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戳穿了中國文物拍賣、收藏的陰謀?

《誰在拍賣中國》吳樹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核心提示

  當人們被文物拍賣市場爆出的一個個「天價」數字弄得神昏目眩時,一本《誰在拍賣中國》在收藏圈內悄然走俏,這本書是《誰在收藏中國》姐妹篇。作者吳樹頗有傳奇色彩,多年從事新聞行業,如今仍以「記者」的身份自居,用了6年時間,他與盜墓賊、文物走私團伙、文物造假者等各色人等打交道,完成了「中國文物黑皮書」系列的前兩本。

  吳樹的文章保留了濃郁的紀實文學特色,但作者稱,書中記錄的每一件事情都經過了實地調查而得知。出於個人愛好,吳樹常逛博物館和文物市場,在這期間接觸到各類人,包括國家級文物鑒定大師、文物理論家、收藏大佬、藏界大隱、古董商、收藏大眾,更有一些「另類」朋友,如盜墓裏手、制假大師、文物走私客,他通過對大拍賣行以及大收藏家的走訪,探聽到一些內幕,儘管並沒有每一件事都對準了真實的人名和事件,但矛頭卻對準了收藏界的黑幕,揭開許多鮮為人知的文物交易內幕。

  「有人認為,我發動了一場關於文物市場的陰謀論,但我確實親身調查出一些內幕。」近日,吳樹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當人們被文物拍賣市場爆出的一個個「天價」數字弄得神昏目眩時,一本《誰在拍賣中國》在收藏圈內悄然走俏,這本書是《誰在收藏中國》姐妹篇。作者吳樹頗有傳奇色彩,多年從事新聞行業,如今仍以「記者」的身份自居,用了6年時間,他與盜墓賊、文物走私團伙、文物造假者等各色人等打交道,完成了「中國文物黑皮書」系列的前兩本。

  吳樹的文章保留了濃郁的紀實文學特色,但作者稱,書中記錄的每一件事情都經過了實地調查而得知。出於個人愛好,吳樹常逛博物館和文物市場,在這期間接觸到各類人,包括國家級文物鑒定大師、文物理論家、收藏大佬、藏界大隱、古董商、收藏大眾,更有一些「另類」朋友,如盜墓裏手、制假大師、文物走私客,他通過對大拍賣行以及大收藏家的走訪,探聽到一些內幕,儘管並沒有每一件事都對準了真實的人名和事件,但矛頭卻對準了收藏界的黑幕,揭開許多鮮為人知的文物交易內幕。

  「有人認為,我發動了一場關於文物市場的陰謀論,但我確實親身調查出一些內幕。」近日,吳樹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中國富豪們買不回真正的國寶?

  「中國文物流失的最大禍主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新書《誰在拍賣中國》是《誰在收藏中國》的姊妹篇,作者吳樹通過大量調查,記錄了拍賣市場存在的大量問題:圓明園獸首事件的幕後真相,贗品充斥拍賣市場,文物「三盜」、古董走私、官員收藏、拍賣黑幕等等。

  為了給眼下火爆的文物拍賣市場切開一個口子,吳樹說,自己用了近兩年時間,動用了大量的社會關係,對浙江、江蘇、山西、北京等地的十幾位富豪收藏者進行了各種方式的明察暗訪。被列入吳樹調查目標的富豪,藏品的購買經費均超過數億元人民幣以上,藏品的主要來源是海外拍場。為了盡量使自己的調查趨於客觀,在訪問一些重點對象時,吳樹邀請了兩位專業人士同行,一位是文物專家,另一位是有幾十年實戰經驗的古董商。

  經過調查,吳樹對富豪收藏的概況作了一個基本評估:除去贗品不算,這些富豪們從國外拍行競買回來的藏品,85%以上都是元明清三代官窯瓷器,又以清代官窯瓷器為主。吳樹認為,只需一聯想就會發現,這些動輒上百萬元、數千萬元一件的元明清官窯瓷器,是近年來國際大拍賣行炒作出來的板塊,根本算不上是「國寶級」文物精品。

  在書中,吳樹以審判蘇富比一案開篇,跟蹤佳士得與蘇富比近20年的幾次戰略轉移———倫敦-日本-美國-中國,並以此為線索,將中國文物市場的現狀納入全球藝術品市場的大格局進行分析。吳樹大膽指出,拍價2.3億元人民幣的「鬼谷子下山圖罐」真偽不明,實有佳士得做局的成分,此後元明清三代官窯瓷器價格飛漲、巨量迴流。

  為了證實自己的論證,吳樹說,中國首批海外奪寶的富豪之一、浙江著名收藏家徐先生明確地告訴他:「我們買回來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精品,最好的中國文物還是在外國人手裡……」

  中國「文物私生子」數量過億?

  在《誰在拍賣中國》新書座談會上,吳樹指出,目前流失在民間的「文物私生子」粗略估計上億,很多都是北方文物大省盜墓的傑作,這些文物價值巨大,如何保護成為當務之急。吳樹首次提出「文物私生子」的概念,引發著名文物專家謝辰生、北大文博學院院長李彥君等人參與討論。

  吳樹說,各地考古隊中流傳一句話,叫十墓九空,加上海盜、地面盜竊,「文物私生子」其實充斥在各地的文物市場里。「這些文物私生子沒有法律認可和保障,通過很多途徑,正在流失海外,是目前中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大瓶頸。」

  「中國文物市場開放後,中國古玩市場上的古董供不應求,直接孵化了一條由『三盜』人員(盜墓、盜撈、盜竊)和走私者、銷贓者、制假者組成的黑色文物產業鏈,從業者近百萬人之多。這一時段流失的文物大多數來源於古墓、窖藏和水底,歷史價值最高,至於數量究竟有多少,很難有準確的答案。」吳樹發表了令人震驚的觀點。

