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恭迎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春意漸濃
五台僧分臘八粥
黛螺雪映佛前燈
臘八節
我國民間將農曆十二月又稱為臘月,而十二月初八這一天,在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
據史書記載,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東漢時佛教傳入,隨著佛教在中土的影響力逐漸加大,後來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
臘八粥的來歷
+
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悉達多,年輕時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29歲那年捨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尋找真理。
他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麥,以淡薄物質來砥礪求道的心愿,最終了解苦行的不究竟,即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洗去身上的垢穢,並接受牧羊女供養的一碗乳糜。
太子飲乳糜後,五體通暢,漸漸的恢復了氣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端坐思惟,終於在十二月初八,夜睹明星而開悟證道,成就正等正覺。
由於牧羊女供養佛陀乳糜的典故,後來中國的佛教徒乃起而效之,於每年農曆十二月八日當天,以五穀及諸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
古代寺院臘月初八以前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窮人也把它叫做「佛粥」。
此風氣漸漸廣傳民間,相延至今,一般人也在這一天煮食臘八粥,成為中國民間風俗之一。
各地臘八粥的風俗
+
古往今來,每年的臘月初八,佛教的各個寺院、居士林、佛教團體、乃至信佛的人家,皆有舍粥善舉。
舍粥的目的有三:
一是佛教的慈悲思想精神與具體實踐,緬懷佛陀;
二是廣種善根福田,成就福祿壽禧財等果報的福德因緣;
三是有助於修道功德資糧的積累和增上,也是修四無量心的一種方式和實踐。
因此,每年一進冬月初七夜晚,各個寺院、佛教團體等,天尚未亮,便在門前擺上案桌,公開舍粥。
每年,各地方的臘八舍粥,場面都是非常的溫馨、祥和、歡喜、熱鬧,正所謂「佛音寥寥,豆香纏纏;喜鵲催夜,銅鍋當風」,成為了「臘八節」的一道靚麗、獨特、壯觀的風景線。
有的佛寺還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此外,還有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晒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節的歷史傳承
+
古印度
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六年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所以說臘八節是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的,臘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日。
明代
在我國最早提倡吃臘八粥的人據載可能是朱元璋,朱元璋小時曾做過和尚,並且在他沒出家前給地主放牛時,因為肚子餓,挖過鼠洞里的雜糧充饑,所以當皇帝後,每逢臘八都會熬臘八粥,一方面是為了敬佛,一方面表示不忘昔日的貧窮而有所奮發。
清朝
不過到了清朝,滿族皇帝過臘八節完全只是為了喜悅祥和了,所以每年到了臘月初八北京雍和宮內都會十分熱鬧,寺中的喇嘛要從臘月初一這一天就開始張羅搭棚壘灶,要事先在後面的萬福樓前及其他地點支好六口大鍋,等到臘月初七黎明時,就要往大鍋里放好各色作料,對上泉水,一直熬,並且在熬粥時,寺中喇嘛還要同時念經祈福,據說這個臘八粥要一直熬24個小時,直到臘月初八拂曉時分方可以出鍋。
同時寺廟都會在這天舉行法會,稱為成道會或臘八會來紀念佛祖悟道成佛,我國佛教徒在這一天用米和果物煮成粥來供佛,稱為臘八粥,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習俗。
臘八到了
八樣心情送給你:
天天開心、事事順心、永遠舒心,有人關心,充滿愛心,不會傷心,做事盡心,待人熱心。
八樣祝福送給你:
快樂相伴,幸福相隨,好運相擁,平安相抱,健康相跟,吉祥相追,喜慶相握,美好相攜。
願你臘八快樂!
詩意的棲居
禪意
推薦閱讀:
※釋迦牟尼生命歷險記(十一)
※世界最高的釋迦牟尼立像
※花五分鐘告訴你佛陀留給親生兒子的秘密法寶!
※釋迦牟尼佛節日,功德九億倍——聆聽索達吉堪布的7條感人語露
※感念佛陀的恩德丨浴佛節來雲丘山多寶靈岩禪寺開啟了一場浴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