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定三秦」到底是不是韓信的計謀?
史公傳淮陰,不詳其兵法所授,此失著處。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放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詞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茅坤
(嘉靖十七年進士,官廣西兵備僉事時,曾領兵鎮壓廣西瑤族農民起義)
從明代文武兼長的茅坤的評價中可以看出,韓信作為一名將軍,他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之一,我們常聽到韓,白,衛,霍四字,也有孫吳二李,韓白霍岳八字描述上榜的古之名將,就知道韓信的名氣,實力不是一般,在韓信那個時代,能稱得上一流的戰術家恐怕只有自稱西楚霸王的項羽和他了,可是起初韓信一開始並不那麼順利,而是一路曲折,最後才功成名就的。
韓信成名前的正史記載
要了解韓信,我們看看太史公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對韓信最初的生活做了描述,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漢書·韓信傳》
以及《資治通鑒·漢紀一》都有參考過《史記》,所以對韓信早期生活描述內容大體差不多,從中可以了解到,韓信最初生活貧窮,而且沒有生活德行和具體行為表現可以被人推舉做官,每天就靠混飯吃過日子,因為他和亭長是朋友,所以經常在亭長家吃閑飯,而亭長的妻子看不下去了,也被韓信發現了用意,竟然直接絕交。
(圖)韓信胯下之辱圖
後來靠釣魚勉強糊口,又得漂母一飯之恩,還承諾重報,還受過胯下之辱,可見這些經歷並不能說明韓信有什麼特別,反而當時韓信所生活周圍的鄉里鄉親都認為韓信很差勁很討厭。在別人的印象里最多就是混飯吃,膽小怕事這麼個人,那時一定不是給人現在這樣威名遠播的大將軍的那種崇拜感。
韓信配劍
但有一點就是他喜歡配刀劍,韓信配帶的刀劍很有可能是傳世而來,我想父輩祖輩應該不會像韓信現在這麼窮困潦倒,畢竟韓信是買不起刀劍的,至少平常百姓一般很少會有傳世寶劍的,畢竟在古代能夠看得起書,說明韓信祖輩父輩也是有點文化受過教育的家世,古代平民百姓不是都能接觸到書的,而且還是在遙遠的秦朝,這一點也能側面反映韓信的家世雖不像項羽那樣出身於楚國的貴族,將門之後。但是至少韓信的父輩,祖輩是有文化的某一沒落的貴族,因為常年的戰爭,家庭的奔波也就逐漸的貧困。
當然不排除韓信也有過老師教過其兵法的可能,但是正史並無記載,有說是尉繚子的學生,也有說做過鬼谷子的弟子,這些無從考證,有一定可以肯定的是韓信兵書戰策熟爛於胸,在那個年代他可以說是國士無雙,他的軍事思想為歷代兵家所推崇。
《史記·淮陰侯列傳》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可見項梁,項羽都沒有重用用過他,只做了跟隨項羽做了三年的執戟郎中,在那段曲折的日子讓後來韓信回憶時傷心地說道「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策不用",一路上韓信對於別人的貶低,輕視,侮辱,不知道經歷了多少的隱忍和心志的磨練,好不容易投靠漢王,剛才是只是個糧倉里的連傲,一個糧倉管理員的小官,就給現在某單位的倉庫員一樣,坐著數糧食,管糧食的工作。
還定三秦到底是誰的計謀?
由於某次,犯了軍法,要被斬首時出奇言,又被發現相貌不凡,被藤公赦免,與其聊天發現韓信是個人才,推薦給上面,但只是拜為治粟都尉,雖然這個職務並不是什麼跟兵法有關的,但是根據韓信的用兵之法,以及韓信點兵的故事,雖然無正史記載,但是也側面反映韓信的數學不差,管理糧倉自然是得心應手,應該對於後勤這塊也學了不少東西,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或許也幫助韓信在日後戰爭中的多次得勝打下了基礎。
對於韓信的用兵之法,我們可能聽的最多的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可現在很多學者,通過正史記載不詳細,對於韓信是否用了這個計謀,以及劉邦還定三秦到底是誰的計謀,到底是不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都不能完全確定.
《史記·高祖本紀》:「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
以上這句,也有了爭議,因為當時有個人也叫韓信,韓王信,沛公立為漢王,韓信從入漢中,乃說漢王曰:「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及其鋒東鄉,可以爭天下。」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漢王還定三秦,乃許信為韓王,先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
這裡的韓信是韓王信,不是淮陰侯韓信,可以看出韓王信是有功勞的,所以誰到底給劉邦獻計策還定三秦給後來學者帶來了迷惑,但可以肯定的是既然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我想至少韓信是這還定三秦的主要指揮者之一,同時也是獻計給劉邦了的,畢竟還定三秦的作戰方案有很多,暗渡陳倉不能代表具體實施的作戰計劃(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留蕭何收巴、蜀租,給軍糧食。《資治通鑒》卷9,第305-312頁),漢軍是也是從陳倉故道出來的。也有人懷疑韓信此時還沒有拜將,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太史公對這段一概而過,可以看出,這個時候韓信拜將,有一個劉邦帶路的過程,畢竟還不熟悉,就像更進一個公司交接工作一樣,剛開始劉邦並沒有完全交出兵權,而韓信只是高層軍事指揮系統的重要指揮者之一,但這個過程中韓信逐漸的熟悉了漢軍的結構,掌握了軍隊指揮權。
就算是彭城之戰,韓信也是沒有統帥三軍,只是作為指揮高層的一員,劉邦並沒有完全徵求他的意見。彭城打敗後,韓信重新收編了漢軍的兵馬,或許之前韓信統管了少量兵馬未參戰,不然也沒有那麼快,也不會那麼快集結好部隊,對抗楚之追兵,並能夠擊敗楚於京,索之間,歷史也成京索之戰,使楚軍退回彭城休整一年,可見楚軍的騎兵遭受了重創,如果沒有拜將,韓信如何有這麼大的號召力在短時間快集結這麼多兵馬還能大獲全勝?
但可以這麼說,這一戰才是韓信真正全方位統一指揮的開始。這樣劉邦得以安然的退回滎陽,楚漢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從此韓信開始他大展雄才之路。
《韓信用兵》系列第一章之"名將曲折路"
「歷史大學堂」特邀作者 丨 韓奇林
推薦閱讀:
※那個虐死西楚霸王項羽的少年(二)服務精英
※張大春舌戰司馬遷:韓信是演說家還是將才?
※蕭何月下追韓信
※與韓信有關成語
※韓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