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英國脫歐:各國媒體如何解讀?
2016年6月24日註定會被載入史冊。在這個本該稀鬆平常的周五,英國公投確定脫歐,震驚世界:此前不論是民調、還是主流媒體的預測,基本都傾向於留歐。
幾家歡喜幾家愁。作為堅定的留歐派,首相戴維·卡梅倫在唐寧街10號黯然宣布辭職,表示尊重選民意願,將正式啟動脫歐程序。而脫歐陣營的獨立黨(UKIP)黨魁奈傑爾·法拉奇則笑逐顏開,難掩喜悅。
和小觀一樣,許多曾在腐國求學的朋友們紛紛表示「心塞」,因為脫歐可能意味著一個更加分裂的英國: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均表示要「脫英」,這哥倆是歐盟體系的主要受益者。同時,他們大部分人都在留學期間遊歷過歐洲大陸,享受了歐洲一體化的主要福利,比如申根簽證(雖然並不包括英國),因此對歐盟的命運亦不樂觀。
作為留歐陣營的傳媒大佬,英國《金融時報》直到公投前最後一天,仍在苦口婆心地勸誡這屆英國選民,不要被脫歐流鼓吹的「形式上的主權」給忽悠了。可惜天不遂人願,周六的社論表示很不開心:
「對英國而言,此次公投徹底顛覆了傳統觀念。一個以其保守主義、政治穩定著稱的國家,已縱身躍入黑暗。許多人會指責這次失敗的留歐運動既缺乏激情,又低估了民眾對都市精英階層的怨恨程度。對移民及其對地方社區影響的擔憂(比許多人承認的更合理),戰勝了對國家自身經濟利益的考量。『收回控制權』的口號,在那些認為歐洲大陸已陷入混亂的人士之間產生了共鳴。
今天,整個英國的企業和投資者都在評估一片全新的景象。英鎊跳水、國債收益率暴跌都是先兆,預示著英國在缺乏明確方向的情況下所面臨的混亂。」
當然,木已成舟,對於英國的前途,百年老店還是比較鎮定和堅定的:
「英國政府的當務之急肯定是穩定經濟。在中期內,英國必須找個辦法將此次危機轉化為機遇。這不是一項輕鬆的任務。有關『獨立日』的討論並不能轉化成可靠的策略。
另一方面,英國人足智多謀,有一段引以為豪的歷史。最好的希望(也是我們這份報紙所熱心分享的理念)是,英國仍然保持與歐洲的關係、面向歐洲開放、並以最大的熱情支持歐洲。這才是通往未來之路。」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兼主任王輝耀則有點擔心,尤其是脫歐對中國的影響:
「在離岸金融方面,由於英國脫離歐盟,勢必會導致我們在英國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會受到影響。比如說,倫敦還會不會成為歐洲的金融中心,脫離了歐盟以後會不會影響到它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像原來那麼強,這個是一個未知數。在金融方面,人民幣國際化,中英合作比較緊密,英國脫歐也會對此帶來一定的影響。
中英兩國在留學生和人才流動方面也是非常頻繁的,中國在英國有十幾萬留學生,很多留學生去英國留學也是覺得英國是歐盟的一部分,在英國留學可以去歐盟及歐盟其他國家實習、工作,英國脫離歐盟以後,勢必對中國留學生的吸引力減少,同時英國在整個歐盟的教育號召力會下降、會減弱。」
不過他接了個「但是」:
「我們對英國的需求減少,但是反而英國對我們的需求更多了。經濟上的利益會使中英之間繼續保持合作,中國建立新的經濟貿易體制可能更多邀請英國加入,一帶一路等的建設。
英國脫歐對局部全球化會是一個挫折,但是對中國來說不一定是壞事,比如說現在歐盟也想加強同中國的關係,會提升中國的地位,也有可能會引起一些連鎖反應,但是不會引起太大的反應,畢竟法國、德國這樣的領導國他們的決心是非常大的,對中小國家會帶來一些影響。」
中山大學副教授陳永傑似乎更悲觀一些,於是投書《南方都市報》,探討起「英國和歐盟誰會先解體」的問題:
「當然,歐盟受到的震蕩和衝擊,可能只是比英國來得遲一些,但其傷害性卻是同樣的規模。英國對歐盟不但有相當大的財政貢獻,更重要的是,一個有英國的歐盟和一個沒有英國的歐盟,在外交和軍事並不處在同一量級之上。畢竟,英國和法國是歐盟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的兩席,然後英國還是全球軍事開支第四的國家。
英國退歐已成定局,滿地眼鏡碎之餘,所有人都要心裡明白,無論是聯合王國,還是歐盟,很多政治板塊都會出現重組,國際政治亦陷入一段新的磨合時期,大國之間會為下一套新的規則的制定而不停角力。這將是一個危險重重的時期,但可能也會出現無限多的機遇。」
澎湃社論直接將問題上升到全球化的高度:
「以全球化視角審視這次英國退歐公投,不難發現它與美國億萬富翁唐納德?特朗普在總統初選中得勢、歐洲國家民族主義左翼政黨上台其實一脈相承。全球化退潮的趨勢非常明顯。
在這種趨勢作用下,英國人選擇退歐,並不是特別令人驚奇。留歐與退歐的比例是對人們心理變化程度的準確度量。即便這次英國人選擇留歐,最多只能說明其社會心理變化還沒達到沸點。
