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視野里的中國形象」系列叢書

中華書局的「西方的中國形象」譯叢包含了此前時事出版社黃興濤、楊念群主編的「『西方視野里的中國形象』叢書」和光明日報出版社黃興濤、楊念群主編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名著譯叢」 。這套譯叢主要選擇19世紀中國國門被打開後,來華西人綜合記述或具體描述中國城鄉的社會經濟生活、各階層的日常信仰行為、文化接觸的故事、政治制度的運行等輕鬆活潑、感性突顯、不那麼古板學究氣的各類著述。作者或是在中國生活多年的傳教士、外交官,或是為清廷所僱傭的外國官員、教習和科技人員,或是西方報刊派駐中國以及在華西文報刊的記者,或是考察、遊歷中國的作家、學者、探險家、律師和到中國經商的商人等。

《真正的中國佬》(The Real Chinaman)[美]何天爵 著;鞠方安 譯

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1844-1912),美國傳教士,外交官,1869年來華,在北京負責公理會所辦的學校。1871年辭教會職,就任駐華使館翻譯。1876年繼衛廉士為頭等參贊,1875-1876、1878-1879年和1881-1882年幾度任代辦。他還協助起草過1880年關於華人移居美國的條約(《續修條約》及《續約附款》)和1882年美國與朝鮮簽訂的條約。1885年回國。 《真正的中國佬》是關於近代中國社會的一幅全方位、大視角、內容較為生動豐富的畫卷,內容涉及中國的政治法律制度、語言教育文化、家庭社會生活、官民關係、禮儀習俗、財政金融等方面,是近代西方人中國觀的代表性著作。

《變化中的中國人》[美]E.A.羅斯 著;公茂虹、張皓 譯

EdwardAlsworth Ross E.A.羅斯,美國社會學奠基人,以《社會管制》一書聞名。出生於1866年12月12目。父親是農民,母親是教師。1893年至1990年在斯坦福大學教授經濟學,他反對使用中國民工建築鐵路,後因對公眾問題的激進改革觀點而被免職。1906年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任教,以激進的教學觀點著稱。他分析了行為和社會管制,在人口和其他問題上也有很多著作。20世紀初旅居中國。本書出版於1911年,是辛亥革命前西方觀察中國的代表著作。書中主要記錄東西方文化衝突引起的中國的變化,作者對中國當時各方面的狀況進行了獨到的觀察,並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見解。其中對中國人口問題、環保問題以及禁煙等問題的議論,極富預見性和史料價值。其主要著作有《社會管制》(1901年、1969年再版)、《社會學基礎》(1921年)、《社會心理學》等。《變化中的中國人》的英文版本出版於1911年,是辛亥革命前西方觀察中國的代表作。

《中國變色龍——對於歐洲中國文明觀的分析》[英]雷蒙·道森 著;常紹民、明毅 譯

雷蒙·道森(Raymond Dawson),英國當代著名漢學家,曾任牛津大學漢學教授。著有《孔子》,《中國人的經驗》等書。《中國變色龍——對於歐洲中國文明觀的分析》是其代表作之一。

《西方的中國及中人觀念1840-1876》[美]M.G.馬森 著;楊德山 譯

M.G.馬森(Mary Gertrued Mason),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生平不詳。 這是一本綜論1840至1876年間西方人「中國觀」之縱向演變與橫向差異的著作。

《中國人的氣質》[美]明恩溥 著

明恩溥(Arthur H. Smith,1845-1932),美國公理會傳教士。1872年來華,先後居住於天津、山東等地,兼任《字林西報》通訊員。1905年辭去教職,留居通州寫作。著有多種關於中國的書籍,代表作是《中國人的氣質》(Chinese Characteristics)。他在華生活近五十年,特別熟悉下層農民的生活,對中國較有感情,是最早建議美國政府退還中國庚子賠款的人,並獲得了美國國會通過。本書首版於1899年。他對中國社會的研究深為魯迅、潘光旦等學人稱道。這是一部湮沒百年的中文譯著,魯迅先生生前曾向國人鄭重推薦此書,但對些一譯本,竟未曾得見。

《中國鄉村生活》[美]明恩溥 著;陳午晴、唐軍 譯

明恩溥(Arthur H. Smith,1845-1932),美國公理會傳教士。1872年來華,先後居住於天津、山東等地,兼任《字林西報》通訊員。1905年辭去教職,留居通州寫作。著有多種關於中國的書籍,代表作是《中國人的氣質》(Chinese Characteristics)。他在華生活近五十年,特別熟悉下層農民的生活,對中國較有感情,是最早建議美國政府退還中國庚子賠款的人,並獲得了美國國會通過。本書首版於1899年。他對中國社會的研究深為魯迅、潘光旦等學人稱道。

