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隴西世家(一)

隴西世家(一)

筆者按:

筆者名叫李道芹,系「隴西郡」後裔,老家在湖北省公安縣麻豪口鎮。皆因本族李氏繼遷祖「子政公」在宋徽宗年間從江西南昌宦遊荊州,領荊州參軍之職,才有這支李氏後人。據本族《李氏家譜》記載:「子政公」系隴西郡之「西平堂」「晟公」後裔,但因在元代族譜失落,現在的《李氏家譜》系一九九零年依據清道光乙未年幾位先祖回憶纂修的舊《李氏家譜》重新纂修的。然其沒有明確「子政公」是「晟公」的第幾世孫。

顯然,我再此發表《隴西世家》文章,除希望與本李氏同「祠堂」者,一是了解本李氏之來龍去脈,二是共攏來交流此支李氏家譜事宜。但我之主旨在於尋根,那就是弄清我繼遷始祖「子政公」是「晟公」的第幾世孫。還望江西南昌的「西平堂」同宗不恥相告,我將不勝感激之。

「西平堂」湖北江陵分支族譜纂修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覓其當今華夏姓氏的總數不下3000餘個。然而,姓氏的淵源及變革宛如一部浩瀚的歷史長卷,既宏偉多奇,又斑斕多彩。神州華夏的各姓子孫無不對自己姓氏中的先祖的顯赫業績及對祖國文化的奉獻深感自豪,無不對自己的姓氏視之珍寶,深愛不已。同時,不論是誰,無不渴求尋覓各姓氏的起源之根。

據史料所載,遠古的華夏民族在母系社會時,「但知有母,不知有父」(《白虎通義》)。那時姓氏是以母係為中心,其子女只知道誰是自己的母親,不知誰是自己的父親。即使是三皇五帝,古文獻也只載其母,而無父親的記載。故遠古的姓也多以「女」旁。如「姚」、「姬」、「姒」、「姜」、「媯」、「嬉」等姓見於古文獻。《說文解字》對「姓」的解釋為:「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直到今日,「姓」字依然由「女」、「生」二字組成,保留著母系制的遺痕。

隨著生產和生活的發展,父系制逐漸取代了母系制,人們對直接親系的無限制的亂交產生了新的認識,發現同一血統的交合不利於後代的繁衍,提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不婚,惡不殖也」的進化原理,於是不同血統的各個氏族逐漸形成自己的家族體系,姓也隨之分成若干分支。天子以國為姓;望族則以「賜姓」、「封地」、「官職」為姓;平民則以「居住地」、「排行」、「技藝」為姓。

千百年來,姓氏隨著歷史的變革,人口的繁衍發展成中華民族至今的3000餘個不同的姓氏。過去,人們習慣說「張王劉李陳,天下一半人」。說的是這幾個姓是我國人口最多的。然現在,李姓是當今中國數一的大姓,近兩次的全國人口普查排百家姓第一。在全國漢族姓氏中,李姓人口有1億322萬人,占漢族人口的7.94%;在世界上,李姓人數若站成一排,可環繞地球一圈半。

說到李姓的產生,其古籍記載有九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至利貞十六孫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壽氏,生子耳(即老子)。這種說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壽提出。

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第二種說法: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云:「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81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第三種說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第四種說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第五種說法:李樹圖騰說。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雲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東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並以李樹為神樹,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如李白家有桃李園,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第六種說法: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第七種說法: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進一步考證,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等人皆舉其姓,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第八種說法: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第九種說法:為北魏代北複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複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在全世界李姓人口中,自稱為「隴西人」的占相當大的比例,隴西為李氏發祥地,而隴西李氏祖籍地就在今甘肅省臨洮縣。西部歷史文化名城臨洮,戰國後稱狄道,是人文始祖伏羲後裔的食邑地。周朝稱隴西邑。自秦獻公(公元前384年)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為臨洮建縣之始。從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隴西郡的郡治就在狄道。戰國秦長城的西端起首就在今臨洮縣的三十里墩。從戰國到秦漢近五百年間狄道一直就是隴西郡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地域約為今日甘肅中部、寧夏南部、青海東部的廣大區域。這就是說,那時的隴西,是以狄道為治所的隴西郡轄地。據《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所載,老子的曾孫叫李曇,李曇的兒子叫李崇。李崇「建功北狄道討西羌」,「受封南鄭家素昌(狄道)」,在秦時曾任隴西郡守,駐防郡治狄道(今臨洮)。李崇就是為後世所稱頌的李氏隴西房始祖。這樣,從老子西行飛升臨洮,到老子九世孫李崇以後,就開始有了「隴西房」李氏,即「隴西李氏」。

