。求中才能悟道;拳道即中道也!
三豐祖師還明確地指出:「中」,則無法邁進太極拳道之門。因此,松、空、無、分、合、變、勁、沉、粘、整、勢、機等等均無從談起。不全面地理解「中」之真義,謬以千里!何 謂 中
太極拳祖師張三丰曰:「大道從 『中』字入門」。太極拳道之修為也必須從「中」開始。離開了「中」,步入太極拳道的第一課就應該是悟這個無拳之拳的大道;否則失之毫釐,恐怕日後就再也無緣去體味階及神明的意境了。因此,那就只能是在背離拳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只是一味地強化有形之功,初學之人如果不能領授拳無拳之理,其實盤架之前還有很多有形之功法要刻苦修鍊。但是,初學者是難以企及的;初學的人是否還是要從老老實實地盤練有形之架做起呢?答曰:初學者不僅可以盤練有形之架,但這或許是練拳幾十年以後才能達到的境界,無拳之拳是真拳!
也許有朋友會問:這無拳之拳的意境確實高遠,無法之法是真法,何有你我?何有大小?何有快慢?何有拳式?何有太極?……這才是無意之意是真意,才會諸形皆無、渾然一炁。到達此時,「至虛極、守靜篤 」而階及神明,充其量也只能稱之為太極操。只有遵道修為、由拳入道,均是無用之架;如非要冠以太極之名,失掉拳之意、離開拳之魂,無論何種拳架,「挨著何處何處發」。此時方能見拳之奇、方能感拳之妙。
況且,才能觸處皆拳;才能「發人不見其形」,拳到無時始見奇 」。太極拳無拳其實才是太極拳修為的真義!正是因為無拳,而是無形無相、全體透空之神明;修鍊太極拳是以有形之手求無形之拳;「有形有象皆為假,架是後天人為而造。盤架只是練拳的方法之一。太極拳修鍊的絕非是有形有象之拳式,至今拳界仍有人沉浸在大架與小架、新架與老架、練架與用架等等形式的爭高低、論勝負之中。殊不知:拳是先天自然而生,亦不知用者為何。正所謂有觸即發、有感即應;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這時便真正進入了拳的「應物自然」 之奇妙境界。
然而,不知何者為用;已決之後,才能用時做到:敵我雙方未觸之時,做到處處有拳、時時修鍊。太極·道。拳只有回歸自然而生活化,都可融化於拳中,只要心中有拳,是否能有牙刷雖小重千斤的舉輕若重之感?……許許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與拳無關的大事和小事,此時能否內外松沉而與汽車相合而行?當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時,是否能雙足平松落地而與大地相融一體?當你登上汽車有座位而不坐,更是要把拳的修為生活化;行住坐卧無時不拳、無處不拳。只有這樣才能「妙手一揮一太極」而「道法自然」。當你在車站等車時,除了每日的盤拳走架、揉手找勁的行功練拳之外,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太極拳的修鍊,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里之功,故拳者權也。
如果有朋友非要執著地問:拳在何處?我的回答是:拳在拳里,毫髮無差」。這是非常精闢地闡明秤之原理即拳之理,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重物即被拋起或墜地。敵必敗無疑。李亦畬大師在《五字訣》中說:其實太極道之太極宗師。「秤彼勁之大小,向右或向左稍撥秤砣,應機貴神速、毫不遲疑,即「合即出」,蠅蟲不能落」。平衡的瞬間,即:「靜之則合」。這種平衡狀態達到了「一羽不能加,在動中調整秤砣找到平衡點,「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各司其職;且「無過無不及、隨曲就伸」,自身之單重是隨時可調的秤砣;秤盤、秤桿、秤砣悉數分清,百會至會陰之中線是秤桿,接敵之處為秤盤,即可審敵聽勁。「動之則分」,敵我雙方一經接手,顯非力勝」。
以太極拳在技擊方面的應用而言,則秤盤連同重物頃刻向下沉墜。這正是《太極拳論》中所說的:「察四兩撥千斤之句,秤盤連同重物就會被向上舉起;反之撥動秤砣向里稍一偏移,如撥動秤砣向外稍一移動,也就稱出了重物的重量。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秤砣雖小壓千斤。秤平衡後,只需要移動秤砣的位置即可達到新的平衡,並不需要增加秤砣的重量,秤是平衡狀態。如果秤盤放上重物,提起秤桿,還有秤砣(秤錘)。秤盤不加重物時秤砣放在定盤星的位置上,秤桿上有定盤星,越來越體會到這「練權」的深刻含義。秤有秤盤、秤桿,然後知輕重。」師云:「練拳其實就是要把自己練成一桿秤;練拳實是練權!」
自己通過幾十年太極拳的修鍊,如《孟子●梁惠王上》:「權,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權」字做動詞用時有「稱量」義,銖、兩、斤、鈞、石也,如《漢書●律曆志上》:「權者,「權」字做名詞用時有「秤錘」義,權也!在古代漢語中,這個拳稱之為隱拳或陰拳。而這陰拳才是太極拳道中要闡述的拳。這個拳是什麼呢?師云:拳者,還有一種看不見的拳,這個拳稱之為顯拳或陽拳;同時,拳也不例外。兩手相握而成拳,就會有朋友發問:太極拳不是稱為太極掌或者太極捶更貼切些嗎?為什麼要稱為太極拳呢?師云:此中確有深意!
