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釋隆訊 著 悟冬編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為心經,是一部觀世音菩薩的經。觀世音菩薩與中土眾生特別有緣,俗話說:「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這位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只要你誠心祈求,菩薩是沒有不感應的。
大般若蜜經共有六百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可以說是大般若蜜經的總持,而這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般若經的心,雖然短短只有二百六十八個字,卻是精華之所在。 天台宗詮釋經典,要依著五重玄義,今略表之: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一釋名,就是解釋經題,此經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共有八個字,原文只有四個字Prajna Paramita Heart Sutra。Prajna翻成般若,Paramita翻成波羅蜜多,其它經大都只翻作波羅蜜,沒有「多」這個尾首。般若是法,波羅蜜是喻,此經以法喻為名,經字是通名。二顯體,體是性體,本經以諸法空相為體。三明宗,以無所得為宗。四論用,以能除一切苦為用。五判教相,天台化儀四教中屬於漸教、化法四教中,則帶通、別、圓。 如來五時說教,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心經屬於般若時。偈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七年,華嚴最初三七日」。佛陀用了二十二年講大般若經,因為般若通於一切經教,無論修哪個法門,都離不開般若,是度眾生成佛的經。涅槃經以一牛出五味,牛乳、酪、酥、熟酥、醍醐、來比喻五時說法,般若時屬於大乘熟酥味。般若是梵語,華言妙智慧,在五種翻譯中屬於尊重不翻。維持梵音,今人心生尊重。般若不是凡夫之聰明智慧,也不是二乘人之空慧,而是大菩薩證得的妙智慧,能破人我執,竭煩惱河,度生死海。三世諸佛皆從般若出,所以般若又成為佛母。
般若有三:即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金剛經以金剛比喻般若。什麼是金剛呢?金剛是專屬忉利天宮帝釋天王的寶石,娑婆世界是看不到的,我們這裡有鑽石,大概可以比擬。金剛有三種性質,堅、利、明,體質堅固,不為一切物所壞;功用鋒利,可以摧毀一切物;其外相光明。 故以金剛這三種性質來比喻三種般若:金剛之表相光明,比喻文字般若。什麼是文字般若呢?如電話、書信、簡訊、信息、言語文字通通都是文字。人類沒有文字就無法溝通了,要理解生命的真諦也需要文字。所以,文字所彰顯智能,這種智能就是文字般若。金剛的功用鋒利,比喻觀照般若,能斬斷無明煩惱。聽經聞法是文字般若,聞法後要起修,就是關照,返觀內明,開拓內在的智慧。所謂千室幽冥,一燈則明。觀照之力能去種種煩惱愚痴。觀照般若圓明,一切煩惱化為烏有,證入空性,與實相般若相契合。金剛之體堅固,比喻實相般若。實相就是般若智慧的理體,真理的體性。實相無相,金剛云: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我、人、眾生、壽者都是非相;法相、非法相也是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觀照到一切相都是虛妄,當下既是實相。有些經論提到第四般若,叫作方便般若,論云:「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但是一般般若只講三般若。 再釋波羅蜜多,有到彼岸、度無極和究竟三重意思。什麼是波羅蜜?第一,波羅蜜是到彼岸。有許多種說法,有說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煩惱是河中,八正道為船筏。又有著相為此岸,離相為彼岸,智慧為河中,精進為船筏。又有生死涅槃為此岸,不著生死涅槃為彼岸,遠離此岸彼岸為波羅蜜。第二,度無極。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自他兩度,度無不盡,所以說度無極。第三,事究竟,自行化他,無不究竟之意。 我們講波羅蜜時,提及八正道為船筏。什麼是八正道呢?就是八種端正身、口、意以成就道業的方法。佛法不離世間法,八正道可以作為世間人生活之準則,或是人生的燈塔和指路標。正是不偏、不倚,蓋房子要正,四平八穩才不會倒。人要安身立命,也要行得正坐得正,堂堂正正,頂天立地。所謂八正道,是指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首先談正見,就是正確的知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但是若事事執持己見,不去了解事情的全面,就象瞎子摸象,見樹不見林,這就是偏見。有人對斂財的神棍趨之若鶩,就是邪見。有智慧的人,對外界的事境真實明了,如同掌穩舵的船長,不怕狂風驟雨,屹立不搖。雖歷險境,亦可安然度過,開創美好的人生。正見對人生非常重要,如何才能具備正見呢?多看古德書籍,親近善知識,對事物保持清晰的觀察,啟發內在的正思惟,對任何事情具有明智的見解,才會面面圓融。 