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詩」教材的特點與教學策略

「文包詩」教材的特點與教學策略

「文包詩」教材的特點與教學策略

陸麗娟

「文包詩」是蘇教版語文教材中一種特殊的結構形式。這類課文既不同於詩歌,又不同於一般的白話文。它巧妙地把一首古詩包含在一篇白話文中,詩中有文,文中藏詩,「詩」是「文」的提煉和濃縮,「文」是「詩」的詮釋與發展,可謂別具一格,渾然一體,相映成趣。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共有八篇「文包詩」課文,其分布為:《詠華山》(一下)、《英英學古詩》(二上)、《母親的恩情》(二下)、《每逢佳節倍思親》(三上)、《少年王勃》(三下)、《李廣射虎》(三下)、《但願人長久》(四上)、《黃鶴樓送別》(五上)。

「文包詩」教材別具一格,與眾不同,既有古典詩詞的韻律美,又不乏現代文的通俗易懂,可謂將「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和諧地融為一體,特點鮮明,堪稱一絕。

一、 生動優美的情節

詩是語言的貴族。古代詩詞語言凝練,可謂「濃縮的精品」,是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文字魅力格外顯眼。如何讓這些經典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播下文學的種子?「文包詩」教材是最好的嘗試。可以說,每一篇「文包詩」教材都是一個生動傳神的小故事。在輕鬆而委婉的故事中,化「凝練」為生動、化「含蓄」為直白細膩,這樣似乎縮短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讓學生讀來更容易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與詩人產生和諧的共鳴。如一年級課文《詠華山》中的詩句看起來十分淺顯,但是直接教學古詩理解詩句對一年級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課文先敘述了寇準隨著師傅去登華山,再描述了小寇準登上山頂所看到的奇麗景色,最後寫小寇準吟出的詩句:「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詩與文渾然一體,景與人如在眼前。七歲的小寇準與一年級的學生年齡相仿,加上故事的情節和風景的描述,學生入文學詩便水到渠成。

二、 鮮活飽滿的形象

古典詩詞往往因為時代背景和人生經歷的原因使一些詩句晦澀難解,學生難以穿越時空與詩人產生共鳴。如閱讀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對於大詩人李白和孟浩然雖然略有所知,但對於兩人的親密關係和淵源卻一無所知,因而對於兩位大詩人離別時依依惜別的深情就沒有深刻的感悟和情感體驗。但是「文包詩」教材《黃鶴樓送別》卻為我們再現了兩人在黃鶴樓前依依惜別的情景,藉助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以及周圍環境的烘托,李白、孟浩然兩位有情有義的大詩人形象鮮活而飽滿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鮮活的人物形象,使「文包詩」教材更容易走近學生,讓學生與古詩的情感產生奇妙的碰撞,從而使古詩融入了學生的心靈。

三、 相得益彰的對應

「文包詩」教材的這一特點異常突出。在每一篇「文包詩」教材中,現代文部分總是圍繞著詩詞的內容、意境而展開,和詩句呈現著相互輝映的狀態。古詩中一些關鍵詩句的意思、意境,也總能在文中找到直接的描述。往往讀完了課文的描寫,總能對應吟誦出詩句的內容。只要真正讀懂了課文,理解每句詩,學生都能順手拈來。如《少年王勃》中關於「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情景描述,《但願人長久》中關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人生感悟,學生在文中都能找到具體的描寫和闡述。「文」與「詩」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更便於學生通過吟誦詩人膾炙人口的詩句,而驚嘆於詩人的出眾才華和不俗情懷。

針對「文包詩」教材所特有的內容與結構特點,應該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 扣「詩」讀「文」入意境

在八篇「文包詩」教材中,有六篇是先「文」後「詩」,兩篇是先「詩」後「文」。但其實不管其古詩是在文末還是文首,對學生來說都是一道「屏障」。這道「屏障」是虛掩的木柵欄,還是堅固的銅牆鐵壁並不重要,因為只要引導學生因「詩」質疑,存疑讀「文」,循「文」入境,就能成功地排除這道「屏障」,從而理解詩意。如教學《母親的恩情》,學生誦讀孟郊的《遊子吟》很是不解:為什麼詩人出遠門,母親要「臨行密密縫」?「寸草」和「春暉」什麼意思?有什麼關係?這是在寫景嗎?學生帶著這些古詩中的疑惑細讀前文,進入了那生動感人的故事情境,藉助孟郊母親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和孟郊的動作、心理以及環境描寫,學生便略有所悟,甚至恍然大悟。「作者胸有境,入境使與親。」扣「詩」讀「文」,讓學生披文入境,藉助「文」的台階,學生踏上了解「詩」的平台。