李氏七十八世祖雍繁衍七十九世祖有二:一為倫。世祖倫公以下三世,時處五胡十六國並存時期,可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各割據政權互相攻伐,黎民居無定所,至今,世祖倫公以下三世遠祖史無可考,只載有倫公之五世孫諱文度公(即八十四世祖),西涼時官為安定太守。歷隋至唐,遠祖元慎公(即八十九世祖)隨高祖李淵取天下,以軍功贈洛陽刺史,乃文度公八世孫。又元慎公下傳六世,有孫諱晟公(即九十四世祖)字良器,唐德宗時,反賊朱此作亂,率眾以圍京師,晟公自武功縣率師勤王,經八次激戰終敗賊黨,以復長安。因功受封西平郡王。

貞元四年詔封晟公立五廟,五年九月賜圖形凌煙閣,貞元癸酉(公元793年)八月初四日薨,壽六十七,贈太師,謚「忠武」,十二月十六日葬高陵縣(陝西)奉政原。配張氏,贈肖國夫人,先卒,繼配鄭國夫人杜氏祔焉。

晟公生子十五,有十二兒子掌握了兵權,其子中,有幾人頗有名望,他們是李願、李憲、李愬、李聽。因功高震主,在貞元三年皇帝剝奪了李晟的兵權,其十二兒子也被分散到全國各地,李憲因此被調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任刺史。其後裔子孫為了日後相見,都以西平郡王作為自己家譜的標誌,一律使用「西平堂」作為他們的堂號。

西平堂李氏,其開山祖雖然是憲公,但是,其後裔供奉其父西平郡王晟公為一世祖。

七十八世祖雍公的另一子為柔,其後十世孫為淵,即唐高祖。

所以「西平堂」李氏一支,屬「隴西房」,但不是唐王朝之李氏皇族。

據江陵縣沙崗鎮老家纂修的《李氏族譜》記載:本支李姓者由「子政」公(不知此公為「西平堂」一世祖晟公的幾世孫)自江西南昌(也稱豫章。所謂豫章郡,即今江西省,這也是廣義而言的豫章概念。狹義而言,豫章指今南昌地區一帶)遷四川成都,宋徽宗年間(公元1100--1125年)身任荊州參軍,遂落籍石堰垸大花台,即今江陵沙崗白露湖西。越數年遷方樂寺,在石堰垸北遷祖失考,沒則仍葬故居,所謂大花墳是也,方樂人指為即柘(zhe)樹灣墳。其子「又富」任黃州教授葬於子政公旁,至今前後塋地五畝六分四厘。

我今編此《李氏族譜》。一是了我前輩之心愿(本支李氏不知何年從江陵縣的沙崗遷居現在的公安縣麻豪口鎮),不叫我們這支李姓之人不認得祖宗;其二,為使後輩天倫有序,好叫後輩將此延續下去。

聽前輩講:我們這支李姓之人不知是從哪一輩從「老家」江北(江陵)的「金果寺」(地名,在今普濟附近)出來(原因不詳)到「姚崗」(一說是石首的「高基廟」的姚崗,另一說是藕池「落雁橋」的姚崗,有待考證)落戶。又在「家」字輩從「姚崗」來到現在的「公安縣麻毫口鎮民旺湖村三組」(舊時為新興堡土地,後為裕公公社光明大隊二小隊,再後又為麻豪口鎮民旺湖村三組。當地小有名氣的地名有:顏家灣、新開鋪、軍民界、幸福閘。)。住址前有「藕池河」,一頭接長江,另一頭延至安鄉;後有「陸遜湖」(傳說為三國時東吳元帥陸遜的放馬場);左有「裕公垸」(系荊江分洪區內的安全區);右有藕池鎮(過去曾被譽為「小漢口」);中間有兩道堤,一道是藕池河旁的「荊右干堤」,另一道是國民黨時期的堤,現稱其為「老堤」。現在:藕池合豐村的「桃園灣」有本祠堂李姓人,高洪村也有,還有麻口鄭和村(原七里)也有,有待考證。

為理順本支李氏世系,今編撰《李氏族譜》,藉以讓後世研究李氏文化,從而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世代相傳,流芳後世。尚祈後代子孫,勿忘淵源,不斷續載,是為此序。


推薦閱讀:

讀《蕭相國世家》 - 文賦 - 中國古代文學 - 北大中文論壇 www.pkucn.com...
三十世家之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自己本家族有世交是什麼體驗?
史記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
這個世間真有玄門世家的存在嗎?

TAG: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