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頌》:六波羅蜜
上師旦曾久美《佛子行三十七頌》講座 第4課
上師旦曾久美《佛子行三十七頌》講座 第1課
上師旦曾久美《佛子行三十七頌》講座 第2課
上師旦曾久美《佛子行三十七頌》講座 第3課
上師旦曾久美《佛子行三十七頌》講座 第5課
上師旦曾久美《佛子行三十七頌》講座 第6課
上師旦曾久美《佛子行三十七頌》講座 第7課
上師旦曾久美《佛子行三十七頌》講座 第8課文:旦曾久美仁波切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殊勝的菩提心!今天先講一講我們講課用的《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這個漢文譯本。《佛子行三十七頌》是藏地的無著菩薩所造的論典,現在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其中漢語譯本也有好幾種。我們現在所用的這個版本是索達吉堪布和慈誠羅珠堪布在五台山共同翻譯的,這是是比較早期的漢譯版本,為什麼要用這個版本呢?因為我們的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當年在五台山朝聖和弘法時,為了度化漢地的眾生,所以由索達吉堪布和慈誠羅珠堪布,這兩位上師翻譯出了這個通俗易懂的版本。現在我們就用這個版本來學習《佛子行三十七頌》,我覺得當時的緣起以及傳承的加持方面,這是最殊勝的一個版本。當然,所有的漢語譯本都譯得非常好,彼此沒有太大的區別。這一點是我一直想跟大家說的,下面繼續講《佛子行三十七頌》。《佛子行三十七頌》前面已經講到了正行上士道中勝義菩提心,第一個頌詞靜修空性已經講完了,頌詞講一切的現象都是在心裏面存在的,而心的本性是空性的境界,也就是遠離了所有執著的概念。執著總的來說就是能取和所取(二取),不執著就是不作意,不作意就達到空性境界的菩提心,了義的菩提心。下面的兩個頌詞說後得,告訴我們怎樣在貪與嗔的對境中修持菩提心,從而斷除這樣的執著。第一個頌詞:會遇悅意之境時 當視猶如夏時虹雖然美妙然無實 斷除貪慾佛子行我們如果遇到悅意之境,就是非常美好、令人歡喜的對境的時候,應該把它當是夏天的彩虹一樣,雖然是美妙的,但是不是真實的,這樣斷除貪慾就是佛子行。彩虹雖然是很美麗的,但是得不到的,是不存在的;同樣的,在遇到喜歡的對境時,應該知道它是不真實的。人對物質的貪慾很多很多,所謂的美麗也都是自己的心造作出來的,實際不存在也不真實。貪慾沒有了,執著沒有了,就能達到這種了義菩提心,大家慢慢去領悟和修行就會明白。第二個頌詞:諸苦如同夢子死 實執幻象極勞累是故遭遇違緣時 視為幻景佛子行反之,所有的痛苦是什麼樣子的呢?應該怎麼樣去對待呢?這裡有個比喻「夢子死」,像是一位父親或母親做夢時,得知自己的兒子死掉了,在夢裡面覺得非常非常痛苦,這樣子執著幻覺極勞累,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當我們在現實生活遭遇到種8種的違緣和痛苦的時候,就如夢幻泡影一樣,無論是工作失誤了、生意失敗了,或是家庭出問題了,身體疾病等等,應該當做幻境這樣去對待,這樣子去看就是佛子行。以上三個頌詞就把了義菩提心的修法講完了,其實了義菩提心修法確實是非常深奧的,頌詞裡面的幾個字可能就包含了很多很多的內容,用簡單幾句話是講不完的。下面進入菩提心的學處——六波羅蜜,同樣內容也是很深廣的,我這裡大概給大家講一點,大家如果有時間的話,建議第一學習中觀論,再者學習《普賢上師言教》裡面相關的菩提心修法等,還有像《心經》,除了平時多念外,許多高僧大德都作了講解,藏傳的高僧大德講的也有,漢傳的高僧大德講的也有,大家去參考學習的話,一定會幫助我們對空性有一定了解。
佛子廣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也叫六度,可以說六波羅蜜包含了整個佛法。首先第一個是布施度:欲菩提者應捨身 何況一切身外物是故不望報異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我們若想證得菩提果位,就是要成佛、解脫這個輪迴的話,能夠捨棄自己的身體,布施身體,那身外的東西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布施時是不希求回報的:不是為了今生有很好的果報,也不是為了下一世更有錢,而是無私地奉獻,真正修大乘佛法,這樣來布施就是佛子行。我們都知道佛陀在成佛之前曾經布施自己的身體,就在今天稱為「虎穴洞」的地方,當時佛陀在那裡修行時,有一隻母老虎帶著幾隻小老虎來,它們餓了,沒有吃的。佛陀身邊也沒有什麼吃的,他就可憐它們,用刀割下自己身體上的肉,這樣餵給老虎剛吃。佛陀這樣布施的典故太多了,就這樣子布施、積累資糧,斷除執著,真正的修行。如果是大乘佛法的布施,這裡講的是「不望報異熟」,不奢求回報。我們在修行當中容易做錯的一點,比如今天布施了一點,可能是念經、做煙供等等,會想著「我這個做完了呢,可能自己的病應該好一些」,或者「我下一輩子可能更好一些」,如此求果報就不對了,就不是大乘佛法的布施了。