再說正思惟,曉雲法師道:思惟與思想是不同的,想字是心上有相,而思惟是心旁作佳,就是好的意思。思惟和思想是人的內心生活,別人看不到。所以,在人的內心世界會毫不客氣的對自己有利的就喜好,對自己不利則厭惡。這種思想不純正,在八識田裡會留下一個不良記錄,那就是業。人的意識執著於我,凡對自己的利弊得失都加以計較,漸漸發現酵成貪、嗔、痴、慢、疑,不但影響心識,也表現在言行上,影響他的一生。 正語是對治口業的。正語包括十善業中的不忘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諸如說謊話、巧言令色、散布謠言、惡言惡語,佛家都稱為造口業,是很不好的行為。 正業就是端正的行為。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為諸佛教。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修十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痴。做好一個人的本份就是正業。 正當的工作謂之正命。工作的層級可分四種,即職業、事業、志業和道業。有人為了溫飽而工作,有人為了養家活口必須有一份職業。職業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志向和興趣,卻必須賴以為生。有些職業會傷及有情眾生的性命,有些職業會損害他人,破壞社會善良風氣,所以不正。有人創業累積財富,經營一種事業,有人堅持理想,加以實踐是為志業。至於生活中體驗生命的本質,無私利他是宗教的層面,謂之道業。正精進就是積極面對生命,不怕艱苦,不懈怠的勇往直前。正精進的內容包括四正勤:使己生之惡令斷,未生之惡令不生,己生之善令住,未生之善令生。
正念禪宗曰:不思前,不思後,單看現前一念;又說:系諸一念,無事不辦。念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曉雲法師說:正念是福田的種子。念是一切造作的因,善念結善果,惡念結惡果。唯有正念才會進入正定。歷史上的人物更是一念善造福百姓,一念惡禍國殃民,不可不慎。 梵語Samadhi,又稱三昧或奢摩他,謂之正定。澄懷靜慮,才會生大智慧,得大自在,這是人生得最高境界。八正道指引一條人生可遵循的方向,值得我們努力和發揚。走在八正道上,如有船筏度過江河,直達彼岸。 菩薩行六度波羅蜜,所謂六波羅蜜,是指: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依中國話來解釋,就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智慧波羅蜜。在六波羅蜜中有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所以,行其它五波羅蜜時,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相伴,就不究竟,只得到有漏的福報,並非無漏的功德。舉例來說:所謂布施,施捨財物給貧苦人家,也不單是佛教徒在做,天主教、基督教做得一樣積極;大善人也懂得為善積德。那麼,和佛教布施有何差別呢?佛教的布施要不住於相,對布施一事儘力而為,不為名聞利養,心中不留下什麼。所謂船過心無痕,且不可沾沾自喜,回味再三。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要修習三輪體空,內沒有布施者,外沒有受施者,還沒有所施之物。再拿忍辱波羅蜜為例,別人欺負你了,罵你了,心中不要被那個境影響。外無欺侮之人,內無所忍之人,中無欺侮之事,把它徹底丟棄乾淨,不受外境所染,就是智慧。 其次,要再談一談心。梁啟超曰:佛法為治心之學。人一斷了氣,肉團心還在,可不管用了。佛陀不是講那顆肉團心,而是講心識,心識是性體。此心有真妄之別,真心是本體,常稱為真如妙覺,妄心又稱為緣慮心,是由本體所衍生出來的,是有生滅的。唐朝的德山禪師,挑著一擔自己注釋金剛經德青龍疏鈔,朝著南方龍潭禪師寺院走去。半途中又飢又渴,見一老婆子賣芝麻餅,想買些來點心。老婆子問他:「上座挑的是什麼書?」他說:「青龍疏鈔」。「所釋何經?」答道:「金剛經」。老婆子說:「我今有個關於金剛經的問題,你若答得上來,麻餅任由你吃去。答不上來我連賣也不賣給你」。德山禪師一聽,馬上說:「但問無妨」。老婆子說:「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上座要點的是哪個心?」德山禪師無言以對。我們人人有心,其實並不了解自己的心。楞嚴經中佛陀向他的堂弟阿難尊者七處征心,阿難的回答分別以為心在內、在外、在中間、在明暗、在眼根、隨所有及無著處。可是每當他說出一個處所,佛陀便否定他,並證明那裡不是心所依止的地方。那麼我們的心究竟何在呢?它一會兒上海,一會兒香港,一會兒台北,南來北往,不必坐火車飛機,包羅的天地還真廣呢。它時而快樂,時而憂愁,時而感動,時而煩惱,沒有一定的模式和方向。心是無形無相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對佛法而言,它的名稱有多種叫:自性、佛性、真如、實相、妙覺,也稱為真如妙心。它不需要改革,卻需要開拓,因為它是智慧的寶藏,因為轉識成智,也要我們認識心。經常都聽人談到,有好心和壞心,前者如慈心、喜心、舍心、忠心、孝心、仁心、愛心;後者如私心、野心、妒心、邪心、貪心、嗔心、痴心、疑心;這種種心都是有真心所生起,卻不是真心的本體。所以,稱之為妄心,因為它有生滅無常,它依緣而生,隨境顯現,沒有本體自性。真心好比海水的性質,如濕潤柔軟,妄心則如海上的水泡。妄心此起彼伏,忽生忽滅,沒有常性,卻能載舟覆舟。真心是體,妄心是用,離開水泡找不著水性,離開妄心找不著真心。