二、 借「文」賞「詩」悟語韻

「文包詩」教材中的古詩集凝練美、意境美、抒情美於一體,不但意境深遠,而且情感豐富,讀來讓人心靈激蕩。如何讓學生與古詩與詩人產生心靈的感應,思想得到頓悟,情感得以升華?我認為教學時要突出「賞」的環節。「文包詩」教材中每一個故事都有生動的情節,每一首古詩都是經典的「絕唱」,這些千古傳誦的「絕唱」可以藉助「文」以「賞詩」的環節去品悟其深遠的意境,感受詩人獨特的心境,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如《黃鶴樓送別》是一篇優美的敘事散文與李白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完美集合。文中對「暮春三月」的環境描寫,對李白與孟浩然「依依話別」的場景描寫,對李白佇立江邊目送孟浩然乘舟遠去的細膩刻畫,都十分精彩,值得玩味、吟誦,而古詩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意境更是令人感動。這句詩表面上是寫景,而藉助對前文敘事情節的領悟,我們分明看到的卻是人:載著孟浩然的小船越去越遠,消失在天與水的盡頭,而李白卻依然佇立江邊,凝視遠方那幾近消失的小船,那源遠流長的長江水何止是送走了遠行的朋友,更送去了老朋友滿腔的牽掛和綿綿的情意。此時此刻,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無聲勝有聲,情在景中,情景交融,含而不露,餘味無窮。學生品美文,賞古詩,含英咀華,不僅感受古詩凝練含蓄之美,也能感受現代語言形象生動之美。古今之美,相互輝映,相得益彰。學生在讀與賞的學習中,品味出語言的意蘊美、音韻美,獲得了文化的積澱、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滋養。

三、 以「文」匯「詩」品文化

語文的學習是不斷積累不斷領悟,從而以文化人得到修鍊的過程。「文包詩」教材因其美文與古詩的集合體,更是值得學生去品讀去積累。八篇「文包詩」教材都對學生提出了背誦文中古詩的要求。遵循每一篇「文包詩」教材「立足於詩」、以「詩」為教學重點和核心的教學原則,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充分地利用課內外學習資源,適當地加以拓展和補充閱讀。如教學《英英學古詩》可結合《靜夜思》補充閱讀李白的《古朗月行》,教學《每逢佳節倍思親》可補充閱讀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學《黃鶴樓送別》可補充閱讀一組送別詩,等等。這樣由「詩」及「詩」,以「文」匯「詩」,拓展了學生的閱讀空間,濃厚了語文課的「文化」氛圍,踐行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大閱讀」的教學理念。

四、 興趣創寫「文包詩」

每一篇「文包詩」教材都是巧妙地把一首古詩包含在一個饒有趣味的小故事中,根據故事的內容,生動地介紹與這首詩緊密相關的背景知識、作者情況、創作情景,對古詩的重點內容、深遠意境進行形象的再現,對古詩中個別比較生僻的詞語或費解的詩句,也相機作貼切自然的通俗解說。當學生了解了「文包詩」這一體裁的內容和結構特點之時,我們在教學古詩時,是否也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一篇「文包詩」習作呢?如教學胡令能的《小兒垂釣》,在指導學生理解了詩意後,教師指導學生結合詩句和自己垂釣的體驗,想像畫面:詩人在河邊看到了什麼景象?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男孩?他在做什麼?垂釣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男孩?等等,然後讓學生以詩人胡令能的口吻把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下來,同時在恰當的地方巧妙地嵌入《小兒垂釣》這首詩,一篇「文包詩」習作大功告成。

小學語文教材中每首古詩都有其感人之處,或景,或境,或情,或理。如果我們在教學古詩時,大膽地讓學生嘗試「文包詩」練筆,不但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詞的內容,感悟古詩詞的意境美和韻律美,而且,「花開在路上」,學生在創作「文包詩」的過程中會體驗到別一樣的情趣。

「文包詩」教材讓學生便捷地融入古詩,走近詩人,了解他們的創作背景,體驗詩人的情感心境,也更便於學生領悟古典詩詞的精妙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包詩」教材的教學中,且「文」且「詩」,「詩」「文」同行,「文包詩」課堂定會讓學生享受到一路「文」美,一路「詩」香!

(作者單位:丹陽市新橋中心小學)


推薦閱讀:

紫微斗數重要教學(四十)
教室里的小精靈們
倫巴舞基本步教學:基本動作分析
幼兒舞蹈編舞教學方法
搏擊必修:近身格鬥技巧之摔跌法教學教程

TAG:策略 | 教材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