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醒民:《愛因斯坦的「宇宙宗教」》 - 物理星空 - 思語壇

李醒民:《愛因斯坦的「宇宙宗教」》

愛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思語壇/ O6 V4 r+ D, t7 j" n

6 ~; z$ }3 Y, R  @! e李醒民

; Y! l0 B: b6 L7 qsiyu.tech.topzj.com(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6 a# l  I" t7 A" f! t3 O5 f

1 ~" }" E2 J( t) |) Ssiyu.tech.topzj.com  愛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人科學家之一。他的雙親是完全沒有宗教信仰的猶太人。但是,由於傳統的教育機關的灌輸,兒童時代的愛因斯坦還是深深地信奉宗教。12歲那年,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了伯恩斯坦(A.Bernstein)的《自然科學通俗讀本》,這使他了解了整個自然科學領域的成果和方法。他還愛不釋手地閱讀丁畢希納的《力和物質》,這部受到反對教會瘋狂攻擊的唯物主義無神論著作,對愛因斯坦的世界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一切,使少年愛因斯坦的心靈豁然開朗,促使他斷然與宗教信仰決裂。他認識到,《聖經》里的故事有許多不可能是真實的。其結果就是一種真正狂熱的自由思想,以及對所有權威、對社會環境里都會存在的信念持一種懷疑態度。

9 O- {5 j: c; v6 v& g% I1 T  愛因斯坦當時就覺得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不能僅僅滿足於為溫飽而參與社會上的追逐,因此他在失去宗教天堂後認識到,在我們之外有一個巨大的世界,它離開我們的人類而獨立存在,它在我們面前就像一個偉大而永恆的謎,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們的觀察和思維所能及的。對於這個世界的凝視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樣吸引著我們。從思想上掌握這個在個人以外的世界,總是作為一個最高目標而有意無意地浮現在他的心目中。他同時也意識到,通向這個天堂的道路,並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樣舒坦和誘人;但是,它已證明是可以信賴的,而且他從來也沒有為選擇這條道路而後悔過。

  K+ ( l# m  m8 T" X思語壇  愛因斯坦毅然決然地拋開了使他得到首次解放的世俗的宗教天堂,但後來卻在通向科學天堂的道路上皈依了他所謂的「宇宙宗教」,並且具有強烈的「宇宙宗教感情」。這第二次解放中的宗教「復歸」,固然是受到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B.de Spinoza)和德國哲人科學家普朗克(M.Planck)的明顯影響,但主要還是科學研究實踐促其使然。在本章中,我們將力圖弄清愛因斯坦宇宙宗教的內在涵義、表現形式和外在功能,並進而論及他的關於科學與宗教關係的觀點。

  J0 J! a4 c. K. }

( B( p3 j8 ~& ; c. h, x) @/ c3 q. f) K& K" t3 b" d" w9 L2 c9 ^

  一、宇宙宗教:對宇宙合理性的信仰

8 x; J6 }6 ~8 k# A9 }& b# @

) {( K% t* Z/ l  1929年4月24曰,紐約猶太教堂牧師戈爾茨坦(H. Goldstein)從紐約發了一個僅有五個英文字的海底電報到柏林,詢問愛因斯坦「你信仰上帝嗎?」並要求他也用電報回答。愛因斯坦當曰就發了回電:「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行為有牽累的上帝。」([1],p. 243)思語壇( B. K" j( X7 r. |* f, _% W6 l4 G

  在這裡,愛因斯坦所信仰的斯賓諾莎的上帝(神),乃是實體和自然的同義詞,是唯物主義的改了裝的實體和自然。斯賓諾莎說:「神或實體」、「神或自然」。這裡的「或」(sire)即是「等於」的意思。在斯賓諾莎看來,自然界中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處於密切的相互聯結和普遍聯繫之中,它們都服從普適的、固定不移的規律,整個宇宙就是它們構成的一個和諧的、有秩序的總體或系統。他把這個總體或系統稱之為自然、神或實體。自然表現了萬物總和的統一,神表現丁萬物本源的統一,而實體則表現了萬物基質的統一。神的力量就是自然的力量,神的法則就是自然的法則,而神的表現就是自然的統一秩序。 # c6 B  d! Y/ B; v9 r. Z