所以說,真不離妄,妄不離真,所以要籍妄修真。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是有生有滅的妄心。若靜坐觀心,無常生滅,妄心當下消失。若能降伏妄心,真心實時顯現。金剛進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經,修多羅,經者徑也,修行之道。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佛所說經常分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例如金剛經,序分又有通序和別序。所謂通序,即一切經皆通有的序,就是六成就。話說佛陀涅槃時,阿難尊者提出四個問題,一是佛陀入滅後以誰為師?二是佛陀入滅後以何為住?三者佛陀入滅後,惡性比丘如何對待?四者佛經結集如何證明佛口親說?佛陀的答覆是:一是佛陀入滅後以戒為師。二是佛陀入滅後以四念處為住。(四念處者:1、觀身不凈,2、觀受是苦,3、觀心無常,4、觀法無我)三者惡性比丘默擯之。至於佛經之結集,以六成就置於經首。六成就就是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以金剛經為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就為通序。如是是信成就,表示相信的意思;我聞是聞成就,表示我阿難親耳所聞,非道聽途說;佛是主成就,因佛是法王,說法之主故;祗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是說經的場所;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則是與會的人群,是眾成就。這六成就是一切佛經所共有的,所以稱為通序。到:「飯食已,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為別序,別於其它的經,這一段是只有金剛經才有的序分。由善現啟請分第二開始至:「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為正宗分。「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則是流通分。自古以來,心經譯有八個版本,以玄奘大師和鳩摩羅什大師的版本最為流通。但是由這兩位大師所翻譯的心經,只有正信分,沒有序分和流通分。而在古本中,卻可以找得到序分和流通分。我以一種版本為例,經文是這樣的:「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靈山,與大比丘及大菩薩俱。爾時,薄伽梵入深明法門三昧,是時復有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其結尾亦有:「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行深妙般若波羅蜜多。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最後一句就是流通分。 下面談一談翻譯這部經的人,就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是唐朝人,他非常了不起,梁啟超說他是中國佛教第一功臣。而他也是最早、最傑出的一位留學生。他經過萬重艱難,走過冰天雪地、鳥獸絕跡的大戈壁、天山山脈、帕米爾高原,來到印度。途中遇到賊人要將他置於死地,他一心念心經,一時狂風大作,令賊人心生恐懼,知道他是一位聖人,就放了他。他在印度十七年,熟悉多種印度語言,對因明學有極深的研究。而所作的大唐西域記一書中,更對當時的史地留下了最真實的見證。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段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英文為Bodhisattva Avalokitesvara。這位菩薩因觀照而得到自在解脫,所以稱為觀自在。他的另一個名字觀世音,時因為菩薩修耳根圓通,無論任何人有苦難時,呼喚他都聽得見。所謂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不管哪一種身份的人,國王、長者、居士、童男、童女,觀世音菩薩都化作那種身份來說法度化他。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而他另一種稱號是施無畏者。當心裡感到害怕時,念觀世音菩薩就不怕了,心就馬上安定了。至於菩薩應作Bodhisattva,譯成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所以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令一切有情眾生覺悟的意思。自唐朝以來,觀世音菩薩都現女身,端正慈祥,恰如慈母。 適才我們說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這是出自楞嚴經的故事,楞嚴經中佛陀請二十五位聖人自述圓通,把他們開悟的經驗講出來,提供給阿難及末法眾生參考。當二十四位聖人都講完以後,輪到觀世音菩薩,講他的證悟是由耳根圓通。他聞盡一切聲塵,能聞所聞盡,反聞聞自性,最後證入無生法忍。我這裡為大家引述一段楞嚴經的文字: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寂滅現前,忽然超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在二十五位菩薩修證法門中,佛陀請文殊師利菩薩做個裁判,哪一種方法最適合阿難和末法眾生。文殊菩薩說菩薩們各有各的巧妙,但是最適合阿難和末法眾生修行的就是觀 音法門。這一位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何謂深般若波羅蜜多?何謂淺般若波羅蜜多呢?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乘菩薩的般若智,究竟了知般若性空,無一法可得。二乘的般若智呢,只有人空,而法不空,斷了煩惱障,還有所知障,就如禪宗所說的歸來猶有一重關。