  「在我調查訪問的收藏者家裡,只要有真品,大部分都是出土文物,僅浙江一位大收藏家的私人博物館裡,就有3000餘件高古瓷和古代青銅器、玉器,幾乎全部都是出土器物。」吳樹說,自己有一個粗略的演算法,按照央視2007年發布的數據,國內有文物收藏者大約7000萬人,就算每家有3件真品,那就是兩億多件。「根據我的調查,民間的文物,總數肯定會超過國家博物館的總數。這個量非常龐大。我個人認為,靠開放的市場讓它進行買賣,然後進入收藏家手中,這是個保護的方法。」北大文博學院院長李彥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除了「文物私生子」的問題,吳樹還指出了中國收藏、拍賣市場充斥大量贗品的現狀,以及文物鑒定的混亂和失效。「不僅是拍賣會上賣出不少贗品,就連一些國有博物館裡也收藏了一些贗品,這在文物圈內已不是什麼秘密。」

  ◎延伸閱讀

  《誰在收藏中國》

  吳樹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訪談

  吳樹簡介

  吳樹,中國電視藝術家、資深記者,曾任九江電視台台長,現定居北京。第一個公開披露佳士得獸首拍賣陰謀。主要著作有:電影文學劇本集《阿門》,中篇小說《鳳凰玦》、《失落的流浪者》、《野草莓》,電視劇《黎明行》、《父親》、《黃昏小站》等。

  「元青花存世300件」是炒作的謊言

  記者:近年來,不少珍貴的古代藝術品、文物在市場上拍得天價,你怎麼看?

  吳樹:從賣方來看,像佳士得、蘇富比等國際大拍賣行,明顯是為了資本利潤,他們進行的拍賣是典型的商業運作,善於炒作。

  從買方來看,大多是中國的富豪階層,這些富豪在他們的文化底蘊上是有缺失的,有一部分是山西煤老闆,他們可能是賣塑料什麼起家的。他們只是把藝術當作投資,是一種新的投資樣式,和炒股、炒房是一樣的。比如元明清官窯的東西現在價格炒上天了,特別是元青花,說存世的只有300件,物以稀為貴,價格一下就上去了。

  但是,元青花存世300件的說法很荒謬,有人考究過嗎?其實是西方資本,拍賣公司和中國盲目理論家炮製出來的。在我親自的了解和調查中,不少富豪家裡都有元青花,數量絕對大於300件。另外,像最近炒得很熱的乾隆御璽的拍賣,媒體報道的已經拍賣成交的都有幾十個了,但根據可信的歷史記載,乾隆御璽不超過10件,有人認真去考究過嗎?

  記者:你認為,元青花的價格被炒得過分了?

  吳樹:表面上看,中國一部分富豪,對古代藝術品樂此不疲,其實是假象。有一些富豪投了十幾億在拍賣品上,但是現在想賣也賣不出去。

  一件文物的價值只有三個方面:一是歷史價值,二是審美價值,三是科研價值。所有違背其自身價值的價格都是短期的,到一定時間它一定會回落。目前來看,元明清這三代瓷器的價格肯定是虛高了,他們的價格到頂了。這個觀點獲得過一些文物專家的認可。

  為什麼比元明清年代更久遠的唐宋,甚至年代更久遠的文物價格低得可憐?一件戰國青銅器的價格,還比不上清代的宮廷官窯瓷器的價格,顯然是因為一些大拍賣行對這一板塊的炒作。

  再比如說圓明園獸首,其實他算不上藝術品,最多只能說是工藝品,無論從是器形還是畫法它都顯得很死板,為什麼中國人願意去花大錢把他們拍賣回來?因為有人炒作了國人愛國的心理,但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大部分參與天價拍賣的中國富豪,並不真正了解文物的價值。

  記者:你的書里說,國內文物鑒定的失效助長了文物市場混亂?

  吳樹:中國文物保護目前的最大瓶頸,就是鑒定。中國古代文物鑒定有相當的難度,很多社會上著名的文物鑒定專家,很可能並沒有多少實戰經驗,他們真正接觸文物的機會可能還沒有盜墓者多,又有多少鑒定可信呢?我走訪了好幾個公立博物館,據一些博物館的負責人告訴我,中國公立博物館裡大概有5%的藏品是贗品。

  對於這個問題,我專門和中科院文物鑒定的專家交流過,問他們能不能確保一樣東西是真品,他們說只有八、九成把握,但我問他們的鑒定具不具備法律效應時,他們都說不具備。目前,有一些資深文物專家不為個人做鑒定;有些專家做,這也無可厚非的,他們開證書,收錢,但結論只能作為參考。此外,國家有規定,國有的文物鑒定部門不能進行商業鑒定。整個鑒定市場缺乏權威、形不成體系,比較雜亂無序。相比而言,國外的博物館鑒定要規範得多,有一整套通過科學檢測的體系,才杜絕了贗品在文物市場上橫行。

  南方日報記者李培

  實習生孫琦

推薦閱讀:

滁州市鳳陽縣的明皇陵有哪些文物遺產?
末日孤艦第三季第十一集里 幾件日本的文物是什麼 ?
《如果國寶會說話》這部超高分的紀錄片好在哪兒?
碳十四測年法的誤差是多少?
中國古代墓葬有設置一個假墓室、真墓室隱藏在假墓室下面的做法嗎?

TAG:中國 | 文物 | 收藏 | 拍賣 | 陰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