  愛因斯坦汲取了斯賓諾莎的上述思想,他每每用宇宙的合理性、世界(宇宙)的和諧、自然的秩序、事物的統一性、實在的理性本質等言詞來描述他的宇宙宗教的信條。他把他的宇宙宗教,即關於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完整地定義為:「人們感到人的願望和目的之力不從心,而又感覺到自然界和思維世界裡卻顯示出崇高莊嚴不可思議的秩序。他就感到個人的命運如同囚犯一樣,於是他試圖把全部存在作為充滿意義的統一體來體驗。」

7 J( L# x  `" L- l) B4 q+ q思語壇  在愛因斯坦看來,科學就是以宇宙宗教的信仰(信念)和感情為基礎的。他說:「相信世界在本質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認識的這一信念,是一切工作的基礎。這種信念是建築在宗教感情上的。」「毫無疑問,任何科學工作,除完全不需要理性干預的科學工作以外,都是從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知性這種堅定的信念出發的(這種信念是宗教感情的親屬)。」([1],p. 284)愛因斯坦的這些看法簡直與普朗克的下述觀點不謀而合:「沒有一種由信仰所激發的精神進行理智的干預,無系統的經驗資料永遠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當我們信仰一種以相信這個世界的理性秩序為基礎的世界哲學時,我們有理由感到心安理得。」([3],p. 64)思語壇; P6 @1 t6 _1 d" T

  正如愛因斯坦在「上帝」的名義下講的是無神論者的大自然一樣,他在「信仰」的術語中總是蘊涵著高超的理性——他相信理性的力量能夠猜測到上帝據以建立世界的那些規律,即純粹思維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把握實在。他說:「物理理論有兩個強烈的原望,即儘可能收集一切有關現象和它們之間的聯繫,以幫助我們不僅知道自然界是怎樣的,以及它的變化是怎樣進行的;而且儘可能達到這樣一個也許是空想的和似乎有些狂妄的目的:知道自然界為什麼是這樣的而不是別樣的。科學家的最大滿足就在於此。(在根據諸如分子運動論的「基本假設」進行演繹的時候)可以說人們體驗到,上帝自己不可能以任何不同於實際存在的方式來安排這些聯繫(例如,壓力、體積和溫度之間的聯繫),就像他不會用他的權力把四個數變成一個素數一樣,這就是科學經驗的創造性無素。在這裡,對我來說,總有科學思考的特殊魅力,這也可以說是科學工作的宗教基礎。」([3],p. 64)

4 {+ T: B7 p; |4 Q  @3 m# D; o  其實,科學信念(科學信仰)本來就是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對象即自然界的一種自認為是正確的總看法,它是科學工作賴以進行的前提條件。科學所取得的成就,確實不斷地給科學信念以支持和鼓舞。愛因斯坦的宇宙宗教的本質,就在於對宇宙合理性的信仰,他覺得沒有什麼辭彙比「宗教」更為恰如其分地描繪科學家的這種心態了。他在1951年元旦寫信給老朋友索洛文(M.Solovine):「你不喜歡用『宗教』這個詞來表述斯賓諾莎哲學中最清楚地表現出來的一種感情的和心理的態度,對此我可以理解。但是,我沒有找到一個比『宗教的』這個詞更好的辭彙來表達[我們]對實在的理性本質的信賴;實在的這種理性本質至少在一定程度是人的理性可以接近的。在這種[信賴的]感情不存在的地方,科學就退化為毫無生氣的經驗。儘管牧師們會因此發財,可是我卻毫不在意。而且對此也無可奈何。」([1],pp. 525~526)