菩薩行深般若,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空而不實的。因為般若性空,實相體空,我們先了解五蘊,後面再解釋什麼是五蘊皆空。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身法,就是構成我們身體的物質形相,包括所謂地、水、火、風四大,這四大是四種構成大宇宙世界的元素。讓我們解釋一下地、水、火、風吧。地者,實質堅固,即固體。水者,有相無定形之流質,即液體。火者,能量存在的一種方式,即熱能。風者,無形無相之流質狀態,即氣體。大宇宙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我們人身是個小宇宙,也是由四大所構成。四肢骨骼、內臟、器官等有形有相為地,水份血液是水,人體內有百分之七十五是水份呢。呼吸作用、氣體循環為風,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進行體內的化學作用。產生的能量就是所謂火。所以,佛家謂人身為一小宇宙,也是由地、水、風、火四大構成。身體有毛病,就稱之為四大不調了。受、想、行、識為心法,是心理狀態、思維作用、意識活動。我用一部計算機作比喻,還真有幾分類同。計算機的硬體機身部分為色,在主機Monitor上鍵入key in數據為受,傳譯機Compiler將信息翻譯為計算機語言Binary Language,此即想,經過中央處理器CPU計算處理為行,所產生之數據結果藏於內存Memory中,此可比類識。輸入的數據有五種方式,由眼、耳、鼻、舌、身,接收到外境所進入的數據以後,就有意識分別,這便是想,經過數據處理後進入第七識末那識,產生我執、法執,就是造作,稱為行,最後將檔案交給內存,第八知,稱為阿賴耶識。 度一切苦厄,不管眾生有什麼苦或是什麼災難,菩薩都一定救度。經上道觀世音菩薩有千手千眼,只是表徵性的,其實菩薩的手眼何止千數。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哪裡有苦難,呼喊菩薩救苦,他都隨時顯現。菩薩救苦救難的故事普門品中寫得很清楚。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得,化身千千萬,盡虛空遍法界,有苦難一定救。所以,度盡一切苦難。有人會說:「我並不覺得念菩薩有靈驗嘛!」原因在哪裡呢?那就是你的頻率與菩薩的頻率不同,所以不產生共鳴。例如你要聽上海廣播電台,卻將收銀機調到北京電台的頻率,或是沒有任何台存在的頻率,當然不相應咯!要與觀世音菩薩的頻率相應,你要學習慈悲,因為觀世音菩薩的頻率就是大慈大悲,如果你也行大慈大悲,必然與菩薩相應。談到苦,許多人會象鴕鳥一樣,不願意接受苦的事實,聽到佛教說人生是苦的,就認為佛教悲觀消極,錯失轉苦為樂的良機。佛陀指出人生的苦,是要我們正視生命的真實,時刻保持清醒,覺察生命的實相,方可返璞歸真,開悟證果,才不致醉生夢死,不知無常在側,以為看不見就沒事,苦難臨頭時想躲也躲不了啊。 我們大概說一說苦吧,人常以為自己是不朽的,所以才會為一己之私、昧著良心、算計別人,由貪、嗔、痴而產生無窮無盡的煩惱。古人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常常執著短暫的存有,不理解生命無常。佛經有一則比喻,有個人掉進枯井,幸好抓住藤條,井底卻有四條毒蛇等著他,當他翹望井邊有蜂蜜流出時,仍伸出舌頭貪婪的飲著蜜汁,忘了井口還有老鼠企圖咬斷藤枝。三界如火宅,怎麼能不苦呢?佛法講三苦,行苦、壞苦、苦苦。行苦是無常變化的苦,壞苦是由順境轉為逆境之苦,苦苦是人在逆境中又遇到災禍的苦。又有八苦,即生、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和五蘊熾盛苦。佛曰:「一切眾生,無不悉有如此苦者。譬如以灰覆於火上,若遇乾草,還復燒燃。」認識苦但不必怕苦,苦是修行路上的增上逆緣,要了解苦,修四聖諦,苦、集、滅、道,然後知道苦是如何積集,如何消滅苦,如何轉苦為樂,該如何行道。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亦作舍利弗,弗也是子的意思。舍利,中國話叫鶖鷺,鶖鷺是鳥名,此鳥以美目聞名,因舍利弗尊者的母親眼睛美若鶖鷺,尊者的名號又引用母名,所以稱為鶖鷺子。他是釋迦牟尼佛身邊的大弟子,在眾多弟子中智慧第一。這部經就是佛陀向舍利子尊者說的,誦持阿彌陀經的道友們,都知道阿彌陀經也是向舍利弗說的。在開言之前,佛陀先稱呼他一聲,師生間彼此互動,顯得格外親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可以說是最難懂的,但也是最重要的義理所在。不懂這個,就不能入佛之門。佛法中之奧義就是空,我這裡慢慢講,如果仍無法理解,不要放棄,不要著急,也不要懷疑,若能就文觀義,以清凈心思惟其中意義,久而久之必然會有所領悟。 