英國此次成功退歐,正是這一波去一體化、去全球化浪潮中的典型事例,相信此事的負面效應將在未來逐步發酵。眼下可見的負面效應僅在政治領域就包括:在英國國內,蘇格蘭、北愛爾蘭地區也開始醞釀脫離英國的公投;在歐洲範圍,受英國退歐公投啟發,勢必有更多歐盟國家的國民會發起退歐公投,歐洲一體化進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危機。加之難民問題棘手難解、恐怖襲擊陰影揮之不去、經濟復甦之路布滿荊棘,歐洲勢必迎來一段持續動蕩的日子。」
樂觀者也不在少數,比如《北京青年報》的特約評論員樊大彧,他認為英國脫歐不太可能引發金融海嘯:
「從短期看,英國脫歐畢竟只是剛剛作出一個決定,其對金融市場還不足以產生實質影響,況且目前西方主要國家的央行都嚴陣以待,各國央行保持貨幣寬鬆的態度有利於市場穩定,因此,脫歐對市場不會造成類似雷曼倒閉時的持續殺傷力。
但是,從長期看,脫歐是個長期的、複雜的「系統工程」,脫歐還會在英國內部及歐洲大陸產生一系列溢出效應,這兩方面帶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不確定性,會被大多數投資者視為噩夢。」
至於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他並不太擔心:
「如果把中國經濟比作一家超級大公司,短期內對外投資的損益對其估值不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能否實現內生性的長期增長才是事關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況且,目前中國已經擺脫了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論脫歐向何處演變,對中國的負面作用都難以達到當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程度。只要經濟社會保持穩定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在經歷了當下的短期波動後,很可能因其內在價值凸顯,而迎來根本性的轉變。」
《南方都市報》周六的社論則認為脫歐是利好,而且身段靈活的英國人,早意識到了歐盟的先天性制度缺陷:
「歐盟的困局在於建立之初就沒有找到各國的利益交集,連最初『經濟共同體』的六個成員國中的兩大核心德法的利益都存在巨大分歧,勉強達成一致的結果是,定出的合約條款漏洞百出,且對成員國缺乏約束力。
英國之前雖然加入歐盟,但始終沒有加入《申根協定》和歐元,放棄本國獨立的勞工政策和貨幣政策,即是以英國人的智慧,認識到歐盟先天不足而存在的巨大運作費用,加入得不償失。這次脫歐成功,市場雖做出了相反的解讀,由於信息費用的存在,大可不必過分在意。實質對英國長期而言是利好,因為擺脫了歐盟的「大鍋飯」,也使英國為國家和產業競爭力擁有了更多的自主調整空間。
人類知識的累積、技術的進步、分工的邏輯促使全球一體化,而財富增長、貿易或貨幣有降低交易費用的內在需求。歐盟和歐元是一次『偉大』的嘗試,是在試圖尋找非戰爭準則下降低交易費用的制度合約。它給人類帶來的啟示是:當利益交集不具備,且設計者缺乏這方面知識累積時,去憑空生成這類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制度合約,易淪為『理性的僭越』。」
《新京報》的專欄作者陶短房為卡相錯估形勢而扼腕,理由相似:
「與歐陸間若即若離,在英國有悠久傳統。二戰後的歐洲一體化進程中,英國幾乎步步遲到,也處處『特殊』:不使用歐元,不加入申根區,不接受難民統一配額……脫歐派也好,留歐派也罷,都是這套『英國遊戲』古老規則的信奉者。
只不過,後者認為最有利的做法是留在歐盟里討價還價,爭取更多特殊待遇;前者則認為與其在歐盟里浪費時間不如分灶另過。而兩邊又都希望借對方存在為自己增加政治籌碼——卡梅倫發動公投旨在給布魯塞爾施壓,迫使其接受英國更高的『特殊性』要價,而英國獨立黨領導人法拉奇等脫歐派則以此指證留歐是大政治家利益,鼓動選民『用人民的意志戰勝精英利益』。」
英歐分手,生活仍要繼續。好在離正式脫歐至少有兩年的時間,英國仍有機會調整腳步,歐盟亦然。現在提議二次公投、呼籲重回歐洲的聲音漸起,我們不應對「作死」的腐國人民落井下石、加以嘲諷,至少民意的走向是好的嘛(後悔葯當然也是沒有的)。
文章選自新浪新聞,2016年6月27日
推薦閱讀:
※我的哲學筆記之英國近代哲學!
※英國留學申請要注意這幾點:別讓你的offer變廢紙!
※4,閃電戰紀實
※(????)??嗨,這裡有一隻有溫度的英國代購
※如果對剛來英國的自己說一句話,你會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