1 z" n6 J. `, e  斯特恩(A.Stern)在1945年發表的一篇訪問記中這樣寫道:只要愛因斯坦的非凡的心靈還活著,它就不會停止對宇宙秘密的沉思。他自己的哲學,他稱之為「宇宙宗教」,鼓舞他始終忠誠於他的事業:探索「自然界里和思維世界裡所顯示出來的[崇高莊嚴和]不可思議的秩序」([1],p. 221)。宇宙宗教不僅僅是愛因斯坦從事科學研究的前提條件和獻身科學的動力,而且也是愛因斯坦的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而對一種新的理論,愛因斯坦經常出神入化地設想,上帝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做。當愛丁頓(A.S.Eddington)關於曰食觀測的結果同他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相符時,有人間愛因斯坦:要是他的預言未被證實怎麼辦?愛因斯坦反駁道:「那我就要為尊貴的上帝感到遺憾——這個理論是正確的。」面對量子論的不完備性,愛因斯坦這樣說「量子力學固然是堂皇的。可是有一種內在的聲音告訴我,它還不是那真實的東西。這理論說得很多,但一點也沒有真正使我們更加接近於『上帝』的秘密。我無論如何深信上帝不是在擲骰子。」他也深信,上帝不會發明出幾率科學和玩「傳心術」。 ; S8 }7 ^4 b; W+ Q* B6 Q/ s" u* G

  愛因斯坦始終認為,世界的合理性或可理解性是一個奇蹟,或者是一個永恆的秘密,他說:「關於世界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 他要求人們應該滿意於承認奇蹟的存在,即使人們不能在合法的道路上進一步走得更遠(證明其存在)。在這裡,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彭加勒(H.Poincaré)的下述言論:世界的內部和諧的最好表達方式就是定律。定律是人類精神最近代的產物之一,還有人生活在永恆的奇蹟中而不覺得奇怪。人們要求他們的上帝用奇蹟證明規律的存在,但是永恆的奇蹟就是永遠沒有這樣的奇蹟。因此,世界之所以是神聖的,正因為它是和諧的。 siyu.tech.topzj.com4 x3 r/ k% c" F* c! F2 }! n

# i+ m+ s3 j" o4 D* W+ usiyu.tech.topzj.com

1 U  B" a% Z% j思語壇  二、宇宙宗教感情所採取的表現形式

1 X8 ~: K& I3 S  o" X  S9 r

2 Y: c" {$ F" ^! z; f5 w思語壇  宇宙宗教不僅內化為科學家對宇宙合理性的深摯信仰(科學信念),而且也外化為科學家對自己的研究對象(外在的世界)和研究結果(完美的理論)所表露出的強烈的個人感情(尤其是對前者)。愛因斯坦稱這種感情為「宇宙宗教感情」。他覺得,由於沒有什麼擬人化的上帝概念同它對應,因而要向完全沒有宇宙宗教感情的人闡明它是什麼,那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從愛因斯坦有關的散亂的評論中,我們還是能推理出宇宙宗教感情所採取的表現形式。( ~! i; D* {1 _

  在愛因斯坦看來,字宙宗教感情不知道什麼教條,也不知道按照人的形象而想像成的上帝;因而也不可能有哪個教會會拿它作為中心教義的基礎。宇宙宗教感情儘管沒有關於上帝的明確觀念,也不能提出什麼神學來,但是它也能從一個傳達給另一個。按照愛因斯坦的觀點,在能夠按受這種感情的人中間,把這種感情激發起來,並且使它保持蓬勃的生氣,這正是藝術和科學的最重要的功能。([1],pp. 281,277)siyu.tech.topzj.com( N- x5 N) _0 j

愛因斯坦通過對具有宇宙宗教感情的人的觀察,尤其是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談到這種感情的表現形式。