首先說,色是形相,是物質,空就是真空,老法師們常說:「真空不空、真空妙有、空生妙覺。」表示這真空不是絕對空。從物理學來看,空可以意味著能量,可能意味著以個電磁場,在因緣條件和合之下,隨緣顯現,從無中變化出物質來。讀過物理學的都知道,在一定的條件下物質不滅,能量不滅,△E=mC20(20上標),△E就是能量,m是物質的質量,而C則是光速3×10 8m/s(8上標)。安因斯坦這條公式顯示物質與能量是可以互換的,此一公式似乎為色與空之間的關係作了最佳的詮釋。如果我們觀察一下原子的構造,其組成是原子核及圍繞著運轉的電子。電子在不同能量的軌道上繞著原子核轉動,乍看之下,彷彿群星圍繞著太陽運轉相似。構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是質子、中子、光子和各種介子,這是二十世紀前中期人類所能探測到的最小粒子。當時的物理學家在粒子加速器上轟擊這些粒子時,發現不能夠產生結構更基礎的產物,反而產生更多的質子、中子、介子。這些多出來的粒子是由加速器的巨大能量變成的。現代物理學家更發現質子、中子、介子是由更基本的夸克和膠子構成。人類也發現了性質和電子相類似的輕子,以及性質和光子、膠子類似的規範玻色子。光子與中微子是沒有質量的,而電子的質量最輕,介子比電子重數百倍,其它如質子、中子又比電子重數千倍。這些基本粒子在粒子加速器中互相碰擊,會產生許多變化,他們不但可以互變,而且會產生高能,甚至於碰擊中消失或產生。例如沒有質量、不帶電荷的中微子,是以空為體。在極高的速度中,發生重力的來源。近代高能物理學似乎提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種說明。因此,我們對於當體即空就有進一步的理解了。今天物理學家感到有興趣的夸克(Quark),是更細微、空虛無有形體的基本粒子,它既無又有,既有而又無。我們不打算詳細介紹,只是讓各位了解,世界上一切有形有相的物質,包括生命與非生命,其最終構造就是基本粒子,在一定條件下合成(因緣生法),而這些粒子是物質,也是能量,是有也是空。質量與能量可以互換,不一不異。這一事實,佛眼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已經發現,因為佛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雖然當時沒有粒子加速器,沒法實驗證明,但是偉大的佛陀卻仍能親眼見到。金剛經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再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色不異空者,即一切有形相的物質都與虛空一樣,沒有分別。而虛空亦如有形相的物質一樣,沒有分別。有形相的物質實際上等同虛空,而虛空實際上就是有形相的物質。物質如何實空的呢?要了解實有與真空是二種相對的意義,一切物質都沒有本體,沒有常性,所以不是實有的。一切物質是因緣和合而成,離開因緣條件就不存在,所以不可以說是實有的。一切物質分析至最後都只剩下基本粒子,非色非空。根據海森堡測不準定律,粒子有粒子與波的雙重性格,無法測量它。既然如此,如何有實體呢?再者,一切物質都是無常遷變,例如人的身體由嬰兒變幼兒、變青少年、成人、老年,其中哪一個才是真是的呢?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順著上面的說法,也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以至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受、想、行、識一系列心的運作,沒有一個實體,都是空的作用。舉例來說,好像看電視影片,屏幕上的劇情好像都識真的,但遙控器一關,電影里的世界哪裡去了?又如同做夢一樣,夢境中歷歷如真,會害怕、會恐慌,夢醒後,那些情緒都不存在了。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佛陀再叫一聲舍利子,說諸法空相,沒有所謂的生滅、垢凈、增減。諸法以空為性,空是性體,空性就是真如實相,因實相無相,所以說空。雖然是性空,若遇因緣則仍可生起萬向森羅。蘇東坡詩:「無盡空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好比水中月、鏡中花,沒有實體的存在。緣起性空,是虛妄不實,因緣和合的短暫存有。真如本體既沒有一個生,也沒有一個滅。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一名中道義」。生滅、垢凈、增減,這種種相對的觀念都是性空緣起法。譬如你打開電視,有天地、人物、劇情,真像有那麼一回事,但我們都理解那不是真實的,遙控器一關,一個黑屏幕,光鮮亮麗的人呢?憂悲苦惱的人呢?講到不垢不凈,就聯想到八指頭陀敬安大師。他有兩根大拇指已經燃香供佛,只剩下八根指頭,所以稱為八指頭陀。他還是一位愛國詩僧啊!八指頭陀小時候無父無母,只有一個弟弟,他出了家在廟裡做雜役,對作詩很感興趣。有一次從外地乘傳回長沙,就吟出「洞庭波送一僧歸」的句子。被名詩人郭菊蓀聽到,認為他是可造之才,就教他作詩。你們知道他是怎麼開悟的嗎?有一天,他拿事物去喂流浪狗,遠遠看到方丈來了,一時情急,把野狗吃過的髒東西一口吞進肚子里,突然靈光一現,冒出一句:不垢不凈,他就開悟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此是承上述色、受、想、行、識五蘊皆是空相,觀世音菩薩以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又說諸法空相,因此一切物質的、精神的法都是緣起緣滅,虛妄不實。