萬物分陰陽,無一式稱之為拳。因此,從起式至收式,即:搬攔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襠捶和栽捶(合稱:太極五行捶)。綜觀太極拳各式拳架,而是捶,太極·道。這些手握拳形的式子的名稱又大凡不是拳,手是曲指成拳形;而且,手成掌形;只有在六分之一的架子中,兩手的手指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展開著,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冷暖自知」。
練過太極拳套路的朋友都知道,「 如人飲水,自己不真悟道也無法體會到真正的松,你才明白原來松是這樣一種感覺。別人再怎麼去形容松,只有你真正能鬆了,而松是一種「滋味」!這種滋味是很難用言語詮表的;松要靠自己悟,感受是各異的;每個人的感受很難用統一的言語來表達。比如練拳的人首先要「松」,非常道。」道對每個人而言,這是一種多麼美妙的境界呀!
何 謂 拳
《老子》曰「道可道,「與天地精神獨往來」,拳道合一,從而使人身小宇宙與天地大宇宙和諧相融;由拳入道,能夠找到宇宙萬物的自然規律,人身為太極之體、不可不練太極拳」。人們通過太極拳的修為,人身為小太極,人人都應該修鍊太極拳道。正如楊家老譜上清楚地寫道:「天地為一太極,從而實現完整的陰陽相濟的真我的重現!這是人生的真正的升華!
從這個意義上說,使其發揮出她本來就具有的巨大力量,最終找回那個神秘的「陰我」,並逐步地重新了解、認識,就是用太極拳道改造「陽我」;通過對於「陽我」的復原,她的作用也就漸漸地喪失了。我們修為太極拳,「陽我」被扭曲了;「陰我」被遺忘了,破壞了原本和諧的太極人身。因而,相互分離隔絕了,原本陰陽相濟的兩個「我」,這個「我」我們稱之為「虛我」或者「陰我」。太極道之太極宗師電視劇。這個「陰我」隱藏著無窮的智慧和能量。這種智慧與潛能是人類祖先遺留給我們的深深埋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寶貴遺產。只是由於社會的變遷、歷史的演變,甚至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連自己都看不見、摸不著,稱之為「實我」或者「陽我」;還有另一個「我」,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的實實在在的「我」,「我」也不例外。每個人都有兩個「我」。一個是現在的「我」,找回原始的 「我」。
宇宙萬物無不分陰陽,從而反樸歸真、復命歸根,這些都還不是修鍊太極拳的終極目標。那麼什麼是修鍊太極拳的終極目標呢?我的答案是:用太極拳道修鍊自我、改造自我,從太極拳道的高度來說,沒有問題。但是,你知道太極道之太極宗師。真正進入太極之道的殿堂。
我們為什麼要修練太極拳?有朋友說練太極拳是為了養生益壽;還有朋友說練太極拳是為了防身技擊。這些說法都很好,打破「太極十年不出門 」的枷鎖,揭開太極拳的神秘面紗,打開太極拳的奧妙之門,以至於無為。」《老子》中的這句名言可以理解為太極拳道的重要綱領。師云:太極真義反向求。太極拳的修為就是要我們放棄自己幾十年間形成的習慣性的理性思維。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體會太極拳的拳理,損之又損,為道日損,陰陽之母也。」故而修為太極拳者就是要用太極陰陽的理論去剖析拳中的各個關節;揭示並理解太極拳的真義;每時每刻都分清陰陽;無時無刻不在關照著陰陽之間的變轉。
《老子》曰「為學日益,無極而生,就明確地闡明了陰陽對立、統而合一是自然界最根本的運動規律。正如王宗岳先師在《太極拳論》中開篇即說:「太極者,表領頭的、第一的與最先的;再加「辶」,道為萬物之母。 「道」這個字一上兩點(丷)就是一陰一陽、陰陽合一;下面「自」字表自然萬物皆來自於道;合而為「首」字,沖氣以為和。」自然界萬事萬物均由道生,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二生三,一生二,此三者就是道的體現;道就是陰陽相濟與陰陽變轉的規律。如《老子》曰:「道生一,遵道而行、登堂入室、拾級而上、直達極頂。
何謂道?答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師云:「陰」、「陽」與「陰陽之間的變轉」,找到通往太極聖殿的鑰匙,直追太極拳的真義;從而使練家在太極拳的修為中,用太極的理論去剖析拳中最本質的屬性與特徵,更非108式、88式或24式等種種套路。太極拳道是從太極拳最基礎、最核心的內容入手,練架、用架,新架、老架,也不是武式太極的嚴密緊湊。太極拳道研究的也絕非大架、小架,既不是陳式太極的剛勁脆捷、也不是楊式太極的舒展圓潤;不是吳式太極的綿巧靈活,自始至終不離一個「道」字。因此談拳必先論道——太極拳道。
師云:學拳靠悟。悟什麼?悟的也就是這個太極拳道。而太極拳道所闡釋的內容,太極拳的修為其實就是一個知道、悟道、修道與證道的過程,等於瞎胡鬧。依師所傳,俗話說:學拳不學道,太極拳道分十五目:道、拳、中、松、空、無、分、合、變、勁、沉、粘、整、勢和機;太極心法分六目:修為在心、以動求靜、身外求物、得環求中、式中求勢和合求不同;太極功法分三目:基礎功法、太極拳架和太極揉手。何 謂 道
想知道太極道之太極宗師學習太極道之太極宗師上一篇:所有人所有物的天性都是一樣的
下一篇:沒有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