* N3 @1 }" N" w  |宇宙宗教感情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對大自然和科學的熱愛和迷戀。愛因斯坦篤信斯賓諾莎的「對神的理智的愛」。從本文開頭引用的長段話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這種感情。這種熱愛和迷戀有時使愛因斯坦達到如醉如痴、神魂顛倒的地步,乃至對人世間的許多物質追求都無暇一顧或不屑一顧。

! w- S( N9 W" y* ~% o  奧秘的體驗和好奇也是一種宇宙宗教感情。這就是,我們認識到有某種為我們不能洞察的東西存在,感覺到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為我們感受到的最深奧理性和最燦爛的美。誰要是體驗不到它,誰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驚訝的感覺,他就無異於行屍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愛因斯坦說:「我自己只滿足於生命的永恆的奧秘,滿足於觀察現存世界的神奇的結構,窺見它的一鱗半爪,並且以誠摯的努力去領悟在自然中顯示出來的那個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極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滿意足了。」([4],pp. 45~46)

2 ^# p/ s2 r5 * R: G# u( D  U思語壇  另一種宇宙宗教感情是讚賞、尊敬、敬仰、崇拜之情。這就是對「我們出生於其中的自然界的神秘的和諧」懷著「讚賞和敬仰的感情」;是對「我們的軟弱的理性所能達到的不大一部分實在中佔優勢的那種秩序懷著尊敬的讚賞心情」([1],p. 284);是對「宇宙中無限高明的精神所懷有的一種五體投地的崇拜心情」 。

$ k* c4 X" V" {: n5 v  還一種宇宙宗教感情是謙恭、謙卑乃至敬畏。面對宇宙在本體論上的無限性和在認識論上的不可窮盡性,人們作為滄海之一粟,自然而然地會顯露出這樣的感情。誠如愛因斯坦所說:體現於存在之中理性由於其極度的深奧,對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而人們對它的莊嚴抱著謙恭的態度([4],pp. 185~186)。人們在自然中發現了一種宏偉壯觀的結構,對於這種結構人們現在得了解還很不完善,這會使任何一個勤于思考的人感到謙卑和無限敬畏。([7],pp. 41,44)

# t- K+ s4 i% K% b" M0 p3 esiyu.tech.topzj.com  最後,喜悅、狂喜和驚奇也屬於宇宙宗教感情的範疇。科學家的宇宙宗教感情所採取的形式是對自然規律的和諧所感到的狂喜和驚奇,是對這個世界的美麗莊嚴感到一種興高采烈的喜悅和驚奇,因為這種和諧和莊嚴顯示出這樣一種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類一切有系統的思想和行動都只是它的一種微不足道的反映。([1],p. 283;[4],p. 104)思語壇8 _" T$ J) ^! n+ O5 k% ]

( p" H( n/ _" N" ~- q! w3 N

思語壇, q" e9 Z+ }, i

  三、宇宙宗教感情:科學研究的動機和動力/ D  ?/ B  ]% [% o4 S# V7 E

2 Y+ S& k* v, i$ I0 E  愛因斯坦說:「我認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學研究的最強有力、最高尚的動機。只有那些作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現出熱忱獻身——要是沒有這種熱忱,就不能在理論科學的開闢性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會理解這樣一種感情的力量,惟有這種力量,才能作出那些確實是遠離直接現實生活的工作。」([1],p. 282)正因為如此,愛因斯坦才認為,每一個自然科學工作者都應當具有這種特殊的宗教感情。$ M" p, A, g# L" ~- n

  愛因斯坦發現,很難在造詣較深的科學家中間找到一個沒有宇宙宗教感情的人。那些在科學上有偉大創造成就的人,全都浸染著真正的宗教的信念。他們相信我們這個宇宙是完美的,並且是能夠使追求知識的理性努力有所感受的,如果這種信念不是一種有強烈感情的信念,如果那些尋求知識的人未曾受過斯賓諾莎的對神的理智的愛的激勵,那麼他就很難會有那種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而只有這種精神才能使人達到他的最高的成就。正是宇宙宗教感情所激發出的忘我獻身精神,才使科學家們在追求物質享受的時代,在一種新式襪帶比一種哲學理論更吃香的時代,也能潛心研究,認真探索,而不為利慾所動。([4],pp. 256,384)