五蘊是身心二法,前面已經解釋過,諸法以空為體,隨緣顯現,色心二法當然也包括在內。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器時間的森羅萬象,六根、六塵、六識,合稱為十八界,界是界限的意思。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塵是塵境,六塵是指色、聲、香、味、觸、法。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接觸,相互起了作用,就產生了六識。識是知識,也可以說就是分別。楞嚴經云:根塵為緣,識生其中。而這六識,就是見、聞、嗅、嘗、覺、知。與六根、六塵加起來,合稱為十八界。其中根、塵皆是色法,唯識者是心法,是染緣所現之心法。既然諸法空相,根塵為緣始生諸法,所以無緣法不孤起。在性體中,原無所謂六根、六塵、六識。六根、六塵與六識,事實上都不是真如本體,沒有自性,只在因緣際會之中才得存有,是虛幻之相。佛陀喝斥阿難:「從無始來,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談到識,前五識見、聞、嗅、嘗、覺是取納,第六識是分別。後面還有第七識,所謂末那識,末那是執著,內執有我,外執有法。第八識為阿賴耶識,亦名藏識。第八識有稱為識田。所有思想造作感的果,都跌進八識田中,就像種下的種子一樣,這就是造作之因。無論善因惡因都稱為業,業就是造作之意,是潛在的一股力量,由習氣熏染而成,也稱為業力。此帶業的識體隨著生死輪迴,上升下沉,當能量累集到一個臨界點的時候,就會爆發出來,產生各種不同的果報。所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這報應不一定在這一生,業力就是如此。所謂三世因果,善業招感善果,惡業招感惡果。此業力之力量極大,我們不可以不相信因果,切末等閑視之。你看那監牢中之囚犯,出獄後仍不思改過,遇到惡緣就會不可自拔的作惡,這就是業力可怕性的證明。來到娑婆世界,稱之為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沒有不帶業的,所謂無業不生娑婆。這種業力是過去行為習慣累積的能量,不容易擋得住得,除非發大願心、精進心、勇猛心,與業力抗衡,彷彿拔河一樣,看哪一方的力量大,要一次又一次得戰勝它,漸漸的願力大了,精進勇猛了,業力才會消除。這種業力慣性怎樣累積的呢?如果用科學解釋,當我們的心向外發射了一個念頭,都帶著一定的頻率,也就是帶有一定的能量。我們從電磁學知道,頻率相同的會產生建設性的波,頻率不相同的則會產生干涉破壞性的波。所謂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迹,身、口、意所有的造作力量都儲存在藏識里,等待果報的因緣的時機成熟,善業結善果,惡業結惡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裡講到十二因緣同樣是空的,由十二因緣開悟證果的聖人稱為緣覺、或獨覺、或辟支佛。十二因緣,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流轉門,順觀十二因緣,屬於染緣起。若是開悟的聖人能逆生死之流,從無明滅而至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此推論下去,乃至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是還沒門,是逆觀十二因緣,屬於凈緣起。順著流轉門的是生死輪迴的凡夫,若能不起無明,就斷了這十二因緣的圓環,無明為生死之根本,無無明,即能了脫生死,這是緣覺修證的方法。無明是生死的根本,煩惱苦集之總稱。行則為無明蠢動,入母胎時為識,當胎兒在母體內若七天後,未具人形而漸漸發展出名色。所謂名色,名是指受、想、行、識四蘊,而色即色蘊,簡單說名色就是精神與物質。當胎兒長大至二、三月後,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成,稱之為六入,六入為六根具足之時。觸是當胎兒剛出生娘胎後,六根與外界六塵相接觸,但還未在意識中留下印象。受是約二歲前之幼兒,取納色聲,進入意識,尚無有愛欲染著之心。直至三、四歲時,心識已知所愛。十四、五歲少年則開始對男女貪慾之事產生興趣,生佔取之念,想盡辦法擁有,結果招感生業,隨著時間消逝老死。如是生死輪迴,包括三世因果,無明與行,為過去二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為現在五果。愛、取、有為現在三因。而生與老死,則是未來之二果。又可見果為苦,而因則是集苦之因。此處是說既無有無明之生起,亦無有無明之息滅。無明性體是空的,無明既空,緣無明而衍生的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當然都是虛妄不實的了。 無苦、集、滅、道。苦、集、滅、道稱為四聖諦,是聲聞修行的法門,聲聞是由聞法而契入聖道,由於證悟有深淺,聲聞分為四種果位。初果叫做須陀洹,二果叫做斯陀含,三果是阿那含,四果是阿羅漢。須陀洹名為入流,已斷見惑麤煩惱,又名逆流,逆生死之流,又名為入流,入聖人之流,但是他還要經過七次生死才能入涅槃。斯陀含名為一往來,他已經斷欲界前七品思惑,再經過一次生死,就可以入涅槃了。三果阿那含名為不來,已斷後三品殘思惑,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四果阿羅漢,中國話譯為無學,就是無法可學,阿羅漢含三意:一不生,二殺賊,三應供。