《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英]麥高溫 著;朱濤、倪靜 譯

麥高溫(John Macgowan?-1922),英國倫敦會傳教士。1860年來華,先後在上海、廈門傳教。他精通漢學,著有《中華帝國史》、《廈門方言英漢字典》、《華南寫實》、《華南生活見聞》等書。本書1909年道版於上海,是作者關於中國文化的代表作。本書所展示的中國人的生活畫面出自於麥高溫的親身經歷。麥高溫在中國生活了50年,幾乎與每個階層的人都有個很深的交往,從中得到了莫大的快慰。作者越是深入到中國人生活的內部,他的心就越是被他們深深吸引。他們確實是一個非常可愛的民族,在充滿歡樂的時刻,在籠罩著悲哀的時刻,以及在激發起正義感的時刻,他們都證明了自己真正擁有作為一個偉大民族的品質。

本書各章,除了結尾一章外,分別都獨立成篇地在中國上海的《北華捷報》上發表過。它們後來又以書的形式在中國出版,定名為《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

《美國的中國形象》[美]哈羅德·伊羅生 著;於殿利、陸日宇 譯

哈羅德·伊羅生(Harold R.Isaacs),1910年生,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後來任職於上海《大晚報》和《大陸報》,又主辦《中國論壇報》,兼「哈瓦斯通訊社」駐滬通訊員。1933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執行委員。1943-1950年任《新聞周刊》副主編。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副研究員,1965年以後任政治學教授。著有《民主黨反動的五年》(1932)、《中國革命的悲劇》(1938)、《亞洲殊無和平》(1947)、《心影錄——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和印度形象》。本書為美國人哈羅德·伊羅生所著《心影錄——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和印度形象》(Scratches on Our Minds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 India)中有關中國的部分。該調查藉助社會生的一些系統化手段,闡明了在170年的美國交往歷史期間,佔主導地位的美國人對中國的反應有著大幅度的波動,這些印象和態度大部分是它們所處的時間、地點和環境的產物,並探討了這些印象和態度和政治、國際關係、政府政策的制定、公眾與論的形成的關係。

《十九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英]約·羅伯茨 編著;蔣重躍、劉林海 譯

本書對19世紀英、美、法、德等西方國家的部分來華人員的著作、手稿、日記以及官方檔案進行分類摘編,主要涉及政府與法律、宗教與科學、社會生活、婦女和兒童、經濟、軍事、旅行、中國人的特性等方面。約·羅伯茨(J.A.G.Roberts),英國漢學家。長期任教於哈德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從事中國歷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除了本書,還編著有《二十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中國歷史——從史前到一八00年》《現代中國》等書。

《穿藍色長袍的國度》[英]阿綺波德·立德 著;劉雲浩、王成東 譯

阿綺波德·立德(Archibald Little,1945-1926),英國在華著名商人立德之妻,習稱立德夫人。她隨在華經商的丈夫在中國整整生活了20年,幾乎走遍了中國南方的所有通商口岸。主要著作有《穿藍色長袍的國度》(1901年)、《在中國的婚事》(1899)、《熟悉的中國》(1899)、《北京指南》(1904)、《李鴻章,他的生平和時代》、《北京我家花園的周圍》(1905)等。 本書是立德夫人在中國的遊記作品,初版於1901年,以後曾多次再版。文筆生動細膩,可讀性極強。在本書里立德夫人為我們講述了她在中國十多個省市的經歷,以及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情況。為了徹底解放中國女人的腳,立德夫人組織了「天足會」,並且四處組織演講。她找到「中國最有學問的總督」張之洞,說服他為「天足運動」題字。在本書中,講述了作者為了贏得更多中國官方的支持,千方百計見到李鴻章總督,並且試圖請他題字的事。書中的大量照片,其中很多已經成為珍貴的歷史參考。


推薦閱讀:

西方青年是否比中國青年更包容開放?
為什麼布爾人統治下的南非沒有如北美洲和大洋洲那樣不斷有歐裔白人奔赴移民?
西方國家的男權主義者是怎麼樣的觀點?
學習西方哲學對中國普羅大眾有什麼用?
工業化和西方化之間的區別是哪些?

TAG:中國 | 形象 | 西方 | 視野 | 中國形象 |