: @% d% L2 {7 K+ F" B" O: A) m  愛因斯坦看到,開普勒(J.Kepler)、牛頓、馬赫(E.Mach)、普朗克就是這樣的人。為了清理出天體力學的原理,開普勒和牛頓,花費了多年寂寞的勞動,他們對宇宙合理性——而它只不過是那個顯示在這世界上的理性的一點微弱反映——的信念該是多麼深摯,他們要了解它的願望又該是多麼熱切。給他們以力量和鼓舞,使他們不顧無盡的挫折而堅定不移地忠誠於他們志向的,就是宇宙宗教感情。馬赫對觀察和理解事物的毫不掩飾的喜悅心情,也就是對斯賓諾莎的所謂的「對神的理智的愛」,如此強烈地進發出來,以致到了高齡,還以孩子般的好奇的眼睛窺視著這個世界,使自己從理解其相互聯繫中求得樂趣,而沒有什麼別的要求。渴望看到宇宙先定的和諧,是普朗克的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無窮無盡的耐心的源泉。普朗克就是因此而專心致志於物理學中的最普遍的問題,而不使自己分心於比較愉快的和容易達到的目標上去。愛因斯坦認為,把普朗克的這種態度歸國於非凡的意志力和修養是錯誤的。促使人們去做這種工作的精神狀態,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談戀愛的人的精神狀態相類似的;他們每天的努力並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劃,而是直接來自激情——宇宙宗教感情。

, L9 V$ @+ N8 i8 c  愛因斯坦本人何嘗又不是這樣呢。大學畢業後,他幾經奔波依然沒有找到工作。他懷著失業的痛苦,埋頭研究分子力同牛頓超距作用之力之間的內在關係,他從那些看來同直接可見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種複雜現象中認識到它們的統一性中,經受了一種「壯麗的感覺」。在專利局工作期間,他利用業餘時間,潛心研究問題,終於在1905年發表了三篇劃時代的論文。在黑暗中焦急地探索廣義相對論的年代裡,他懷著熱烈的嚮往,時而充滿自信,時而精疲力竭,最後終於跋涉到光輝的頂點。在後半生,他專揀最厚的木板鑽孔,潛心研究統一場論數十年,毫不退縮和氣餒。促使愛因斯坦幾十年如一曰地致力於科學探索的動機和動力,正是源於他的深沉的宇宙宗教信仰和強烈的宇宙宗教感情,這種感情甚至成了他生活和工作的指導原則。他鄙視對財產、虛榮和奢侈生活的追求,他生活淡泊,喜好孤獨,都或多或少地與宇宙宗教感情有關。

* s+ W( C9 u# |8 U& R

# G) C6 o/ i# e7 w1 f3 }

, E0 P2 A2 M; |, R& |* g) B- _$ _  四、科學、宗教及其他

# R" _8 o; |9 J# Y5 e( {1 i! _

+ T: z* D- V3 a  愛因斯坦對宗教問題並未作過什麼專門研究,他僅偶爾就宗教以及科學與宗教的關係等論題發表一些簡短的評論。儘管如此,他的評論也是饒有興趣的。

5 r" f3 b1 z, p& I+ ]& }6 }  在愛因斯坦看來,宗教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恐懼宗教、道德宗教和宇宙宗教。他認為,支配著宗教思想和宗教經驗生長的是各式各樣的情感。在原始人的心裡,引起宗教觀念的最主要的是恐懼——對飢餓、野獸、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在人類生活的這一階段,對因果關係通常並不怎麼理解,於是人們就在心裡造出一些多少可以同他們自己相類似的虛幻東西,以為那些使人恐懼的事情都取決於它們的意志和行動。人們為了求得它們的恩寵,於是便按照代代相傳的傳統,通過一些行為和祭獻,以邀寵於它們,或者使它們對人有好感。愛因斯坦在這個意義上稱其為恐懼宗教。