他不再受生死輪迴的果報,故名為不生;他已斷盡煩惱,修行人以煩惱為賊,故名殺賊;如此之聖人堪為人天福田,故名應供。佛說四聖諦:「此是苦,汝當知;此是集,汝當斷;此是滅,汝當慕;此是道,汝當修。」佛解釋道:苦是逼迫性,集是招感性,滅是可證性,道是可修性。前面我們已經解釋過三苦、八苦,如果用現實的例子來說,有天災人禍苦,天災是指自然災害,如地震、水災、火災、風災等。大家對台灣912的大地震應當記憶憂新,一陣天搖地動,高樓塌陷,一剎那間數千人喪失生命,這是底層板塊推壓的結果。大陸過去常有黃河決堤,水患成災。今年來南亞大海嘯,每年台灣的風災,都造成許多家庭破碎。就世界的環境來說,南北極的天空臭氧層破了一個大洞,溫室效應造成冰山溶解,氣溫升高,海水面上升,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既有人為的成分,也有天災的成分。人禍中最可怕的就是戰爭,人類永遠不會吸取歷史的教訓,不懂得珍惜太平盛世,野心家更因意識形態蒙蔽,逞一時之快,不惜發動戰爭。冷戰結束後,我們看到美國攻打阿富汗、伊拉克,在飛彈凌厲攻擊下,很快就分出勝負。當然我們不是替阿富汗、伊拉克辯護,塔利班神學政權和伊拉克的海珊,的確是惡貫滿盈,難怪有此報應。但是,不幸的是另一種不曾出現過的報復手段產生了,911事件,兩架自殺式的客機衝撞紐約雙子星大樓,一剎那間,大樓和其中數千人全部化為灰燼。苦是逼迫性的,任誰也無法避免,壓在心頭沉重得不得了,這一種痛苦的滋味,子不能代父,妻不能代夫。台灣俗語說:各人造孽各人擔,的確是事實。苦是從哪裡來的呢?苦是由集來的,根本在於人執著一個自我,這是我,這是我身。因為愛我,凡對我及我所有產生不利或傷害時,就會有不快的感覺。這種感覺很強烈時,心就苦了。所以說,集是苦的原因,集是招感性,招惹來的集結會合,就成為苦果。如何能消滅痛苦呢?佛陀告訴我們,要慕道,要修道。只有透過修成正果,才能破除煩惱無明,解脫生死輪迴之苦,入涅槃,得自在,恢複本來的真如自性,就得到寂滅之樂。所謂道,對於小乘行者而言,是修四生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至於菩薩則要修六度萬行。有關四聖諦、十二因緣,前面我們都講過了。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其中四念處、四正勤、八正道,前面也大略解釋過了,由於時間的關係,其他比較不常提到的,這裡也不詳細介紹了。修道就是離苦得樂之因,寂滅為修道之果,諦觀人生有痛苦,苦是因集結招感而來,為了勵慕涅槃,要精進修道。此四聖諦者,本來也在萬法之中,萬法不離心,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因緣和合,沒有本體,沒有自性,虛妄有名,故說無。 無智亦無得。這是降到菩薩得修證,是修六度萬行。所謂六度,即檀那、屍羅、羼提、毗黎耶、禪那和般若六種波羅蜜。檀那即布施,屍羅即持戒、羼提即忍辱,毗黎耶即精進,禪那即禪定,般若即智慧。菩薩修六度萬行,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慈悲和智慧,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般若波羅蜜為例,諸法性空,無智就是般若性空,推而至無布施、無持戒、無忍辱、無精進、無禪定,也就是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性空,隨緣顯現,虛幻立名。菩薩修六度,轉識成智。人的分別能力稱為識,也可作知識解。這種分別的識,是在清凈污染的性體上留下一些記號,如楞嚴經所說:知見立知,無明根本。若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了。我們解釋過凡夫的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法相宗提出四種智慧,由八識轉化所得,轉識成智即轉八識為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原鏡智。密宗加上法界體性智,合稱為五智。這一種得是針對權教菩薩的修證,實則得而非得。一、成所作智,前五識是由感官(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觸五種塵境(五塵)所產生,如眼見色產生眼識,耳聞聲產生耳識,鼻嗅香產生鼻識,舌嘗味產生舌識,身與物接觸產生身識。以此五識,可以獲得知識見聞。凡夫對於五識加以分別執著,無智者則見而不視,聽而不聞,食而不識其味。有智慧才能觀察世間,而不住於相,不因五塵而生心。菩薩將這種智識作為利益眾生的工具。所以五識轉為成所作智。二、妙觀察智,凡夫之第六識稱為意識,觸境生情,分析辨別,菩薩將意識轉成妙觀察智,時時反觀內明,產生正思惟,一味觀心,不因外境而起心動念,所以稱為妙觀察智。三、平等性智,末那識是人性中的執著,對外在的世界執著為實有,同時也執著於我實際存在,因此自私自利,產生煩惱。若能了知佛與眾生,性體都是不一不異,等無差別,末那識則轉化成平等性智。四、大圓鏡智,阿賴耶識又稱為藏識,含藏所有身、口、意三業,若能修證圓融無礙的大智慧,則是大圓鏡智,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緣起則生,緣滅則滅。轉識成智,即轉凡成聖。為什麼說無智:1.智以空為體,智性本空,本來不生,本來不滅,故不可得。2.自性本來具足,不是從外境修證而來,故不可得。3.執著於有智,亦是偏執,不能體證真空之理。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曉雲導師曾說:「心經中最重要得三個字就是無掛礙。」