還有人在做一些慈善時,總帶著這樣那樣的希望:我今天捐了一尊綠度母像,下輩子是貌美如花;這個寺院我這樣子供奉,我是大功徳主,他們肯定要給我單獨祈福、給我迴向……種種所求,雖然是布施不假,但就不是真正的如理如法的布施,也不是這裡講的了義菩提心。當然,我們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比較難,但要知道這一點。第二個是戒律波羅蜜多——持戒度:無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他利豈可能是故無存貪有心 護持凈戒佛子行如果我們沒有受戒,如果沒有戒律的話,連自己都利益不了,那麼怎麼利益他人呢?這是非常可笑的。所以,在不貪圖世間妙欲,沒有這樣的需要的前提下我們來受戒,受戒後護持清凈的戒律是佛子行。想要成就利益眾生,就得戒律清凈,這是極為重要的。戒律是什麼呢?有個詞叫「三戒清凈」,是哪三個戒律呢?一個是別解脫戒,一個是菩薩戒,一個是金剛密乘戒,所有的戒律都包括在這三個戒律當中了。我們從三皈依戒開始,然後是居士五戒(殺盜淫妄酒),這些是居士的戒律;加上沙彌戒、比丘戒,這是出家的戒律;這些叫做別解脫戒。菩提心戒等等歸於菩薩戒,十四條根本戒、三昧耶戒,各種灌頂各種傳承的諸多戒律等等屬於金剛密乘戒。這裡也講到,如果你沒有受戒,卻還想要利他,這是非常可笑的。所以我們應該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去受戒,然後護持清凈的戒律,這樣修持佛法就是戒律波羅蜜多。然後第三個是忍辱波羅蜜多——忍辱度:欲享善樂之佛子 一切損害如寶藏故於眾生無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這裡講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如果我們欲求解脫,想得到佛果位,想利益眾生的話,那麼就要把一切的損害當作寶藏一樣,像如意寶一樣對待,然後對所有的眾生,沒有怨心地去修忍辱,這是佛子行。忍辱非常重要的,修行人如果不修忍辱,那麼所謂的菩提心也好、戒律也好,所有的善根都會滅了。因為沒有忍辱的話容易升起嗔恨心,這樣善根就沒有了。在生活當中也是這樣,如果親友之間、同事之間、佛友之間,一點點的忍辱都做不到的話,說明自己的修行是沒有用的。上面的菩提心修法中也講過,即使自己沒錯是別人的錯,嗔恨心一發所有的功德沒有了,所有的清凈都沒有了。應該怎麼想呢?當作寶藏!假如遇到別人攻擊我,或是其他不如意的情況,當作寶藏一樣,這種修行的對境對自己來說都是很好的上師,這樣子去享用,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無怨心地修忍辱,努力地修忍辱,成就不會是一下子就來了,不是的。不修忍辱的話,我就不知道什麼叫修行佛法了。如果你的目的是利益眾生、想解脫成佛的話,這些生活上的點點滴滳是一定要去修的,無論自己對錯,首先根本的基礎就是不要傷害他人的心,這個就是根本,是所有修法的根本。所以如果做不到的話,那就是奢求解脫、奢求成就了,我覺得是不會有效果的。所以,忍辱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修行中非常重要,一定要牢記這兩個字。第四精進波羅蜜多——精進度:唯求自利小乘士 見勤如救頭燃故為利眾生功德源 發精進是佛子行持戒也好,布施也好,忍辱也好,我們要精進。不能心情好的時候修一修,心情不好的時候就不修,應該時刻努力。小乘和大乘的區別在於菩提心,小乘的話沒有想到其它眾生也是要離苦得樂的,只是為了自己。聲聞緣覺的修行這裡用了個比喻,就像頭上著了火一樣,會趕緊滅掉這個火,這樣子精進地修習佛法。我們作為一個有大願菩提心的行者,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這樣的功徳圓滿,就一定要發起精進波羅蜜多,這就是佛子行。不精進的結果就會懈怠,容易產生煩惱。常聽見有人說我修了多少多少年沒有效果,為什麼?可能你所謂的時間確實是過去了,但你每一天的時間中有多少時間是用來修佛法的,那就不知道了,其實自己是最清楚的。如果想要一點修行佛法的成就,那麼一定要精進;不精進不努力,永遠沒有任何結果。就像很多人,我經常給他們建議:你要看哪本哪本書,或者是要聽聞哪些大德的教言,在我面前回答「好的好的」,但是回去後就沒有怎麼看書了,也沒有怎麼聞法了,沒有思維多少,實修就更少了。如果自己希求成就,一定要踏踏實實地去聞思佛法、修行佛法,像剛剛前面講的忍辱心,不是說突然就有的,當然一要靠實修,二要在平時生活中點點滴滴地修。今天就講到這裡,大家一起迴向!
推薦閱讀:
※妙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生智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二十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四百五十三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
TAG:波羅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