; x5 m, C- I* _1 d& f& Q; a  社會衝動是形成宗教的另一個源泉。父親、母親和範圍更大的人類集體的領袖都不免要死和犯錯誤。求得引導、慈愛和扶助的願望形成了社會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就是這個上帝,他保護人、支配人、獎勵人和懲罰人;上帝按照信仰者的眼光所及的範圍來愛護和撫育部族的生命,或者人類的生命,或者甚至是生命本身;他是人在悲痛和願望不能滿足時的安慰者;他又是死者靈魂的保護者。愛因斯坦指出,這就是社會的或道德的上帝概念。他還認為,從恐懼宗教發展到道德宗教,實在是民族生活的一大進步。但是,切不要以為原始宗教完全以恐懼為基礎,而文明人的宗教則純粹以道德為基礎。實際上,一切宗教都是這兩種類型的不同程度的混合,其區別在於: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道德性的宗教也就愈佔優勢。 愛因斯坦看到,上述兩種宗教類型的共同特點在於,它們都具有擬人化的上帝概念。只有具有非凡天才的個人和具有特別高尚品格的集體,一般說來才能超出這一水準,而達到宗教思語壇1 m3 D4 V# Z" L

  體驗的第三階段——宇宙宗教。這種宗教沒有人格化的上帝,也沒有教條式的教義,因而不會為任何教會所利用。因此,恰恰是在每個時代的異端者中間,倒可以找到那些洋溢著這種最高宗教感情的人,他們在很多場合被他們的同時代人看作是無神論者,有時也被看作是聖人。他們徹底深信因果律的普遍作用,對那種由神來干預事件進程的觀念,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1],pp. 279~281)% B7 r& J% b% W) ?: R8 u1 q5 b

  愛因斯坦也分析了科學和宗教的職份、範圍、相依關係及衝突原因([4],pp. 181~186)。在他看來,科學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努力,力圖用系統的思維,把這個世界中可感知的現象儘可能徹底地聯繫起來。說得大膽一點,它是這樣一種企圖:要通過構思過程,後驗地來重建存在。而要問宗教是什麼,可就不容易回答了。因此,我們寧可問信仰宗教的人志向有何特徵。愛因斯坦對此的回答是:一個人受了宗教的感化,他就是已經盡了他的最大可能從自私慾望的鐐銬中解放出來,而全神貫注地堅持超越其個人價值的思想、感情和志向。重要的是在於這種超越個人的內涵的力量,在於深信這種力量超過一切的深遠意義,而不在於是否曾企圖把這種內涵同神聯繫起來。因此,說一個信仰宗教的人是虔誠的,意指他並不懷疑那些超越個人目的和目標的莊嚴和崇高;而這些目標和目的是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的基礎的。但是它們的存在同他自己的存在是同樣必然的,是同樣實實在在的。在這個意義上,宗教是人類長期的事業,它要使人類清醒地、全面地意識到這些價值和目標,並且不斷地加強和擴大它們的影響。如果人們根據這些定義來理解宗教和科學,那麼它們二者之間就不可能有什麼衝突。因為科學只能斷言「是什麼」,而不能斷言「應當是什麼」,可是在科學範圍之外,一切種類的價值判斷仍是必要的,相反地,宗教只涉及對人類思想和行為的評價,它不能有根據地談到各種事實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照此看來,以往科學與宗教之間的眾所周知的衝突,應該完全歸咎於對上述情況的誤解。例如,當宗教團體堅持《聖經》上記載的一切都是絕對真理,或科學的代表人物根據科學方法試圖對價值和目的做出根本性的判斷時,二者的衝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4 H# C; ?1 O6 J

