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用平常心成為自在的人

從佛教的根本來看,學佛的目的在於讓我們獲得像佛一樣的解脫自在,像佛一樣的智慧慈悲,像佛一樣的福德圓滿,像佛一樣的明了事理,像佛一樣的自度度他;換句話說,學佛就是讓我們像佛一樣的面對生活,提升生命的本質,升華自己的人格。那麼,從我們凡夫的角度怎樣去完成這個過程呢?一、做本份事。本份事就是自己本來該做的事。一個人不管身在怎樣的環境,處在那種地位,都有該盡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從出家人的角度來說,本份事貫穿在維護常住(寺院)、誦經、坐禪和弘化的幾個方面:做好寺院所交代的不論是洒水掃地還是燒火做飯的事;在讀誦經典的過程中,得到智慧和解脫的方法;在禪坐的功夫中,獲得定慧均等,趨入解脫;根據自己的證得,去隨緣度化。從在家人的方面來看,本份事就是學習、工作、養家和敬老撫小了:學習世間和出世間的所需學問;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到盡職奉獻;用工作所得的財物,滿足家庭的需求;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孝養父母,從德智等方面教育子女。總之,做本份事就是讓我們把身心安住在該做的事情上。二、持平常心。平常心就是活在當下的心。簡單的來說,平常心也就是餓了吃飯,困了睡覺的心。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不嫉妒他人的成就超過了自己,全力以赴地做好該做的事;不羨慕別人的所得比自己多,用正當合法的手段來獲取所得;於任何時間,任何狀況都能保持一顆清凈平等、正直善良的心,在榮不驕,在辱不卑;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假無常的,認識到這個緣起無常的空性,就能看破放下,放下就會活在當下,修在當下,悟在當下;其實,修行的原因也是讓我們直面承擔,保持這種平常心罷了,所以說「平常心就是道」。因此,持平常心就是讓我們保持面對現實、了知空性的心。三、成自在人。成自在人就是讓我們成為不為生死煩惱所系縛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由於在到財色名食睡等慾望方面的支使下,使人們不由自主地沉溺在煩惱的深淵裡,欲出無能,欲休不止,心被環境所轉,身心方面得不到自在;面對繽紛複雜的現象世界,用緣起的理念正確認識,不動念,不動心,不起相,就能不起像,不起想,不著相,不為任何的念所動,不為任何的心所動,不為任何的境界所動,這樣環境就被心轉;假如在這個基礎上在「四聖諦」中了知集起痛苦的苦因,明了煩惱的苦果,找到滅苦的方法,就能得到究竟的自在。所以,成自在人就是讓我們成為解脫生死、無礙自在的人。一切。清朝倪元坦曾言:「別人騎馬我騎驢,自覺無顏嘆不如。君試回頭一察看,道旁還有赤腳夫。」以這樣的心態看待生活,就會知足常樂,就不會嫌自己的水井不滿,就會守住自己的那口井。守住自己的一口井,既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


推薦閱讀:

?一顆平常心,最可貴
知足常樂平常心
人生得失不由己,看開紅塵平常心
何謂平常心
處事做人,要能保持平常心

TAG:平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