無一法可得,世間法有生有滅,無生無滅的是出世法,有生有滅的是因緣和合,虛幻的存有。無生滅的則是真如本性,實相般若。經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產生六識(見聞菩提嗅嘗覺知),色有方圓紅綠,聲有哆唻咪法嗦啦嘻,嗅有香臭,味有酸辣,身觸冷暖,意生喜惡。第七識妄加執著,當作是不變不滅的,是真實的,從俗諦上觀察,其實是因緣和合之假名。若從真諦言,無有一法生,無有一法滅。一切人都是執著於有我有法,有生有滅。生滅法是什麼呢?生滅法是相,相由色顯,親眼看到了,應該是真實的啊!這就是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執迷不悟,看到聽到得假的多得很呢。若能了知緣起性空,則能契入如來藏!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修六度,是為了度世間眾生的愚痴顛倒,布施對治慳貪,持戒對治染污,忍辱對治嗔恚,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智慧對治煩惱。六度波羅蜜性空,本來無有,依因緣而生,為方便利生而說有,菩薩無有一法可得,心裡更不存得之想,如此依般若修行,無有煩惱掛礙,有掛礙就不通,就有垢染,沒有掛礙就是空、無願、無住、無分別、無執著,所謂身心清凈方為道。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因為心裡沒有掛礙,就沒有恐怖,恐怖常是自己嚇自己,顛倒夢想,胡思亂想,都是些不實在的念頭。有許多人思想太雜亂,甚至得了幻想症、憂鬱症。有些憂鬱症或躁鬱症的病人,常一位別人要害他,那便是非常嚴重的顛倒。一般凡夫都是顛倒夢想,只是比躁鬱症病人程度輕一些。就像癌症一樣,其實人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只是多少不同,我們體內的癌細胞還不至多到犯病而已。要遠離顛倒夢想的方法,是多學習思維修、觀想、正念、正思維,就會有正知見。菩薩修觀照般若,心常清凈無染,遠離雜念妄想,當然不會有恐怖。大家都聽過疑心生暗鬼這句話吧,菩薩能遠離五種怖畏,就是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儀畏。凡夫不依正道生活,身口意三業不凈,就是顛倒,也是生死造作之因。夢想是虛構之境,有顛倒夢想者,當然心不安。若能純凈心意,遇一切事不為所動,心不顛倒,夜無夢想,安安穩穩的,就能理體自觀,究竟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圓滿寂滅之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原文為Ultra-sam-myak-sam-Buddhaya。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翻音不翻義。若依譯意,即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是無上,三是正,藐是等,三菩提是正覺。三世是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依照般若波羅蜜多修成正覺的。這裡所謂得,實是得而無得,理性如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不可以執著於得之一字。金剛經云:如來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無有一法可得。真如理體,本來現成,證得卻不能謂之有所得,若有所得,則如楞嚴經所云:知見立知無明根本。佛經是數千年前翻譯的,由完全不同文化的文字過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要深入了解佛的本義,不可以執著文字。佛說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前面解釋般若波羅蜜多的體用,再以密咒加持。佛陀讚歎般若波羅蜜多咒,是有大神力的,是光明智慧的,是至高無上的,是無與倫比的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此咒之功能,是解除人身心一切痛苦,這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我們相信偉大的佛陀,是真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佛金口宣說,定然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咒語一般不需要作解釋,因為咒是佛菩薩的聲音頻率,如果對顯教義理不能了解,也可以持誦密咒加持。這裡還是簡略解釋咒語的意思,此咒是說: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一起到彼岸去吧!
推薦閱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520-529卷)
※經文釋義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1-2品)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四百五十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