  儘管宗教和科學的領域是界限分明的,可是愛因斯坦認為它們之間還是存在著牢固的相互關係和依存性。雖然宗教可以決定目標,但它還是從最廣義的科學學到了用什麼樣的手段可以達到它自己所建立起來的目標。雖說科學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地追求真理和嚮往理解事業的人來創造,然而這種感情的源泉卻來自宗教的領域。同樣屬於這個源泉的是這樣一種信仰:相信那些對於現存世界有效的規律能夠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說可以由理性來理解的。很難設想一位真正的科學家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愛因斯坦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科學和宗教的相依關係: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瞎子。

+ R, ]! b0 f% x" c4 s  但是,這種相依關係有時卻受到破壞。愛因斯坦揭示出,現今宗教領域同科學領域之間的衝突的主要根源在於人格化的上帝這個概念。固然,主張有一個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的上帝這種教義,決不會被科學真正駁倒,因為這種教義總是能夠躲進科學知識尚未插足的一些領域裡去的,但是,宗教代表人物頑固堅持教條的教義的行為,不僅是不足取的,而且是可悲的。因為一種不能在光天化曰之下而只能在黑暗中站得住腳的教義,由於它對人類進步有著數不清的害處,必然失去它對人類的影響。愛因斯坦認為,在為美德而鬥爭中,宗教導師們應當有魄力放棄那個人格化的上帝的教義,也就是放棄過去曾把那麼大的權力交給教士手裡的那個恐懼和希望的源泉。他們應該利用那些能夠在人類自己身上培養出來的真、善、美的力量。這雖則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任務。在宗教導師完成了這樣的凈化過程之後,他們必定會高興地認識到: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學知識提高了境界,而且意義也更加深遠了。的確,科學不僅能替宗教的衝動清洗它的擬人化的神的渣滓,而且也能幫助我們對生活和理解達到宗教的精神境界。7 N5 i# B  j" O! r8 S5 e" M1 |( @

  科學與宗教的完善結合只有在宇宙宗教中才能得以實現。在這裡,科學受宗教情感的激勵而追求真理,宗教用科學提供的手段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但是,怎樣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呢?愛因斯坦如下指出了通向宇宙宗教的道路:「在我看來,人類精神愈是向前進化,就愈可以肯定的說,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對生和死的恐懼,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對理性知識的追求。」([4],p. 186)

1 x$ o% ?2 H- w8 c8 i6 z3 K- Y; d  r( N

# a" f8 ]3 ~# s9 K( @. n1 e$ y" n# f( N參考文獻

: E/ l7 d# S# l, B8 u" {8 `0 m  《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許良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年第1版,第2頁。

+ r! k" w1 {- Y1 R1 ( w: Tsiyu.tech.topzj.com  洪漢鼎:斯賓諾莎,《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4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

1 S$ A1 {* Y# k& r  G.霍耳頓:《科學思想史論集》,許良英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65頁。思語壇! _" R0 l2 }& [$ c. . S+ ]9 A(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許良英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版,第379頁。

! {) ]% m+ a& z9 k& @# V8 }  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 Edited by P. A. Schilpp, Tudor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49, p.284.

  f7 Q$ P3 ]. d0 q; hsiyu.tech.topzj.com  H.彭加勒:《科學的價值》,李醒民譯,北京:光明曰報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190頁。

8 ]6 o. _) |5 W2 C2 W+ p  H.杜卡斯,B.霍夫曼:《愛因斯坦論人生》,高志凱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58頁。
推薦閱讀:

愛因斯坦的名言(99條)
愛因斯坦名言大全
愛因斯坦相信的上帝,是你以為的那位「上帝」嗎?
看愛因斯坦

TAG:宇宙 | 星空 | 宗教 | 物理 | 愛因斯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