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錢乘旦《光明日報》( 2016年07月06日 14版)【專題文章】編者按現代化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劇烈變革,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思想等領域,是一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變遷的、世界性的歷史過程。西方的現代化研究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主要關注的是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問題,用西方的標準塑造世界。在中國,現代化研究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研究對象既包括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道路的經驗教訓也包括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以服務於中國的現實需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的世界現代化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在現代化研究的理論以及東亞、南亞、中東、拉美、非洲等不同地區現代化模式研究方面均有專著出版。本版特刊登三篇文章,是我國學者關於現代化研究的理論、中東國家的現代化特點以及拉美現代化模式的研究與思考,以饗讀者。現代化研究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美蘇對立的格局主宰著世界,為與蘇聯爭奪第三世界的控制權,把剛獨立的亞非國家納入資本主義勢力範圍,美國學者首先開始研究現代化,並逐漸將現代化研究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從此以後,其他國家的學者也陸續加入研究的行列。現代化研究的對象是現代化,因此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現代化」,但恰恰在這個基本點上學者們從一開始就各說各話,並沒有給出統一的概念。不同學科的學者往往會強調各自領域的重要性,比如經濟學強調經濟發展,政治學強調政治進程,社會學強調社會變遷,文化學者強調人的變化等等。儘管如此,西方學者都傾向於設定一些固定的標準來界定「現代化」,比如經濟方面的工業化,政治方面的民主化,社會方面的城市化,思想方面的世俗化,生活方面的消費化,等等。他們將這些標準說成是「現代」的,不符合這些標準的就是「傳統」。然而在這樣一些看似抽象的標準後面,隱匿著對當代西方社會的模擬,換句話說,以這些標準來判斷,只有西方社會才是「現代」的,其他國家都是「傳統」的;那些剛擺脫殖民統治、面臨國家建設任務的新獨立國家,只有按西方標準建設國家,才能實現「現代化」。可見,在西方學者那裡,現代化研究帶有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其實,所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都是這樣的,這是我們必須明白的一個現象。因此,在現代化研究中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是中國學者需要努力的方向。中國的現代化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取得顯著成果。這項研究最鮮明的時代背景就是中國從那個時候起全力以赴地投入現代化進程,學者們因此關注各國現代化的經歷,對此進行研究,以呼應時代的要求。正因為如此,中國的現代化研究和西方有很大區別:在西方,現代化研究的目標是影響二戰後新興國家的發展方向,用西方的形象塑造世界,以維護西方的優勢。所以,它的矛頭是指向別人的,西方學者(尤其是美國學者)往往不承認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也有現代化經歷,也需要現代化;他們研究的對象都是所謂的「不發達」或「落後」國家,並且以西方的標準指手畫腳。中國的現代化研究卻是為中國服務的,為自身的現代化提供可利用的借鑒。這是中國現代化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地,也是其最大的特點。因此,中國的現代化研究帶有明顯的批判性,它研究的對象,既包括發展中國家,也包括發達國家;既研究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經驗和教訓,也研究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經驗和教訓。中國的現代化研究緊扣中國的現實需要,它不是一種對外輸出的意識形態。現代化是一個全球現象,它始於14、15世紀的西歐,當時有一些地區走出了封建分裂的狀態,開始構建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這種新的國家形態為西歐創造了現代化的必備前提,因此是現代化的起點。在現代民族國家的保護下西歐開始世界性擴張,也開始了它的科學技術革命和商業資本積累。18世紀英國發動工業革命,將整個世界帶向工業文明。之後,現代化就以它的特殊方式向全世界擴張了——起先在西歐,後來在中東歐、北美,然後衝進西亞、北非,接著是南亞、東亞和南美;到20世紀,現代化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時至今日,已經把整個世界都捲入其中了。然而,什麼是現代化?這個問題仍然需要解答。在我們的概念中,現代化是一次巨大的社會變動,是人類文明的一次轉換,它在工業生產力取代農業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了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化。因此,現代化是一種新的文明形式(工業文明)逐漸確立的過程,它包含著全方位的社會變動,不僅包括經濟方面的變動,也包括整個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轉型。原有的社會存在將根據能否適應工業文明而決定其取捨,不能適應者將消失,能夠適應者經過改造而融入現代。因此,廣為流傳的「傳統」與「現代」的對立其實是一種虛構,在現代化過程中,「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從這個角度理解現代化,現代化就是一個世界性現象,儘管它的起點在西歐,它的範圍卻涵蓋全世界,任何國家或地區都不可避免地捲入其中,這是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的共同趨勢。既然如此,現代化就是一種共性,是全世界的共同之處。然而在各國、各地區的現代化過程中,由於文化和歷史積澱不同,時空與生存環境不同,捲入的人與事不同,思想方法和解決方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道路,現代化在各國、各地區顯現出巨大的差異性。有些西方學者把他們自己的經歷視為全世界的普適現象,把他們自己的歷史視為全世界的共同道路。其實,西方國家自己也走不同的道路,也有不同的現代化模式;時至今日,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方面仍舊是有差別的,更不用說在文化和生活領域差異更加明顯。把這個現象放大到世界,就很容易理解在文化和歷史傳統千差萬別的世界各地,現代化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現代化過程既包括共同性也包括特殊性,共同性和特殊性交叉在一起,構成了世界現代化複雜而豐富的畫卷。我們研究世界現代化,既要研究其共性,也要研究其特殊性,只有對各國、各地區都做出精細的研究,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現象中找出為我所用的知識,也才能對世界現代化這個全球性現象作出認真的思考。「模式」或「道路」是現代化的執行方式,也是現代化研究的重要內容。一個國家或地區,其現代化能否順利進行、能否成功,往往取決於它能否找到適合於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模式」或「道路」與地域、文化背景可以有也可以沒有直接聯繫;位於不同地域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也可能形成類同的「模式」。換句話說:地域框架內的文化與歷史對現代化道路會起重要作用,可是相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卻可能走上相似的發展道路。不同道路是由多種因素交織而成的,沒有哪一種「模式」是絕對正確或絕對的「好」,也沒有哪一條道路放之四海而皆準。對於正在努力推進現代化事業的中國而言,找到適合於自己的發展道路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儘管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趨勢,卻不意味著現代化是理想的「天國」,現代社會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恰恰相反,現代化在解決某些問題(如物質匱乏問題)的同時,卻帶來了新的問題(如精神匱乏問題、資源耗盡問題),新問題甚至比老問題更多、更複雜,更難以解決。這種情況在整個世界都愈演愈烈了,已經引起人們的警覺。有些人甚至因此而懷疑現代化的合理性,懷疑自文藝復興以來人類的發展方向。中國現代化需要意識到這種負面影響,有意識地避免這些影響,尋找一條真正有利於人類永久生存的道路,讓人類能夠自我完善。同時,現代化過程又充滿了失敗。迄今為止,在整個世界上,失敗的現代化仍舊遠多於成功的現代化。現代化的失誤無處不在,稍不謹慎,就可能造成現代化翻車。這就要求我們對現代化的失誤進行研究,從其他國家的經歷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研究世界現代化,其真正的目的就在這裡。(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推薦閱讀:

現代光棍的六大類型
中國近現代名作
《收穫》專欄| 劉鎮偉的《大話西遊》:後現代的歪打正著(王樽)②
共和夢碎 | 陳坡:《現代史識》 之二
002反托拉斯的實施與現代公司

TAG:理論 | 現代 | 現代化 | 實踐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